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宫廷绘画杂剧演出图
二
宋朝是戏曲形成的时期。
戏曲是一种把念诗、唱歌、舞蹈统一起来,在舞台上展现人生情境的艺术。宋代以前虽然也有以对白为主的优戏和以歌舞为主的歌舞戏,但它们各自相对独立。宋代瓦舍勾栏把它们共汇一炉,形成了新的舞台样式——戏曲。
宋代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都市发展,商品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于是城市里面出现了供市民游乐的瓦舍勾栏。瓦舍勾栏是众多表演集中的地方,就像过去北京的天桥市场,戏曲就在其中发展繁荣。
北宋汴京瓦舍勾栏里上演的是宋杂剧。宋杂剧在唐代优戏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成熟的戏曲形态过渡,已经出现五个脚色,即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可以上演《目连救母》一类大型剧目。
这一天,北宋宫廷里正在演出一场杂剧。
当时宰相是蔡京,蔡京的弟弟蔡卞是枢密使,相当于国防部部长,弟兄俩大权独揽,不可一世。蔡卞是神宗时的宰相王安石的女婿,王安石死后被追封为舒王,蔡卞想在孔庙里祭祀他,而且想把他的牌位放在孔子前面。于是教坊艺人抓住这件事来进行嘲讽:
先是孔子登场,坐在正中座位上。然后孟子、孔子弟子颜回以及王安石出场,站在孔子旁边侍立。孔子让他们坐下。
王安石对孟子作揖,请他坐上座。孟子说:“岂敢,君为王公,理应上座。”王安石又请颜回坐上座。颜回说:“我只是一个陋巷鄙夫,不敢在前。”于是王安石就坐在了孟子和颜回的前面。
这时,孔子感觉心里不安稳了,赶快站起来,请王安石坐主位。王安石连忙拱手说不敢。二人来回相让不已。
孔子的弟子子路在旁边看着,心里愤愤不平,过去一把拽过孔子的女婿公冶长,骂他个狗血喷头。公冶长惶恐地问:“我有何罪?”子路说:“谁叫你不去救护你丈人,你看人家的女婿多得力!”
戏曲一出,从皇帝到大臣全部看得目瞪口呆。后来蔡卞也没敢再提在孔庙祭祀王安石的事。
北宋杂剧广受欢迎,从宫廷到民间普遍流行。因而今天我们可以见到当时宫廷绘画里的杂剧演出图,以及许多民间墓葬里出土的杂剧砖雕和壁画,反映了宋杂剧的普及度。
1978年冬,河南省荥阳县东槐西村一农民在村北山坡下挖水渠时,发现一座古墓,里面有一个石棺,石棺盖上刻有一行字:“大宋绍圣三年十一月初八日朱三翁之灵,男朱允建。”也就是说,这是村民朱三翁的棺材,他儿子朱允在北宋绍圣三年(1096)十一月初八日把他下葬。
稀罕的是石棺的左侧刻有一幅朱三翁夫妇并坐吃喝看戏图。朱三翁夫妇前面放了一个条桌,上面摆着酒杯、碗勺、筷子以及馒头、点心,旁边还站着一个侍童。桌子前面有四个杂剧演员正在演戏。远处还有烧火做馒头以及往桌上送酒送饭的人。
四个演员演的似乎是《赶村禾》一类的戏,即官府皂吏轰走乡巴佬儿的情节。左边那个演员装扮成皂吏,右手拿根打人棍,左手指着乡巴佬儿在骂。中间一个演员头戴奇怪的尖顶帽,身上打着一大块补丁,装扮成嬉皮笑脸的乡巴佬儿,对着皂吏作揖打躬。他俩中间的一个人,头上的头巾裹成一根奇怪的独角,是一个插科打诨的脚色。他们右边有一个披头散发的人在拍手。
这幅图画的是村里土财主朱三翁家,请来了杂剧戏班,边吃喝边看戏的日常享乐情景。这是最早的一幅“堂会”演剧图。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北宋时期的杂剧演出已经深入民间。
宋杂剧直接启迪了宋代南戏的诞生。
12世纪初叶的北、南宋之交时,南戏形成于浙江温州一带。南戏是成熟的戏曲形态,能够娴熟运用诗、歌、舞的综合舞台手段来表现完整的人生故事,歌唱成为它最重要的表现手段。它的脚色发展出分工更为细致的行当,包括生、旦、外、贴、丑、净、末七类,各行当都有自己的表演特色。因此,南戏成为最早的戏曲剧种。
宋代南戏剧本,可以确定的有《赵贞女蔡二郎》《王魁》《王焕》《乐昌分镜》《张协状元》五种。这些戏或者演士人负心情节,或者演爱情遭磨难故事。
南宋初期的某一天,风和日丽,浙江温州的街市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前面有一座勾栏,外面挤了好多人,只听见里面锣鼓喧天,正准备演戏。
勾栏门口吊着一个花花绿绿的牌榜,上面写着今天演出的内容:“张秀才应举往长安,王贫女古庙受饥寒。呆小二村沙调风月,莽强人大闹五鸡山。”原来是要上演南戏《张协状元》。
一个人用手撑着木椽做成的门,对着街上的人高声喊:“请进!请进!来得晚了没座位。看热闹容易,这么齐整的装扮难遇!”
伸头往门里看看,只见戏台上坐了一排浓妆艳抹的“粉头”,一个个向门外的人抛着飞眼,恨不得出来把你拖进去。
交了两百个铜钱放进去,里面是一个圆形剧场,观众一排排从低到高坐在长凳上观看演出。
看看人坐满了,一通紧锣密鼓之后,戏台上出来了一个副末,就是这家戏班的男家长,也是领班。他向观众作了一揖,然后念了两首词,大意是说:俺们戏班非比寻常,可以和宫廷教坊一争高下,这回演的《张协状元》,要在书会里争个头名。
念完又说唱了一回诸宫调,介绍剧情大意,然后对站在身后的伴奏人喊:“后行脚色,来一通鼓!”
伴奏人员答应:“好嘞!”于是开始击鼓。
副末又喊:“末泥色,来一段踏场!”(下)
生在后台答应:“来了!”
生踩着鼓点上场,边走边打招呼:“嗨!”
伴奏人应道:“喏!”
生说:“谢谢锣鼓相送!”
伴奏人答:“劳您大驾!”
生喊:“后行子弟们,来个【烛影摇红】过门!”
器乐开始演奏【烛影摇红】。
生一边绕场舞蹈,一边念了一首【望江南】词,意思是敝人一身才华、风流倜傥,今天的演出一定会让看众欢乐愉快。然后问伴奏人:“刚才演奏的是什么曲子?”
伴奏人答:“【烛影摇红】。”
生说:“烦请帮衬一下!”
伴奏人说:“好。”
生说:“我来装一个张协状元。”
伴奏人说:“谢了!”
下面演戏正式开始。
这就是宋代南戏开场时的情景。后面的正式演出,大体上就和今天戏曲舞台上的差不多了:生、旦出来唱,净、丑插科打诨,大家一起表演一个故事。
以下是《张协状元》的剧情梗概,一个书生负心的故事:
成都府书生张协进京赶考,路过五鸡山,被劫道强人打伤,抢去盘缠。破庙里住的贫女给张协养好伤,张协为报恩和她结婚。后来张协赴京,考中状元,贫女入京寻夫,张协嫌贫爱富不认她。张协去四川赴任,路遇贫女采茶,砍了她一剑,扬长而去。贫女在破庙里养伤,宰相王德用路过,见她长得像自己夭折的女儿,把她收为义女,带她到四川。王德用见到张协,招他为女婿。洞房相见,张协和贫女才知道是夫妻相会。
可以看出,早期南戏选择了最能抓取人心的人世悲欢离合的故事来表现,牵动了千人万人的情感,所以掌握了观众。它的内容,以青年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发展变化为主,恰恰适合南戏以生、旦为主角的歌唱表演体制来表现,所以风靡一时。
南戏已经奠定了戏曲美学的基本范畴,例如表演上时间与空间过渡的随意自由性,表现手法的虚拟性,对唱、白、科手段的综合运用,等等。
《张协状元》里,运用歌唱、念白和走过场的表演手段,处理剧情中时间与地点的转移,已经十分得心应手。
第二出张协从街上回家,与父亲见面,几句唱词就解决了:“(生唱)徐步花衢,只得回家,扣双亲看如何底。(外作公出接)草堂中,听得鞋履响,是孩儿来至。”
第五十出谭节使和张协的仆人从谭府到张府议事,几步台步、几句口头描述就实现了:“(末)穿长街。(净)蓦短巷。(末)过茶坊。(净)扶酒库。(末)兀底便是府厅。”
最突出的例子是第四十出,张协自京城经湖北江陵到四川梓州赴任,跨越几千里地的路途,只在他与门子、脚夫四个人的一番对唱、几个圆场后就完成了。
《张协状元》中对于虚拟手段的运用也比比皆是,主要有拟声音和拟动作两种。
例如第四十四、四十五出有两段宰相王德用骑马赶路和下马的模拟表演,演员一边做骑马、下马的虚拟动作,一边模拟马后乐的音响效果,嘴里嘣嘣叭叭个不停。
第十六出大公大婆设酒席给张协贫女办婚礼,戏台上没有桌子,就当场要李小二躬身趴下当桌子,把杯盘放在他背上。第二十一出宰相要椅子坐,一把拉过来下人当椅子,就坐在他的背上。第十出还用两个人装扮门扇,有人敲门,他们嘴里还砰砰作响。
这些都说明,南戏一开始就承认自己是在做戏,是假扮的,从而使表演产生喜剧效果。这种承认假定性的戏剧观,一直统率了中国戏曲800年,其表现手法在后世长期发挥作用。
南戏里已经能够熟练地穿插运用唱、念、做等舞台手段,使之共同为表现剧情、塑造人物服务。
例如第三十出,张协赴考一走无音信,贫女心中惦念,胡思乱想,忽然听到他中了状元,心中又惊疑未定。剧本通过唱、白、做手段的综合运用,把贫女从最初的愁思郁闷到后来的闻喜乍惊、不敢相信的心理变化,丝丝入扣地表现出来,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就栩栩如生地活在了舞台上。
南戏表演的一个特点,是净、丑脚色可以随意装扮男人或女人。《张协状元》里,净就扮演了张协母、李大婆、店婆、王府丫鬟、胜花养娘,丑也扮演了张协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