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橹的戒酒良方
晚唐大诗人杜牧的诗作之所以被人看好,主要是由于他那风神蕴藉的特有风调。而比他还要晚些时候的作家崔橹,也正是由于爱慕小杜这蕴藉的风调,从而写出了迥然不同于时人的诗作来。
崔橹向来善于撰写杂文,他所使用的文笔颇为华丽而又任意,比较能放得开。在读了他的前辈作家杜牧的诗作后,他便极力学习小杜的作法来提高他自己的诗作风韵。因此,像小杜一样,他的诗作也以绝句的成就最高;尤其在写作有关状景咏物方面便更是如此了。比如他在夏天面对莲花时,就能吟出饶有如此风调的好句来:
何人解把无尘袖,盛取清香尽日怜!
到了冬天,他面对梅花又禁不住手舞足蹈起来:
强半瘦因前夜雪,数枝愁向晚来天。
在写完这诗句后,他仍还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刹那间便又有了一联好句蹿上他的心头,道是:
初开已入雕梁画,未落先愁玉笛吹。
当然,他在题写离别送行时的作品也颇具特色,其中如有云:
云生柱础降龙地,露洗林峦放鹤天。
正是由于崔橹这众多的脍炙人口的华丽精深之作,自然就使得他的诗名广为传扬了。于是,他在宣宗大中年间(847年—860年)顺利考取进士后,便踏上了作官为宦的道路。
然而,他在做官时却遇上了一件尴尬之事。因为崔橹嗜好喝酒,而且一喝就非要喝个大醉方休不可;更使人难以忍耐的,他在喝醉后往往还不想让同伴早些走。知道他这性格的朋友都曾劝慰过他,但崔橹却仍没有把人们的忠言当回事儿;直到最后出现他向人道歉这一结局时,他才不得不改变那令人难堪的坏习惯。
那天在公宴场合,原本爱好喝酒而且确实也已经喝醉了的崔橹,这时仍拉着郎中陆肱的手不放,说是他得再陪他喝上一盅。知道崔这性格的陆已然站起来却又只得违心地坐下,心想,免得由于这事把他跟同事间的关系给闹僵了。谁知这业已醺然颓然了的崔,却开始用极为难听的话语侮辱起陆来。陆当即拂袖而起,并愤愤然地扬长而去;当下遂把整个宴会闹得不欢而散。
大家终于把崔给劝回家去。第二天早上一醒来,对于昨晚的事情毕竟还有点记忆的崔橹,越发觉得由于自己贪酒并强要人陪喝不算,居然还去侮辱了人家!想想自己这坏毛病也确实令人难以接受,他遂在悔恨之余写了一首七绝诗来向陆谢罪,其诗云:
醉时颠蹶醒时羞,曲蘖催人不自由。
叵耐一双穷相眼,不堪花卉在前头。
陆肱读了崔橹这出自肺腑的真诚的谢罪诗,不觉对之宽厚一笑,也就原谅了崔昨晚那鲁莽的行为了。此后,崔便再也不敢像原来那样死纠蛮缠着人家来喝酒;到了最后,他索性就把平生贪酒的坏习惯也给戒了。这也该算是他在吃过前亏,并在痛改前非之后的令人叫好之事。
香山居士白居易
《唐诗三百首》“五律”卷里有一首据说是讽刺诗,同时也可谓是寓言诗;当然,它原本就更是一首咏物诗——它就是大诗人白居易所赋写的《草》。虽然其标题一作《赋得古原草送别》,但其意义却大致是一样的。所谓“赋得”,是一种体式,“古原草”是题目,这比普通的《草》的涵义固然缩小多了;而“送别”则系由此所衍生出来的内容。
这首被编著者蘅塘退士称为“诗以喻小人也”的诗,其实还蕴涵有一个极为有名的而且被后人作为典故广泛使用着的故事。
诗才已经不同凡响的白居易,在16岁那年便只身来到了京城长安。他闻名去拜访当时掌管编纂国史以及为朝廷起草文告诏令的著作郎顾况,以便请顾老前辈对自己的诗作进行亲切指点。而苏州人顾况却是一个自视甚高、很少对他人有所推许的著名诗人,尽管他家门口车水马龙,来拜访和求教的人很多。那天傍晚,仆人就要掌灯开饭了;一个行色匆匆的小青年竟在此时此刻递上了他自己的名刺,并在他诗稿的封面署上“白居易”这三个工整的楷体字。
因频繁接待来访客人业已有些疲惫了的顾老诗人,一眼瞥见“白居易”三字,遂禁不住大笑起来:“呵呵,好大的口气!要知道,京城长安现在米价高得很,平时就是想居住下来也挺不容易呀,更何况居然要想白白居住!”说完,他趁家人还没有把饭菜摆上桌来的当儿,便漫不经心地浏览起白居易呈给他的诗稿。一打开扉页,里头第一首就是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的五律,其诗云: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当他看到颔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眼睛蓦然一亮,顾老诗人就再也不能移开目光了。可以想见,此时他固然已不敢再漫不经心了。他一手捻着他那把略已花白的胡须,一手紧握着诗稿,转而细细地品味起来,并不时点了点头。然后他又腾出了那只轻捋胡子的手拍案叫绝道:“能写出如此之好的诗句,要想在长安居住下来,又有何困难可言哉!老夫刚才的话,只不过是开开玩笑的啊!”
这是顾老诗人欣赏白居易该诗中野草所蕴涵着的顽强生命力,纵然在历经野火焚烧之后,但它一经那春风(请注意,此二字在古代诗文中是一个蕴涵极为丰富的词汇)吹拂,它便又生机勃勃地绽出嫩芽,并开始生长和迅速繁衍起来了。作为一个人,难道就不应该像这株莽原上的野草一样,在逆境中顽强斗争,以期倔强地生存下来吗?而这,该是多么需要精细观察和深刻领悟呀!不用说,这正是作为诗人所必备的良好素质,所以顾老诗人不禁为眼前这位天才少年所深深折服了。
接下来,得到了老诗人顾况的大力赞扬和多方介绍,少年白居易的诗名顿时便传遍了整个京城。但非常遗憾,由于白居易还没能得到更为强有力的引荐,虽然在长安居住了三年,他却并没有找到自己理想的出路,于是只得黯然离开了。直到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他才以高科考取进士,此后便踏上了仕途。再就是他的诗名不但在全国知名,到处流传着他许多杰出的作品,而且他的诗名还传到了鸡林国,也就是现在的潮鲜。可见,顾老诗人当年并没有看错白居易。
陈陶的坚贞操守
在女人尤其是漂亮女人面前,一个男人的真实面目大概很少能不确切地袒露出来;这可真是一桩令人称奇但也是极为无奈的事情。
诚然,也会有一些即便是女人百般调弄都不会动心的男儿,这无疑就更是使人赞叹不已了。而这里要讲述的,就是一个令人赞叹不已的有关晚唐诗人陈陶的故事。
陈陶,字嵩伯,他的生卒年及其出生地址现在都已不大明确。我们只知他在武宗会昌初年(841年)前后在世。他工诗,且以平淡的风格见称于世;但很不幸,他考了许久也没能考取进士,所以他就到深山里隐居去了。在陈陶所写的多首下第诗里,有两句诗特别脍炙人口,道是:
中原不是无麟凤,自是皇家结网疏!
可见他对自己正是负有不可小觑的期望,只是他由于老是未能按照世俗的做法考取进士。随着时间一久,他这博取功名的心情也就慢慢地变得灰冷,遂不再去赶考进士,而是去漫游了全国各地的名山大川。
这位自称“三教布衣”的陈陶,懿宗大中年间(859年-860年),因为战乱而避地到了洪州。当时的节度使严尚书知道陈陶很有道德操守,所以特别敬慕他的为人,便经常到山中跟陈陶攀谈;有时两人一谈就是一整天,还都不感到倦怠。由于往来多了,这严尚书就想跟陈陶开开玩笑,特地派了一名颇富才情的小妓去伺候他,看能不能使陈的坚贞操守产生动摇。
然而,任凭眼前这长相漂亮甚至可说是妖冶的小妓百般挑逗,陈陶却纹丝不为所动。看看实在没有办法的小妓,遂对着陈陶不无惆怅地吟出了一首七言绝句:
莲花为号玉为腮,珍重尚书送妾来。
处士不生巫峡梦,虚劳云雨下阳台。
这诗里使用了一个男女欢爱的典故,陈陶的心中当然是非常明白的,但他依然如故地坚持着自己的坚贞操守,面对眼前这小妓的挑逗,他也用诗歌的形式回赠道:
近来诗思清于水,老去风情薄似云。
已向升天得门户,锦衾深愧卓文君。
这里,诗人用卓文君这古代美女来比喻这小妓,也可谓很能掌握分寸了,但只是他仍然不为动心而已。
这样一来,这洪州小妓遂只得含泪离开;回去后,她跟严尚书汇报起这情事的一切经过时还不禁红泪直流。严尚书听后,便不觉对陈陶更为敬重了。陈陶后来经常焚香坐在巨石上,身披鹤氅,终日不说一句话。到了晚上,他居然俯身叩拜星星和月亮,别人也很少有看见他有睡觉的时候。一天,天空原本非常晴朗,忽然竟是狂风暴雨大作起来,把陈陶所居住的茅屋都给震坏了;而陈陶却已经杳然不知去向。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听到有人说起深山里还偶尔能见到陈陶的行迹。
雍刺史改桥名
成都人雍陶,字国钧,他由于少年时期特别贫苦,加以那时四川内乱,他便只得到处流浪,用他自己的诗句表示就是:
贫当多病日,闲过少年时。
但雍陶在学习上却非常刻苦用功,所以在文宗大和八年(834年)就考取进士,并得到了当时多数名流的大力肯定,从而为他踏入做官一途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但刚开始时,他为人有点“恃才傲物”,而且对亲戚朋友也不大去理会。所以,他的老舅李敬之在没能考上进士却又受到他这外甥的傲慢对待后,一气之下就要回到老家云安去了。在途经三峡时,由于心中愤然不平,李便写了一首诗来讽刺雍,其中有句说:
地近衡阳虽少雁,水连巴蜀岂无鱼?
雍接到这诗,细细体味之下,他很为自己的失礼而惭愧。从此以后,舅甥俩的书信来往就多了起来。宣宗大中六年(852年),雍陶做上了国子监《毛诗》博士。这时候,雍的诗名越发大了,并且跟一班著名诗人如贾岛、殷尧藩、章孝标等都有了来往;而他也因自己的诗作而颇为得意,以为可跟六朝时候的著名诗人谢宣城、柳吴兴相媲美了。
当时有一个名叫冯道明的秀才,人们都说他机敏而巧辨;一天,冯来到了雍居住的官所外,要求雍接见他。门卫就问他跟雍使君有何交情,冯就说他跟雍太守是故交。于是冯被引入门去,但起来迎接的雍并不认识冯,遂生气地斥责道:“我跟你一向不认识,你怎能胡说咱俩有交情呢!”
而这冯道明居然不慌不忙地答道:“我平时就拜读过您不少大作,虽说您人不在身边,但是我们的心灵难道不是相通着吗?”说完这番话,冯便开始用高亢的声调念起了雍那比较著名的诗句来:
立当青草人先见,行近白莲鱼未知。
雍陶一下子就给震住了。此时此刻,只见冯还在往下背诵着:
闭门客到常如病,满院花开未是贫。
背了七言,冯便开始背雍的五言诗句道:
江声秋入峡,雨色夜侵楼……
面对自己这些很为得意的诗歌被人传诵着,而一向在诗歌方面也颇为自负的雍陶,此时便高兴地跟冯交谈起来。而且在冯辞别时,雍由于对方爱慕自己而深表感动,遂拿出了一笔颇为丰厚的礼物赠给冯,让他作为路费,并以志自己的深切谢意。
业已出任雅州刺史的雍陶,这种自负的作风依然如故。而雅州城外有一座桥名叫情尽桥,人们送别时,一定要在此处分手。有一回,雍送友人路过这桥,手下人竟严肃地告诉他说,老爷现在就可以停住脚步了,因为您已经到了“情尽桥”。雍一听,心中不觉深为纳罕,说:“人们都只说是情感难以穷尽,怎么会出现感情穷尽的事儿呢?”说罢,他便命手下人速速去拿笔来;此时,他想到古代乐府诗《折杨柳》中的涵义,当即就把这桥的名字改为“折柳桥”。同时,他还把他上述这意见写成一首诗,并题写在该桥堍的勒石上: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呼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雍陶这首诗传出去后,它很快便脍炙人口了。人们在临别时,即使那些不在折柳桥分别的,也往往会念上雍陶这首诗,以志其深刻的离别之意。
(连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