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名胜怪事(1)|张学亮

(2023-07-08 22:28:15)
标签:

杂谈

分类: 图文:现代诗文
北京名胜怪事(1)|张学亮

        故宫里的宫殿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

        明永乐皇帝朱棣修建紫禁城时,为了显示出皇家的威严和气派,决定把宫殿的总间数定为一万间,以取“万寿无疆”、“万事如意”、“万载祥和”、“万福万禄”之意。
        正当刘伯温要开工修建时,永乐皇帝却又突然改变了当初的计划。这是什么原因呢?
        据说,这源于永乐皇帝所做的一个梦。朱棣在修建万间宫殿的圣旨传下去后一个晚上,梦见自己被玉皇大帝召到天宫的凌霄殿。玉皇大帝满脸怒容地问他:“听说你要在人间建一座万间豪华宫殿,可有此事?”
        “确有此事,是取‘万载祥和’、‘万事如意’、‘万福万禄’之意。”永乐皇帝回答道。在玉帝面前他没敢说“万寿无疆”四个字。
        “一万间?你可知我这天宫的殿堂有多少间吗?”玉皇大帝往前走了几步,两眼瞪着朱棣又问道。
        “小臣不知,请多指教。”
        “我这天宫的宝殿、楼阁、大堂加起来才只有一万间,难道你想超过天宫的数儿?”玉皇大帝又大声问道。
        朱棣此时明白了玉帝为什么召他来此地。心想:自己修建宫殿的数目是绝对不能超过天宫的。于是向玉帝请求原谅,并保证绝不会超过天宫。
        玉皇大帝听后,怒气尽消,并让人给他看座。还对朱棣说可以赐他一块“天石”,以镇宫院,还让他请七十二地煞,一百个禽兽去保护他的皇城,这样才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朱棣听言连忙跪在地上谢恩,当他抬起头时,玉帝早已不见了踪影。他喊了两声:“玉帝,玉帝!”被惊醒了,才知是个梦。
        梦后,他反复思考着玉帝说的话,觉得玉帝之言很有道理。自己所建宫殿如果超过了天宫,必然会激怒玉帝,哪有凡间超过天宫的呢?想到此,他立即改变了注意,并下旨召见刘伯温。
        刘伯温接旨后,立即进宫。永乐皇帝把所梦之事对刘伯温详细地述说了一遍。刘伯温听后自然也是大吃一惊。
        刘伯温考虑了一会说道:“既然天宫是一万间,那咱就建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这样既不失玉帝的面子,又不失皇家的气派和天子的尊严!不知皇上意下如何?”
        永乐皇帝听后,连忙点头,并告诉刘伯温一定要找到那块镇宫院的天石和请那七十二地煞、一百个禽兽来保护皇城。
        刘伯温用了还不到四年的时间,就将紫禁城修建完工了。
        紫禁城建的既壮观又气派,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永乐皇帝看后,自是十分满意。朱棣想起了玉帝赐的那块镇宫院“天石”和要请的那七十二地煞、一百个禽兽,便问刘伯温都放在什么地方。
         刘伯温把皇上带到华盖殿(清朝改名为中和殿)后面的御路上,指着一块长方形的巨大石雕说:“这就是玉帝所赐的那块镇宫院的‘天石’,名为‘云龙阶石’,上有九条巨龙,腾跃于流云之间,它是这宫中最大的石雕,足有万斤重。”
        刘伯温还说,他已将要请的七十二地煞,安置在宫下面所建的七十条地沟中,以防范地下的小鬼闹事,以免坏了宫里的风水。
        至于百兽,刘伯温将其安置在宫殿的垂脊上。皇上看见每间房子的垂脊上都镌刻有蛟龙凤凰狮子、天马、押鱼、斗牛、懈豸、狻猊等各种怪兽。刘伯温告诉皇上说,这些禽兽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既有祈雨的,又有避邪的。
        皇上看后,非常高兴,当时传旨,给刘伯温加封晋爵,还赏赐了很多珠宝。
        其实,故宫里殿、宫、堂、楼、斋、轩、阁总的间数是八千七百零七间半。所谓的九千九百九十间半,只不过是一段美丽的传说而已。
        据说,当年在修建紫禁城时,刘伯温看皇上大兴土木,劳民又伤财,便把原先设计好的图纸改了一下,这样就少修了一千多间,实际只建了八千多间。他想,皇帝又不会亲自让人去数,我报多少就是多少。结果,永乐皇帝自然是深信不疑。

北京名胜怪事(1)|张学亮

        故宫的“门”里没有钩儿

        走进故宫,只要注意观察一下,您就会发现,故宫的门额上的“门”字都没有钩。这是为什么呢?
        那是在光绪二十二年(1897年),慈禧太后发现宫殿颜色发旧了,油漆剥落了,便下令彩绘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当然太和门等建筑也要跟着油饰一番,并且要更换匾额。
        于是就广招书法名家试笔,择优而取。翰林院可谓是名人荟萃,但参加试笔的二十多名进士、学士一个也没被选上。
        当时,进士王金台的长子王法良酷爱书法,其颜体字练的可与颜真卿的真迹相媲美,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他把一幅仿颜真卿的字喷上黑豆水,送到荣宝斋,掌柜的用二百两银子买下,并推荐给翁同龢辨认,老翁也认为是真品,并用三百两白银将其买下。
        王法良之父与大学士李鸿藻同朝为官,知道王法良的字写得好,就带着王法良去见翁同龢,在闲谈中翁同龢想显示一下自己的收获,便把新买来的颜体“真迹”给他们看。
        当他得知这幅画就是王法良临摹的作品时,对王法良更是大加赞赏,并向皇上做了推荐。
        光绪皇上立即传旨:三天后在太和殿前高搭影棚,请王法良献书。
        第三天上午,光绪帝率文武大臣来到太和殿前,观看王法良一展墨迹。
        只见王法良稳步走上高台,蘸足笔墨,稳住笔锋,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九个大字一气呵成,众人见了无不称好。接着他又写了“太和门”三个字,皇上一看龙颜大悦,大加称赞。
        这时,慈禧太后来了,看着苍劲有力的笔峰,甚是满意,但她却下令要重写“太和门”这三个字。听了慈禧太后的话,大臣们都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慈禧见状,便详说了其中原委。
        原来,王法良写的太和门的“门”字,最后一笔带钩,这本来是正确的写法,但在皇宫里就犯了大忌。按明清的规矩,紫禁城门额上的“门”字是绝不能带钩的。
        这事儿和皇上有关。皇帝是真龙下界,天之骄子,龙是水中之物,水中之物大多怕钩,像钓鱼、钓虾等,都得用钩,龙当然也怕钩呀,如果真龙一不留神,误吞了鱼钩,那就麻烦了。
        还有龙又是两栖动物,在水中能游水,在空中能飞腾,在陆地又有四爪,可以爬行。只是他的四只腿太短,爪子又长,爬行时必须要肚子着地。万一出门时,一不留神,肚子被门下面的钩剐上了,“龙肚”大开,那还了得,所以为了真龙的安全,为了让皇上高兴,“门”字都不能带钩。
        众人听了慈禧老佛爷的一番话,频频点头。再仔细看看紫禁城内所写的“门”字,还真没有带钩的。
        按照太后的旨意,王法良当场重新写了“太和门”三个字,那最后一笔的钩儿自然就没有了。

北京名胜怪事(1)|张学亮
        
        紫禁城中的怪现象

        威严庄重的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皇帝生活和处理政事的中心。也是国家权利的象征。
        位居紫禁城的四侧,即东、西、南、北各有一座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午门与神武门坐落在紫禁城南北的中轴线上,东华门和西华门左右对称。
        按照中国传统建筑讲究对称的原则,东华门和西华门应在紫禁城东西向的中轴线上,但事实却是,这两座门却偏离中轴线而靠近南端午门一侧。
        为什么会偏离呢?原因有二。
        首先我们看紫禁城宫殿的总体布局。紫禁城分前朝和后宫。前朝是办理朝政的场所,是个封闭独立的建筑空间,只在太和门和午门之间有一个小广场,供东西方向流通。分别通往东、西方向的东华门、西华门必须与这个广场直接联系起来,所以这种偏离现象就出现了。
        其次,后宫是皇帝和后妃们生活的地方,东华门、西华门远离后宫而靠近午门,也是为了让后宫的生活清闲安逸。
        在后宫,坤宁宫是后宫三座主要建筑之一。它是皇帝、皇后结婚用的洞房。
        坤宁宫的建筑与其他宫殿大体相同,只是装饰和附带物有别于其他宫殿,如其他宫殿的前门都是在中间开门,而坤宁宫的前门却偏东而开,它的窗户纸也不像其他宫殿那样糊在室内,而是糊在外边,宫殿门口挂着一个大“囍”字。
        庭院的东南角竖着一根高大的旗杆,而宫殿后头偏西处又砌了一个大烟囱,是不是感觉很奇怪,更奇怪的是在坤宁宫东北角那间隔开的小套间里还有两口特大号柴锅。这难道有什么说头吗?
        原来,在明朝坤宁宫内是没有这些东西的,只是后来按满族人的生活习俗加以改造才变成这个样子。
        满人在每年正月、十月间要进行一次大祭,祭祀时要用猪两头。这便与锅便有了联系。
        据《光宣小记》记载:清宁宫“大屋围炕,门辟于偏东,左隔一间为内寝,外炕有大铁锅二,备煮肉。临门则有大墩板一,备宰肉。而墙后则烟筒高耸,为火炕出烟处。窗皆糊纸于外,而以油涂之,防风雪。”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清宁宫在那时已是祭神祭祖的重要之地。
        坤宁宫作为祭神祭祖的重要场所,效仿清宁宫而加以改造也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坤宁宫祭祀时,先抓来猪二头,在猪耳朵里灌上酒,抬到案子上,然后用刀宰死,放血、去皮,大卸八块后,放到大柴锅里,不加任何调料白水煮,只煮开锅,便将其捞出,供奉到神像前。由此可见,宫殿后的烟囱的用途也就不言自明了。
        在大祭时殿前的旗杆更是不可小视。大祭时,要将猪颈骨放到杆上祭神,所以又称其为祭天神杆。据说,“祭天神杆”投在地上的影子都不许人们去踩,由此可见其尊贵不同一般。
        由此可见,坤宁宫既是皇上的洞房、皇后的寝宫,又是祭祀时屠宰、烹煮的场所,真可谓是“一宫多用”。
        在清代,每到晚上,在紫禁城的上空常常能看到成群的乌鸦。这些乌鸦有时盘旋于高空,有时栖居屋檐,似乎对威严的紫禁城也充满了好奇。
        暮色中的紫禁城有众多乌鸦齐聚,该怎样解释呢?
        有人说乌鸦同清王朝有着不解之缘。据说,清太祖的侦探兀里堪往东北打探敌情,走到一个山岭,他环视一下四周,正欲前行,突然见一群乌鸦迎面扑来,上下翻飞挡住去路。无奈之下,兀里堪只得往回一走,刚一回头乌鸦马上就散开了,当他转身正欲往前走时,乌鸦马上又聚成一团,扑面而来,阻住去路。无可奈何之下,兀里堪只好回营向清太祖详述此件事。清太祖让兀里堪换了个方向走,结果找到了敌营,探听到了敌情。
        还有的说,在很早以前,有三个仙女来到人间,在东北长白山下一个美丽的湖泊内洗澡。这时一只神鹊将一颗朱果放在了一个叫佛库伦的仙女的衣服上。等佛库伦洗完上岸时发现了那颗颜色极为鲜艳的朱果,便将其吞入口中。
        奇怪的是朱果下肚之后,佛库伦竟怀上了身孕,仙女佛库伦只好留在了人间。
        不久,她生下了一个男孩。这孩子相貌特异,生而能言。他就是清朝皇帝最早的祖先爱新觉罗·布库哩雍顺。
        几代以后,他的子孙遭到叛变部属的杀害,只有一个名叫樊察的男孩逃到了旷野,眼看官兵又至,这时一只神鹊落在这个男孩的身上。
        追骑奔驰而来,却误把这个男孩当作了一个木桩,于是拨马而回,为爱新觉罗家族留下了唯一的根脉。以后,清朝皇帝的祖先就兴旺发达起来了。
        “鹊”现在专指喜鹊了。可是有人说,古人把乌鸦和喜鹊看作同类,乌鸦也是“鹊”。这两个故事都说明了乌鸦同清王朝有着很深的渊源。
        还有的说,紫禁城的空房很多,且住客寥寥,是乌鸦生存居住的最好环境。尤其在晚上,游人大都离去,紫禁城内更是一片寂静,“鸟乐空旷”,这里便成了乌鸦的栖居之地。于是便产生了“每晨出城求食,薄暮始返,结阵如云,不下千万”的奇特景观。

        (摘自张学亮著《北京典故大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