代表吉祥与和谐的未羊
羊是一种温驯的动物,喜欢成群,故亦是团结的动物。羊的可爱,在于它的形象温顺,求乳必跪,旧时就有被比喻为孝道的说法,因而寓意丰富。
羊在十二地支属未,甲骨文的“羊”字,明显地勾勒出羊角、羊嘴,尤其是上半部的一对美丽羊角。古字“羊”通“祥”,羊也是吉祥的象征。
阳与羊同音,人们常说“三阳开泰”的吉祥话,《易经》中的《泰卦》,上卦为地,下卦为天,天地能通气,故曰“泰”,乾为3个阳,坤为3个阴,乃三阳开泰,应用于民间的年书画题材叫“三羊开泰”。
“羊”即“祥”,古代宫廷中小车多称“羊车”,即取意吉祥。古人把羊与祥通用,“大吉羊”即为“大吉祥”。用羊做装饰的图案中就有吉利、祥瑞的意义。
在我国民俗中,“吉祥”多被写作“吉羊”。
羊,儒雅温和,温柔多情,自古便为与我国先民朝夕相处的伙伴,深受人们的喜爱。
明清时期,民间传说曾把青阳、红阳、白阳,分别代表过去、现在和将来。民间喜用的三阳开泰是一种吉祥语,它表示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意义;也是兴旺发达,诸事顺遂的称颂。图案以三只羊,谐音“阳”,在温暖的阳光下吃草来象征。
“三羊开泰”是吉语,那么五羊呢?在我国南方就有一座城市,得五羊之吉。相传,羊是给广州带来吉祥的五谷之神。
据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广州新语》中记,古时南海有五仙人,各穿不同颜色的衣服,分别骑着不同颜色的羊,他们来到广州,将六出的谷穗赠给人们,并祝愿永无饥荒。随后,五仙人腾空而去,五羊化为石。五个仙人五只羊,带来五谷丰登的祝福。广州称“羊城”,简称“穗”,均源于五羊传说。
祝福五谷丰登的羊,还被想象为雨工,即随龙布云播雨的神物。这见于唐代传奇小说《柳毅传》。小说涉笔成趣地讲到雨工,说龙女牧羊,所牧并非凡羊,而是随龙司水的精灵。这样的想象以龙主雨水为逻辑起点,倒也显得顺理成章。
羊是六畜中性情最为温良随和的动物。因此,自古以来,羊始终被视为美好吉祥、和谐神异的生灵,受到人们的喜爱。
牛羊为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增添了活力和生机。北朝民歌《敕勒歌》写道: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些描写和叙述,展现了人与天地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图景。而在这个和谐共生的状态中,羊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羊是和谐的象征,也是美的象征。“美”字本义与羊有关,但具体的造字根据为何,共有三种说法。
一是羊大则味美,从中抽象出美义。羊在“六畜”中主膳,美与善同意。
“羊大则味美”。这是由味觉感受引申出来的美的观念。在漫长的狩猎、畜牧和农耕时期,人们认为饮食对象肥大,就可以满足更多人的物质需求。所以,美是一个由物质的满足,到审美意识形成的质的飞跃。羊既然“主膳”,能够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美”的来源。
二是羊人为美。戴角是许多原始民族的习俗,起初先民们在狩猎时伪装戴角,以诱惑野兽而猎取之,其后逐渐演变为一般的流行装饰。但有的氏族在庆祝节日跳舞时,才戴上双角冠以为盛装;有的氏族的酋长或贵族妇女们以戴角为尊荣;有的氏族的巫师在作法礼神时,才戴上双角冠以示恭敬;有的氏族对于所崇拜的神祇塑造为形象时,也饰以戴角以示尊严。
还有一种图腾说,对“美”字结构的分析结果与此说相同。持此见解的人认为,甲骨文中“美”字的几种写法,都是头戴羊角图腾的人的形象。远古先民对羊的崇拜,使羊成为本氏族的图腾。如汉字中的“羌”,本指中国西北部一支古老的原始部落。后来,羌人的羊图腾文化融入到华夏的龙文化之中。
“羊人说”与“图腾说”,都反映了羊与人的紧密关系。
三是美的观念产生于古人对女性的生殖崇拜。有学者认为,古人以羊象征女性,而对女性的生殖崇拜使先民产生了美的概念,大量岩画就可以证明。
以上三种解说,各自从羊和人的不同层面的关系来解释美,分物质的美和精神的美两方面。这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步调相一致,物质需求的满足可以使人产生美的意识。同样,精神的愉悦和满足也能使人产生美感,而且是更高层次的美的体验。可见,羊与美的观念有着一定的源流关系。
羊温良和善知礼,它虽然头上长角,但从不乱用动武,与好仁爱之人相似;被抓被杀之时,从不哀鸣挣扎,与英勇就义的人相似;吃母乳时,一定跪着吸吮,与知礼者相似。羊温和随从、善良安分的秉性,在十二生肖中最为突出。
唐代诗人杜甫在《杜鹃》一诗中,赞美了羊的知礼:
鸿雁与羔羊,有礼在古前。
行飞与跪乳,识序如知恩。
羊羔食母乳时,前腿跪下,好似通晓人间的礼节似的。
山羊颔下有胡须,行走时常昂首前视,步履优雅,恰似饱学儒士温文高贵,故又名“长髯主簿”。晋代崔豹在《古今注》已有此名。晋人卫玠风姿秀美,有“玉人”之称,常驾羊车游于洛阳集市,引人注目。黄初平化石为羊,苏武牧羊保汉节。此诗多用典故,赞美羊“跪乳能知报母情”。
即使在不毛之地,羊群也能在领头羊的带领下,温顺地随人前行,具有极强的忍耐力和吃苦精神。
羊的慈善温顺,令人对它的怜爱之情油然而生。宋人黄庭坚《戏答张秘监馈羊》诗:
细肋柔毛饱卧沙,烦公遣骑送寒家。
忍令无罪充庖宰,留与儿童驾小车。
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友人所送的羊不忍宰杀,但又不能退还,因此只好送与小儿驾车玩耍了。此时,羊的和善与人的慈爱产生了共鸣,相互依存,一幅自然和谐的景象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在我国还有很多有关羊的习俗。伏羊节,原本是徐州当地的一种民俗。每逢暑期到来,百姓都会吃羊肉、喝羊汤,以此强身健体,滋阴补气。因此,民间早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
据历史典籍记载,在宋代之前,我国宫廷宴席上都是以羊肉为主。到了元代,羊肉在宫宴上更是占到了重要地位,占全部菜肴的2/3还要多。从汉字构造看,“示羊”为“祥”“羊大”为“美”“鱼羊”为“鲜”等,无不启迪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对烹饪美食的研究。
徐州人吃伏羊历史悠久,地处丘陵地带,青山绿水,青草茂盛。从青草发芽至入伏前,山羊肥壮,鲜嫩可口,肥瘦相间,膻味极小。加上徐州特有的精制辣椒油,佐以青蒜、香菜、各种香料烹制,其味香醇,汁厚不腻,汤色美白,令人胃口大开。
伏羊节,已成为徐州民间一项独特的民俗美食文化节庆活动。
河南省汤阴县及周边安阳、林州等县市,自古就有送羊的习俗。每年夏季麦收刚过,出嫁的姑娘便会带着礼物回娘家瞧娘,当地有句俗语:
割罢麦子打完场,谁家闺女不瞧娘。瞧娘不是瞧娘,是让娘家去送羊。
一进农历六月,家里有外孙或外甥的村民,便开始蒸羊送羊了。
所谓“送羊”,就是指外公、外婆或舅舅蒸面羊送给外孙或外甥。一份羊,包括3只面羊、8个馍和几个小耍物。
送羊的时间一般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之前,二十之后送的羊称为“瘸羊”。有的只送三年,有的送到外孙或外甥结婚后,有的只要外孙或外甥在就一直送。
送羊习俗,是取“羊羔跪乳”之意,教育外孙或外甥长大成人要孝敬双亲。如外祖父母已故,由舅父、妗子送羊,民间有“妗不倒,羊不了”之说。
阅读链接
春秋时期,晋国宰相狐偃居功自傲,气死了亲家赵衰。赵衰之子,即狐偃之婿,想在六月就除掉狐偃。其妻知道后,不忍杀害父亲,偷偷回娘家告知狐偃。因狐偃在放粮中,目睹自己的过失给老百姓造成的灾难,于是幡然醒悟,决心向女婿认错。此后,每年逢六月六都请女儿女婿回家,蒸新麦面馍,熬羊肉汤热情款待,相互加深感情。
这一做法在民间被广为效仿,成了消仇解怨,和谐共处的热烈景象。还有一句话:“六月六接姑姑,女婿外孙一大屋。”也说明了这种亲情相融的场面。
(摘自张恩台著《生之由来:生庚生肖与寿诞礼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