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顺信(1924-2011)
(六)
今天,何先生肯定了我拉转弓的“范”,说方法基本找对了,但是有很多毛病需要纠正。一是在拉弓时,右手臂抬得过高了。右手臂抬得过高,马尾就不能充分和弦摩擦。他形象地比喻说,拉弓要像拔剑一样,要向右前方用力,方向绝不能往后,往后就拔不出剑了。拉琴也一样,如果不注意向前,拉弓拉到弓根部时,就容易出现一个弧度向后转了,弓毛就摩擦不到弦,胡琴也就拉不响了:另外大拇指和食指要把弓子加紧,右臂向右前方发力,使得马尾毛与外弦始终保持贴紧。马尾毛与琴担子形成一个三道弯,这才说明马尾与琴弦是充分地摩擦在一起。
说到这,何先生还告诉了我一个秘诀:要使马尾贴住琴弦,其实不用使太大劲,越使劲马尾越不易贴紧琴弦。就像越想今天拉琴要一个好,就有可能使大劲,使大劲就“僵范”,一“僵范”音就不好听,节奏也会不稳,这是拉琴中的忌讳和辩证关系。
何先生说,要顺着弓子使顺劲,先贴住弦再使劲,慢弓要有音头、中弓、快弓就不要音头了。“音头是旦行基本功和特色音的基础。我们拉张派的,其实基本功和音色是梅派的底子,梅派特点的音色是怎么出来的,就是我和你说的要有明显的、足味的音头。要先练音头,练慢弓,练好了慢弓,旦角的味、劲就出来了。所以要有追根寻源的精神,学学梅派戏。有人说我拉张派就是花过门,其实不然,如果没有梅派的大弓大扯的基本功,张派也拉不好,也不能好。另外还要多听、多学徐兰沅、王少卿的味道,我们张派的风格是从他们那里发展而来的。”
先生还说,只有先把旦行的方法掌握了才能真正分清什么是老生的拉法。拉老生是音头较小,运弓较短,抹弦、打音没有旦行这么多,是另一个“范”。“为什么有的人拉得了青衣拉不了老生,有的人拉老生很好拉不好旦角?
就是因为没有掌握拉旦行和老生的区别。不管是拉老生还是旦行,只要清楚了老生和旦行的区别,把其要点掌握准确了,加以熟练掌握,就能够成为全面手。”
何先生举例说:“我在拉《沙家浜》时,郭建光、阿庆嫂和沙奶奶的拉法,在‘范’上是不一样的。如果郭建光和沙奶奶按照阿庆嫂的拉法拉,那郭建光唱的“朝霞”和‘奔袭”就出不来现在的味了。”在拉传统戏时,《二进宫》的对唱,一个人拉三个人时也要有性格区别,关键意识要有区别,弓法长短上要有区分,性格就出来了。
(七)
今天还是纠正毛病。我自己现在有一个毛病,就是右手大拇指不会使劲,方法也不对。右手好不好多一半的作用是在大拇指上,右手持弓,大拇指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大拇指使不上劲就说明“范”没找对。今天我又仔细看了看先生拉琴时右手拇指的“范”,终于找到了一些诀窍——拇指的关节要瘪下去。我想起以前观察过很多人右手持弓大拇指的“范”,有凸出来的,也有凹下去的,而先生是凹下去的。今天把这个“范”彻底掌握了,改过来了,也能使上劲了,感觉是拇指和食指的根部位置共同使劲夹住弓杆,拇指捏住弓杆与食指的第二个关节处形成一个三角状,这是正确的握弓方法、这样持弓能够得到合力。
另外先生说我的快弓还是不行,没有达到用纯腕子,没有完全把握要领,还不能过关。我想,已经练了两个多月了,怎么还不是纯腕子?自我感觉可以了呀?怎么就找不到“范”呢?自己真的很着急。先生说:“今天中午你别回家了,中午就在我这里吃师娘做的炸酱面,下午接着练。”我心里很高兴,在一边继续练琴。先生对我说:“你的腕子不对是因为过去以不正确的方法拉的时间太长了,习惯了的毛病是不太好改的。现在关键是你脑子里没有意识到什么是对的方法,你的神志就不会支配腕子的动作。”
这时师娘在屋外叫我们吃饭,先生说:“你看你师娘挑面条时的动作,把面条挑起来。然后一转腕子,把面放入碗中,用的就是纯腕力。这个动作如同持弓转腕子的劲头,快弓也是一样的道理,你再琢磨琢磨。“我顺着先生的思路练,先生还是不满意,把我的胳膊按住,让我继续拉。这时我突然有了感觉,恍然大悟,原来是胳膊不动完全靠腕子,我终于掌握了纯腕子的“范”。先生看我拉快弓的动作,也说:“对了,现在这个‘范’才是对的,算你过关了。”
先生今天还说,咱们的东西是不保守的,不怕人学,就怕学不会。不像有的人是很保守的,就怕人学,为什么?因为别人一学就会,所以就保守了。
(八)
今天先是听何顺信先生给孙宝媛和杨淑蕊说《龙凤呈祥》的 [西皮慢板],等她们走后,先生接着给我上课。
我给何先生拉了
[快板],何先生说有很大进步,但还需努力。先生又让我拉了段 [西皮原板]过门,他说,在拉 [西皮原板]
过门时,有一个音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5”音。在拉这个“5”音时,因为是八分音符,弓子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拉长一点。比如原来拉弓是十公分,现在要拉出二十公分长,比原来多出一倍。这样,在同样的时间内,同样的音符,由于行弓比原来多了一倍的长度,无形中使得弓毛与弦的摩擦加大了一倍,所以音量就比原来加大了,轻重层次也更明显了。何先生告诉我,[西皮原板]
过门的“5”音基本都需要这样处理,凡是强音用这个方法,会既省事且又有效果。我按照先生说的方法练习了一会儿,果真效果不一样,我想,这正是先生拉法的特点和高明之处。
之后先生又谈到了伴奏的经验:拉胡琴的要能够掌握住演员的脾气,演员是喜欢慢还是快,是喜欢轻还是起伏多的,要做到心中有数。最好是拉唱时要能够带着一点演员走才好,这样演员唱着才舒服;但有时候演员要求琴师和他的唱腔完全一样他才舒服,可是琴师感觉弓法别扭,演员有时候专喜欢琴师在拉弓时感觉别扭的地方拉他才舒服,这样我们琴师也得顺着,往往在这个节骨眼上,要“惯”出演员的毛病来。把不顺的弓法变成顺的音符,把演员的气口和劲头吃透后,编一个特殊弓法,直到演员唱得舒服了为止,这才能体现出琴师处理伴奏的能力和水平,琴师才算是完成了任务。当琴师把演员的毛病“惯”出来后,演员就离不开你了,这才是琴师的本事。
(九)
经过近一段基本功和唱段相结合的练习,我终于在拉法上取得了突破,彻底明白了应该怎样拉琴,找到了在拉外弦时大拇指往下压的劲,也找到了里弦转外弦时一个摔的劲(放松),并且可以把所学的基本功运用到实际的唱腔中了,这一点得到了何先生的肯定。
自拜师以来,我已经练习了三个多月的基本功,心里早就想学张派戏了。但我一直不敢说,因为自己的基本功没有过关,先生一直在给我打基础,没有完全过关呢,怎么好意思提学习唱段呢?今天我的基本功终于得到了先生的肯定,我也终于鼓起勇气和先生说想学《望江亭》了。这是因为我自己有了点信心,所以才敢和先生说出了心里话:我说:“先生,外面都知道我拜您了,都让我拉张派戏,我现在一段张派戏不会呢,别人都不相信,您快给我说一出张派戏吧。”先生笑笑说:“好吧。戏好学,把唱学会了,音符拉对了,就算会了,关键是基本功扎实了,范正确了,不管拉什么戏都可以拉好了。不过下一步可以在学习张派唱腔中继续巩固你的基本功,今天就先学习《望江亭》的[四平调]吧。”
先生先给我拉了一遍
[四平调]的过门,并让我学拉这句过门。哪知我拉头一个“
7”音时就不对。先生说:“这个‘7’音是从轻到重拉出来的,不是一般的拉法,‘7’音,要有一个枣核形从轻到重、音量从小到大的过程。弓子贴住弦轻拉出来后再出‘6’音。当‘1’音出来后就做好‘2’
音的准备,‘2’音是撞着外弦出来的。‘2’音的打音是先出‘2’音,再打出‘2323’音来,这个打音要和月琴的音合拍,有些人在这地方的打音是‘3232’,就不对,味也不好听。”
先生今天只给我说了这三小节的过门,没有再往下教。让我反复练习了近一个小时,还是没有过关,说让我回家结合基本功一起练习去。
(十)
今天继续学习《望江亭》的[四平调],何先生说这段 [四平调]
的“打音、抹音、弱音、强音”的处理方法比较突出,要有一定的基本功才能够掌握好这些技巧。由于我的基本功并不是很瓷实,因此何先生要我在加强基本功练习的同时,有针对性地练习这段唱腔。
比如打音,何先生今天和我说了一个秘密:“说这是我自己的体会,和别人的不一样,咱们自己人知道了、掌握了就成了,不和外人抬杠。”何先生说:“我打音和别人的不同在于,别人都叫打音,我叫拍音,一字之差,练习的概念和使用的方法就完全不一样。‘拍’和‘打’是完全不同的境界,‘拍’出的音和“打’的音在听觉上不一样,在操作用力上也是不一样的。‘打’音是一个指头用力,比较单薄,用力也不够大,所以发飘、易快,听起来不清楚;而‘拍’音是整个手掌用力,一个手指打音,其他手指也跟着用力,因此‘拍’出来的音比较瓷实,且能控制,并不快,和月琴的‘攒’正好吻合,很好听。这就是‘拍’的诀窍。”何先生的点拨使我茅塞顿开,原来练习打音是有方法的,方法不对,再下苦功也不见得管用呀!
抹音的方法是虎口握担子,一定要放松,这样手指才能松弛下来,只有手指松弛下来才能使上劲,抹音才能抹到位。另外在拉这段[四平调]时,每个音符都不是直接出来的,都要经过加工处理才能够好听。比如“76
123”的“3”音,就是在按“3”音时,要拉出“323”的音来,而不是直接按“3”音;如果直接按“3”音,就显得发“直”发“傻”,且死板不好听。而在拉轻音和重音时,他们之间的交替用力,绝对用上了之前所学的基本功方法。如“235”的“5”音,是一个泛音,也是一个强音,因此既要使力但又不能用犟劲,这就需要有拉慢弓的基本功,要有音头,音头出来后还要拉长音,这和慢弓的方法是一样的。而“2161”的里外弦倒弦时,用的就是腕子的转弓方法,唯有使用转弓的方法才能使上劲,音符才能拉得清楚,劲头和味道才能出来。
今天学习的这些要点我基本是记下来了,但拉得还是不好,离何先生的要求还差得很远。
何先生说让我慢慢练,不要着急,在练这段过门时,结合着基本功的练习方法一起练习,练上一个月,绝对会有效果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