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鸣涧
唐朝诗人王维在20岁时,他的诗文就已经很有名气了。他博学多才,不仅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对绘画、音乐也很精通,尤其弹得一手好琵琶。在京城长安,王维以诗会友,结交了许多社会名流。
当时的岐王李范也很喜欢诗文、音乐,他非常赏识王维的才华,就经常邀请他到府上谈诗论画。
有一天,王维问岐王:“我准备参加进士考试,不知能不能取得第一名?”岐王听后,悄悄对他说:“听说京城有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已经托公主给主考官写了一封推荐信,想取他为第一。你要取得第一可就有点难了!”王维听后很自信地对岐王说:“那个人的文章我读过,我相信我不会比他差!”
于是岐王就给王维出了一个主意,让他扮成一个演奏琵琶的艺人,随自己一块去参加公主的宴会。到了宴会上,王维站在最前面,他五官清秀、年轻英俊,一下子就引起了公主的注意。岐王令他演奏一曲。
王维神情自若地坐在椅子上,调好弦音,开始弹奏自己新谱的一首曲子。悠扬的琵琶声盘旋在整个宴会厅上空,低时如涓涓流水,高时如疾风骤雨。一曲演完,满屋子的人赞不绝口,公主更是惊喜万分,便问岐王:“这位艺人叫什么名字?”岐王告诉她:“他叫王维,不仅精通音乐,还擅长绘画,诗文也称得上天下无双。”说着,便递上了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公主读完后不禁拍手称绝:“真是难得的好诗呀!”
从此,王维的名声更大了,在考进士时果然取得了第一名。
劝君更尽一杯酒
王维的朋友元二奉命将要出使安西。在一个春天的早晨,诗人在渭城为他饯行。天空中下着小雨,平常飞扬的尘土被细雨黏住,空气新鲜而湿润,一排排的客店也被雨冲刷一新。客店旁边,柳树新生的叶子,在细雨中更显得青翠,惹人喜爱。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一看到眼前的依依杨柳,惜别之情便油然而生。现在正是春天,一派生机勃勃,这时送别友人,只有留恋没有伤感。
元二去的是安西,从长安城西出发,跨过陇山,再穿过河西走廊,然后进入安西。
路途遥远,万水千山。在送别的宴席上,诗人自然会想到,只要一分手,彼此就会天各一方,要想见面就很难了,他们已经饮干了无数杯告别的酒。最后王维又斟满了一杯,举到元二跟前:“请再干一杯吧!”元二已有些不胜酒力,就想推辞,这时王维迸出了肺腑之言:“朋友啊,你要知道,走出阳关以后,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要再想这样朋友相聚,开怀畅饮也不可能了,你怎能不一干而尽呢?”元二听后很是感动,一仰脖喝尽了杯中酒。
这时,王维提笔写下了《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晓
有一年春天,孟浩然出游来到了乡间,那秀丽的春色、悦耳的鸟鸣使他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孟浩然只好住进了一户农家。
晚上,外面忽然刮起了一阵风,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听着外面的雨声,诗人心中好不惬意,渐渐进入了梦乡。
一声声清脆的鸟鸣,惊醒了诗人的梦。他睁眼一看,天已经亮了,一缕阳光从窗子射了进来,外面的鸟鸣声此起彼落,远近应和着,似乎在合唱一曲春的赞歌,孟浩然觉得心里很舒畅。
忽然他想起昨夜的那场春雨,在静谧的夜里,不知打落了多少花瓣。于是,诗人迫不及待地推门去看,一股清新的气息,带着花香和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雨后的春色更加秀丽,更加使人陶醉。诗人在不知不觉中吟出了《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别董大
董大是唐玄宗时著名的艺人董庭兰,他善于弹琴,是高适的好朋友,他们两人关系密切,经常在一起谈论大事,有共同的志向和愿望。
一个寒冷的冬天,北风呼啸,大雪纷纷。董庭兰要离开好友去一个很远的地方,临行前,诗人高适为他送行。
天空中回归的群雁,时时传来哀鸣声,大地上的秃树枯草在北风中不住地颤抖。看着眼前这萧条、荒凉的景色,两人都十分伤感。临别前,他们有说不完的知心话,有道不尽的离别情。言语间,董庭兰总是担忧前途茫茫,在人生地疏的地方,可能不会再遇上像高适这样的知心朋友。高适劝慰并鼓励他:“你有这样卓越的才能,一定会有人赏识你的,也一定会有许多人成为你的知心朋友!”
为了勉励董庭兰,高适就写了一首诗赠给了他: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王昌龄送别诗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这首诗约写于唐朝开元二十九年。晚年受贬的王昌龄在江宁(今南京市)任职,他当时心情特别孤独郁闷。
此时,他的好朋友辛渐准备离开润州,北上洛阳赴任。在分别的前一天晚上,诗人冒雨赶到润州西北的芙蓉楼为辛渐饯行。
诗人是受贬才来这里的,他很想找朋友诉说一下心中的不快,可还没来得及诉说,朋友就要离他北上。王昌龄从江宁送至润州,于芙蓉楼饯别而赋此诗。
黄鹤楼
关于黄鹤楼有很多传说,其中的一个传说是这样的:一个姓辛的商人在此卖酒,但生意很清淡。有一位道人时常来他这儿喝酒,喝完转身就走,从不付钱。辛氏见道人洒脱豪放,不似平庸之辈,也就不计较,下次再来的时候,他依然是殷勤款待。一次,道士喝醉后,拣起一块橘皮,在墙壁上画了一只黄鹤说:“酒客至拍手,鹤下即飞舞。”说完飘身而去。
从此后,凡来喝酒的人,只要拍一拍手,黄鹤就会飞下来跳舞助兴。因此,辛氏的生意一下子就兴隆了起来。就这样过了十年,那个道士又来了,他狂饮完后,取出笛子吹了起来,黄鹤听到笛声,就墙壁上跳下来,道人跨上鹤腾空而去,再也没有回来。辛氏感激道士,就在此建了黄鹤楼。
黄鹤楼有了这个传说,历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到此来饮酒赋诗,所以黄鹤楼上已留下了很多诗篇。有一次李白和他的几个好友也到这儿游玩,当时正值风和日丽,天上白云朵朵,湖里碧波荡漾,水边青草丛生,偶尔还有小鸟飞来飞去。看到这美丽的景色,李白如醉如痴,诗兴大发,也想在墙壁上留一首诗,可当他正想挥毫时,却看到了崔颢的一首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不禁连连点头称妙:“好诗!好诗!”之后,他又不无遗憾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说完,放下了手中已拿起的笔。
望庐山瀑布
传说中唐宣宗李忱登基之前,曾出家当过和尚。有一次,李忱游览庐山时,半路上遇见了一位老禅师,两个人便结伴而行。言谈中,老禅师得知他出身显贵,是当今皇帝武宗的叔父,只因他才华超群,受到皇帝妒忌。于是一气之下便放弃了荣华富贵,隐姓埋名出家当和尚,过起了修身养性的僧人生活。
两个人来到了庐山香炉峰瀑布前。李忱触景生情,便对老禅师说:“先贤李白游庐山时,吟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绝句,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禅师看出他胸怀大志,但又不明白他为何闲居于僧道之间。他想试探一下李忱,便开口说:“我们也咏庐山瀑布,但可惜我只能吟出两句,下面就无法对出来了,还请你续吟。”
李忱当即答应下来。
老禅师低声吟道:“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大意是:无数条小溪流,不辞劳苦地流过千岩万壑,汇成瀑布倾泻而下,远远望去,才显出山峰的高大。
李忱听后感到老禅师出语不凡,一语双关,既写出了庐山的美景,又暗示出“出处高”的内在含义。于是很快续接了二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大意是:细小的溪流怎能留在这峻岭的山峰上呢?它要汇成瀑布,流入浩瀚的大海翻起波浪。
老禅师深感到李忱目标远大,文才不凡,便连声赞叹说:“续得好!这两句真是气势磅礴,满怀激情,希望你这条蛟龙,早日回归大海,掀起波涛,为天下万民造福!”
不知不觉夕阳西下,庐山又呈现出一番别有韵味的壮美景象,两个人才想起下山。
几年后,李忱真的返回朝廷接替唐武宗做了皇帝。
春望
安禄山发动叛乱后,杜甫一家逃难到羌村,因他去寻找朝廷军队,半路上不幸被叛军抓获,并困居长安。在那里,他时常忧虑国家的命运,经常深切地思念远在外地的亲人。
几个月过去了,不觉中春天已来到了饱受战乱的长安。这一天早晨,一声声鸟鸣惊醒了梦中的杜甫,他起床从窗口望去,春天来了,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欢快的鸟儿在树枝上来回跳跃啼鸣,这美丽的大自然景色没有使诗人喜悦,却深深地刺痛着他的心,草木无情,逢春茁壮,山河无知,不改常态!
他思念家里的亲人,要是能收到一封家书,真比万两黄金还珍贵。他叹息着,梳洗起来,却发现头发都愁白了,一缕缕地掉了下来,连簪子也插不住了!
杜甫放下簪子,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对亲人的思念,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夜喜雨
唐肃宗上元二年,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这期间,他生活比较安定,心情舒畅,并时常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农事劳动,因此,他很关心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这一年春天,很久没有下雨了,大地上的万物都急切地等着雨露的滋润。晚上,杜甫躺在床上心里惦念着田里的庄稼,怎么也睡不着,心想:要是能下一场春雨该多好呀!不知过了多久,他朦胧间忽然听到屋外有淅淅沥沥的下雨声,他心里一喜,睡意全无,难道是下雨了?他忙悄悄爬起,轻轻打开窗子,一滴凉丝丝的雨水落在他的脸上,真的下雨了!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感叹道:真是一场知时节的好雨,它随风悄悄地落下,又不声不响地滋润着大地万物,好雨!好雨!
杜甫趴在窗子上,喜悦地望着远处田野上的小路,黑茫茫看不到尽头,雨天一色,大地笼罩在雾蒙蒙之中,只有那锦江船上的灯火显得格外明亮。望着这场及时雨,杜甫心里甜滋滋的,明天早晨成都城里一定开满了被春雨淋湿的红花。想到这儿,他就异常兴奋,再也睡不着了,连夜写下了这首《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