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念的变迁
西汉时期,学校的负责人不是叫校长或教官,而是称“文学”,如张文学、李文学等。
汉武帝为选拔人才,特设“贤良文学”科目,每年由各郡国举荐人才上京考试,被举考者称为“贤良文学”。“贤良”是指品德端正、道德高尚之人;“文学”则指精通儒家经典的人。
魏晋后期,“文学”一词成为语言艺术的专用名词。史书上载曹丕“好文学,以著述为务”,即是现今所指的文学含义。
诗歌
诗歌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且富于感情色彩的语言艺术形式,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尚书·虞书》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中国有着悠久的诗歌历史,因此被被称为“诗的国度”。
诗的分类
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主要是指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古诗、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迈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按内容分,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等。
乐府
乐府原是指管理音乐的机关,最早见于汉惠帝时,汉武帝将其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主要功能是收集民间音乐,创作歌辞,改编曲谱,以供宫廷娱乐和庙堂祭祀,使当时的民歌得到很好的保存。后人就把乐府里收集的诗歌称为“乐府”、“乐府诗”或“汉乐府”。
汉乐府的最大特点就是叙事性,即“缘事而发”,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可以说是汉代乐府的杰出代表。东汉时期还出现了文人模仿乐府形式的五言诗。
汉乐府不仅哺育了当时文人的诗歌,而且对魏晋乃至唐代诗人都有巨大影响,建安文人都喜欢用乐府旧题反映社会的离乱;唐代李白、杜甫也都有乐府题诗作,白居易更是创作了大量的新乐府诗,并发起了新乐府运动。
民歌
起源于或流传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百姓中间并成为他们独特文化一部分的歌曲,民间文学的一种。
原始的民歌同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猎获野兽的欢快,或祈祷万物神灵的保佑,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经》中的“国风”,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民歌选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500多年间,流传于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
词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曲子、乐府、乐章、琴趣、诗余。起于五代与唐,盛于宋。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的改变而改变。
明代徐师把词的形式概括为:“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总的来说,词的形式有以下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词牌。一般说,词牌并不是词的题目,只是相当于词谱而已。到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牌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一般词牌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3.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且每个词牌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4.词一般都分上下两阕(或上下两片),极少数只有一阕,或三阕以上。
词的分类
词按照字数大致可分为三类: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按照风格可分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南唐后主李煜,北宋的李清照、柳永、秦观、周邦彦和晏殊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北宋苏轼,南宋辛弃疾、岳飞、陈亮、陆游等。
词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牌一般有三个来源。一是来自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二是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江南》本名《望江南》,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三是来自词的题目。《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
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
竹枝词
竹枝词,是一种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而来的诗体。
竹枝词从民歌演化为文人诗体,一般认为是从唐代刘禹锡开始的。刘禹锡于长庆二年任夔州刺史时,见到民间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边唱边舞,以“曲多为贤”。因此受到启发,作《竹枝》九篇。他的新词具有鲜明的民间歌谣格调,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所以不仅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以后历代文人也不断传唱。宋代苏轼、黄庭坚,元代杨维祯,明代袁宏道,清代王世贞、孔尚任都有佳作传世。
敦煌曲子词
敦煌曲子词是指20世纪初,发现于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唐五代民间词曲,也称为敦煌歌辞。现存的敦煌曲子词,不仅题材广阔,内容丰富,同时在艺术上也保留了民间作品那种质朴与清新的特点,风格也较为多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了词兴起于民间时的原始形态,可以说是千年词史的椎轮大辂。同时,在敦煌发现的曲子词里,还保存下一些在现存唐代文人词中很少见的长调。
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几乎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多有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
平仄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四声是按印度三声说发展而来,由周颙、沈约等用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四声,后经王融、刘韬等完成四声二元化,从而诞生平仄。
对仗
对仗又称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强词语表现力。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散曲
散曲,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散曲之所以称为“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
散曲的产生与词产生的情形十分相似,它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金元时在北方起源,故又称北曲,包括小令、套数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主要形式。散曲从结构上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散曲的特点主要有:在语言方面,既有一定格律,又有口语的自由灵活;在艺术表现方面,更多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押,句中还可以衬字。北曲衬字可多可少,南曲有“衬不过三”的说法。
散曲的分类
散曲有三种基本类型: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
小令又叫“叶儿”,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其基本特征是单片只曲,调短字少。还有一种联章体,则是由数支小令联合而成,又称“重头小令”,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每首小令可以单独成韵,最多可以达百支。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或“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其定制一般有三个特征:一是全套必须押韵相同;二是有尾声;三是同宫调的两个以上的只曲连缀而成。
带过曲是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曲牌最多不超过三首。带过曲属于小型曲组,与套数比,容量小得多,且没有尾声,是介于小令与套数之间的特殊形式。
汉赋
赋是在楚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赋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是汉代文学最有特色的一种文体。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形式上,“铺采摛文”,着重铺叙和描写,以铺张的手法描摹所赋事物景况;在内容上则侧重“体物写志”。
汉赋分为大赋和小赋。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鸿篇巨制,代表作家有枚乘、司马相如、班固等;小赋则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代表作家有张衡、赵壹、蔡邕、祢衡等。
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骈文
骈文又称骈俪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
骈文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所以内容的表达往往受到束缚,但若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如“下亭漂泊,高桥羁旅。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
骈文盛行于六朝,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中唐古文运动以后,这种文体开始衰落。
变文
变文是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又省称“变”。“变”是指“经变”,是佛教术语。它是在佛教僧侣所谓“唱导”的影响下,继承汉魏六朝乐府诗、志怪小说、杂赋等文学传统逐渐发展成熟的一种文体。
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说:“‘变文’的意义,和‘演义’是差不多的。就是说,把古典的故事,重新再演说一番,变化一番,使人们容易明白”,所以变文的特点是有说有唱、韵白结合、语言通俗、接近口语,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来范围扩大,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如敦煌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伍子胥变文》等。
唐传奇
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远继神话传说和史传文学,近承魏晋南北朝志怪和志人小说,是一种以史传笔法写奇闻逸事的小说体式。唐传奇“始有意为小说”,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随着创作方法和艺术技巧日渐成熟,唐传奇涌现出大量名家名作,如李朝威的《柳毅传》、元稹的《莺莺传》、白行简的《李娃传》、蒋防的《霍小玉传》、陈鸿的《长恨歌传》等。内容题材涉及爱情、历史、政治、豪侠、志怪、神仙等,大多作品体现了较强的现实精神。
南戏
南戏是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也是中国戏剧最早成熟的形式之一。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就其音乐——南曲来说,则是一种重要的戏曲声腔系统,为其后的许多声腔剧种,如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南戏原是由顺口可歌的村坊小曲发展起来的,作者多为下层文人,词语通俗,不为士大夫所重视,主要流行于今浙东、福建地区。后吸收杂剧及其他民间技艺,兼采众长,后来者居上,演员队伍迅速扩大,到南宋末年,渐由民间繁衍而盛行于都下。最早的作品有《赵贞女蔡二郎》和《王魁负桂英》。
宋元话本
宋代“说话”(说书)人的底本,也称为“话文”或简称“话”。“说话”就是讲故事,类似现代的说书。话本的内容有佛经故事(说经)、历史故事(讲史),脂粉、灵怪、传奇、公案、武打、人物(小说)等。其中,最为世人喜欢的是小说。
宋代传到今天的“话本”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国志平话》、《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及《京本通俗小说》等。
以“说话”为主的艺人称“说话人”,
“话本”各有独立的科目。宋代各大城市都有不少娱乐场所,如瓦子、勾栏等。“说话人”不仅在这些场所表演,还经常深入到乡村。陆游曾以诗记述宋代“说话”艺术的景况:“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宋金诸宫调
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流行的说唱体文学形式之一,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以说唱长篇故事,因此称为“诸宫调”或“诸般宫调”。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插图]弹词”或“弦索”。诸宫调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演唱时采取歌唱和说白相间的方式,基本上属叙事体。由于它交互使用具有不同宫调、声情的曲子,又为表达比较丰富的感情内容提供了条件,可以说是由说唱、歌舞到戏曲的演化过程中的过渡形式。
宋代笔记文
笔记文是一种随笔记录的文体,“笔记”之“笔”意即散记、随笔、琐记。在魏晋南北朝时已有此体,唐代笔记已多,到宋代又有发展。用“笔记”两个字做书名,则始于北宋宋祁的《笔记》3卷。笔记文包括史料笔记、考据笔记和笔记小说。
元杂剧
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又称北杂剧、北曲。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人物有关汉卿等。
其主要特点有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所谓的“折”相当于现在的“幕”,四折即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阶段。为了交代情节或贯穿线索,元杂剧往往在四折戏外,即全剧之首或折与折之间,加上一小段独立的戏,称为“楔子”。其显著特色是“一人主唱”。另外音乐曲调方面元杂剧以北方音乐为基础,角色分为旦、末、净、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