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戏台上的中国·唱戏(2)|廖奔、廖琳达

(2023-12-10 20:43:13)
分类: 图文:菊坛轶事
戏台上的中国·唱戏(2)|廖奔、廖琳达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堂戏图

        更有甚者,有不法贪官污吏还亲自养戏班玩。书中巡抚听学政说演戏伤风败俗,就随声附和说:“不肖州县,竟有豢养戏班以图自娱者。宴会宾客,已非官守所宜,且俾夜作昼,非是肆隆筵以娱嘉宾,实则挂堂帘以悦内眷。张灯悬彩,浆酒藿肉,竟有昏昏达旦者。”他不说自己请戏班给学政演戏,矛头一转,指责下面的州官县官,说他们整天设宴吃喝,让家眷躲在帘子后面一起看戏,戏演得昼夜颠倒。
        我们从其他史料中知道,当时官府曾一再下令禁止民间演戏,认为唱戏诲淫诲盗、靡费金钱,但他们自己却沉湎其中、日耽弦索,弄成一个“己所欲,不施于人”。
       
        中国哪儿都有戏看,各地有各地不同的声腔剧种,说着不同的乡音方言,唱着不同的曲调唱腔。
        元明清以来,经过在各地繁衍生息和不断变化,形成了众多的戏曲声腔剧种,遍布汉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区。
        汉族地区就不说了,大家熟悉的有京剧、秦腔、山西梆子、豫剧、川剧、粤剧、闽剧、湘剧、汉剧、桂剧、吕剧、评剧、越剧、黄梅戏、锡剧、扬剧、沪剧等。
        少数民族地区有白剧、藏戏、侗剧、傣剧、壮剧、布依剧,以及彝族、土家族、壮族、侗族、仡佬族、仫佬族、毛南族、羌族的傩戏等。
        根据2017年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办公室调查统计,全国戏曲剧种一共有348个,这是其他国家都没有的文化景观。
        不同的声腔剧种是历史形成的,也是在不同的民俗文化环境里孕育出来的。
        最早是在宋元时期,形成了南曲和北曲两个声腔系统,唱南曲的是南方的宋元南戏,唱北曲的是北方的元杂剧。
        明清以后,南北声腔在各地流传的过程中,结合各地的不同方言、曲调和生活习俗,逐渐形成了众多的地方戏剧种,唱腔曲调也千变万化了。
        地方方言曲调是怎么回事呢?
        先说方言。方言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自然、地理范围里,共同生活的人在互相交往中慢慢形成的一种语言,它的发音方法、语调甚至表述方式都跟标准语有区别,只通行于这个地区。
        唐代贺知章《回乡偶书》诗里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他尽管一生游宦四海,到老张嘴还是说的一口家乡话。
        唐人皇甫冉的诗《同诸公有怀绝句》里说:“移家南渡久,童稚解方言。”说的是他家从北方移居到南方,时间久了以后,孩子们都听得懂当地方言了。
        明代唐寅的《阊门即事》诗说:“五更市卖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他说苏州早上的街市小贩叫卖声,操着各种不同的方言语调。
        不同地方剧种的发音差别,都是由方言不同造成的。方言区分久了,离标准语越来越远,就会造成不同地方的人们说话彼此听不懂,好在还有共同的书面文字。我们说秦朝统一文字的一大功劳,是各地方言无论怎么变化都不离规范,有共同的书面文字在约束着它们,否则今天中国各地的方言就会演变成为欧洲各国语。
        事实上今天北方人听粤语、闽南语、客家语,仅从语音角度说,可能比英、法、德语互相理解的难度也小不到哪儿去。方言于是成为各个地方剧种的特质。
        除方言外,地方剧种的区别还有曲调唱腔的不同,而曲调唱腔又是在不同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各地方言发音不同,就形成了各地的民歌小调,形成不同的曲调旋律,也就形成不同的地方风味。比如山西人喜欢唱《兰花花》,江苏人喜欢唱《好一朵茉莉花》,两首民歌一个粗犷率真,一个缠绵细腻,风味大不相同。
        这种腔调与风格的区分也是自古以来形成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地民歌(例如《楚辞·九歌》),就不同于中原民歌(例如《诗经·国风》),越地的民歌又不同于楚地的民歌。
        古代著名的《越人歌》,是越国一个划船女为楚国一位叫子皙的君子唱的。子皙只知道唱得清丽甜美,可一句也听不懂。让人翻译后,才知道它是如此地美丽动情:“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南北朝时候国土分裂,南朝的吴歌和西曲,与北朝的民歌就属于完全不同的乐歌体系,两者的风格差别很大。都是描写男女相恋,北方民歌是“欲来不来早语我”(《地驱乐歌》),南方民歌是“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子夜歌》),一个豪迈粗爽,一个细腻婉约。宋元戏曲腔调分为南曲和北曲,就是从这里来的。
        明代南曲在江、浙、赣、闽、粤流传,产生出十几种变体腔调,例如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青阳腔、徽州腔、义乌腔、潮腔、泉腔等,都属于南方乐歌系统。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昆山腔,发展成今天的昆曲。弋阳腔则吸收了北方语音后,成了北方声腔。
        各地又有大量的民间歌调流行,于是形成后来的各路声腔,例如秦腔、梆子腔、皮黄腔,衍生出山西各路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山东各种梆子、徽剧、汉剧、京剧、粤剧、川剧,各地还有属于秧歌戏、花鼓戏、采茶戏、花灯戏、滩簧戏的众多剧种。
        不同地方的声腔剧种,拥有自己区域里的民众爱好群。而不同地区的百姓,可能只爱看当地的戏,听不懂其他地区声腔剧种的发音。
        例如明代兰陵笑笑生的长篇小说《金瓶梅》第六十四回,写西门庆请北京来的两位宦官看海盐腔,宦官里的一位薛内相说:“那蛮声哈剌,谁晓得他唱的是什么?”宦官是北方人,听不懂蛮子戏,人家西门庆好心好意请他们看戏,两位还不领情,拒绝观看。
        明末有一个著名的无形文人,叫阮大铖,是个剧作家,也会唱戏。他写的剧本《燕子笺》《春灯谜》等,在舞台上盛演一时。阮大铖投降清朝后,有一次为了讨好清军将领,自己给自己打板唱昆山腔,北方来的清军头目听不懂,于是他又改唱弋阳高腔,这次听懂了,对他大加赞赏。
        另一个近似的例子,出自明末李清的长篇小说《梼杌闲评》第十四回,写北京魏忠贤准备聘戏答谢崔家,服侍他的小厮们商量请什么戏班:“七官问印月要什么班子,印月道:‘昆腔好。’七官道:‘蛮声汰气的,什么好?倒是新来的弋腔甚好。’”
        不同的剧种又各有自己的演唱和表演特色。
        例如京剧,原来是由徽调和汉调结合而成的,徽班把它带入北京以后,在京都环境下博采众长,就发展成庄严、典雅、凝练、厚重的剧种。它的表演规范严谨、做工精细周到、声调铿锵有力、舞台声情并茂,尤其擅长演出表现宫廷政治的袍带戏,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因而清末以来得到极大发展,不但从北京扩展到北半个中国,而且由上海沿长江流域上溯到南半个中国,成为近代以来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剧种。
        昆曲则典雅绮丽、轻歌曼舞、文辞华美、情思绵长,历史上曾经覆盖大江南北,明末还成为“官腔”,一直占据上层位置,到民国后才彻底衰微。秦腔的唱腔高亢激越、浑朴苍凉,又是一番景象。它从西北崛起,在北方带起一个梆子声腔系统,沿着汉水、长江到达东南一带后,又普遍影响了南方剧种。
        秧歌、采茶、花鼓、花灯戏则活泼轻快、生活气息浓厚,在民间广为盛行。
        20世纪新兴的越剧、沪剧等剧种舞台齐整、台风亮丽,流行于江浙一带。它们有着各自的观众群和流行地域,以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吸引着大批的爱好者。
        不同的剧种也有着不同的审美风格,吸引着自己的戏迷观众。
        例如昆曲唱词文雅、情调悠闲,大多表现青年书生的科举与爱情,受到士大夫阶层的欢迎。普通百姓则不喜欢看这些掉书袋子卖弄学问、书生小姐调情骂俏的戏,而更喜欢看情节紧凑、故事集中、戏剧性强的历史剧、武戏、鬼戏、功夫戏,于是弋阳、梆子等剧种更盛行于民间,历史征战内容占了上风,当时称作“花部”。“花部”因而发展播衍成几十上百种受欢迎的地方剧种。
        清代文人焦循在《花部农谭》里,比较过昆曲和“花部”地方戏的演出效果。他说:昆曲的剧本大多是文人写的,内容局限于生旦传奇,文辞深奥难懂,演出都在庭堂,表演起来节奏缓慢、一唱三叹,观众大多是文人雅士,普通百姓却不喜欢。“花部”戏的剧本是戏子自己编排的,内容大多是历史演义、人生悲欢离合,语言平浅通俗,妇孺听了都懂,舞台节奏紧凑,以情节性见长,演出于茶园庙台,受到民间百姓的广泛欢迎。
        他是这样说的:“花部原本于元剧,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叟、渔父,聚以为欢,由来久矣。”焦循说出了农夫、渔夫爱看“花部”戏的原因:通俗易懂,情感豪迈。
        普通小民就这样从唱戏里增添了生活情趣,增长了知识见解,养成了爱憎情操。
        各地百姓偏爱本地的乡音曲调,喜欢自己的家乡戏。
        例如陕西民谚说:“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这是一种最典型生动的描述:三千万陕西人都迷秦腔。
        古人出行不便,外出一去就是多年,离家在外怕听人唱曲,会想家。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说:“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听见唱送别的曲子,就会惹起家乡之思。乡音乡曲成为乡情的寄托物,有着浓重的移情作用。霸王项羽的垓下之败,就败在了“四面楚歌”上:战士们都想回家,不想打仗了。
        地方剧种兴起之后,不同地域的观众培养起了对家乡戏的熟悉感、亲切感和牵情感。走遍天涯海角,只要听到家乡的曲调,心底就会涌起五味杂陈的味道。
        地方戏所具有的文化特性与审美特征,就在当地人耳濡目染的过程中浸润、渗透为其心理结构中的文化沉淀,成为其精神家园的珍藏。
        因为有这种情感需求,许多地方戏班都跟着本地人的流动走。人们出去经商、打工、卖艺,聚居在外乡,本地戏班就会跟到那里去演戏。走得远的,就走遍五湖四海,走到了东南亚,走到了欧美,走遍了全世界。
        长期流落在外,忽然看到了家乡戏,听到了熟悉的乡音乡曲,无人不情感涌动。看家乡戏的活动,常常就会演变成民俗狂欢的盛会。
        今天华人的足迹遍及全球,我们就到处听得到地方戏唱腔在世界各地回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