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公对秦桧
相传有一天,济公和尚去见秦桧。秦桧就出了一个上联来让济公来对:
酉卒是个醉,目垂是个睡,济公僧怀抱酒坛古庙躺,不知是醉是睡?
正好秦桧的妻子正在院子里散步,济公用看了看肚大腰肥的秦夫人,说出下联:
月长是个胀,月半是个胖,秦夫人怀抱大肚满院逛,不知是胀是胖?
秦桧当下气得直哆嗦,济公摇着蒲扇,乐悠悠地走了。
错误字闹笑话
从前,有个纨袴子弟,自幼好吃懒做,不好好念书。长大以后,常因写错别字闹笑话。
有一天他妻子说想吃枇杷。他从桌子上随手拿出一张纸,挥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写完后便招呼仆人去买枇杷。他妻子接过纸来一看,噗哧一声笑了。原来上面写的是“买琵琶五斤”,五个字写错了两个,将“枇杷”误写成“琵琶”。他妻子看过后,在后面题了一首打油诗:
枇杷并非此琵琶,只怪当年识字差。
倘若琵琶能结果,满城箫鼓尽飞花。
这个纨袴子弟看过妻子的题诗,羞了个大红脸。“枇杷”和“琵琶”读音相同,是同音词。但“枇杷”是一种水果,而“琵琶”则是一种弦乐器,意义和写法完全不同。
张弓李木
明末,南京有一个习武的后生,名叫张弓,射得一手好箭,但他有个毛病,好自吹自擂。有一次,他正在练习射箭,不少围观的人连连叫好,张弓十分得意,当即挥毫写了一上联:
弓长张,张弓张弓手,
张弓射箭,箭箭皆中。
众人都对不上来。恰好这时,走过来一个卖弓人,看过上联之后,拿出自己的弓来,请张弓试一试。张弓连试了几张都拉不开。
卖弓人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木料做的吗?”张弓摇头说:“不知道。”卖弓人说:“我这弓是李木(李子树木)做的。”张弓非常奇怪:“李木并非良材,怎么能做这么硬的弓?”卖弓人笑道:“这就是木匠的本事了。”说罢,提笔出写下联:
木子李,李木李木匠,
李木雕弓,弓弓难开。
众人不解,请教是什么意思。卖弓人解释道:“他姓‘弓长张’,我姓‘木子李’;他叫张弓,我叫李木;人称他‘张弓手’,却唤我‘李木匠’;他善张弓射箭,我却会用‘李木雕弓’;他射箭是‘箭箭皆中’,可惜拉我这李木弓却是‘弓弓难开’。”
众人听了,哈哈大笑。张弓羞得无地自容,忙收拾起弓箭,灰溜溜地走了。
字同命不同
两位读书人一起去占卜。其中一位先写了一个“串”字给算命的拆字先生看。拆字先生认为“串”可以分解为两个“中”字,这一年他一定能够高“中”两次(科举考试分为不同的层次和阶段,有时一年内可以有不止一次的等级考试)。
这时另一位读书人也想得到几句恭维,也写了同样一个“串”字。不料拆字先生板起面孔说:“阁下不但不能高中,而且即将灾祸临头。”
那人询问原因,拆字先生回答道:“刚才那位先生是无意中写的‘串’字,阁下则是故意书写的。故意,就是‘有心’。‘串’下有‘心’,成了‘患’字,就是将有祸患了。”
后来,前一位读书人果然连中双元,而后一位读书人则因考试作弊,犯了欺君大罪,被下狱。
狐女诙谐
一天,朋友们在一起宴会。万福坐在主人位上,孙得言和另外两位客人分坐左右,上边摆一坐榻,让狐女坐。狐女推辞说不会喝酒,大家异口同声地请她坐下说话,狐女答应了。
酒过数巡,众人掷骰子,行“瓜蔓”酒令。其中一个客人犯令受罚,应该喝酒,便开玩笑地将酒杯推到上坐说:“狐娘子还很清醒,请代喝一杯!”狐女笑着说:“我不会喝!愿意讲一个故事,给大家下酒!”孙得言忙捂起耳朵,连说不听。
客人都说:“谁骂人,就罚谁喝酒!”狐女笑说:“我骂狐,可以吗?”大家说:“行!”于是都竖起耳朵,听她讲。
狐女讲道:“从前,有个大臣,出使红毛国。这个大臣戴一顶狐皮帽子去见国王。国王见了帽子很惊奇,问:‘这是什么皮?皮毛这样厚实温暖。’大臣告诉他是狐皮。国王说:‘这种东西,我生平从没听说过。那狐字怎么写?’大臣在空中用手比划着说:‘右边是一大瓜,左边是一小犬!’”在座的人哄堂大笑。
小姓二十九
杨书生进京赶考,途中住到一家旅店。老板娘见有客至,迎了上来:“先生可是要住店?”
杨书生答道:“正是。”
老板娘道:“为了见面时好招呼,请问先生贵姓?”
杨书生答:“免贵,木易。”并随口问了一句:“老板娘贵姓?”
这老板娘一听给她玩拆字,心里有点恼,答道:“原来是杨公子。小姓二十九。”
杨书生听了道:“原来是……”说下不去了。
书生为了想这二十九到底是什么姓,从进房间起,到第二天天亮,也没想起来,可怜把百家姓都背诵了好几遍。
天亮后,杨先生结账要走。结好账后,忍不住问老板娘:“你到底姓什么呀?”
老板娘一听:“还没想出来?我提示你一下。”拿了个木块往地下一摔:“我就姓这个。”
书生还是不解:“还是不明白。”
老板娘听了说道“木块是木,地是土,木和土放在一起是什么呀?”
杨书生明白了:“你姓杜就姓杜,说姓二十九做什么?”
老板娘答曰:“杨公子不是喜欢拆字玩?我就给你拆得彻底一点,木字拆开就是十八,土字拆开就是十一,十八加十一,不是二十九?”
心田不正
从前,有个大财主叫胡心田,心术很坏,专门刻薄穷人。一天遇到文三说:“文三,都说你会讲古,今天来讲个听听。”
文三便答应,就讲了一个故事。
说是从前有个姓十的和姓喻的结成亲家。姓十的嫌自己的姓笔划太少,再说《百家姓》上也没有,就对姓喻的说:“你的嘴巴吊在旁边,是多余的,把那个口字让给我姓古,在《百家姓》上也可归宗。”
姓喻的想,把我旁边的口字送给他,我改姓俞,音还是不变,就答应了。可是,姓十的还不知足,不久又对姓俞的说:“亲家,我这古字的笔划还是太少,你把那个月字也给我,让我姓胡吧!”
对方一听,火了:“你这个人太缺德了,想把我的下面掏空吗?真是心田不正!”
胡心田没能如意,又挨了骂,自讨没趣,只好灰溜溜地走了。文三讲到这里,人们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