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开元24年(736年),24岁的杜甫来到了泰山。他对泰山最初的认识是从书中得到的,所以对泰山壮丽的景观极其向往。这次他真的看到泰山,以往对泰山的印象都黯然失色了,此刻满腹的妙言锦句却找不出一句能形容泰山,因此,杜甫感到很茫然,不知如何来写泰山,只有沉吟自问:“泰山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色呢?”泰山实在太雄伟了,它横走齐州,纵驰鲁国,绵亘蜿蜒,望不见头尾。
泰山上,苍松翠柏拔地而起,万丈深谷,古藤盘绕,花草杂生,云桥飞瀑,犹如一幅雄奇的水墨丹青。杜甫感慨道:大自然把泰山当作了自己的宠儿,将天地间一切的神奇、灵秀都集中在它的身上。仰望山巅,悬崖插入云端,隔断了日光,把山南北分成两个世界,一边是霞光万道,一边是满眼迷茫。
杜甫被这雄奇的泰山景色迷住了。一群投宿山林的鸟儿惊醒了他,这时他才意识到,天就要黑了。杜甫记得泰山的奇景在山巅,只有登上山巅,才能饱看天下奇景,他也还记得孔老夫子说过:“登泰山而小天下。”今天是登不上山了,他决心来日一定要攀上泰山绝顶,放眼天下,那时一定会觉得座座群峰都显得很渺小了。
江南逢李龟年
这首诗是杜甫临去世的那一年,在长沙时写的。
李龟年是唐玄宗时著名的音乐家,由于他出众的音乐才能,很受皇帝的赏识。所以一些王宫贵族都争着和他结交,都以能请到他到府中唱歌而自豪。像岐王李范和宠臣殿中监崔涤,都把李龟年奉为家中的座上宾。当时,大诗人杜甫也经常出入于岐王和崔涤的府中,就这样,杜甫与李龟年相识并成为好朋友。
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历经战乱,颠沛流离,最后流落到了江南,在一个私家宴会上,他遇到了也流落至此的李龟年。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安,生活的辗转不定,两人现在都已鬓发如霜了。这次意外的相遇,他们谈起在长安的往事,不禁感慨万千,诗人想从李龟年那儿看到流逝的昔日盛唐景象,想找到那风华正茂年轻时代的自己,可是,这一切都不可能了。岁月转逝,时光无情,两人都已到了暮年。时局的变动,个人的身世遭遇,使他百感交集,于是他提笔写道: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清明
唐武宗时,诗人杜牧在池州任刺史。池州位于长江南岸,那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杜牧在处理完公务之后,常常换便服独自出游。
这一年清明节,杜牧到池州郊外去踏青,刚走到半路上,就下起了蒙蒙细雨,衣服都被淋湿了。杜牧很扫兴,准备找个地方去躲雨,这时候雨又渐渐小了,太阳从云里钻了出来。于是杜牧改变了主意,决定喝点酒驱驱寒,然后再继续赶路。正好这时有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迎面而来。杜牧赶紧上前打听道:“小朋友,这附近什么地方有酒店?”牧童停止了吹笛,抬手指了指远处杏花深处的村庄。诗人顺着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远处杏花如霞似粉,在红杏梢头隐隐露出一个酒幌子。诗人谢过牧童,找到了那家酒店,几口酒下肚,觉得身上暖烘烘的,想起刚才一路上的情景,他诗兴大发,提笔在酒店的墙壁上题了这首《清明》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从此便流传开了,杏花村的酒店也因此生意兴隆起来。
江南春
杜牧在池州任刺史的两年中,经常出外观赏江南的美景。有一次他到建康的瓦官寺游览。当时,这里到处是莺啼燕语、柳绿花红。瓦官寺更是依山傍水,在春天的微雨中,朦胧隐现。这宜人的风景使得诗人一时兴起,便题写了这首《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座寺院大约建造于东晋时期,当时建寺需要很多钱,僧侣们向朝廷官员和社会名流募捐,但所得资助很有限。
青年画家顾恺之知道此事后,就挺身而出,说他愿捐钱百万。许多人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是吹牛。顾恺之却胸有成竹,他要和尚们在大殿上修起了一堵白墙,然后他关起了寺门,在墙壁上精心绘了一幅佛教著名人物“维摩诘居士”像。在画像即将点睛之时,顾恺之让和尚请人来观画捐款。
许多有钱的人闻讯都来观看,第一天观看的人每人捐十万铜钱,第二天观看的人每人捐五万铜钱,第三天观看的人随意捐。
等画像画完后,就打开大门让广大百姓来观看。每天寺院里都挤满了人,大家纷纷捐款,没过多久就捐了百万铜钱。
因为在南朝时,统治者们都崇奉佛教,妄想长生,所以寺庙发展得很快,因此“南朝四百八十寺”并非作者的夸张。
过华清宫
唐玄宗在晚年时昏庸腐败、荒淫无道,整天与杨贵妃吃喝玩乐,不理朝政。朝政大权便逐渐落入了一些奸臣手中,唐朝也由盛世转入衰败。
唐玄宗对杨贵妃百般顺从,万般宠爱,只要贵妃喜欢的或是想要的,他都想方设法给寻来。有一年杨贵妃过生日,唐玄宗带着她到华清宫游玩。吃腻了宫中山珍海味的杨贵妃忽然想吃新鲜的荔枝。北方哪有荔枝呀?它产于岭南(今广东省),距长安城有几千里地,就是从岭南采回荔枝也不新鲜了。为了博得杨贵妃的欢心,唐玄宗就下令地方传递公文的驿站,派出最好的骑手,用最快的骏马,把荔枝一站一站接力传到长安。为了这件事,不知浪费了多少钱财,累坏了多少人,跑死了多少匹马。
后来,诗人在游览华清宫时,听说了这件事,觉得皇帝太荒唐了,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便写下了这首《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登乐游原
诗人李商隐身处晚唐时期,眼看国家一天天衰败,自己却受人排挤,不能报效国家。他感怀岁月流逝,心情特别压抑。为了排遣心中的沉郁,于是诗人乘车来到长安城南的乐游原上。
乐游原地势较高,又开阔平坦。在夕阳照耀下,乐游原上的一切都披上了金光。这苍茫的古原,开阔的视野,让诗人心情豁然开朗,壮丽的景色和特殊的色调深深打动了他,让他流连忘返。但这柔和的阳光,沉静的万物,只是黄昏时分的的晚景,它会转瞬即逝而变成暮色。于是诗人作下这首诗,带着无限珍惜留恋的口吻发出了感慨: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然而,这感慨更引起了他的惋惜和遗憾,因为作者由此想到了自己的年龄和身世,想到大唐帝国正走向衰落的命运,他痛感人生和时代虽是如此美好,但它们终究已很有限,正无可挽回地在渐渐消逝。这无可奈何的命运,使他对眼前美好的景色充满留恋,又十分感伤。
议婚
在我国唐代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富贵人家有两个儿子,长子叫金锁,次子叫银锁。两个儿子都长成大人了,父母为他们娶亲成家立业。金锁找了一个官吏家的女子为妻,这女人整天好吃懒做,涂着胭脂口红,穿着绣花绸缎的衣裳,过着富贵人家的享乐生活,而银锁却看上了一个穷人家的姑娘,并决心娶她为妻。他的父母还为此大发雷霆,母亲训斥儿子道:“娶妻应听父母的安排,何况她还是穷家女子,怎么能进像我们这样富贵人家的家门。”
银锁不听父母的劝告,偷偷地同这个穷人家的女子来往,后来被父母赶出了家门。
几年过去了,这个富贵人家逐渐衰落,长子金锁带着妻子离开了他们,而赶走的二儿子银锁带着妻子回到父母身边。儿媳虽然出身穷人家庭,但却孝敬公婆,一直扶持着这个衰落的家庭养蚕织布,下地耕田,后来又使得这个家兴盛起来。
诗人白居易对唐代当时这种在婚姻中嫌贫爱富的风气,想用舆论的力量矫正,还写了一首《议婚》诗来加以评论:
天下无正声,悦耳即为娱。人间无正色,悦目即为姝。颜色非相远,贫富则有殊。
贫为时所弃,富为时所趋。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见人不敛手,娇痴二八初。
母兄未开口,已嫁不须臾。绿窗贫家女,寂寞二十馀。荆钗不直钱,衣上无真珠。
几回人欲聘,临日又踟蹰。主人会良媒,置酒满玉壶。四座且勿饮,听我歌两途。
富家女易嫁,嫁早轻其夫。贫家女难嫁,嫁晚孝于姑。闻君欲娶妇,娶妇意何如。
苦昼短
在唐朝,有一个时期宫廷盛行吃药求仙的风气。诗人李贺对这种风气坚决反对,他写了首很奇特的杂言诗《苦昼短》,强烈地讽刺了帝王将相王公贵族的昏庸做法: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食熊则肥,食蛙则瘦。神君何在?太一安有?
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何为服黄金、吞白玉?
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关于寻求长生不老,服药求仙,在秦始皇、汉武帝以及唐代盛行,但在秦始皇求仙之前的300年,齐国的宰相晏婴对这样的事就有很高明的见解。历史上传下这样一段故事。
有一次,齐国的国王齐景公和晏婴、艾孔及梁丘据三个大臣,带着随从到郊外的牛山上去游玩。这天的天气特别明媚,空气十分凉爽,因为刚下过几天的雨。齐景公站在山上眺望着齐国都城的美景,心情特别的激动,看着看着忍不住哭了起来。大臣们今天心情特别好,不知道国王为什么忽然伤心。齐景公边哭边说:“这江山,这都城多么美丽啊!但我却不能永远见到它,人为什么要死呢?我要一死,这美丽江山就看不见了,成了别人的了。”
听到这里,艾孔和梁丘据在一边也陪着国王哭了起来。只有晏婴一个人在那里发笑。
齐景公看到后非常不高兴地问:“我心里很悲伤,艾孔他们都在一旁陪我哭,而你为什么发笑呢?”
晏婴心平气静地解释说:“人早晚是要死的,这是谁也逃脱不了的,人要是能永远不死,那您的老祖宗齐太公,您的祖父灵公和您的父亲庄公就都还活着,这个国王的位子哪还有您的份呢?正因为有生有死,今天才传到了您,您却想永远不死,而且怕死怕得哭了起来,艾孔和梁丘据为了讨好您才陪着一起哭,这能不使我发笑吗?”
乌衣巷
乌衣巷在金陵(今南京市)东南,秦淮河的南边。东晋时期,这里曾是贵族的住宅区。当时位高权重的宰相王导和谢安都曾在这条街道上住过。
诗人刘禹锡没来金陵以前,对这个古都十分憧憬。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友人约他一块去金陵,诗人便欣然前往。诗人便欣然前往。可是等他来到金陵时,眼前的景色却令他大失所望,曾经热闹非凡、喧嚣一时的朱雀桥边,如今长满了野草、野花,桥对面的乌衣巷口,也没有了昔日的车水马龙,更不见旧时的王侯将相,只有夕阳斜照,一派衰落萧条的景色。从前那些达官贵族早已败落,在他们宅地的废墟上建起了普通老百姓的房屋。燕子每年照旧来这里做窝,但房屋的主人却已更换。诗人看到眼前萧条的景象,对当时李唐王朝的衰败发出了深深的感叹,于是写下了这首《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让人们去领悟历史的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