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俗信
传统的衣裳制度的形成纺织技术出现在母系氏族时期,当时的人们掌握了用棉、麻和葛等纤维纺织的方法。从商代起,人们开始养蚕取丝,纺织造衣。在人类掌握了纺织技术之后,传统的衣裳制度也就逐渐形成了。随着朝代的更替,人们的衣裳制度不断变化,我国五千年文明的发展史也是传统衣裳制度的形成史。
上衣下裳
在黄帝时期的彩陶文化中,人们发现华夏时期的人有上衣下裳的着装特点。“衣”指有袖筒的前开式服装,在右边掩衣襟的叫右衽,在左边掩衣襟的叫左衽。裳在古代指下衣,最初是围在身上的两片布。上衣下裳就是上衣多为交领右襟,下裳是围裙的形状,中间系腰带,下系芾(古人将蔽膝称为芾)。
上衣下裳是我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在商朝时初步形成。商代的人们崇拜天地祖先,形成了对天和地的信仰。此时上衣即代表天,下裳代表地。由于天在未亮的时候是玄色(当时是指黑色),而大地为黄色,因此人们形成了上玄下黄的衣裳制度。在祭祀天地和祖先的活动中,古人非常重视祭服,其样式、颜色都很讲究。衣裳一词也随之产生,而且沿用至今。
深衣
在周朝又出现了衣裳上下相连的着装特点,名为“深衣”。深衣就是上衣和下裳被缝合成一体的服装形式。深衣以腰的缝合处为界限,在衣领、袖口处用刺绣或其他面料辅以修饰。古时人们将衣服的大襟称为“衽”。深衣这一服装连属的衣裳形制引领了后代汉服的发展。与此同时,周朝确立了分封制,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并且出现了冕服。冕服即官服,我国的冠服制度在这一时期初见端倪。人的尊卑贵贱及身份地位,从衣裳的颜色和冠帽的样式上有了严格的区分。
春秋时期的“胡服骑射”对传统的衣裳制度产生了影响。中原的深衣在以后的变化中融入了胡服的特征。秦朝统一六国,推行中央集权的措施,改变了春秋时期各国服饰不统一的局面。秦始皇深信阴阳五行学说,认为秦与周相克,周为火,色尚赤,秦王就以对应水的黑色为尊贵之色,规范了服装的颜色。
深衣制
在西汉时期,沿用了一些秦朝的服制,也实行新的“深衣制”。这个时期的衣裳,单层、无衬里、红色、田领,贵族添有玉佩修饰,搭配朱履。衣裳被统称为“禅衣”。禅衣就是外穿的衣服,有曲裾禅衣和直裾禅衣两种,前者从领口开襟斜至腋下,后者从领口向下垂直开襟。朝中官员依旧着黑色朝服,若作为祭祀用的服装则不能镶红边。
这个时期的衣裳主要从原料和颜色上区别等级和身份。汉文帝时,崇尚俭朴,总是穿黑色丝织衣,所以百官也着黑色朝服。后来,朝服按一年四季分成五时变换五种颜色,即春为青,夏为朱,季夏(夏季的最末一个月,即农历六月)为黄,秋为白,冬为黑。皇后祭祀的时候穿的衣裳,上为绀色,下为皂色;而皇后穿的蚕服,上为青色,下为缥色(浅黄色)。
东汉王朝为了彰显其“火德”,将赤色定位最尊贵的颜色,并规定了车和衣裳的颜色。朝官的车和衣裳按“四时”节气,以“五时服色”变换,立春迎春于东郊为青色;立夏迎夏于南郊为赤色;立秋迎秋于西郊为黄色;立冬迎冬于北郊为黑色,并以冠式的不同来区别男子的身份地位。此时的汉服继续沿用“大佩制度”,据古代的礼节来穿冕服和佩戴绶与玉。上下官员和帝王均用大佩,在质地、丝绳和串珠上有等级的区别。皇室女子的衣裳也都为深衣制。人们内穿白色布帛的中衣必定要以红边修饰,配以赤袜和赤舄(红色的鞋)。
宽衣博带
魏晋南北朝时,因为战争不断,经济不稳定,士大夫阶层产生了消极的生活态度,崇尚老庄和佛教的思想,反映在人们的衣裳上就是当时非常流行的宽衣博带。王公贵族、黎民百姓都以宽大的袍衫、广阔的大袖为时尚,追求轻松、随意、优雅之风。
黄袍
由于经济空前的繁荣,隋唐时期也是我国的衣裳形制重要的发展时期。男子裹头巾,身穿袍衫,脚穿长靿靴,袍衫为圆领、窄袖、领袖裾无缘边、右衽。袍衫受汉服和胡服的影响,有襕袍衫和缺胯袍衫等样式。《旧唐书·舆服志》中记载:“天子燕服亦名常服,惟以黄袍及衫,后渐用赤黄,遂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从隋朝开始,黄色服饰成了皇家的御用服饰,逐渐禁止民间使用黄色。同时,宫廷开始使用颜色区分官员的品级,被称作“品色服”。而民间妇人穿衣裳则要遵从丈夫衣服的颜色。
纺织和漂染技术在唐朝得到极大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也在此时开通。唐朝的服饰受到了其他国家的影响,具有开放、精致、优美、华丽的风格特征。皇宫中贵妇们的礼服以低领、大袖和袒胸为时尚,也有襦裙、短袖肩披帛巾。织锦的花样和图案精美,达到了空前的水准。
公服
宋朝的服饰沿袭了唐朝时期的形制,缺胯袍衫分为广袖大身和窄袖紧身这两种式样,衣服的颜色主要有黑和白两种颜色。宋代皇家的服饰大都有奢华的特征,民间服饰也相当有讲究。宋太祖时,曾经有规定要求妇女衣服的颜色要尊重丈夫衣服的颜色,百姓不得穿绫缣五色华丽的衣服。当时的衣裳制度中有公服、礼服、常服等形式。皇宫贵妇们穿公服,人们在各种仪式中的吉凶服为礼服,大众普遍穿的衣裳为常服。
宋朝的朝服颜色多用红色衣和裳,里面穿白色的中衣,腰处系罗料大带,下为绯色罗料蔽膝,佩戴锦绶、玉佩、玉钏,脚穿黑色皮履。官职的级别开始用配饰的不同加以区别,后来出现了“从省服”,是常服的一种,也叫做公服,是官员们的服饰。这种服饰以曲领和腰系的革带为主,有大袖和窄袖的不同。这种朝服以颜色区分官员的品级,如宋元丰年间九品以上为绿色;六品以上为绯色;四品以上为紫色,紫色和绯色朝服要配以金银材质做成的鱼袋装饰,以此来突显高官的职位。宋朝以后,传统服饰都是在汉服深衣制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少数民族的元素。
质孙服辫线袄
元朝的衣裳制度主要与辽和金相似。这个时期出现了便于骑马的较短的长袍,叫做“质孙服”,贴身,腰处有多重衣褶。皇家的贵族穿辫线袄,作为皇族的标志。辫线袄为窄袖,腰间系红紫帛拈成的带,下裳是竖褶的裙式。贵族妇女穿的袍子宽大而长,常由两个婢女为她们拉后面的袍角。平民中的妇女一般穿褐色袍衫。官员的公服承袭汉族的形制,以颜色和纹样区分级别。
纽扣
清朝皇后传统服饰发展到明代,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以纽扣代替了汉服前襟的带结。纽扣最初出现在元朝,在明朝得到了广泛的利用。衣裳的形制中逐渐地拉长上衣的长度,缩短裙摆露出的长度,衣领一改以前的交领,多变成了圆领。“花冠裙袄,大袖圆领”说的就是明代的女装。明代的男子服饰也是以圆领和方巾为主要特点,袖宽,镶黑色边,领用青色。一般的搬运工人也身穿青布衫裤和青布方巾,脚上穿草鞋。朝廷的官员穿的是云缎圆领袍。这种袍衫长为离地一寸,袖身宽一尺,袖口宽一寸,袖长超过手。再加上大红色的履,就是明朝标准的朝服。《明会典》中记录了明朝贵族女装的特点为“各色纻丝绫罗纱随用”。而庶民百姓的女服只限用紫色粗布作为衣料,只能用紫、桃红和绿等较浅的颜色,禁止用大红、鸦青和明黄这些过浓的颜色,禁用金色刺绣。另外,在明洪武十四年还在衣料上对职业进行区分规定,农家可用纱和绢布作为衣料,而商人却只能用绢布作为衣料。
马褂
清朝的衣裳形制在传统的汉服基础上又加入了满族服装的特点。民间衣裳的袖子一般比较窄瘦。用于庄重场合的礼服加入满族服饰中的箭袖,也叫马蹄袖。袍衫上添加了纽扣,右边开大襟,领口为圆形。百姓中的男子穿的袍衫只能左右两边开气,而皇室的男子是前后左右四面开气。在清朝出现了一种特有的服装,就是马褂。马褂有对襟、大襟和琵琶襟之别,也分为长袖、短袖、大袖、小袖,衣领为圆形。
旗袍
1804年以后,西方文化逐渐进入中国,与中国的本土文化融合,服饰也因此发生了变革。旗袍是在清代满族妇女服装的基础之上吸收了西方服装的元素改变而成的。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旗袍从领子、袖子到开衩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变了中国妇女束胸裹臂的习惯,充分显现出女性的体态和曲线美。
现代唐装
现代唐装指的是“唐人街华人的中式着装”,是在清朝马褂的基础上改变而来的,属于满清服饰。这里的“唐装”只是一种称谓,源自国外。由于,我国唐朝的经济繁荣,名声远至海外,所以,海外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华侨也自称唐人,因为唐朝的繁盛令中国人骄傲,也令海外的人羡慕。“唐人街”指的就是东南亚华人居住的地区。“唐装”也就理所当然说的是华人穿的衣服。
传统衣裳制度的形成穿越了我国的每个朝代。衣裳已经不仅仅具备御寒保暖的功能,还代表每个时代的时尚文化。在我国的历朝历代中,衣裳制度也是君王统一政治而进行的一项重要措施,展现了各个朝代思想文化的现象和民间风俗特征。
红色服饰的功用和禁忌
在中国,红色是吉祥色,有喜庆的意思。自古以来,人们崇尚红色,在结婚、本命年,特别是过年过节时,人们的服饰都以红色为主。
红色是太阳的颜色,在阴阳五行学说中,属火,是阳色。所以,人们将红色定位吉利的颜色、吉庆的兆头。中国人对红色的喜爱,主要源自对太阳和火神的图腾崇拜。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其祖先炎帝又称为赤帝,他就是古人信奉的太阳神。两千多年前的楚人也认为自己是日神和火神的子孙后代,崇拜赤色。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汉高祖刘邦在举旗反抗秦朝时“帜皆赤”,且将自己喻为“赤帝子”。
直到今天,民间依旧崇尚红色,将红色服饰视为喜庆吉祥的象征。喜庆的红色服饰承载了人们期盼风调雨顺、四季平安的愿望。
我国的一些地区还流行本命年系红腰带、穿红衣红内裤的习俗。民间传说本命年多有灾难,系红腰带、穿红衣服都是为了避免灾难病祸上身,保这一年平安无事。所以,在民间俗信中,红色还有辟邪的作用。
红色被归属为阳,所以在丧葬礼仪中,人们忌讳红色服饰。这是因为人们认为鬼魅属阴,人们怕穿红色衣服会冲撞到鬼魅,使逝者难以顺利归西。特别是在国殇期间,全国人民都要禁穿红色服饰。
由于红色也是鲜血的颜色,因此,红色有时也被人们视为服饰中的一种禁忌符号。在我国河南的北部,小孩生了牛痘后,就会在外衣袖子上缝上红色“小公鸡”或者扎上“红色布条”,就是禁止碰触的意思。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少数民族忌讳红色。例如水族人喜欢蓝、白、青这些素雅的颜色,却非常忌讳大红和大黄这两种颜色。
民间对红色的认识各不相同,基本上可概括为“于吉事则吉,于凶事则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