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体真假趣谈(1)|吴斗雷编著

(2024-01-26 21:21:27)
分类: 图文:现代诗文
人体真假趣谈(1)|吴斗雷编著

        眼皮跳真与福祸有关吗?
        假的!
        现代医学科学早已证实老百姓常说的“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的说法毫无科学依据,但仍然有很多人(特别是在农村)认为眼皮跳与祸福相关。在医学上,眼皮被称为眼睑。眼睑有两种肌肉,一种叫做眼轮匝肌,形状似车轮,环绕着眼睛,当它收缩时眼睑就闭合;另一种肌肉叫提上睑肌,当它收缩时眼睛就睁开。这两种肌肉不断收缩、放松,眼睛就能睁开和闭合。如果支配这两种肌肉的神经受到某种因素的刺激,如睡眠不足、烟酒过度等,两种肌肉同时兴奋,就会出现反复收缩,甚至痉挛或颤动,眼皮就会不由自主地跳动。另外一些眼病,如近视、远视、散光、结膜炎、角膜炎等,也会引起眼皮跳动。
        如果一个人的眼皮总跳,一方面因为休息不当或疲劳等原因,一方面因为眼皮不停跳,也会影响心绪,在工作时真的可能引发一些意外或错误。如果在马路上走路、骑车或开车,还可能导致事故发生,这基本上就是眼皮跳所引发的“祸”,至于说跳“财”恐怕只能牵强附会了!

        盲人的眼睛只是摆设吗?
        假的!
        民间有句俏皮话,叫做“瞎子的眼睛——摆设。”其实,盲人的眼睛并不是没有用的摆设,虽然盲人的眼睛看不见任何东西,但却能帮助盲人调节睡眠。
        有些科学家认为,盲人的眼睛虽然看不见物体,却能够感知光线。通过感知光线的变化,脑部的松果体(即脑上腺)就可以根据不同时间来调节褪黑激素的释放率。而褪黑激素的释放会使人产生睡意,其释放量与环境光照成反比。光线刺激视网膜光感受器使得褪黑激素下降,反之则使褪黑激素上升。因此,能够感知光线的盲人一般不易失眠,而完全不能感光的盲人则很容易失眠。所以,盲人的眼睛对身体而言也是很有用的,并不像民间俗语所说的那样只是“摆设”。

        眨眼真能保护眼睛吗?
        真的!人在注意盯着一个东西时,眼睛会一眨也不眨。但没有人能永远不眨眼,因为人的眼睛经常性的不自觉眨动,其实是眼睛自我保护的一种方法。
        上下眼睑的表面以及眼球本身都有一层透明的薄膜覆盖着,叫做结膜,协助眼睛保持表面湿润,使眼球转动时不会发生摩擦。通过眼睛眨动,眼皮能为结膜涂上泪水,从而使眼睛保持湿润、灵活,使眼睛不致干燥。同时,眨眼可以冲洗掉落入眼睛里的灰尘,使眼睛清洁舒适。
        人的眼睛平均每2-10秒就自动眨一次。这种反射性眨眼很有规律,不断发挥润滑作用。眨眼还把泪水送往眼睛内角,从泪管流入鼻子。有些人会发生眼泪分泌不足的毛病,眼睛干涩,令人难受,尤其是老年妇女。这时就需要滴润滑性的眼药水,以消除不舒服的感觉。

        眼皮真能显示人的身体状态吗?
        真的!
        虽然眼皮平时不起眼,但身体状态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它就马上显示出来了。
        人在长久哭泣后,眼皮里血管会高度扩大充血。眼皮很薄,皮下的血管又非常丰富,哭泣时交感神经兴奋,许多血管全都扩大充血,透过薄的眼睑皮肤,就会引起眼圈发红。哭泣时眼睛闭得很紧,归轮匝肌竭力收缩,眼皮里血液的回路被阻塞了,血管里的液体就从血管壁上渗透出来,积聚在软而松的眼皮里,像两扇大门似地守卫着人身上最宝贵的眼珠,时而开,时而闭。眼睑皮肤的特点是:松而富于弹性,血管丰富,而且还特地配备了一层纤细的环形肌肉——像线圈一般包着睑裂的眼轮匝肌。
        在全身的皮肤中眼皮最薄,薄得几乎像一张纸,可是谁想到就在这薄纸般的皮肤下面,还隐藏有另一类的肌肉,这就是眼轮匝肌。
        眼皮薄、松、富于弹性,睁眼闭眼才比较方便,不但快,而且有力,血管丰富,血液供应充沛才容易消除疲劳。要是没有这层薄薄的眼轮匝肌,眼皮就无法作轻巧准确而又敏捷的开闭了。眼轮匝肌收缩,眼皮就闭拢了,眼轮匝肌一放松,轻巧的眼皮又自动弹回,眼睛又睁开了。但是,由于眼皮软而松,容易藏水而发生眼皮水肿。有些心脏不好的人在睡了一夜之后就显得眼泡肿肿的,就是因为眼皮里血液循环不好、皮下有水积存的缘故。

        眼睛是配合最好的一对器官吗?
        真的!
        人体是十分奇妙的,很多成对的器官互相配合,可以完成许多动作。比如,缝补衣服时我们一只手拿针,另一只手拿衣服,穿针引线间就可以做出漂亮的衣服或将破损的衣物缝补好。那么,手是我们人类身体上配合最好的一对器官吗?答案是:不是!人身上配合得最好的器官,是两只眼球。如果一个眼球朝上看,另一个决不能朝下;一个朝右看,另一个就决不能朝左。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牵动每个眼球的有六条肌肉,叫做眼外肌。眼外肌每条都有其专有的名称和作用:上面的一条叫上直肌,下面的一条叫下直肌;里面的一条叫内直肌,外面的一条叫外直肌;上面有条斜的叫上斜肌,下面斜的叫下斜肌。两个眼球就有六对眼外肌,它们都受大脑的统一指挥。当大脑发出指令“向右看”时,右眼的外直肌和左眼的内直肌就拉紧,而右眼的内直肌和左眼的外直肌就放松,从而使两个眼球都向右转。因此,人们的眼睛虽然有两只,但由于密切合作,形影不离,所以看物体时总是一个。
        当然,如果眼外肌其中的一条肌肉得了病,那就不一定了。

        黑眼球真的最具有优越性吗?
        真的!
        诗人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一说起眼睛,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对黑色的眼睛来。但是大家都知道,因人种不同,人的眼球有许多种颜色,有黑色的、褐色的、蓝色的、绿色的、茶色的……甚至还有青金色的和紫色的,也有少数人的眼球是白色或红色的,不过大都是因患有某方面的疾病所致。而在各色眼球之中,最具优越性的就是黑眼球了。
        经调查研究证实,拥有黑眼球的人普遍视力较好,比较适合在强光下工作。不仅如此,黑眼球的人视野广、色盲症较少,对闪烁光的辨别能力也比其它颜色的眼球要强得多。
        那么,为什么人的眼球会是黑色的呢?这是因为虹膜的色素将它的颜色给了眼睛。这种色素被称为黑色素。黑色素的数量决定了眼睛的颜色。大量的黑色素导致了深色眼睛(黑色、褐色或淡褐色)的生成,而少量的黑色素形成了浅色眼睛(绿色或蓝色)。患有白化病的人有粉红色的眼睛归因于缺少黑色素。由于虹膜是透明的,没有了黑色素,眼睛的血管就显示了出来。
        黑色素的数量是由遗传决定的。事实证明,世界上之所以有更多的深色眼睛的人,而非浅色眼睛的人,是由于遗传显性优势是朝向更多而不是更少黑色素的缘故。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有深色眼睛的人与另一个有浅色眼睛的人结婚生子,他们的孩子往往是深色眼睛的原因。

        眉毛真的可有可无吗?
        假的!
        长在眼睛上方的眉毛,能丰富人的面部表情,双眉的舒展、收拢、扬起、下垂可反映出人的喜、怒、哀、乐等复杂的内心活动。此外,眉毛在人体健康上也有着一定的作用,它是双眼的天然屏障,当天热、劳动或体育锻炼时,汗水沿着额部往下淌,眉毛可以挡住汗水流入眼内;如果无故发生眉毛脱落或变得稀疏,可能是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或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的预兆。所以说,眉毛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眉毛能丰富人的面部表情。双眉的舒展、收拢、扬起、下垂可反映出人的喜、怒、哀、乐等复杂的内心活动。此外,眉毛在人体健康上也有着一定的作用,它是双眼的天然屏障,当您在天热、劳动或体育锻炼时,汗水沿着额部往下淌,眉毛可以挡住汗水流入眼内;如果无故发生眉毛脱落或变得稀疏,可能是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或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的预兆。
        顺便说一下,有些女性为了爱美,经常将眉毛拔去,代之以“人工眉”。这样不但有损面部的自然美,使脸型面谱化,也削弱了其保护眼睛的作用,使汗水容易流入眼睛,引起眼睛发炎。而且拔除眉毛或纹眉时,还会在局部留下的微小创面,容易被化脓性细菌感染,可引起毛囊炎、蜂窝组织炎、疖肿,甚至有发生败血症的可能,亦可感染乙型肝炎;如局部炎症侵犯真皮层,则可导致皮肤疤痕形成,或因毛囊遭到破坏,使眉毛乱生,甚至毁容。另外,眼眶四周密布着神经和血管,拔除眉毛或纹眉等不良刺激,还可影响视觉或导致眼部肌肉运动功能失调,可能出现短暂或永久性伤害,让人追悔莫及。因此,对“修眉”应持慎重态度。如果眉毛的数量、密度、排列等不够理想,可借助眉笔适当修饰,以增强面部美。

        耳朵真是最怕冷的器官吗?
        真的!在严寒的冬季,人们常用“冷得能把鼻子冻掉”来形容天气的寒冷。登山运动员和极地探险家在遇到雪暴天气时,把耳朵、鼻子冻掉的事情并不少见。那么,最怕冷的是鼻子还是耳朵呢?答案是:耳朵!
        这是因为,人是恒温动物,一般正常体温都是37左右。当外界气温太低时,身体热量就会散发到空气中,人就会感觉冷。如果温度在0以下而又不采取保暖措施,血液就会凝固,身体上的组织就会冻坏。
        天气寒冷时,人们会穿上棉衣、棉裤、鞋、袜子、帽子来保暖,而头部的眼、鼻、口、耳由于要接收外界的信息,就要裸露在外,这样对其保温就比较困难。而且耳朵突出在头部的表面,它的体积小,接触空气的面积大,又只是薄薄的一片,两面都是皮肤,与冷空气接触后,本来就很少的热量就更容易散发掉了。
        此外,血液从心脏流出来时,温度比较高,越向外流,溫度就越低。而耳朵处于血管末梢地位,血液流到这些地方时,本来温度就较低,再加上热量双容易失散,保暖又较困难,所以耳朵是最怕冷的。

        耳朵真能帮助人体保持平衡吗?
        真的!
        与猫的尾巴一样,我们的耳朵确实和人体平衡有着密切的关系。确切地说,是内耳的前庭器官与位置感觉有关。人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前庭就在人的内耳中,是内耳器官之一,由三个半规管和球囊、椭圆囊组成。前庭是人体平衡系统的主要末梢感受器官,长在头颅的颞骨岩部内。当头部位置改变,或人体进行一定方向的旋转时,感受器就会经由前庭神经,向脑发送关于头部位置改变的信号。脑于是发出指令,反射性调节骨骼肌的活动,以保持或纠正身体的姿势,确保身体平衡。
        如果刺激强度较大或时间较长,人就会感到恶心、呕吐、眩晕、脸色苍白等。那些前庭器官反应性高的人,就算刺激不强烈,也往往会出现上述反应,具体表现为晕车、晕船、航空病等。而当内耳的内淋巴液增多且压力增大时,则会发生旋转性眩晕,并伴有耳聋、耳鸣等症状,就是医学上所说的“内而行眩晕症”,也被称为“梅尼埃病”或“美尼尔病”。患上此症的人往往无法保持人体平衡或正常行走,也无法进行驾车、攀高等活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