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品中国文人·苏东坡(18)

(2024-02-17 20:33:20)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品中国文人·苏东坡(18)

        苏太守吃野菜,面目加丰,白发转黑
        苏轼的头发有少年白,杭州三年,苦于应酬,大鱼大肉吃下来,白发增多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到密州(今山东诸城)来,官厨索然,十天半月才勉强打一回牙祭。官府是有招待费的,叫公使钱,苏太守都拿去救弃婴了,他用自己的俸禄奖赏有功的官吏,但官吏们禀告说:市场上买不到什么东西。
        杭州酒肉太多,密州市井寥落。
        几个县令窃窃私语:“苏太守给朝廷大臣写了不少信,恐怕想早点调走哦。”
        密州通判刘庭式听到了,召集县令开会,说:“尔等叽叽喳喳,成何体统!咱们的太守为民请命,每一封写给朝廷的信都有掉乌纱帽的危险!”
        高密县、东武县的两个县令相顾曰:“我等莫言,莫言……”
        刘通判却对苏太守说:“使君来密州,忧愁操劳,饮食不周,人在壮年白发生啊。”
        苏东坡笑道:“有办法。”
        刘庭式纳闷:“有啥办法呢?牛羊猪又变不出来。”
        第二天,苏东坡拉着刘庭式,各扛一把锄头,沿旧城挖野菊和枸杞,以及别样野菜。太守吃得津津有味,通判有些勉强,吞几回才吞下去。
        百姓说:“太守吃蝗虫,我们就吃蝗虫;太守吃野菜,我们也吃野菜。”
        密州的土地并不贫瘠,山也不高,植物漫山遍野。苏轼研究医、药,懂得百草,他需要克服的只是野菜的味道。他是一方大员,他吃野菜吃得香,下属们就能咽下去。
        野菜一吃三个月,有趣的现象发生了。苏轼致信友人曰:“面目加丰,发之白者,日益返黑。”杭州吃酒肉,人瘦了;密州吃野菜反而长胖了,白头发转黑头发。
        在艰难的年月,苏东坡与密州十万户共渡难关。
        苏轼《后杞菊赋》:“予仕宦十有九年,家日益贫,衣食之奉,殆不如昔者。及移守胶西,意且一饱,而斋厨索然,不堪其忧。日与刘君廷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扪腹而笑。”
        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历朝历代,贪官、庸官之多,谁数得清?
        苏东坡的仕途起点高,做了十九年的官,“家日益贫”,他的俸禄花到哪儿去了?朋友们知道,凤翔、杭州、密州的百姓都知道。

        “请君莫笑银杯小,尔来岁旱东海窄”
        从京城来了一位致仕(退休)的高官,乔太傅,做过皇帝老师的。此人几十年吃山珍海味像吃萝卜小菜,七十多岁了,皮肉像春蚕。退休了,南方走一走,北方看一看。走走停停看看,吃吃喝喝玩玩,带走土特产。
        刘庭式请示苏东坡:“这乔太傅吃惯了玉盘珍馐,我们如何接待他?”
        苏东坡说:“炒几盘好野菜。”
        刘庭式表示为难。苏东坡拍拍对方的肩膀:“庭式啊,这是个机会。”
        太傅来了,官府设宴。席间,一盘野菜又一盘野菜,苏东坡大箸大箸地“抬”(眉山土话),乔太傅小口小口地试。酒杯又小又浅,下酒菜还是野菜。
        乔太傅不高兴了。苏东坡谈笑风生。
        宴罢,乔太傅问刘通判:“我得罪过苏子瞻吗?酒杯这么小,连山东炒豆子也不来一盘。”
        刘庭式叫苦:“太傅,天旱豆苗稀啊。”
        接下来的三天,乔太傅看了育儿院,看了官吏们的饭菜,又造访了苏太守的家。一路默默,偷偷抹泪。是啊,人心都是肉长的。
        临走那一天,苏东坡送乔太傳一首诗,佳墨写成条幅。乔太傅千谢万谢,苏东坡的手迹连皇帝都想要哎。他日回转帝京,带进宫夸耀去。
        苏东坡的诗中,有两句墨最浓:“请君莫笑银杯小,尔来岁旱东海窄。”

        官员们面带菜色
        苏轼胖了,官吏瘦了。并不是人人都有吃野菜的好心情,三个月吃下来,很有一些人吃得吐青口水,一见菜根就翻肠倒肚。
        刘庭式忧心忡忡:“官员们一脸菜色忙公务,恐怕难以持久。”
        有官员发牢骚:“苏大人的肚子里有蝗虫垫底,我等腹中连蛔虫都跑了。”
        刘庭式找苏东坡,东坡笑道:“莫急,眉山人自有妙计。”
        入秋野物肥,野物可不是野菜。野物却在深山里,鞭长莫及啊。文官叹息,武将发脾气。九月秋高气爽,正是狩猎的好时光,可是州府不见太守的踪影。月底,太守匆匆归来,刘庭式报告:府中大大小小几十个官史,个个营养不良,一半想请病假……
        苏轼问:“有人辞职吗?”
        刘庭式答:“目前还没有。”
        苏轼笑了:“这些人狗舔油锅嘛,舔又烫,不舔又香。当官的面带菜色好,这才看得见百姓脸上的菜色。”
        刘庭式释然了,却笑问:“使君面目加丰,脸色红润,却如何看得见百姓的菜色?”
        苏轼反问:“人人吃野菜,却有几个吃得香?”
        刘庭式再问:“这些日子,使君忙什么呢?”
        苏轼说:“我带了几个武将,去常山转了一圈。庭式啊,告诉官吏们,准备大规模出猎。”

        密州出猎·宋代第一首豪放词
        熙宁八年十月,苏轼率领数百人马会猎于常山,马踏平冈五十里,将林中的野兽驱赶出来,强弓利箭团团围住。兔子、獐子、野猪、豺狼、狐狸……初冬的野物肥且懒,一朝受惊,盲目逃蹿。锦帽雕裘的苏东坡一马当先,弯弓射野狼,拔剑斩蛇蟒。
        宋代的文官常摄军事,文武双修乃是百年风尚。
        当年在凤翔,苏轼习骑射。自从走马山东以来,练武几为常态,“磨刀入谷追穷窛。”山东大地民风彪悍,苏子瞻入乡随俗,舞枪弄棍。内在的野性有了外化的空间。
        苏轼跃马射狼,挥剑斩蛇,随行士卒大呼:“使君好身手!”
        围猎的地方叫铁沟。苏太守夜宿帐篷,帐外篝火熊熊。文豪犹在兴奋中,手抚黄狗与雄鹰。据考证,那条黄狗正是有名的山东细狗,身形与豹子相似,速度极快,咬力超强。
        使君夜不能寐,欣然命笔,《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雕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苏东坡写下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并不自信,他写信给鲜于侁,说:“近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
        打猎是为了解决吃肉的问题。填曲子词,苏东坡还不敢跟柳永较劲。
        这一年的冬季几番出猎,野物堆满了军营,官吏与士卒全都吃笑了,菜色初转红润。苏轼又从济南调来大量猪羊投放市场,让百姓手中的钱有处花。齐州太守,正是李常。
        刘庭式恭喜苏东坡:“使君尝言,眉山人自有妙计,我还纳闷呢,今日开了眼界也!”
        苏东坡摇头曰:“权宜之计耳。密州还是穷。”
        苏诗云:“薄薄酒,胜茶汤。粗粗布,胜无裳。丑妻陋妾胜空房……”
        苏轼知密州,利用一处废弃的建筑,修了一座超然台。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山东粗犷地,苏东坡的好词一首接一首。

        “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超然台在密州城北的高处,台高约九尺,占地十余亩。苏东坡作《超然台记》,称:“超然于物外也。”他牵挂太多,于是想要超然。超然台倒是见证了苏东坡的未能超然。
        牵挂一切又仿佛了无牵挂,苏东坡崇拜的庄子能做到吗?
        超然台上,濛濛细雨淋湿了诗人的思绪。
        举目山城,风细柳斜斜。苏轼一个人溜到这高台上,徘徊下午,立尽黄昏。
        人群中抽身而出,乃是杰出艺术家之常态。背向人众,面向自己。
        苏东坡跑到超然台,却跟写作无关。这儿静悄悄,情绪有个安顿处。有时不知不觉就到台上来了。
        入秋了,“无边落木萧萧下。”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一〇七六的秋天,苏东坡在密州超然台上,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心是沉甸甸的心。四十岁的男人,多少事,欲说还休。
        苏子由在济南做小官,兄弟不相见,屈指已七年。苏轼在凤翔做签判时,三年,与弟弟相隔千里。苏辙自幼身子弱,总是跟着强壮的哥哥……
        中秋节,苏轼与官吏们共饮于超然台,“欢饮达旦”,喝了一夜的美酒。刘庭式来敬酒,下属们来敬酒,红巾少女婀娜穿梭。苏东坡醉也,月下跳起舞来。
        酒神、月神之狂欢。
        那个晚上,狂欢的元素都在的。苏东坡知密州七百多天,这一天抵达了情绪的高潮。
        多少人在彻夜狂欢。一个人在远方孤单。
        情绪喷向了笔端。苏东坡淋漓醉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月之阴晴圆缺,对应人的悲欢离合。自然亦如人事。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而已。兄弟一登仕途,便是劳燕各自飞。
        苏东坡的这首《水调歌头》垄断了中秋月,犹如李白的咏月诗飞上月球的环形山。
        古人云:“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写西湖第一,写豪放词第一,写悼亡词第一,写中秋月第一。
        顶级艺术品的产生充满了意外。艺术创造与意志力无关。意志不可去染指感觉的原初性。灵感袭来,事先不打招呼。佳作可遇不可求,犹如遗世而独立的空谷佳人。
        一〇七六年的夏天和秋天,苏东坡屡上超然台,情绪思绪,如歌如酒。诗人却哪里知道,一支笔已挥向千年。
        大文豪诞生在杭州、密州。

        (摘自刘小川著《品中国文人系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