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乃国粹。在京剧艺术发展近二百年的历史长河中,老生、青衣、花脸、丑角都是戏班的栋梁,老旦一般都是由老生或丑角演员兼演。老旦作为独立行当的出现、形成到发展,是通过前辈艺术家对艺术形象的精心创造、细心揣摩并不断完善的。老旦行当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京剧艺术中占据了越来越重的位置,并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特点。传统戏老旦,可分为以唱功为主的“唱功老旦”,如《望儿楼》的窦太真、《遇皇后》《打龙袍》的李后、《金龟记》的康氏、《赤桑镇》的吴妙贞、《甘露寺》的吴太后等,也可分为以表演为主的“做工老旦”,如《李逵探母》的李母、《清风亭》的贺氏、《西厢记》的崔老夫人等。
随着时代的前进和艺术的发展以及观众对审美情趣的需求,一些打破老旦行当束缚的新编历史剧应运而生,其剧中人物集“唱、念、演、舞”于一身,以人物需求出发,将技、艺完美结合,让其既在情理之中,又在预料之外,如《对花枪》的姜桂芝、《八珍汤》的孙淑林、《杨门女将》的佘太君等。其实,京剧表现佘太君人物形象的戏并不多,只有《四郎探母》《辕门斩子》《穆桂英挂帅》《佘太君抗婚》《杨门女将》等几出戏。但其光彩照人、忠心爱国、大义凛然的巾帼英雄形象,却深深地印在广大人民的脑海之中。
例如,《穆桂英挂帅》一剧中的佘太君,此时虽已年过九旬,但辞朝归隐后,仍惦记着朝廷的安危。穆桂英被佘太君为国为民的一片忠心所打动,抛弃前嫌,挂帅印征剿西夏。如果说,《穆桂英挂帅》中的佘太君忠心报国、深明大义的人物形象令人佩服感动的话,那么,《杨门女将》中的佘太君人物形象则更有开拓性的发展,因为它丰富了京剧的老旦行当。在这出剧中,它将佘太君精通兵书、久战沙场、顾全大局、爱憎分明、精忠报国的巾帼英雄人物形象,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为此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英勇奋进。
前辈京剧表演艺术家王晶华老师首演的佘太君形象,更是早已深入人心。她冲破了老旦行当的束缚,创造性地丰富了京剧老旦行当人物的表演,并在准确运用传统老旦“唱、念、做”的艺术技巧中,完美地表现了人物忠义壮烈、足智多谋的精神世界和爱国情怀。
下面,拟就全剧中佘太君的重点表演场次“寿堂惊变”“灵堂请缨”“巡营赠马”为例,试对王晶华老师的表演艺术特点作一分析。
一、“寿堂惊变”
这场戏,佘太君人物形象的表演,把京剧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之“四功五法”运用得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并根据人物的需求有所创新。
一出场,佘太君步履矫健的被众夫人与八姐、九妹簇拥出堂的“亮相”,就表现出佘太君乐观开朗、信心满满的气派。“为孙儿庆生辰满心欢畅,百岁人喜的是四代同堂”,表现出百岁老人天伦之乐的喜悦心情。此场戏的重点是“盘焦”,寿堂众夫人、柴郡主、穆桂英、焦廷贵、孟怀源等人表现反常,逐渐使佘太君产生了疑心,特别是穆桂英强忍悲痛跟柴郡主眼神相对的一刹那,立即使佘太君断定:她们一定有事瞒着她。此时,佘太君的眼神环绕全场,且不动声色地默默观察,最后归到孙儿媳穆桂英身上,尤其是穆桂英喝酒醉倒之时,佘太君打破传统老旦慢慢站起来的身段表演,干净利索“蹭”地站了起来,一下显出佘太君饱经风霜、机警过人的特点。“桂英一杯酒醉厅堂?柴郡主支支吾吾精神迷惘,焦孟二将神态失常”,使佘太君断定“莫非是风波陡起三关上?”此时,她表情凝重、循序渐进、咄咄逼人的语气,将这场戏推至高潮。“焦孟二将,我来问你:你二人不在边关,到底回来作甚?”柴郡主想出言打圆场:“他二人……”佘太君快速一摆手,严肃地说道:“为娘未曾问你。廷贵,近前讲话!”此刻,太君已知事态的严重性了,便声色俱厉地催促着焦廷贵:“讲,讲!”焦廷贵悲痛万分,声嘶力竭道:“他为国捐躯——了!”听此噩耗,佘太君夸张的形体动作:撤腿、扶椅子背,准确表现出此时太君悲痛欲绝的心情。而后,嘱
咐完柴郡主,命“八姐九妹,看大杯伺候”,然后一个“搓步”、回身、“垫步”,在“叫头”里失声悲怆道:“宗保,孙儿啊!你……为国尽忠……你是杨家的好儿孙!……你要痛饮一杯!”她仰望天空,祭奠亡灵。此时的表演,将佘太君既悲壮又自豪的心理,夸张地表演到了极致。佘太君在下场前,念着“对儿”“国仇家恨终将报,不灭敌寇恨怎消”,继而抓“水袖”、转身,然后在铿锵的锣鼓声中从容下场,更展现出佘太君的主帅气势和爱国情操。
二、“灵堂请缨”
这场戏,是主战派与主和派矛盾冲突的关键场次,以王文为首的想与西夏“议和”,而以寇准为代表的则“主战”。在祭奠杨宗保的灵堂上,寇准力荐太君挂帅,征剿西夏。而王大人却从中作梗、另起波澜,于是惹恼了佘太君,她言之凿凿地说:“王大人,你好小量我杨家也!”字字千钧,荡气回肠,“喷口”有力,感人肺腑。老太君通过对国事危急的忧虑,回顾杨家的悲壮遭遇,据理力争、主动请缨,并对主和派进行了义正言辞的反驳。起首一句[导板]“一句话恼得我火燃双鬓”,王晶华老师扮演的佘太君此时唱得慷慨激昂、正义凛然,令人肃然起敬。接下来的一句
[原板] “王大人且慎言,莫乱我忠良之心”的“心”
字,有一长腔,运用了老旦唱腔独特的“擞音儿”技巧,唱得委婉动人,令人怦然心动。既唱出了杨家的世代忠良,又对污蔑杨家将“与杨元帅报仇事小,这朝廷的安危事大呀”的言辞据理力争,更唱出了杨家祖孙四代驰骋疆场、英勇杀敌为国捐躯、无怨无悔的英雄气概。接下来,“自杨家统兵马身应重任,为社稷称得起忠烈一门”两句,其中“称得起”三个字用一高腔,有“平中见奇”之效果,唱出了佘太君理直气壮、卫国忠贞不二的豪迈气势;同时,“忠烈一门”四个字,则采用了老生演唱的方法,刚劲有力、收放自如,坚定的语气让人听起来不容置疑。从“众儿郎齐奋勇冲锋陷阵”起唱,直到“老令公提金刀勇冠三军,父子们赤胆忠心为国效命。金沙滩壮志未酬疆场饮恨,洒碧血染黄沙浩气长存。两狼山被辽兵层层围困,李陵碑碰死了我的夫君”。此六句[二六]唱腔,层层递进,节奏越来越紧凑,情绪越来越高亢激昂,直到“李陵碑碰死了我的夫君”一句,唱腔达到了高潮。“李陵碑”三个字用“嘎调”演唱,顿觉异峰突起、高亢挺拔、气贯长虹,将佘太君又恼又恨、又悲又怨、悲愤交加的心情宣泄无遗。尤其在“碰死了”的“了”字上放慢了节奏,恰到好处地运用了一个老旦演唱的“擞音
儿”,十分传神地将佘太君追忆昔日悲壮往事、痛而不忍诉的心理活动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酸楚悲凄、催人泪下。从“哪一阵不伤我杨家将”开始,唱腔转为[快板],七句[快板]铿锵有力、节奏明快,特别是到了“才落得老老少少、冷冷清清、孤寡一门,历尽沧桑,我也未曾灰心”这长达25个字的大叠句,更是唱得干净利索、深沉含蓄、酣畅淋漓、跌宕起伏,把佘太君那种“痛不怨、气不馁”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下面的一句“杨家报仇我报不尽”,当“仇”字一出口,前两字抑扬分明、顿挫有力,“尽”字拖腔,如长江流水一泻千里,最后一句“哪一战不为江山、不为黎民”,从而非常成功地塑造了佘太君忧国忧民、秉忠为国、一腔正气的人物形象。
三、“探营赠马”
这一场,是佘太君“唱、做”俱佳的范本。“巡营”大段的[二黄]成套唱腔,设计精美、行腔流畅、韵味醇厚,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皓月当空,万籁静寂。首句[导板]“乘月光瞭敌营山高势险”,王晶华老师唱得刚劲雄浑、意境深邃,接下来[回龙]是个叠句:“百岁人哪顾得征鞍万里!冷夜西风,白发凝霜,杨家将誓保三关——”,表现了佘太君胸有成竹、不畏困难的主帅风范。“关”字拖腔,婉转萦回、顺畅自然,很见功底。后面十句[原板]“贼王文凭天险坚守不战,妄想我粮草断进退两难。这一旁飞龙山山高万丈千里远,那一旁葫芦谷陡壁悬崖攀登难。……都道那葫芦谷峰绝路断,为什么,宗保孙儿,乘深夜探绝山?定有那奇谋妙算,克险攻坚……”,唱得有气势、有意境,整段唱以声传情、以情传声、声情并茂,“唱、做”俱佳。特别是唱到“……进退两难……千里远——”在锣鼓点中转身,抖披风“亮相”,那真是一个“帅”字了得,功夫可见一斑,令人拍案叫绝。
当佘太君与穆桂英在拟定了破敌方案后,老太君让马夫张彪牵上白龙马,念四句诗“忠烈杨门一脉,前赴后继探绝山。老马识途尽尔力,破敌归来共凯旋”,王晶华老师吐字清晰、喷口有力,准确地表现出佘太君报效国家、前赴后继、死而后已的爱国情操和英雄气概。
(作者单位:成都市京剧研究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