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侠
郑侠,汴京安上门的一个小门吏,俸禄不值一提,全家人过得清苦。汴京人却知道,这个郑侠原本是王丞相的门下高足。王安石安排郑侠进变法机构条例司,拿高薪干大事,郑侠不从。小吏不认同王大丞相,他宁愿待在小门吏的位置上,平时喜欢画画,喝点小酒。他有两个好朋友:黄庭坚,晏几道。
王安石说:“黄某清才,非奔走俗吏。”但是,黄庭坚也拒绝了王安石的重用。
郑、黄、晏,三个人气味相投。晏几道的一本《小山词》风靡天下,后来苏东坡想见他,他不见。在他看来,开封几个府第的侍儿歌女们更值得一见。写女儿情态他是鼻祖,开启了纳兰容若,开启了伟大的作家曹雪芹。
郑侠画安上门的各色人等,也跟黄庭坚学点书法。他上有老下有小,糟糠妻子有时也抱怨他,他愁眉苦脸,悄悄去打工,挣点散碎银子补贴家用。他是孝子,但老母叫他去找王丞相,他默然而退,听见母亲在病榻上发出哀叹。
熙宁七年,郑侠画《流民图》长卷,擅自调驿马驰送皇宫。各地的流民不断涌入京师,其状惨不忍睹,郑侠看不下去,于是画流民图,画给深在九重的皇帝看。擅调驿马有罪,郑侠冒着入狱的危险。事先他作了安排,把老母亲送到乡下。
宋神宗看《流民图》流泪了。长卷上,那些悲惨的老人、妇女和小孩儿……
太皇太后曹氏厉声道:“安石乱天下!”
宋神宗不跟王安石商量,动用皇帝手诏,直接罢免了市易法、青苗法,打开国家粮库,救济源源不断的外地流民。王安石不得不辞职。皇帝不挽留。
吕惠卿登相位。他的爪牙把郑侠抓进了监狱,昼夜刑讯,连日毒打。
涌入京城的万千流民得到安置,一个个能吃饱,露出笑容。黑牢中的郑侠正咬紧牙关,饱受皮肉苦。这个打不死的侠义之士,拳打脚踢也呻吟。
苏轼问:“王安石罢相后,朝廷将会如何?”
苏轼问陈太守:“王安石罢相后,朝廷将会如何?”
陈述古说:“走了王介甫,来了吕惠卿。”
苏轼再问:“两浙盐法苛刻,小民可有转机?”
陈述古摇头,徐徐道:“皇上只看重库府的银子,罢除市易、青苗诸法,恐怕只是一时的情感冲动。王介甫是否卷土重来,尚未可知也。”
苏轼一声长叹,西湖水起波澜。
陈述古又说:“吕惠卿正在搞手实法,要让天下人申报财产数字,收十分之二的财产税。瞒报者重罚,举报者重奖。”
苏轼惊问:“收十分之二的财产税?还要重奖举报者,煽动民间告发?”
陈述古举起酒杯:“子瞻,喝酒吧。杭州毕竟是人间天堂。斗争未有穷期,生活还要继续。新来的太守杨元素人不错,会与你合作愉快。”
苏轼笑道:“杭州就是酒肉太多,我这个小酒量只怕撑不住。使君说得好啊,斗争未有穷期,生活还要继续。”
三沸水
生活不仅要继续,生活还要赏心悦目。苏轼酒量小,于是茶瘾大,醉酒、醉茶,有时候酒醉茶醉分不清,美其名曰:混醉。他能喝七盏龙井茶,跟龙井茶的发明者辩才法师细论三沸水,称:三沸,水就老了,一沸水又嫩,虎跑泉泡龙井茶,须二沸才好。
辩才法师逢人就讲三沸水,周韶姑娘斗茶,从此只喝二沸水。
精致的生活是需要想象力的。苏东坡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形与味,俱相似。
品好茶粗不得,遇佳人唐突不得。造化生尤物,尤物须珍惜。
在凤翔府做签判时,苏东坡跑几十里路,取山泉泡新茶,当时他二十七八岁。
长钉画鱼
苏东坡喜欢东跑西跑,看杭州人的风俗看不够,闰之夫人嗔怪:“我的官人,等你吃饭要等到天黑尽,莫非你看稀奇就看饱了?”
苏轼戏曰:“出门看饱了,回家闻到酒菜香,又饿了。”
十来岁的苏迈插嘴:“眉山人爱说,看毬不饱,回家吃饱。”
三岁的长头儿苏迨,咯咯咯笑了。苏轼带儿子到西湖边,看余杭人“长钉画鱼”。鱼游浅水时,陷入淤泥,钓不了,撒网更不行,湖畔人家却拿长钉画鱼,长杆短钉在湖中划来划去,动作像舞蹈。多见渔家女儿窈窕画鱼,边画边唱渔光小曲,优美又动听。
苏迈、苏迨看得呆了。苏迈叫道:“画起一条大鱼哦!”
西湖边卖花球、卖鱼虾、卖菱角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比唱歌还好听。
苏家三父子,天黑不归家。凤凰山下温暖的家。
杭州寂照寺的和尚,个个爱修竹
杭州三百六十个寺庙,于潜县的寂照寺,一点都不起眼,香火不旺,大和尚不愿意来。中和尚、小沙弥倒有一百个,每日吃个半饱,面带菜色。有一天,披御赐僧袍的佛印大和尚到寂照寺小坐,指点住持曰:“尔等只须如此如此。”
于潜寂照寺请来了杭州苏通判。众和尚殷勤伺候,敬香茶,恭请苏轼洗兰花浴,泡甘棠脚,吃七种蘑菇、九种坚果。苏轼自然高兴,住持和尚却显得闷闷不乐。
苏轼笑问:“和尚衣食无忧,吃饭有蘑菇,沐浴有香兰,何事犯愁啊?”
住持叹息:“庙小,香火不继,道场冷清,经营艰难哦。这些款待大官人的蘑菇花卉,费银子不少,只怕寂照寺的和尚明天就揭不开锅了。看看人家灵隐寺、孤山寺,木鱼念珠用楠木,僧衣用绸缎,唉,大庙比小庙,贫僧心头闹。和尚比和尚,人世与天上。”
苏轼笑而不语,环视寂照寺。那住持一声又一声叹息。小沙弥盯着蘑菇流口水……
苏轼开口:“有了。”
住持忙问:“敢问大官人有了啥?”
苏轼说:“你这寂照寺有许多竹子,何愁换不来银子?”
住持叹气摇头:“几根笋子而已,还不够小和尚吃。”
苏轼一挥手:“拿笔砚来。”
大和尚顿时大乐,亲奉笔墨砚,状如小书童。
苏轼挥毫向寺壁:“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这首诗顷刻间传遍了杭州十县,佛印、辩才等高僧前来欣赏墨宝,富人贤达烧高香。
从此以后,杭州人盖房子必栽竹子,就像川西坝子(成都平原)苏东坡的家乡。
辩才大法师
闰之夫人生的头胎苏迨,三岁半,不能下地走路,口齿也不清楚。苏轼的奶娘任采莲想了很多办法,不管用。苏迨叫自己的名字,叫成猪爱,叫了一年,改不过来。
苏轼唤苏迨,苏迨没反应;苏轼喊猪爱,这小孩儿却能嗯一声。
王闰之抱怨:“愁死了愁死了。”
任采莲说:“子瞻也是冬瓜脑袋,未满一岁就满地跑了。这一根藤上的两个冬瓜……”
杭州第一高僧辩才大法师,是苏轼的道友,辩才这个法号乃皇帝所赐。他云游四方,归杭州龙井山寿圣院时,必邀苏轼品茶。一天,苏轼抱苏迨去了。
辩才迎苏轼,过了庙门外二十步的虎溪,而朝廷大臣们前来拜谒,辩才送客,从来不过虎溪。这件事有个典故:东晋高僧慧远,在庐山东林寺做方丈,寺庙前一条虎溪,慧远方丈迎送客人,止步于虎溪,唯有陶渊明来,慧远才走过了虎溪。
庐山、龙井山两条虎溪,先后若干文化名流,相得而益彰。所谓名胜古迹,一定要有名人。几千年传下来的,主要是文化名人。
苏轼于佛门精舍品茶间,向法师谈起内子的烦恼。
辩才法师慧目观长头儿,说:“老衲试一试。”
《东坡志林》:“大师为迨落发,摩顶祝之,不数日,能行如他儿。”
辩才法师解释:“摩顶,也叫布气。”
几天后,苏迨和其他小孩儿一样行走了。长头儿初行走,很新鲜,很兴奋,半夜还要梭下床,面向父母,一步步走得昂扬。
一日,苏轼唤爱子:“猪爱,猪爱。”
长头儿纠正父亲:“我叫苏迨,我不叫猪爱。”
闰之夫人一把抱过长头儿,爱得热泪盈眶。
参寥和尚
宋代的士大夫常与和尚、道士交朋友,儒释道,合力教化百姓。
参寥和尚二十几岁,写诗云:“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东风上下狂。”苏东坡很爱这两句,屡写条幅送人。这参寥曾经年少轻狂,斗鸡走马,呼朋引类,调戏良家女。他足足折腾了七八年,可谓劣迹斑斑。一日,听辩才法师讲佛经,开悟了,削发遁入空门。每日晨钟暮鼓,青灯黄卷。他写诗,下笔飞快。要用禅心压住春心,这可不容易。
参寥终于在山寺待不住了,又不肯还俗,于是找了个折中办法:与士大夫游。张先,李常,孙觉,这些北宋响当当的人物,参寥跟他们做起朋友来。官员们设宴,参寥是常客,席间赋诗,兴来一挥百纸尽。诗僧的大名不胫而走,官妓们围在他身边,红巾乞诗,红裙乞诗,红酥手乞诗,红口白牙乞诗,还央求他把诗歌写在裙带上。她们喝醉了,混叫他和尚哥哥,强拉他写诗写在她们的脸上,向人炫耀和尚墨宝。
年轻的大和尚,春心又逐东风上下狂,这可怎么办啊?
禅心如日月,有时云遮去。周韶姑娘逗参寥:“沾泥絮,沾不牢,东风一吹和尚恼。”
参寥盘腿闭目,状如老僧入定。
周韶又逗他:和尚睁开眼哦,既是六根清净,何惧余杭佳丽?
少女们翩翩起舞,和尚的眼睛越发闭得紧。苏东坡大笑。
(摘自刘小川著《品中国文人系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