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满文的外朝宫殿匾
如果去故宫游览,你会发现,乾清宫、坤宁宫、宁寿宫、神武门等内廷宫殿、宫门上的匾额都是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午门、东华门、西华门等外朝宫殿,宫门上的匾额却只有汉文一种文体。
原来明朝的时候,紫禁城所有宫殿、宫门上的匾额都是用汉文书写的。清军入关之后,满文被定为国文,顺治皇帝令所有宫殿、宫门的匾额全部改由满汉两种文字并列书写,满文在左,汉文在右,以表示满为上,汉为下。
辛亥阁命后,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宣统皇帝也被迫退了位,但是仍然可以居住在宫中后廷,即乾清门以北的宫中。而外朝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范围就由民国政府使用。
不久,北洋军阀袁世凯施展权术,窃取了辛亥阁命的成果,当上了民国大总桶。但他还想当皇帝,复辟帝制。经过一番精心策划,真当上了洪宪皇帝。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消息传出后,百姓们的反清情绪日益高涨。袁世凯眼看自己大失民心,于是召心腹王景泰进京,商量策略。
王景泰向袁凯报告,说百姓对他恢复帝制、取消民国不满,正准备反清讨袁。袁世凯一听心慌了,赶忙叫王景泰想个办法,去安抚百姓。
最后,王景泰想了个办法,就是把紫禁城所有宫殿、宫门匾额上的满文去掉,只留汉文。这样表示自己也是反清的,而不是想要复辟清朝统治。
袁世凯一听,觉得有几分道理,他想,假若紫禁城里宫殿、宫门匾额上的满文没了,说不定老百姓不但不反对,还可能拥护自己呢。
袁世凯决定就按王景泰的方法去做,可转念一想,内廷里宣统皇帝和清朝的遗老遗少还住在里面呢,如果这个举动遭到他们的反动,引发内患,那可就麻烦了。不得已,袁世凯下令除内廷之外,外朝匾额的满文全部去掉。
王景泰接了“圣旨”后,派人将外朝所有宫殿、宫门匾额上的满文都去掉了,从此也就只留下汉文了。
乾清宫三怪事
明清两朝,乾清宫一直是皇帝的寝宫。这里曾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明末还发生过三起扑朔迷离的怪案,至今也令人不得其解。
公元1572年,神宗朱翊钧登基,年号万历。神宗在位期间,皇后没有生子,王恭妃生了皇长子朱常洛,郑贵妃生了皇三子朱常洵。
按照惯例,神宗本来应该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但由于神宗宠爱郑贵妃,便爱屋及乌,想立朱常洵为太子,他以“数年后皇后无出,再行册立”为由,拖延不立太子。
大臣们为维护传统的封建继承制,以“无嫡立长”为由,要求立朱常洛为太子。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由于众臣力荐,神宗不得已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立朱常洛为太子。
本来立储事定,朝廷应该万事大吉,风平浪静。然而事与愿违,不久之后,宫廷内部就发生了三件扑朔迷离的怪事、谜案。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初四,有一位叫张差的男子,手持棍棒,从东华门闯进紫禁城,打进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
他一路逢人便打,打伤守门内侍数人,直到宫檐下才被捉住。
那张差疯疯癫癫,语无伦次,巡皇城御史刘廷元上奏皇上说张差有疯癫病。而有的大臣则认为其幕后必有指使者,因此朝野内外,议论纷纷。
后经刑部郎中赵会帧提审张差,证实他并非痴呆,而是郑贵妃宫中太监所指使的。郑贵妃知道此事后,在神宗面前又哭又闹,说此事与她毫不相干。万历皇帝没有办法,只好召见众大臣,要太子对此事表个态。
懦弱的朱常洛吓得全身发抖,只是说将疯子张差正法,不得株连他人。此事就这样草草了之。这件事在明史上称为“梃击案”。其真相如何,没有人能说明白。故此成为明末的一大奇案。
天性软弱的朱常洛虽说是当上了皇帝,但仅仅29天就命丧黄泉。朱常洛上台没几天,就嘱咐大臣为他准备后事。大臣们以为是催办他父亲的后事,可朱常洛却指着自己说:“我自己的!”
正如朱常洛所言,没过几天他就患了痢疾,吃了内医崔文升的药,病情没有好转。继而吃一个叫李可灼的官员进献的红药丸。
第一丸下肚,感觉良好,于是重赏李可灼,接着又吃了第二丸。谁知第二丸下肚不久,便一命呜呼了。
这件震惊朝野的“红丸案”,使李可灼遣戍,崔文升发遣。后魏忠贤专权时,招回李可灼,又让崔文升复职。“红丸案”是否有人指使,药是否有毒,没有人能说清楚。故此案又成了明末的又一奇案。
1620年9月,光宗死,熹宗朱由校继位。光宗帝生前宠爱李选侍,而朱由校的母亲王才人素来与妃嫔李选侍不合,并抑郁成疾,她临死前说道:“我与李选恃有仇,负恨难伸。”当时,朱由校年幼无知,对此并不知晓。
“红丸案”后,李选侍拿着棍棒看守在乾清宫门口,并将朱由校拉在自己身边。其用意不言自明,是想以此为要挟,争做皇太后之位。
众大臣派太监王安与李选侍交涉,李选侍被太监说动,便将朱由校交给了王安。王安拉过朱由校,撒腿就跑,一口气跑出乾清宫,群臣一见,将朱由校团团围住,皆呼万岁。朱由校便在光宗灵前正式继帝位。
次日大臣们联合上书,要求李选侍移出乾清宫,依旧例由新皇帝入住。李选侍原本想当太后,现在自然不愿意移驾。
众大臣言词激烈地说:“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皇帝身为天子可以居之,皇后许配天子可以陪宿。其他妃嫔既非皇后,又非皇帝生母,有什么资格居住在这里呢?”李选侍无言以对,只好离乾清宫而去。
李选侍无奈拿了一些奇珍异宝,便离开了乾清宫。而新皇帝朱由校年纪虽小,但却侍财如命,于是下旨要刑部严查此事。但太监贿赂刑部,上下串通一气,竟将此事敷衍过去了。还散布谣言说,朱由校薄先朝妃嫔,李选侍气愤不过自尽了。
太监为何要帮李选侍贿赂刑部,以及李选侍是否真的自尽,这都无从考查。所以“移宫案”又成为明末的一大奇案。
太和殿的龙——没法数儿
在故宫里有一句歇后语:“太和殿的龙——没法数儿。”就是说那上面的龙太多了,曾有许多人数来数去,可到底有多少,谁也没数清楚,于是就有了“太和殿的龙——没法数儿”的歇后语。关于此事,还真有一些说头呢。
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一年时,紫禁城里的太和殿曾被一把大火给烧了。当时那永乐皇帝一生气,就没有重修。直到几十年后,正统皇帝朱祁镇才把它重建起来,谁知到嘉靖年间又是一场大火,再次把太和殿烧了个精光。
皇上说这是皇城的风水被破了,缺少了避邪之物,才被“大火”烧了。于是专门请来一位风水先生,让他给想个法子以避“天火”之灾。
被请来的风水先生叫唐永,是京城里有名的“半仙儿”。那嘉靖皇帝还真把他当高人,对他也是十分信任。
酒足饭饱之后,那风水先生便来到奉天殿的废墟上察看。大约过了一个时辰,就去向嘉靖皇帝禀告说这宫中失火都是那玉皇大帝所为,他说他是‘天龙’,您是‘地龙’,他要压着您,所以降‘天火’来烧您。”
嘉靖皇帝忙问他可有避“天火”之法,那风水先生沉吟不语,嘉靖皇帝知其用意,对他说:“只要你能破解此事,必有重赏,否则,格杀勿论!”。
风水先生见皇上有了许诺,说道:“那玉皇太帝的凌霄殿上有八千九百条龙,要避那玉皇大帝的‘天火’之侵,就是您再重建这奉天殿时,上面龙的数目要大大地多出那凌霄殿,以您这‘地龙’压过他那‘天龙’。这样,那玉皇大帝再有多大的‘天火’,也无济于事了。”
皇上见他说得头头是道,便当即下旨:“来年春天重建奉天殿,并在这上面设龙雕、龙画一万条,只能多,不能少!”
奉天殿新建完工后,嘉靖皇帝亲自来查验,主持重建工程的刘大臣跟在他身后,向皇上详述了雕龙、绘龙的情况,他说:“在太和殿的上上下下,里面外外,有造型各异的行龙、蟋龙、围龙共计一万三千八百四十四条,比万岁爷您说得多了三千八百四十四条龙。”
嘉靖皇帝听后,满脸笑容地想:这下可不怕那玉皇大帝的“天火”了!陡然间,他又变得很严肃地对刘大臣说:“天机不可泄漏,这殿里殿外到底有多少龙你不许告诉任何人,以防让那玉帝知道后,破了朕的这避‘天火’之法。”
刘大臣一声遵旨之后,万岁爷赏给他两千两白银,就让他回老家去了。
可那嘉靖皇帝生性多疑,他生怕那刘大臣一时说漏了嘴,泄露了他的“天机”,于是就派人把他给杀了。殊不知,刘大臣在一次喝醉了酒的时候,已把那奉天殿上有多少龙的事说给了酒桌上的十几个人,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
要说保和殿上有多少条龙,知晓的人确实不少,但要是一一数来,那可就太难了。所以后来才有了“太和殿(奉天殿)的龙——没数儿”这句歇后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