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戏台上的中国·唱戏(3)|廖奔、廖琳达

(2023-12-11 20:34:50)
分类: 图文:菊坛轶事
戏台上的中国·唱戏(3)|廖奔、廖琳达
广东佛山祖庙清《海公大红袍》砖雕

       
        宋代以后,中国传统社会进入了它的民俗阶段。
        由于商业经济的发展,士绅们注重日常生活的品位,民俗生活的艺术趣味越来越精致高雅。例如家里会添置各种装饰品,于是建筑雕塑、各式家具、居室摆件、张贴书画、把玩器物都蓬勃兴起。恰好这时候戏曲成为全社会注目的中心,戏曲内容就渗透到了这些家居生活的装饰物里,给生活增添了艺术趣味。
        到了明清时期,几乎一切生活工艺都围绕着戏曲制作,例如房屋木雕、砖雕、石雕图案,各种家具上的雕刻绘塑,大门上、厅堂里、窗户上张贴的绘画、年画、剪纸,家里使用的各种瓷器、漆器、金银器,还有床围床帐、衣服上的刺绣,孩子玩的泥塑等,表现的大多是戏曲场面和人物故事。
        戏曲充满了生活空间,成为一切民俗艺术的载体,渗透到民间生活的细枝末节,成为世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例如房屋建筑,都会在门楼、门罩、门框、梁架、梁托、檐板窗棂八字影壁墙面屋基、柱础上装饰大量的戏曲石雕、砖雕、木雕图案。
        日用家具上,诸如睡床、衣橱、屏风、柜盒、箱笼上,都同样布满戏曲雕刻,用以显示阔绰考究的生活趣味。
        戏曲石雕质地细致坚硬,易历久,因而为人们所喜欢。石牌坊、石漏窗、石栏杆、石柱础以及各类石造家具、摆设,都是戏曲雕刻大显身手的地方。
        戏曲砖雕比较容易风化磨损,但材料的易于雕造却是一大优点,因此更常使用,更易于雕刻得玲珑剔透、毫发毕现。
        戏曲木雕则伴随着窗棂、门扇、栏板、檐板而存在,日用家具和器具更是它显露光彩的场所。
        戏曲雕刻的技法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半圆雕、镂空雕、透雕等类型,工匠凭借熟练的技巧和实践经验来构图运斤。
        戏曲雕塑通常选取吉庆祥和平安富贵升官发财、多子长寿的内容来表现,例如《天官赐福》《满床笏》《彩楼招婿》《双官诰》《蟠桃会》《八仙过海》等。
        家里也会张贴戏曲年画。
        年画起源于民间过年时在门上张贴门神画像以避凶逐疫的习俗。唐宋以后雕版印刷兴起,为年画的流行提供了技术条件。晚明以来,由于民俗对于年画艺术的青睐,它的发展遇到了最佳机遇。而民间年画的内容中,戏曲占有很大的比重。
        年画对于戏曲的表现最初主要是在题材上,选择戏曲的故事情节来描画,例如早期的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百花赠剑》《游园惊梦》《凤凰楼》等皆是。

戏台上的中国·唱戏(3)|廖奔、廖琳达
清《空城计》年画

        随着人们对戏曲热情的高涨,年画也逐渐发展出了戏曲舞台画,即把戏台场面画成年画,大多是表现一些人物集体亮相,还有的干脆连戏台也一起画了出来。
        清代后期武戏兴盛之后,短束靠扎戏、武打功夫戏的架势更多地出现在年画中。
        画戏曲年画的方法,常常是民间画师到戏园去观摩,找到一出戏里最具代表性的场景,或最优美的表演身段,抓取人物亮相的一刹那,当场描下底稿,带回作坊,再凭记忆反复加工修改而成。
        有时画的是名伶,还把他的姓名刻上以做广告。例如天津杨柳青年画《闯宫》,就刻有梆子演员达子红,京剧演员高福安、薛凤池的名字,这是当时戏台上梆子皮黄“两下锅”情景的写照。
        戏曲年画在各地都有刊刻售卖,其中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发展得最为成熟,艺术价值也最高。另外山东潍坊,四川绵竹,福建泉州,安徽临泉,河南开封,山西晋南,河北武强、芦台等地,也都是戏曲年画的集中刊刻地区。
        小孩子的泥人玩具也捏的是戏曲人物。
        泥人玩具在宋人画的《货郎图》里已可见到,民间称之为“魔合罗”,是小儿喜爱的东西。
        明代以后,泥塑戏文故事的逐渐多了起来,清代泥塑戏人成为一项专门的手艺。
        戏曲泥塑在江浙一带十分流行,无锡、苏州都是集中生产地,北方则有天津“泥人张”作为代表。
        “泥人张”彩塑是张姓家庭的传世技艺。1947年2月20日《大公报》说,“泥人张”第一代开辟者张明山看戏时,“即以台上脚色,权当模特儿,端详相貌,剔取特征,于人不知不觉中,袖中暗地摹索。一出未终,而伶工像成;归而敷粉涂色,衬以衣冠,即能丝毫不爽”。
        “泥人张”塑造的戏出有《黄鹤楼》《白蛇传》《西厢记》《三战吕布》《击鼓骂曹》《长生殿》等,其作品远近流传,并为西方人所激赏。

戏台上的中国·唱戏(3)|廖奔、廖琳达
近代天津“泥人张”泥塑《打金枝》

        苏州虎丘泥人以小巧精致逼真著名,泥人一般高10—18厘米,按照戏出人物捏塑,如《长坂坡》《金雁桥》《杨排风》等,用于节日庆典和迎神赛会时摆设陈列。
        家用瓷器上的绘画也成了戏曲的阵地。
        明代流行的青花瓷器为表现戏曲内容提供了方便条件——作画者可以用毛笔在瓷胎上随意绘画,而后入炉烘烧,因而大量戏曲故事画出现在青花瓷器上。
        后来五彩瓷器在斗彩基础上兴起,其上的戏曲人物画因为色彩鲜艳而效果更为突出,受到民间广泛欢迎。
        清代康熙以后兴起的珐琅彩瓷,典雅鲜艳,流光溢彩。雍正以后流行的粉彩瓷器是在五彩瓷器的绘制基础上,接受珐琅彩制作工艺影响而形成釉上彩的新品种。它们都采用了大量的戏曲画。
        民间流行的剪纸和织绣品也围绕戏曲制作。
        剪纸和织绣品一般出于妇女之手,是女红的艺术成果。剪纸用剪刀或刻刀制作;织绣则用针线和织机制作,流行地域极其广泛,全国各地都有其踪迹。
        有一些心灵手巧的妇女,在看了一场戏之后,能够凭记忆把最动人的场景描画出来,剪成始件,织绣成底样,以后这些花样就会在其他妇女手中流传。底样在流传过程中也会不断发生移形和变迁,逐渐更加洗练和美化。
       
        唱戏是和民俗活动紧密结合的。普通老百姓、芸芸众生,平日里忙于生计,辛苦劳累,在一段时间的紧张劳碌之后,需要放松一下身心、愉悦一下自己,让疲惫的身体有所休息和恢复,于是看戏就成了一种最好的消遣活动。
        孔子早就说过,古代社日狂欢等民俗活动,对于辛劳一年的乡民有着调节精神、放松情绪的作用,所谓“百日之劳,一日之乐”(《孔子家语·观乡射》)。
        唱戏和农耕生活、时序节令相吻合,其村庄群落聚集性的红火温馨,映射出延续数千年的礼乐文化。戏曲作为赛会社火活动的主要内容,成为传统礼乐文化的世俗化结晶,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存在。
        而它礼乐合一的表达形式,进入并牢牢占据着村落社区的精神空间,孩子从小就在其中濡染中国文化的传统墨色,一直到长大。最生动的例子,就是鲁迅小说《社戏》里对他小时候划船去看戏的描写:

戏台上的中国·唱戏(3)|廖奔、廖琳达
浙江绍兴水畔戏台

        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
        ……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胡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这时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
        “近台没有什么空了,我们远远的看罢。”阿发说。
        ……
        我们便都挤在船头上看打仗,但那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了,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双喜说:“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
        然而我的意思却也并不在乎看翻筋斗。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许多时都不见,小旦虽然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了一个很老的小生。我有些疲倦了……
        ……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我忍耐的等着,许多工夫,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呵欠来。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大概中国人每个人都会有小时候的看戏经历,感想各不相同,留下来的印象也有好有坏,但不管怎么样,它们一定是深刻印在脑子里的,一辈子也忘不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