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弹球儿
北京话管弹珠叫“弹球儿”,这种游戏女孩子一般不玩,只是男孩子的专利游戏。玩弹球儿至少需要两个人,是一种比赛出球准确击中率的对弈。玩这种游戏的工具是一些直径一两厘米的小玻璃球,玻璃球又分为“老子儿”和“泡球”,一般说来“老子儿”是质量好的、晶莹剔透的、球芯有彩色花纹的玻璃球。这种“老子儿”也是孩子个人骄傲的收藏资本,是游戏中攻击型的“主球”。另一种“泡球”是质量稍差、体型稍小的玻璃球,这种球体是游戏中被攻击的对象。
游戏的时候双方互相“锤子剪子布”比试谁是第一。获得第二的选手负责拿出数量不等的“泡球”撒在地上,两个人轮流手握“老子儿”对准“泡球”目标,用大拇指用力把玻璃球弹出,击中了一只泡球就是胜利品,直到把所有“泡球”击中以后,看谁的战利品数量多,谁就是胜利者。
由于弹球儿游戏需要在土地上玩耍,孩子们弄得满身尘土,两手黑黑,很不讲卫生。慢慢地,家长和学校都反对孩子们玩这种游戏,所以弹球儿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儿歌
童年是那样幸福和甜蜜,尽管那时物质匮乏,生活拮据,但是孩子们的精神食粮却是异常丰富和生动,每天下学回到家里和小伙伴无忧无虑地玩耍,男孩子有男孩子的把戏,女孩子有女孩子的乐趣,互不干扰,自己找自己的玩伴,自己有自己的游戏内容。
博友“凡鸽”女士给我提供了一首儿歌,这首歌尽管被传唱了很久很久,但是经久不衰,还令我立刻想起了儿歌的曲谱。
这首歌曲曲调朗朗上口,歌词也只有简单的四句,但是却鲜活地勾勒了一位有礼貌小学生乖巧的模样。
歌词唱道:功课完毕太阳西,背着书包回家去,见了父母敬个礼,父母对我笑嘻嘻!
第一、二句展现了傍晚时间,学校放了学,学生们高兴地排起了队,告别老师陆续回家。队伍是那样整齐,张张笑脸迎着美丽的晚霞,一片金光洒在孩子们身上,那么轻松和愉快。
第三、四句是说,当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学生不管走到哪里只要见到老师必须鞠躬行礼。放学回到家里见到父母长辈也一定要鞠躬,如若有违必须受罚!可见当时的学校或家庭熏陶对孩子的道德礼貌教育十分重视。
捉昆虫
捉昆虫是老北京夏秋季男孩子的把戏。
春天开始,庭院里各种昆虫日渐多了起来。老北京常见的昆虫很多,除去视觉可怕或有毒性的昆虫以外,那些美丽的昆虫深受孩子们喜爱。女孩子喜爱蝴蝶,男孩子喜爱在夏天捉蜻蜓。
捉蜻蜓必备一只网子,这只网子用铅丝做成圆圈,上面用白色线织成网,再安装一只长手柄,就可以快乐地捉蜻蜓了。
北京酷热的夏天,人们最盼望下雨,淅淅沥沥的小雨使空气顿时凉爽起来。大人们在忙活自己的事,而男孩子们抓住这下雨的大好时机,不怕被雨水淋湿衣服,欢快地在小雨里捉蜻蜓。
蜻蜓们在湿润的空气中自由飞翔,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它们也在享受这难得的凉爽机会。但它们绝没有想到,此时会被孩子们捉住,成为玩耍的对象。
男孩子们几个人同样在比赛,看谁捉蜻蜓数量多,他们看到一只蜻蜓就会轻轻地举起网子,照准目标快速地扣下去,那只倒霉的蜻蜓就被扣在网子里,迷迷糊糊地被孩子拿到手中。被捉的蜻蜓失去了挣扎反抗的能力,它们被收拢翅膀,一只只夹在孩子的手指缝里。
雨停了,蜻蜓飞走了,孩子们也玩累了,他们把捉到的蜻蜓用细线拴住,任它在屋子里迷茫地飞翔。
孩子玩累了睡着了,那些可怜的蜻蜓吊在细线上,一只只失去了活力,无奈地等待着下一次生命的轮回。
老鹰捉小鸡
这是流传很广的儿童游戏——老鹰捉小鸡。这个游戏玩起来很刺激,一串“小鸡”躲躲闪闪尖声喊叫,很是热闹。尤其躲在最后面的孩子,最害怕被“老鹰”抓住,真是既有趣又紧张的游戏!
老鹰捉小鸡,多形象的名字!
这个游戏人数不定,但其中只有一人充当老鹰,其他个子较小的孩子充当小鸡。“小鸡”们排成一队,由后面的孩子抓住前面孩子的衣服连成一队,最前面的是“母鸡”,负责护卫身后的“小鸡”,而老鹰在前面左右跳跑,一定要抓住一只“小鸡”,而“母鸡”身后的小鸡却是左躲右闪,不被老鹰抓住。这样“敌对”的势力游戏就形成了你跑我跳、你追我跑的欢乐局面,同时伴有孩子们为了躲避老鹰的追捕发出惊恐的尖声大叫!整个游戏欢快而刺激,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这个游戏属于集体游戏,参加的成员越多越好玩,过去在幼儿园、小学,是老师带领孩子们首选的游戏项目。这个游戏锻炼孩子们互相配合、协调一致的集体精神,是一种有益于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好游戏!
打花巴掌
在浩瀚的老北京儿歌当中,有一首流传甚为广泛但是又十分特殊的儿歌——“打花巴掌呔”。
说它流传甚为广泛,是因为在北京的任何地方,任何一位老北京人都知道有这样一首著名的“老歌”!
说它特殊,是因为这首儿歌不仅有念有说,而且每一句的后半段(副歌)还有曲调配唱。唱这首儿歌还必须要两个人边念边唱,同时互相拍打手掌——啪啪!啪啪!节奏强烈,风趣幽默!
歌词里唱到的“捻纸捻儿”,是这样的由来:过去家里的老人一般都吸水烟,用一种黄草纸捻成筷子般粗细的捻子用来燃点水烟。茉莉花、海棠花是老北京四合院里很常见的花卉。“江西腊”是一种小型菊科植物,盛夏开放黄色的花朵,美丽异常。串枝莲大概就是“转日莲”另一叫法,而“转日莲”就是老北京人对向日葵的别称。
这首儿歌很长,虽然从农历的正月一直唱到十月,但是由于歌词趣味多变并,不觉枯燥无味,再加上老北京方言里的“儿化音”,反而越唱越觉得兴趣盎然,京味儿十足!玩唱方法是两个人先对念前两句,副歌由二人合唱。
歌词如下:
正月正,老太太爱逛莲花儿灯。
副歌
打花巴掌呔!二月二,老太太爱吃白糖棍儿。
副歌
打花巴掌呔!三月三,老太太爱抽关东烟。
副歌
打花巴掌呔!四月四,老太太吃鱼不择刺儿。
副歌
打花巴掌呔!五月五,老太太爱吃烤白薯。
副歌
打花巴掌呔!六月六,老太太爱吃白煮肉。
副歌
打花巴掌呔!七月七,老太太爱吃炖公鸡。
副歌
打花巴掌呔!八月八,老太太爱吃甜面瓜。
副歌
打花巴掌呔!九月九,老太太爱吃莲花儿藕。
副歌
打花巴掌呔!十月十,老太太吃饭不择食。
副歌
(唱)烧着香儿呀捻纸捻儿呀,茉莉茉莉花儿呀,串枝莲呀,江西腊呀海棠花儿呀!
哈哈!爷爷奶奶们也和可爱的小孙孙、小孙女一起唱起来吧!
骑木马
木马是用木板做成小马形状的玩具,下边有弧形摇杆,马背上有一个小座位,马头两边安有把手,便于孩子用手扶住。
骑木马一般只是幼儿游戏,一般幼儿无所事事,家长就用木马来打发孩子的时光。孩子骑在“马”背上前后摇动,就有一种骑真马的感觉。随着时代发展,木马也多样化,最新奇的是游乐园里的电动木马刺激而欢快;最原始的是用一把扫帚夹在两腿中间,纯粹属于自我陶醉!
过去在照相馆里为小孩子照相,也让孩子骑上一匹漂亮的木马,让孩子开心地配合照相。
如今,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孩子的玩具琳琅满目,往往被许多电子数码玩具吸引了目光,早已把单调而枯燥的木马忘掉!
滚铁环
现在孩子的玩具都是高科技的电子玩具,已经没人再玩过去简陋的玩具了,可是过去孩子们玩起来也是那么欢乐。
“滚铁环”就是男孩子们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愉悦情怀的好游戏。
“铁环”是用很粗的铁条焊接成的一个直径约四十厘米的圆圈,有的铁环上还安装了三四个小环子,孩子手拿一根有木把子的铁棍,铁棍前端弯成一个钩子。用钩子抵住立起来的铁环向前跑去,铁环在前面滚动,孩子在后边欢快地推跑,铁环上的小环子跳动着发出“哗哗”的声响!
“滚铁环”看似简单,但没有游戏经验的人也不能立刻把铁环推动起来,有时孩子举行推铁环比赛,能让铁环一直不倒滚到终点就算胜利。
现在“滚铁环”也成为了历史的游戏,我很怀念小时候滚铁环的快乐时光!
木偶戏
老北京胡同里的小型布袋木偶戏,北京土语俗称:耍“呜滴丢”。
农闲时节,农村里的民间艺人收拾家什,来到城里串街表演。一切都很简单,艺人一副挑担两只木箱,一只箱子装了道具,另一只装了木偶锣鼓。几根木棍竹竿,支起一个架子,蒙上黑色或蓝色的外罩,便形成一座一人多高的微型舞台。
艺人在胡同里敲起大锣唤来“观众”,视观众的多少来决定是否演出。待观众聚集,便收起大锣,钻到舞台里面开始表演。表演的内容无非就是“小孩打架”“老虎吃人”之类的无稽之谈,表演者边表演,边吹起一种“口哨”,吱吱哇哇不知在表现什么内容,引得观众哈哈大笑!
表演者演出一段后,便收起木偶钻出舞台,手拿小笸箩开始收钱。钱多钱少从无怨言,如果收到的钱多一些,就再表演一段作为答谢;如果钱少就收起“舞台”,去别处另找演出地点。当然也有的观众看过表演却一分不给,偷偷溜走,表演者也从不抱怨,泰然处之。
这种街头小型布袋木偶表演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便随着“阁命”大潮消失得无影无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