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样画葫芦
陶彀博学强记,善文词。在后晋时,已任知制,草拟诏令文书;历后汉、后周,均居显职。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驿兵变中禅位,仓促间未有禅文,陶彀在旁,探怀出禅文进呈,说:“已成矣”。太祖以此甚薄其人。入宋,官翰林学士,有人在太祖面前推荐,言陶彀效力甚多,应提拔。太祖笑道:“颇闻翰林草制,皆捡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所谓依样画葫芦耳,何宣力之有?”陶彀知后,乃在翰林院壁上题诗说:“官职须由生处有,才能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后人因以“依样画葫芦”比喻模仿套用,因袭他人。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发凡》中说:“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为真,凡依门傍户,依样画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典见《东轩笔录》、《续湘山野录》、《孔氏谈苑》)
取青妃白
唐代古文学家柳宗元主张为文须博采众长而自铸伟词,反对盲目崇古和模拟剽窃,曾针对当时文章流弊言:“世之模拟窜窃,取青妃白,肥皮厚肉,柔筋脆骨,而以为辞者之读之也,其大笑固宜。”妃音配,与配同意;取青妃白,指取青色配白色,比喻东剽西窃,以卖弄文学技巧为能事。清王夫之《论梁元帝读书》:“况百家小道取青妃白之区区者乎!”也作“抽青妃白”,如金元好问《送诗人秦略简夫归苏坟别业》诗:“昨朝见君临水句,乃知抽青妃白非诗人。”(典见《柳先生集·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
覆瓿
西汉扬雄仿《易经》和《论语》,作《太玄》、《法言》两书。刘歆见之,谓曰:“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意即说:“此等作品实为白费精神,如今士人有官禄者,《易经》尚且不能通晓,谁去读《太玄》?此等书将来只好被人盖酱罐罢了。”晋代诗人陆机在洛阳,闻左思作《三都赋》,致其弟弟陆云函,讥笑说:“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覆瓿”与“覆酒瓮”,本用以讥笑别人的文章,后常用来自谦作品的不登大雅,无甚价值。(见《汉书·扬雄传》)
藏拙
南朝诗人徐陵,为当时宫体诗的重要作者,在文坛上与庾信齐名。北齐史家魏收曾收录所作诗文,编成一集求教,意在借徐陵重名,请其将诗集刊刻传播。徐陵却竟将魏收诗集投入江中。旁人问其故,徐陵答道:“吾为魏公藏拙。”意为魏收诗不佳,一旦传布,适足自形其拙劣。藏拙即隐藏短处,不以示人。后人常用为自谦之辞。唐罗隐《自贻》:“纵无显效亦藏拙,若有所成甘守株。”(典见《隋唐嘉话》)
点睛
晋代大画家顾恺之作人物像,或数年不点眼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犹今吴语“这个”。意思是人体其他部份画得美一点或丑一点无关紧要,不是画的灵魂,传神逼真之处,正在这一点(眼睛)上。他曾在瓦官寺北殿画维摩洁像,画终将欲点眼时,对寺僧预言,“此画一点睛,不出三日,观赏者毕至,可得百万钱布施。”画像揭幕后,所得布施钱果然大大超过此数。又相传南朝梁时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龙四条,均不点睛,谓如点睛,龙即飞去。寺人不信,再三恳求。张僧繇点睛后,果然雷电破壁,两条点睛的龙腾云飞去。后常以“点睛”比喻行文中神情飞动的警句或文中要旨。(典见《世说新语》、《历代名画记》、《宣和画谱》)
颊上添毫
东晋画家顾恺之曾为裴楷画像,颊上添三毛。人问其故,答曰:“裴楷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观者经细品,更觉添此三毫神采较为未添时格外生色。后人因以“颊上添毫”喻文章一经润饰而更为得神,或形容文笔描摹生动传神。(典见《晋书·顾恺之传》、《世说新语·巧艺》)
郑家诗婢
东汉儒学大师郑玄以笺注儒家经典著名,如历代作为正统的《诗经》读本“毛诗郑笺”,即是他的解经之作。他家中的奴婢也耳濡目染,知书识礼。郑玄曾使唤一婢,因不称意,准备责打。后者刚要申辩,郑玄大怒,命人将她推倒在泥地中。另有一婢见之,问道:“胡为乎泥中?”(《诗·鄘风·式微》中句)该婢答道:“薄言往诉,逢彼之怒。”(《诗·郑风·柏舟》中句)两婢的一问一答,都引用了《诗经》中的句子。后因以“郑家诗婢”形容一门风雅,婢仆知书。(典见《世说新语·文学》)
酒脯祭诗
中唐诗人贾岛,一生仕途失意,穷愁潦倒。其为诗以苦吟闻名,致力于锤炼而归于“平淡”,盖意在矫正当时浮艳的诗风。贾岛对平生所作异常珍惜,每年除夕,必将一年所作诗,置于几案之上,以酒肉为祭,焚香再拜,口中念词祝祷。祭毕痛饮,长歌而度岁。宋代诗人戴复古《壬寅除夜》诗有句云:“社陵分岁了,贾岛祭诗忙。”(典见《云仙杂记》引《金门岁节》、《唐才子传》)
光风霁月
宋代理学大儒周敦颐品行高洁,为世人所称道。黄庭坚《濂溪诗序》中说:“春陵周茂叔(敦颐)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以天朗气清时的煦风与雨过天晴后的明月比喻他的品格气度。亦有用以比喻政治清明或太平盛世。如《宣和遗事·元集》:“上下三千余年,兴亡百千万事,大概光风霁月之时少,阴雨晦冥之时多。”(典见《豫章集》)
止(只)谈风月
南朝梁时,徐勉官至左仆射中书令,为梁武帝掌书记,参与朝章仪制及中枢机要的议策,又善属文,著述极丰。他曾与人夜集,有虞某者亦参与其间,谈话中,虞某以谋官事相求,徐勉立即收敛笑容,正色说:“今夕止(只)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当时人都佩服他的清正无私。“止谈风月”意即只宜谈自然风光及无关紧要之事。后来用作制止别人谈当时不宜议论的话题的词语。(典见《梁书·徐勉传》)
金谷酒数
晋代石崇,拥资巨万,富埒王侯。在洛阳西北郊外金谷涧中筑园,与达官贵戚游乐于其中,以豪侈相尚。金谷夜宴之时,往往赋诗述怀,凡不能诗者,按例罚酒三斗。后便以“金谷酒数”作为宴席上罚酒三杯的代称。李白《春夜宴从北桃李园序》中,有“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语,即本于此。(典见《世说新语》)
《汉书》下酒
宋代诗人苏舜钦嗜酒,寄居岳丈杜衍家,夜读时每需饮一斗,亦不需下酒菜肴。杜衍遣人暗中伺察,当晚苏舜钦读《汉书》,读至张良椎击秦始皇误中副车时,拍案叹惜道:“惜哉,此击之不中也!”言讫,满饮一大杯。继读至张良投奔刘邦,言“此天以臣授陛下”一节时,舜钦又拍案叹道:“噫,君臣相遇,何其难也!”说罢,又满饮一大杯。杜衍闻后大笑道:“有如此下酒物,一斗诚不为多也!”后因以“《汉书》下酒”喻文人豪爽及倾心读书之佳语。清孔尚任《桃花扇?借戏》“且把抄书赐教,权当《汉书》下酒吧”即用此典。(典见《中吴纪闻》)
人日鸟
南唐王建封,粗鄙无文,而喜附庸风雅。其族子自他人处得《动植疏》一篇,文中讲述经营花草鸟之事。王建封见而喜之,请人抄录一份。文中有涉及养鸽一段文字,因抄手誊写错误,将“鸽”字分拆成三,讹作“人”、“日”、“鸟”。王建封不辨正误,以为“人日鸟”即鸽之称。古来风俗,正月初七为人日。后凡人日宴客时,王建封必在席上具烧鸽一味,盖以人日食“人日鸟”,恰合节令时宜。时人引为笑谈。后因以“人日鸟”比喻无知无识而强作解人。(典见《清异录》)
曲高和寡
战国末,宋玉为楚襄王文学侍臣,为人毁谤。楚襄王问道:“先生难道有行为不检点之处吗?何以旁人颇多议论呢?”宋玉答道:“有人在国都唱歌,开始唱俗曲《下里》、《巴人》,都城中应和者数千人;再唱高深一点的《阳阿》、《薤露》,都城中应和者数百人;到唱更高深的《阳春》、《白雪》时,都城中应和者不过数十人;乃至唱最高深最美妙的歌曲时,都城中应和者仅数人而已。所以曲越高和者越少。”后世因以“曲高和寡”比喻言行、作品高超,知音难得或难以企及。如三国魏阮瑀《筝赋》:“曲高和寡,妙伎难工。”而“阳春白雪”也成了高雅作品的代称。(典见宋玉《对楚王问》)
斗酒学士
初唐诗人王绩,隋大业间举孝廉,唐朝建国后,王绩应高祖征招,待诏于门下省。旧例,待诏每日官府供酒三升。王绩性嗜酒,语其弟王静曰:“待诏虽俸薄,便三升好酒可恋。”侍中陈叔达得悉后,破例将王绩的酒增为每日一斗。王绩遂得”斗酒学士”之称。(典见《东皋子集·序》《新唐书》本传、《唐才子传》)
嘲风咏月
“嘲风咏月”指专写风花雪月、内容贫乏之作。唐白居易《与元九书》:“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白氏《将归渭村先寄舍弟》诗亦有句云:“咏月嘲风先要减,登山临水亦宜稀。”主张诗文重视现实,为时而作,对“嘲风咏月”之作持贬斥之意。南唐后主李煜为宋降臣后,供职翰苑。宋太宗一日去翰苑,见南唐的旧臣在上而后主李煜在下位,侍臣说:“不能修霸业,但嘲风咏月,今日宜矣。”此时指不修德业,专务文词消遣而误大事,含意虽同,而贬斥益甚。(典见《白氏长庆集》、《类说》引《见闻录》)
名下无虚士
隋文帝开皇四年冬,杨坚派著名诗人薛道衡出使陈朝。古代交通不便,薛道衡到达陈朝首都建业(今南京市)时,已是次年的正月。正月七日为人日,陈朝大臣设盛宴相待。席间,薛道衡应主人之邀,以“人日”为题作诗,开口吟道:“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闻此二句,大臣中有人窃窃私议,嫌其诗意浅拙无文。薛道衡续道:“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两句表达诗人当时身份、感情和时令,委曲尽致,巧而不纤,实为佳作,满座为之折,纷纷惊叹:“名下固无虚士!”意即“名不虚传”,后常以此语喻才学能副其名声者。(典见《隋唐嘉话》)
六马仰秣
古代传说:孟子游说齐宣王,齐宣王不悦,孟子就教于淳于髡,淳于髡认为孟子的言辞没有吸引力,不能打动宣王。因谓:古时瓠巴操瑟,水底游鱼纷纷游至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正在吃草的马匹也停止进食,仰头欣赏。动物尚且为美妙的乐声所吸引,何况君王?后因以“六马仰秣”(也有作”匹马”者,秣,马食的草料,此处作动词,食草料;仰秣,意指不食草料而仰头倾听)喻音乐的美妙动人。(典见《韩诗外传》、《淮南子》、《荀子》)
高山流水
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遥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亦指乐曲绝妙。如董解元《西厢记》有“不是秦筝合众听,高山流水少知音”句。明冯梦龙编《警世通言》中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小说一篇。(典见《列子·汤问》、《吕氏春秋·本味》)
悬梁剌股
战国时辩士苏秦,游说秦王失败后,形容枯槁,面目黎黑,回到洛阳遭家人的冷遇:妻不下衽(织机),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为此,他发愤苦读,研究兵书《太公阴符》,夜以继日。每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最后终以合纵之说,佩六国相印。汉代孙敬,极好读书。曾编织柳条以写经书,闭户日夜诵习。被人称之为闭户先生。夜间倦极思睡,以绳索系发,悬于屋梁之上,遇瞌睡低头,即可被拉醒。后因以悬梁刺股喻刻苦自学。如梁任昉《答陆倕感知己赋》“时坐睡而悬梁,裁据梧而锥幄”,即用此事。(典见《战国策·秦策》,《太平御览》引《楚国先贤传》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