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些事物的由来您知道吗?(四)

(2023-09-14 21:56:27)
分类: 图文:现代诗文
这些事物的由来您知道吗?(四)

        “拔河”的由来
        拔河始于距今二千四百年前春秋时期的楚国。楚国地处大江南北,水道纵横,除陆军外,还有一支强大的水军舟师,并曾发明一种称之为“钩拒”的兵器,专门用于水上作战。当敌人败退时,军士以钩拒将敌船钩住,使劲往后拉,使之逃脱不了。后来钩拒从军中流传至民间,演变为拔河比赛。
        到了唐代,拔河活动已广泛展开。“大麻全长四五十丈,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可见古代参加拔河的人数比现在的多得多。大绳正中插一根大旗,旗的两边划两条竖线,称为河界线。比赛时,以河界线为胜负标志,所以改称“钩拒之戏”为“拔河”。一声令下,河界两边选手紧挽绳索,“使相牵引”,围观者“震鼓叫噪,为之鼓劲”。

这些事物的由来您知道吗?(四)
        
        “剪彩”的由来
        剪彩的来历有两种传说。一种传说,剪彩起源于西欧。古代,西欧造船业比较发达,新船下水往往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为了防止人群拥向新船而发生意外事故,主持人在新船下水前,在离船体较远的地方,用绳索设置一道“防线”。等新船下水典礼就绪后,主持人就剪断绳索让观众参观。后来绳索改为彩带,人们就给它起了“剪彩”的名称。
        另一种传说,剪彩最早起源于美帼。1912年,美帼一家大百货商店将要开业,老板为了讨个吉利,一大早就把店门打开,并在门前横系一条布带,以引人注目。可是,在离开店前不久,老板的一个10岁的小女儿牵着一条小哈叭狗从店里窜出来,无意中碰断了这条布带。顿时,在门外久等的顾客,鱼贯而入,争相购买货物。
        不久,老板又开一家新店,他又让其女儿有意把布带碰断,果然又财源广进。于是,人们认为小女儿碰断布带的做法是一个好兆头,群起仿效,用彩带代替布带,用剪刀剪断彩带来代替小孩碰断布带,沿袭下来,就成了今天盛行的“剪彩”仪式。

这些事物的由来您知道吗?(四)
        
        “接吻”的由来
        吻,在西方是较为流行的礼节。
        关于“吻”的由来,西方传说不一。比较流行的看法认为,吻始于古罗马帝国。因为古罗马严禁妇女饮酒,当男子外出归来后,要先闻一闻妻子有没有饮酒,假如妻子无酒味,丈夫就要亲昵地吻上一口,这就是由“闻”到“吻”的过渡。以后相沿成习,成为夫妇见面时的第一道礼节。

这些事物的由来您知道吗?(四)
        
        “结发夫妻”的由来
        “结发夫妻”的说法源于一段有趣的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个皇帝在登基前夜,担心“结发夫妻”的由来自己的胡子太短而让众臣瞧不起(在古代,胡须的长短被认为是男子才学和胆识的重要标志)而无法入眠。怎么办呢?身边的娘娘计上心来,她剪下自己的头发,小心翼翼地接在皇帝的胡须上,一夜工夫使短胡子成长胡子。次日皇帝登基时,手捋胡须,踌躇满志地接受众臣朝拜,好不威风!众臣见皇帝一夜之间胡须过脐,无不惊叹“乃真命天子也”!娘娘剪发结皇帝的胡须,皇帝自然对娘娘关爱有加,这便是“结发夫妻”的由来。

这些事物的由来您知道吗?(四)
        
        “拍马屁”的由来
        “拍马屁”一词自然是从产马区流传起来的。
        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等地,草原辽阔,盛产马匹,而且经常出现宝马良驹。一般百姓人家都会拥有几匹马,以解决行路、运输等问题,牧民们常以养得骏马为荣。有时人们牵着马相遇时,常要拍拍对方马的屁股,摸摸马膘如何,并附带随口夸上几声“好马”,以博得马主人的欢心。
        起初,人们实事求是,好马说好,可是相沿很久以后,有的人竟不管别人的马好与坏、强和弱,都一味地只说奉承话,把劣马也说成是好马了。于是“拍马屁”一词便用来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专门谄媚讨好别人的行为了。
        
        “方法”一词的由来
        “方法”一词十分常用,相传这个词起源于中医。旧时,有一位皇帝患噎膈症。吃什么东西都吐,危在旦夕。皇上身边的御医费尽心思。江湖郎中亦请过无数,均告无效。
        一天,侍从向皇上禀报说:“百里之外,有位几十年隐居在深山老林的和尚,据说有根治此病之术,不妨请来一试。”皇上马上派人把和尚请来,来到皇上榻前,为他切完脉后,随即开好药方。叫侍从把药买回。侍从拿到药方一看,为难地说:“为何尚用此方?”侍从的话,引起和尚的疑问,拿过前医所开药方一看,所用药物、剂量与他开的药方分毫不差。和尚仍叫侍从把药买回来,亲自看火煎药。待药煎到只剩两匙时,和尚请皇上不用通常的喝药方式,而是用汤匙盛上药汁用舌舔,如此反复,直至把药汁舔完为止。当皇上舔完后,精神逐渐有了起色,连服数剂后,病已痊愈。
        皇上重重赏赐和尚后,问他:“用同样之药,前者医朕无效,而你能使朕起死回生。我想其中必有奥秘。”和尚解释说:“医药者,既要有方,又要有法,你用舌头舔食汤匙上的药,可使药物缓缓地作用于咽喉之处? 此乃是法。如果仍用以前的服药方法,一碗药汤一口气喝下去,难免药过病所,无济于事。”皇上听后恍然大悟:“啊!方法,方法。有方还要有法,光有方不行。服法也有学问,方与法结合才行。”这就是“方法”二字的由来。

这些事物的由来您知道吗?(四)
        
        “借光”的由来
        “借光”这个词,现在已经成了人们普遍使用的礼貌用语。人们把凡是请求别人提供某种帮助和从别人那里分享某种荣誉称作“借光”。
        “借光”这个词由来已久。据《战国策·秦策》记载,战国时秦国将军甘茂曾对齐国使者苏代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条江边住着不少人家,每晚,姑娘们都凑到一起做针线活儿。其中有一位姑娘家境贫寒,买不起灯烛,其余的姑娘嫌弃她,说她爱占小便宜,拒绝她来。这位姑娘说:我虽然买不起灯烛,但是我每晚都比别人先来,把屋子打扫干净,把坐席铺设整齐,让大家一来就能舒适地做活,这对你们多少也有些方便。你们的灯反正是要点的,借给我一点光又有什么损失呢?姑娘们觉得她的话有道理,便把她留下了。

这些事物的由来您知道吗?(四)
        
        “囍”字的由来
        “囍”字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之手。
        相传王安石在赴京应试的途中,正好遇上马家镇的马家出联招婿,在走马灯上写出“走马灯,灯走马,灯息马停步”的上联。王安石因赶着应考,未有细想,就上京去了。
        他在科场面试时,主考官吟了“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的下联,让他对上联。王安石福至心灵,以马家镇的上联应对,果然天衣无缝。
        回家途中,王安石又以主考官的下联向马家应对,结果被马员外选为快婿。成婚之日,正好又接到金榜题名。王安石心想:既是双喜临门,何不将两个“喜”拼凑成字?于是他大笔一挥,在红字上写下斗大一个“囍”字,贴在大门上。
        从此,结婚贴红双喜就在民间流传,成为喜庆吉祥的标志。不仅堂屋当间挂“囍”、大门外贴“囍”,而且窗花也剪“囍”,被褥枕头上也要绣“囍”以得吉祥如意的彩头。
        如果你到北京故宫游览,亦会看到其中一个宫殿“坤宁宫”,有耀目生辉的红底金面大“囍”字,此乃光绪黄帝大婚庆典所用。
        “囍!喜上加喜就是红双喜!”相信年长一点的读者,都会知道这句广告语源于一种以“囍”为商标的国产香烟。 外国产用品亦不乏将“囍”作为商标或图案,如火柴、乒乓球及球拍。
        可是翻查工具书,却发现不论是《中华大字典》或《康熙字典》,以至《辞源》、《辞海》,都没有收载“囍”字。于是有人说它还不够“格”成为汉字大家庭的一员。
        可怜的“囍”字,要直到十几年前才获得“平反”。当时编纂《汉语大字典》及《汉语大词典》的工作人员,正式把“囍”收入两本辞书,注明读如“喜”,是“喜庆用字,多用于婚嫁等场合。常以红纸剪制而成,或写在红纸上,贴在门窗堂壁,以示喜庆”。至此“囍”字终于可以吐气扬眉。

这些事物的由来您知道吗?(四)
        
        “烤”字的由来
        “烤”字再早并不见于字典,而是二十世纪十大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后来所造的。
        据据邓拓《燕山夜话》记载,北京宣武门原有一家闻名遐迩的“清真烤肉宛”。据说,当时白石老人常到宛家吃烤肉,多次写字画画送给店主人。比如有一次,白石老人画了几枝梅花,题两句诗:“岁寒松柏同精健,知是无生热血多。”这似乎是在表示一种不甘屈服的意思。他用这副画送给烤肉宛,当然也包含有对店主人的勉励之意。过了两年,白石老人88岁的时候,又画了一幅寿桃送给店主人,题曰:仁者多寿。不难了解,这不但是老人自寿,而且也为店主人祝寿。白石老人和店主人之间这样亲密的关系,实际上不过是烤肉宛和各阶层市民群众的亲密关系的一个反映而已。
        后来清真烤肉苑老板请白石老人题写匾额。白石老人题写时不知写哪个“烤”为好,查了几部辞书,未有确切的字。后来白石老人想烤肉要用火,那就是火字旁,加上“考”字,取其音义,可确切达意。于是他挥毫题写“清真烤肉宛”五个字,并在这五个字和署名之间夹注了一行小字云:“诸书无烤字,应人所请,自我作古。”齐白石根据形声字的造字原则造了这个字,是符合汉字规律的。“火”字旁是炙、烤的本质特点,在几百年来民间口头已有“烤”的说法基础上,取“考”字之音。这个“自我作古”和“杜撰”得好啊!因“烤”字造得有理,被广泛使用,以后各种字典都收录这个“烤”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