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品中国文人·苏东坡(1)

(2024-01-30 21:18:11)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品中国文人·苏东坡(1)

        从苏东坡的爷爷说起
        公元十一世纪中叶,西蜀眉山有个怪老头名叫苏序,他就是苏东坡的爷爷。邻里称他“苏四大”:个头大,酒量大,脾气大,喉咙大。他喜欢学神仙张果老骑毛驴,身上歪挂个酒葫芦,在眉山城的石板路上晃悠。他口中念念有词,旁人不大听得懂,原来他在念他自己写的诗。“有所欲言,一发为诗。”苏序写了几千首打油诗,在眉山城很有名气。“敏捷立就,不求甚工。”
        苏老爷子背靠青天手拿书卷,看书看得意了,大街上哈哈大笑,把路人吓一跳。小孙儿苏子瞻仰望爷爷,觉得爷爷比县太爷还了不起。城里有个茅将军庙,专门骗老百姓的香火钱,苏序带了十几个后生去拆了茅将军庙,扯断了坏官劣绅合伙搞的利益链条,断了这些人的一条大财路。眉山的县官不讲道理,苏老爷子会冲到官厅去讲理,好像他才是上级。他的喉咙大得很,城门洞外都听得清清楚楚。眉山人喜形于色,奔走相告:“苏老爷子又骂县太爷了。”
        很多年以后,苏东坡写万言书,狠狠批评皇帝。
        苏序干了一件事,眉山人传了几百年。他积谷数千石,装满了好多粮仓,城里人以为他想屯积居奇,等灾荒年来了,把粮食抛出去,卖高价,赚大钱。问他,他不解释。他又念念有词,原来他在掐算天气,顺手摸摸小孙儿苏子瞻的冬瓜脑袋。第二年,眉山果然闹天干,庄稼都干死了,人心惶惶,有人节衣缩食,有人想逃荒到成都去。城里的几家粮铺趁机哄抬粮价,于是菜价也涨了,肉价翻了几番。人们议论纷纷:“屯粮大户苏序有何动静?恐怕是要卖高价喽,黄澄澄的谷子一担担挑出来,那白花花的银子哦,流进城西的苏家去。”
        然而,苏序竟然开仓散粮,专门救济贫困户,平抑物价。眉山人又奔走相告:“苏老爷子放粮救灾啦!”“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苏东坡有回忆祖父的文章《苏廷评行状》。
        四十多年后,苏东坡在杭州建“安乐坊”,看病不收钱,救了千百个染上瘟疫的人。祖孙二人行事,好像商量过。其时,苏序早已去世,在天堂注视着孙儿苏东坡。

        费头子·黄荆条子
        《三字经》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苏老泉即苏洵,苏轼的父亲,家中排行老三。小时候的苏洵是眉山的费头子,天上都是脚板印,天天玩到黑摸门。“费”是淘气的意思,费头子类似孩子王。苏洵爬树手脚并用,比峨眉半山腰的猴子还利索;苏洵畅游滔滔岷江,“弄潮儿向涛头立”,苏洵最喜欢跳进城西的大池塘,摸鱼捉虾掰爬海(螃蟹),踩水抖脑袋,躺水欣赏荷塘月色。踩水、躺水都是民间的游泳技巧。苏洵来了野性子,搅得水花四溅,吓得水蛇逃、乌龟藏。
        苏老爷子来找儿子,喊:“三娃儿哩,你狗东西钻到哪儿去了哦?你狗东西哦!”
        狗东西却在水下优哉游哉,嘴里含一根细竹筒通气。苏序游走池塘边,心里有点慌。忽见一条白影子冒出水面,跳上岸来,抓起草丛中的衣裳裤子开趟子跑。那苏老爷子也敏捷,闪电般追过去……有时苏洵被父亲捉住,衣领子被父亲的大手提起,却拿足尖点地,双臂展开如大鹏起飞,对路边看笑耍的街坊娃儿说:“反正要挨打,不如先耍耍。”
        苏家五亩园子,有一棵黄荆树,苏洵最怕黄荆树的树条子,这种树条子又长又细,人称凶柔条,打得屁股精痛,却又不伤筋骨。苏老爷子边打边念打油诗:“打你贪玩又好耍,打你上课不念书,打你活得像头猪。”
        苏洵上学堂,对同窗说:“猪有猪福气,回回拱到红苕地。”
        同窗问:“黄荆条子抽你光沟子,抽得暴起一条条猪儿虫,以后你还野不野?”
        苏洵把眼皮一翻:“野啊,咋不野?黄荆条子算啥子,笋子炒肉我不怕!”
        笋子炒肉指竹片体罚。眉山的男孩子全都吃过笋子炒肉,个个抗压力强。有些野丫头也要吃这种炒肉。
        苏洵闹够了,野够了,发一会儿呆,顺手拿起书卷来,念书念到天黑,掌灯又念。苏序在窗外听书,摸着自己的七寸胡须。眉山人家家户户有藏书,苏家的老大老二都爱读书。后来陆游骑驴到眉山,惊叹:“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
        两宋三百年,眉山一个县就出了九百零九个进士,高居全国州县第一,成都不能比。
        苏序观察老三,寻思:这个野娃儿,说不定要野出名堂哩。
        如何野出名堂呢?苏序骑毛驴,在眉山城外的孙氏书楼下打转。这孙氏书楼有唐宋皇帝赐的金匾。苏序眼前灵光一闪:让老三野到外面去长见识?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嘛。

        野出去
        苏洵雄赳赳野出去了,野上了峨眉山金顶,野出了长江三峡,越荆楚,入中原,见识了大世界。家里人巴望他有大出息。他回来了,说话南腔北调,举手投足有派,大谈汴京的大人物范仲淹,欧阳修,还有韩琦!听上去,这些大人物都跟他有某种关系。左邻右舍也来听他讲。讲完了,他的眼睛亮如灯。有人却问:“苏处士,汴京黄金榜上,有你苏洵的大名吧?‘书中自有黄金屋’哦,皇帝老儿说的!”
        处士,指民间的读书人。苏洵的亮眼睛顿时暗下来了:进京考进士,一考再考,名落孙山。他已成家,妻子程夫人出自眉山的大户人家,程夫人生了两个儿子,长子苏轼,次子苏辙。接下来怎么办?苏洵还行不行万里路?全家人等着苏序拿主意。这老爷子喝着洪雅县道泉茶,摸摸孙儿的冬瓜脑袋。他开了金口:“老三,明年还想出去?”
        苏洵忙道:“想!”
        于是,苏洵又野出去了。
        邻居揶揄:“苏家老三就是脚野,钱多了,一把把花买路钱,铜板白白撒一地。”
        苏序听见了,装着没听见。其实,家里穷了,程夫人当街做生意,卖布帛,赚的钱都成了丈夫的买路钱。苏轼、苏辙正在吃长饭,一顿顿狼吞虎咽,刚吃完又嚷嚷肚子饿;又上学堂,交学费,裁制新衣服。程夫人悄悄典当她的嫁妆……
        丈夫出远门一年半载,终于回眉山啦。这一回,苏洵却是灰头土脸,衣裳破烂,言语混乱,神不守舍的样子。程夫人心都紧了,公公依然不动声色。
        苏洵这次回来的变化是:一头扎进书房南轩,半夜三更还在苦读。
        问题是:苏洵还出不出去?眉山街坊有顺口溜,很难听:苏洵苏洵没出息,大把银子花出去,挣毬不来黄金屋,倒能气煞颜如玉。
        舆论不利于眉山苏家。程夫人“耿耿不乐”。苏序背着手徘徊五亩园,慨然吟诵打油诗,以示自强不息:“苏家想要雄起,遇事就要稳起。遇事不能稳起,大家都要遭起!”
        据苏东坡在海南回忆,眉山苏家三代人,穷困过好几回。
        苏东坡的回忆录叫《东坡志林》。

        三种光
        转眼到了莺飞草长的三月,蜀人出远门的好时光。苏家点灯开会,三个烛台,照得堂屋透亮,老大老二都来了。老二苏涣考上了进士,如今在雅州做官。七个孙子辈,在堂屋的三合土光地上坐一溜:苏不疑、苏不欺、苏不危……年逾七旬的苏序老爷子,摸着一溜脑袋瓜,摸那个冬瓜脑袋似乎摸不够,顺着摸又倒着摸,似乎有讲究。苏轼的乳母任采莲,苏辙的乳母杨金婵也出席了点灯会议。程夫人很紧张,她的夫君苏洵更紧张。会议气氛,叫作凝重。
        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苏序听得认真,频频点头。苏洵耷拉了头,鼻尖直冒虚汗。看来形势不乐观,眉山的老处士恐怕要“处”到底。七嘴八舌渐渐停了,十几双眼睛齐崭崭望着一家之主苏序。序言的序,序幕的序,序曲的序。七个乖孙子一律仰头望。
        苏序伸出三个手指头,说:“三种光。”
        进士苏涣会心一笑:“父亲是说日月星。”
        后来苏东坡有得意对联:“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苏序摇头,依然晃悠他的三个指头,又说:“三种光。”
        苏洵叫苦:“父亲,儿子都快急死了,您就别卖关子啦。”
        苏序喝一口洪雅县瓦屋山道泉茶,慢吞吞开口:“老三究竟会不会有出息?我在思考这个问题。他出去,他回来,银子花光了,可是他的眼睛在放光。他讲外面的世界无限精彩,什么陕西,什么东京,什么翰林院大学士,讲得子瞻、子由两眼放光,也让我这个老诗人的老眼放出光来。苏家三代人,三种光。光这种东西实在不实在?依我看,实在。老三见识了外面的高人,每次回眉山都加倍用功。光在啥地方?光在书卷上。我的乖孙子轼儿在八岁那一年就说过,欧阳修又不是天人,以后长大了,我比他厉害,我比他高光!”
        苏家六个孙子,扭头去看冬瓜脑袋。
        爷爷苏序停了停,起身走七步,俨然曹子建。老诗人口出一首打油诗:“三种光啊三种光,照得苏家亮堂堂。老爹不行儿子上,肯定要上黄金榜!”
        苏洵顿时大激动,扑通一声给老父亲跪下了,叩谢如捣蒜,哪管石板硬头皮软。转忧为喜的程夫人含了热泪,寻思典当她的最后一只和田玉镯。
        夜深人静了,她瞅着烛光,闪着泪光……
        中国有苏东坡,苏序、苏洵、程夫人,都有大功。

        苏洵的暴脾气
        苏家有女曰八娘,嫁到程家去,原本希望苏程两家亲上加亲,不料八娘受虐待,十八岁,死了。程夫人极悲痛。苏洵大悲且大怒,要冲到程家去讨还公道,棒打女婿程之才,痛骂程家恶婆婆。
        程家富,苏家穷;程家傲慢,虐待苏家女儿八娘。亲家一夜间变仇家,苏洵要出这口恶气。程夫人强忍悲痛劝几句,苏洵更是火冒三丈。他手持一根五色棒,把程家的聘礼打得稀巴烂,包括一对青花瓷瓶。打不烂的衣料就使劲撕,撕不烂,动剪刀。折腾了大半夜,苏洵还在院子里跳,骂得难听,夹杂俚语村话,骂得眉山半个城的居民都想跑来听。
        程夫人流泪念佛,手拿一卷《心经》。她夹在娘家与婆家之间,两头受气,还不能诉苦,于是苦上加苦。她哭道:“我可怜的女儿啊,你那婆婆,你那丈夫,怎么能……”
        苏八娘在程家,干的是下人活,吃的是受气饭。
        这一天,苏洵在苏家祠堂召集一百个族人开大会,控诉程家的罪恶,一桩桩一件件,罄竹难书。苏洵跃上高凳子,瞪眼宣布:“苏家与程家,永远断绝关系!”
        这一断就断了四十三年,直到程之才在广东惠州见到苏东坡……
        老处士苏洵的暴脾气在眉山是出了名的,后来在汴京他痛骂王安石,写下《辨奸论》,一直传到今。苏洵骂程家有道理,但他为什么不为程夫人的处境考虑呢?他大大出了一口恶气,程夫人却从此憋气,一年年隐忍而操劳,伤了元气。
        苏序,苏洵,苏东坡,这祖孙三代人,若是走在眉山的下西街,那身形,那眼神,那步态,估计很相似,像一支受过相同训练的队伍。遗传力量之大,大到无法测量。苏东坡“绵历世事”,宦海沉浮,把基因中的暴脾气升华为浩然之气。所谓豪放东坡,奥妙在此。

        (摘自刘小川著《品中国文人系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