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趣说俗语-人们口口相传的文化(3)

(2023-12-23 20:55:05)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趣说俗语-人们口口相传的文化(3)

        外国人“出洋相”
        中国人习惯将人闹笑话或出丑称为“出洋相”。既为“洋相”,当然跟外国人有关。
        “出洋相”一词据说来源于近代一个故事:有一个名叫库茨佐夫的洋人听闻华夏富庶,就来到中国,声称要游遍中华神州,一展宏图大愿。他妄想将中国所有的财富掠为己有,将中国的田地变成自己的庄园,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吞进自己肚里,将中国老百姓变为自己的奴隶。
        一天,他在和土财主闲聊时,终于按捺不住自己的狼子野心,信口问道:“谁能一口吞下一块土地?”这没头没脑的问题,把财主问得无言以对。这时,土财主家的放牛娃正巧经过这里,听到这句话,觉得这家伙不是好东西,于是上前说道:“一口吞下一块地算什么英雄,我能一口吞下四块土地!”库茨佐夫大吃一惊,忙问:“你怎样一口吞下四块土地?”放牛娃用牛鞭在地上写了个“田”字,这“田”字正是“口”中含了“四块土地”。
        库茨佐夫觉得很没面子,骂道:“你一个小孩子,仗着一点小聪明,难道还想把中国的全部智慧一口吞掉吗?”放牛娃没有吭声,却用鞭杆在地上写了个“团”字。
        库茨佐夫惊呆了,恼羞成怒,接着在地上写了个“囚”字后,吼道:“别得意,看我一口把你们中国人也吃掉了。”放牛娃马上也写了个很大的“口”字,又在“口”中间粗粗地写了一竖,成了一个“中”字,一竖正象征着一位堂堂正正、无比英勇的中国人。“任何有野心的洋人,也别妄想能吞掉一个中国人。”
        库茨佐夫惊怒交集,脸色变得十分难看,被这小小的放牛娃戏弄得颜面尽失。这事不久传开了,因为他是外国人,人们便说他“出了洋相”。“出洋相”一词也就这样流传开了。

        李鸿章“出洋相”
        清朝政府对外开放门户后,一些朝廷官员争相出国,这些人看似满腹经纶,实则见识短浅,一踏入花红酒绿的西洋世界,便洋相百出。
        北洋大臣李鸿章出访英国伦敦时,曾到英国已故将军戈登的纪念碑下祭奠,以示敬意。戈登的遗族颇为感激,特将曾在各地竞犬会上获得头等奖的名贵爱犬赠送给他。谁知数日后,戈登家族收到了李鸿章的谢柬,内容为:
        “厚意投下,感激之至,唯是老夫耄矣,于饮食不能多进,所赏珍味,感欣得沾奇珍,朵颐有幸。”
        耄,七十岁,泛称年岁大。朵颐,鼓动腮颊,嚼食的样子,谓进食很费劲。
        由谢柬得知,洋人所赠送的那只名贵的小狗已成了李鸿章的腹中之物。当地报纸喧闹一时,传为笑谈。

        牛皮蒙大鼓的笑话
        从前,有两个人,素爱吹牛皮,彼此还互不服气。一次两人在桥头撞见了。甲说:“我家里有一大鼓,每次击鼓时,方圆百里都能听到鼓声。”乙说:“我家有头牛,站在江南岸喝水,头能一直伸到江北。”甲连连摇头说:“哪里会有这么大的牛?”乙说:“没有这头牛,哪有大牛皮去蒙你的那面大鼓?”

        “风凉话”是悄悄话?
        人们常把那些打消别人积极性的嘲讽话称为“风凉话”,不过,这一词最初并非这个意思,而是指去热凉快的俏皮话,关于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唐朝。
        据《旧唐书》记载,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的盛夏,骄阳似火,酷暑难耐。这天,文宗召来几位词臣,在宫中吟诗作对,以此消夏。
        “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文宗首先吟出两句。“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柳公权紧跟在皇帝后面,续上了自己的两句。
        接着,几位词臣纷纷吟诵,做诗附和。文宗对柳公权的那两句诗赞道:“这两句用词清丽,意蕴也十分佳妙,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绝妙好诗。”
        然而,在后世的评论者眼中,这两句诗到底是好是坏,却各有说辞。宋代苏轼认为柳公权的这两句诗“美而无箴”,言下之意是说,诗句本身也许称得上一个“好”字,但全无一点身为人臣讽谏劝谕的自觉。为此,苏轼续了四句:一为居所移,苦乐永相忘。愿言均此施,清阴分四方。
        的确,在唐文宗享受薰风徐来的时候,无数百姓还在烈日下辛苦劳作,忍受着太阳的暴晒。身为皇帝不关心百姓,别人酷热难当,你却在阴凉地里“我爱夏日长”,岂有一丝半毫的同情之心?而作为臣子,只是在旁一味附和取悦皇上,并无一颗忧天下百姓之心,不去体恤百姓。难怪苏轼会责怪柳公权身份地位变了,便忘却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
        别人处于苦热中,你偏说凉快;别人正辛勤劳作,你却吟诗享受,如此不负责的冷言冷语,难怪乎称为“风凉话”了。

        报社趣改“他妈的”
        何应钦在任湖南省代省长时,某年清明节,他去岳麓山给母亲扫墓。根据官方指令,湖南省及长沙市各报均要刊登这一“新闻”,并按规定,这则“新闻”的标题为《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其母之墓》。
        第二天,湖南省及长沙市各家报纸均刊登了这一“新闻”。不过,有十家报纸在刊登这则“新闻”时,将标题中的“其母之”改为“他妈的”,于是这则“新闻”的标题便变成了《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他妈的墓》。
        何应钦看到这则新闻标题时气急败坏,差一点封了报馆。

        “破天荒”是怎么回事
        天荒,本是指亘古混沌未开化的原始状态。人们形容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或者第一次出现的事物时,总会用到一个词:破天荒。
        据五代王定保《摭言》和宋朝孙光宪《北梦琐言》等载:唐朝年间,湖北的荆州南部地区,虽然文士书生很多,但是约有四五十年的时间,每次进京应考的举人不少,却从没有一个中过进士。因此,人们称荆南地区为“天荒”,把那里选送的考生称作“天荒解”,用以讥笑那里几十年却没人能考中进士。
        唐宣宗大中四年,荆南送考的举人中,有一个叫刘蜕的考中了进士,这才终于破了“天荒”。当时魏国公崔铉镇守荆南一带,得知刘蜕考中进士,便写信表示祝贺,并赠给他70万“破天荒”钱。刘蜕不肯接受所赐之钱,回书谢道:“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此事流传开后,“破天荒”一语逐渐成为民间流行的口头语,现在要形容头一次出现的新鲜事或创举,我们常说成“破天荒第一次”。

        历史上的“破天荒”
        宋代曾敏行在《独醒杂志》有一段类似的记载:宋初,江西士人没有考中过状元。直到宋哲宗圣绍年间,江西何昌言赴京应考,得了第一。有个名叫谢民师的,写了一首诗寄给何昌言,向他祝贺,其中有两句道:“万里一时开骥足,百年今始破天荒。”
        苏轼也有诗道:“沧海何曾断地狱,宋崖从此破天荒。”周必大诗:“绛帷幸得天荒破,日日当为问道人。”元人柳贯诗:“会见天荒破,端令士气粗。”都含有突然得志扬名的意思。

        “翘辫子”意思是“死翘翘”
        人们对于“死”这个词比较讳饰。“死”是一般的说法,稍稍尊敬些、礼貌些便不会直接说“死”,人们常说逝世、去世、与世长辞、作古、永别等等,在一些方言里还有说“老”“翘辫子”。“老”好理解,在鲁迅的小说中我们也见到过,但为什么还有“翘辫子”一说呢?清朝留辫子时代,人活着的时候辫子是下垂的,而人死后在入殓时则要把辫子编结起来,置于头部上方,末端竖起。所以“翘辫子”就成了死亡的代称。
        “翘辫子”这个词的来历,还有一种说法是跟旧上海的电车有关。当时,上海有一种交通工具叫有轨电车,当它行驶时,下面有铁轨,上面有电线,行车的动力全靠电车头上的接着电缆的导电杆,这个导电杆被人形象地称为“辫子”。这种电车在新上海很长一个时期里还保留着。电车出轨的事不常见,但是电车头上的小辫子脱落却是常见之事。车行途中,小辫子突然脱落,电车戛然而止,电车因为失去动力而瘫痪在马路中央,不能运行了。于是,上海人就用“翘辫子”来比喻人的死亡。

        清朝“辫子”诗
        清朝时候,朝廷严格规定人人都要留辫子,辫子被视为“忠”与“孝”的象征。清末有人作过一首辫子诗:
        当其未生时,本来无辫子;及其呱呱时,有发无辫子。
        迄夫免襁褓,忽然有辫子;并诸小辫子,为一大辫子。
        偶然到日本,忽然无辫子;一朝想作官,忽然有辫子。
        不论真与假,但呼为辫子;忠君与爱国,全视此辫子。
        国粹宜保存,保存此辫子;但愿遍地球,人人有辫子。
        若问尔祖父,也曾有辫子;只怕尔利子,渐渐无辫子。
        辫子复辫子,终归翘辫子;作诗以告哀,我亦有辫子。

        何为“眼中钉”
        看到标题中的这个词,可以想象一下眼睛中如果有钉子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恐怕不只是眼睛疼痛无比,心里的难受劲儿也不是用言语能表达的吧?可见,人们用“眼中钉”来比喻心目中极为痛恨仇视的人是多么的形象与生动!
        据《新五代史·赵在礼传》记载,五代后唐有一个官吏,名叫赵在礼,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南)任节度使。他在任期间,依仗自己的权势搜刮民财、鱼肉百姓,使得当地百姓吃尽苦头,民不聊生。人们怨声载道,民愤滔天,对赵极其痛恨,视他为眼中之钉、肉中之刺。俗语说“恶有恶报”,赵在礼最终被朝廷罢了官。消息传来,人们奔走相告,拍手称快:“眼中拔钉,岂不乐哉!”(意思是“拔掉我们眼中的钉子,多么高兴呀!”)从此,“眼中钉”的说法就一直流传下来。
        关于“眼中钉”的由来,还有一个说法。据传,北宋真宗时,宰相丁谓把持朝政,朝纲不正、吏治腐败。他也同赵在礼一样,被百姓痛恨。当时老宰相寇准尚在朝中,丁谓深知寇准刚正不阿,处事公正,生怕自己所做的坏事被他抓住把柄,便千方百计在皇上面前说寇准的坏话,慢慢把寇准排挤出了京城。
        丁谓的无耻行径遭到百姓的唾骂,不久,一首民谣慢慢流传开来,歌中唱道:“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歌中的“丁”,即指丁谓。于是,“眼中丁”的说法逐渐流传开来,到后来,“丁”又慢慢演变成了“钉”。

        巧妙的逐客令
        相传,北宋大臣、史学家薛居正,早年清苦、穷困潦倒。他有位姓娄的同窗,花巨资在江南买了一个七品县令。薛居正听说后,便跋山涉水来到江南姓娄的同窗那里,希望他能念在昔日同窗的面子上予以一定的资助。可姓娄的同窗一听说薛居正衣衫破烂,前来求助自己,怕有损自己的面子和身份,就避而不见。只写了一句话,让人转交给薛居正。薛居正打开一看,心中十分气恼,便沿路乞讨而回。原来,那句话是:
        江南春暖难存雪(薛)
        意思是这位同窗不愿相见,请别再来找他。
        薛居正自此更加努力读书,文才精进,后来赴考,竟连续三次考得第一,中了进士及第,在北方做了大官。而那位姓娄的同窗因为贪赃枉法,欺压百姓,被当地百姓视为“眼中钉”,最后被革职抄家,变成了乞丐。此人一听薛居正当了大官,便来投奔。薛居正早听说了姓娄的事,又想起当年的事来,心中很是气恼,但又不好不见,只得一日三顿好酒好菜来招待姓娄的,准备给点路资,让他离开。可是姓娄的贪心不足,居然向薛居正求官。面对如此贪心的人,薛居正只是笑而不语,在一张纸上写了七个字:
        塞北风高不住楼(娄)
        这位姓娄的同窗一看,便想起当年之事。面对这似曾相识的“逐客令”,羞愧难当,只得起身离开了薛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