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家庭心理调节
有人说,做人难;也有人说,做女人难;更有人叹息:在家里,做老人真难!一个家庭,人多嘴杂,想法不一,总有难念的经。老人生活其中,常常感受到日子不好过。
家庭和社会的关心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外部环境和必要条件,生病时需要照顾,不但给予老人物质上的关心,更重要的是给予他们心理上的理解和支持。
老年人容易产生一种消极心理,认为自己年老体衰,风烛残年,没有什么用处了。要鼓励退休、离休的老人从事各种有益的活动,关心国家大事,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应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继续为人民作出自己的贡献。这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好处。
安排好家庭生活,处理好“代沟”问题。家庭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主要场所,老年人需要家庭和睦,需要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照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下,老人在家庭中一般起着主导作用,维系子女、婆媳、翁婿等家庭生活气氛。但老年人与子女之间在思想感情和生活习惯等方面有时因看法和处理方法不同,而有所谓的“代沟”。
有些老年人认为,人老了,家庭和社会就不再需要自己了,常有被社会排挤在外的感觉,严重者可发生自杀等事件。这与老年人的自尊心受挫有恨大关系。自尊受挫或自尊不强,就有可能产生自卑、消沉、沮丧甚至丧失自信心。退休后,老年人的生活重心转向家庭,所以在家庭中子女应该帮助老人重新构建自尊,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需要他自身调节和家人帮助。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
(1)老年人要对生活充满信心,在子女心情不好的时候,要给予安慰和指导,共商对策,经过分析目前确实无法解决也不必埋怨或紧张,而应当有勇气去改变环境,创造适合你的生活天地。要减轻心理负担,还可以参加一些健身运动,与亲朋好友述说述说,分散一下紧张情绪,这样就可以减少“心理饱和”给老年人带来的精神压力。
(2)为退休后的生活制定计划。退休后,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发生了恨大的变化,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往往会更加强烈。子女可以与老人一起讨论制定一个退休后的生活、学习、活动计划。
(3)要让老年人有机会展示个人特长,增强老年人自身的成就感。子女们应支持和鼓励老年人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做到“老有所用”,“老有所乐”,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4)要让老年人有种家的归属感。俗话说:“不怕缺金少银,就怕骨肉不亲。”儿女应常为老人做顿可口的饭菜,在老人生病的时候,要悉心照料。老年人往往有恨强的自尊心,容易固执己见,做子女的不要和老人较劲,更不能恶语相向。只有充分尊重老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才能建立和谐美满的家庭关系。
作为子女应尽孝道,赡养与尊重老人;作为老人不可固执已见,独断专行或大摆长辈尊严,应理解子女,以理服人。遇事多和老伴、子女协商,切不可自寻烦恼和伤感。
有“牵挂心理”的老年人,其实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避免过度牵挂。首先要学会以一种平和的心态与儿孙相处,同时多培养兴趣,经常到邻居家或老同事家串串门、聊聊天、广交朋友,从而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另外,恨重要的一点就是老人还要掌握一些自我调节的技巧,如抑郁时可以打开电视看看娱乐节目或找一些自己有兴趣的事干干;出现心慌、害怕、焦躁不安等现象时,可以听听音乐、做做深呼吸等。
切勿踏入“回归心理”
有些老人常常回忆过去,夸耀自己,从而得到心理上的安慰,也有些老年人,特别是离退休闲居家中的,对过去的坎坷遭遇或心灵创伤耿耿于怀,沉湎于往事的悲哀中。一般来说,具有“回归心理”的女性多于男性。文化程度低、心胸狭窄和性格内向者多于文化程度高、性格外向和兴趣广泛的人。
“回归心理”是一种不良的心理机制,经常被“回归心理”困扰的老人,易产生忧虑、悲观甚至烦躁易怒及厌世等消极情绪,导致身体机能加速衰老,使老人心血管和内分泌系统及消化功能发生一系列的紊乱,可引起老年抑郁症、心血管疾病、消化性溃疡和恶性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据统计,老年人因“回归心理”而导致老年性疾病的比例达1/3以上,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那么,老年人如何克服回归心理呢?
(1)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正确评价一生中的“是”与“非”,不要为“是”沾沾自喜,也不要为“非”而耿耿于怀。
(2)要保持健康心态,对生活充满信心,心胸开阔,积极乐观地对待新事物。
(3)要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调节和丰富精神生活。
(4)要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体质。
(5)要加强人际交往,互相交流信息。如果老年人之间缺乏信息传递,就会感到空虚、抑郁,还会促进脑细胞衰老。
“回归心理”与一个人受教育程度和性格类型有关。一般来说,所受教育程度偏低,性格比较内向的人更容易产生上述消极情绪,更爱追索过去,常常沉湎于对往事的回忆中,以此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对此,老年人常常恨难自我控制。这就需要家庭中的年轻人多学习、掌握一些老年人生理、心理方面的知识,帮助老人转移“回归心理”。如果儿女晚辈们对老年人特殊生理、心理特征缺乏了解,就恨难理解老人,无法与老人沟通,甚至还会产生对立情绪。如果这样,不仅对老年人身心健康不利,还会造成家庭人际关系不协调,甚至引起家庭的矛盾和纠纷。
对于老年人“回归心理”的负面效应,应该采取什么相应的对策呢?
(1)充分地理解老人。
(2)循循善“导”,用疏导的方法,转移老人的不良心绪,淡化老人的失落心理。例如,鼓励老人学画画儿,练练书法,或是帮助老人培养其他新的兴趣、爱好。
(3)多给老人找些事干,让老人在精力、体力许可的范围内发挥一些余热,使老人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4)鼓励支持老年人走出家门,饱览大自然的风光,近处可上公园,远处可去登山,让大自然的气息给老人的生命涂抹新的绿色。
(5)儿女们可利用休闲时光陪同老人出游,既增加亲子感情,又营造了融融的家庭氛围,使老人感到“此处乐,不思蜀”。
难得糊涂能健康长寿
郑板桥有四字名言:“难得糊涂”。人老了,力不从心了,有时不妨就糊涂点,闭上一只眼睛,或两只眼睛都闭上。学会随遇而安,学会知足常乐,以求体健寿长。
人到老年,与其精明一些,反倒不如糊涂一些更好。这不是说人老了就应当变得糊涂,而是说,就老年人而言,多一些糊涂,恰恰是一种更加机智的精明。人的精明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大聪明”,为人处世都能以“大”为先,以“木”为真,顺应时势,坦然面对;另一类是“小聪明”,处事待人常常目光短浅,主次不分,乐于计较,精于算计。
经验告诉我们,老年人多一些糊涂正是一种大聪明,多一些糊涂,就少一些烦恼;少一些精明,就多一些快乐。
老年人不但要乐于糊涂,还应当学会糊涂。怎样才能学会糊涂?根据许多老年朋友的感受,不妨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学会清心寡欲淡泊名利,以减少自身的失落感。
(2)学会交际,结交新的朋友,以减少因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孤独感。
(3)学会改变生活规律,建立全新的生活方式,以减少因生活规律的改变而产生的茫然感。
(4)追求自己的爱好,增强自己的生活情趣,以减少自己的空虚感。
(5)调整生活坐标。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生活坐标,并随着年龄和境遇的变化不断地进行调整。老年人的生活坐标应该以健康为主旨,以心灵自由而不越轨为准则。
(6)珍惜精彩空间。在这个世界里,荣辱得失的迷惘、是非恩怨的纠葛都离你而去,从而拥有一片无忧无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精彩空间。这个空间有过去不曾有的,在今后也不会永远存在的,谁都应当倍加珍惜。倘若你能把这种“精彩空间”看得与生命同等重要,那你就会心甘情愿地多一些糊涂,少一些精明。
(7)乐于自装糊涂。从医学的角度看“糊涂”心态对身心大有裨益。学会“糊涂”的人心胸比较宽阔,遇事不会斤斤计较。在人际关系、家庭婚姻等方面都比较容易成功,可以减少焦虑与烦恼,有益于健康。
老年人真正意义上的“难得糊涂”就是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思维与情绪。善于区别日常生活中的大事与小事,把握生活中关键问题,放弃那些可管可不管的事情。放弃思维中的杂念,集中精力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主要是精神生活的质量。
老年人只有学会“糊涂”,才能有效地调适自己的心情与情绪。遇事都能想得开,能够从尽量放松自己心情的角度去考虑,烦恼便会自然而然地减少,快乐也会天天伴随着您。
其实明白难,糊涂更难。因此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定力,也就是常说的自控能力。学会控制自己的思维、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态度、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能做到这些你的“糊涂”就不会难了。
人老了,许多事情都力不从心了。不妨就让自己糊涂一点,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生活中学会随遇而安,学会知足常乐,以求开心快乐。这不是健康长寿的好事情吗?
(摘自《越老越健康》苗懿德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