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儿时趣事·吃喝篇(3)|孟繁强

(2023-07-01 21:38:35)
标签:

杂谈

分类: 图文:现代诗文
老北京儿时趣事·吃喝篇(3)|孟繁强

        画糖人
        画糖人,也叫“糖画儿”,是民间艺人用熔化的蔗糖绘画的艺术形式。如果说“吹糖人”是立体造型,那么“画糖人”就是平面造型。
        “画糖人”的原料,是用白糖加少许饴糖,用文火慢慢熬制成的。如果能拉出细丝的糖汁,就可以用来造型,所用的工具仅有一勺一铲,以及一块光滑平坦的石板。作画之前,先在石板擦一层薄油以防粘连,然后用长把铁勺舀起熔化了的糖汁,运用勺子的抖、提、顿、放、滑等快慢动作在石板上快速浇筑,勾勒出心中的图案造型,这就要求民间艺人心灵手巧动作麻利,做到手快眼快一气呵成。造型完成后,用糖汁粘上竹签,冷却后用小铲轻轻一起,拿起糖画,就完成了一件工艺作品。
        “画糖人”的题材内容多是民间吉祥图案,或花果,或飞禽,或走兽,或龙凤。
        有的民间艺人更是技高一筹,不仅能画出平面图案,还能用糖汁画出物体的各部零件,然后把零件粘拼在一起,成为立体造型,诸如三轮车、鸟笼子、花篮等大众喜闻乐见的物件。

老北京儿时趣事·吃喝篇(3)|孟繁强

        螃蟹
        近年来,各有关部门大力宣扬炒作“大闸蟹”,就连电视也播放大闸蟹邮寄到家的广告。金秋时节“大闸蟹”满天飞,大有“大闸蟹”一统天下之势!这就给不明真相的人造成一种错觉:只有阳澄湖“大闸蟹”才是能吃的优良螃蟹,除此以外其他地方的“八脚硬壳水生动物”是不能吃的劣种——这真是一种畸形的宣传,霸道的生意!
        中国淡水螃蟹在动物界属于节肢动物,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
        具体到阳澄湖大闸蟹,它的种类就是“中华绒螯蟹”。这种“中华绒螯蟹”在中国分布很广,只要有河湖稻田的水域都会生长繁殖。不但阳澄湖有“中华绒螯蟹”,其他各地的同属螃蟹同样都是一个家族的同一物种,所以“吃螃蟹必须阳澄湖”纯粹是夸大的炒作宣传!
        过去,每到农历八月,北京各个“鱼市”开始大量上市螃蟹。那时候北京人吃的螃蟹,大都是河北省保定地区白洋淀出产的。商家把螃蟹装在大缸里,那些肥壮的螃蟹口吐泡沫,个个鲜活硕大,黄满膏肥,商家高声叫卖引来顾客任意挑选,一般也都是一雄一雌搭配售卖。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一斤肥美的螃蟹只要人民币五毛四分钱。顾客自己挑选好中意的螃蟹交给商家,商家就用马莲草一个一个拴成一串,那些被绑缚的螃蟹便乖乖地被顾客拎回家去。

老北京儿时趣事·吃喝篇(3)|孟繁强

        水果        
        本节我们就说说北京秋天已经很久不见的水果。
        每到中秋,瓜果飘香,争相上市,南北水果各式各色,新鲜饱满红黄绿紫。过去的北京只要进入秋季,大街上就出现了不少叫卖水果的商贩,不管是推车还是挑担,货好价实,童叟无欺。
        今天的北京尽管水果众多,但是也有不少过去秋季很常见的鲜品已经消失了踪迹。由于消失了很久,也就逐渐被人遗忘。
        有一种“香果”,橄榄形的果实金黄颜色,大小恰如童拳,此果口感绵软,缺甜少汁,因此从来无人喜食香果。尽管此果不宜食用,却为何长街叫卖者甚多?却原来此“香果”另有超凡的妙处——奇香,故称为“香果”。街上不闻叫卖吆喝,但闻飘香就知“香果”来也,挑选几个回家,摆放彩瓷果盘,供于方桌之上,立时香灌满屋,沁人心脾,盖过兰香之幽,胜出桂郁之浓,香气悠长十天半月,经久不衰!
        再一种“槟子”,比苹果略小浑圆可爱,深紫色的果皮微敷霜粉,似李子不是李子,像苹果不是苹果。观之如紫石宝玉,嗅之有甘甜微香。啖一口嫩面糯沙,嚼几下润冲咽喉。且价低便宜,是老者与幼儿宜食良果。
        还一种“拉车”,此果平凡无华,无名无姓,百姓俗称“拉车”。观外形,此果与苹果无异,所不同苹果乃色红粉,而“拉车”全身青绿。“拉车”口感爽脆,是老北京中秋常食之水果!
        岁月悠远,这几样应时水果如今已经绝迹,今天年轻人只知“贵妃笑,榴莲臭”而不知“槟子至,香果香”!

老北京儿时趣事·吃喝篇(3)|孟繁强

        什刹海小吃
        过去,什刹海远远不及今天的喧闹景象,只是北京城中的一汪原始湖水,湖水的东西方向是贯通京杭的大运河水系。冬天湖水结冰,凿冰工人就把大块儿的冰贮存到附近的冰窖,等待夏天供人消暑;到了夏季,湖水周围便热闹起来。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小商小贩利用什刹海有利的地形环境,做起小生意,招揽北京城里各色人等,便民又赚钱,两相得利。
        所谓什刹海周围的商品,不外乎就是利用水中生长的动植物,经过加工做成美味佳肴,供人享用;或者南来北往及郊区进城赶集卖货的农民准备的各式应时小件土特产品。
        最为精致的是:果子干、冰糖莲藕、水煮菱角、桂花鸡头米和时令小吃。
        还有时令鲜果:荸荠、樱桃、黑白桑葚、大甜杏、水蜜鲜桃、“黑绷筋”大西瓜。
        南方运来的冰镇鲜荔枝、杨梅……
        解暑消渴的有刨冰雪花酪、西洋冰激凌、冰棍儿、汽水。
        还有什刹海里捞出加工的油炸河虾、五香田螺。
        除此以外还有售卖巴兰花、茉莉花、夜来香、莲蓬、新鲜荷叶、小金鱼、肥蝈蝈、活蚂蚱、大蜻蜓、平民大碗茶……真是应有尽有,不胜枚举!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清理什刹海水域。随着岁月的延伸,什刹海周围的环境彻底改变,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变成今天古老的环境,衬托出新潮的商业气氛。

老北京儿时趣事·吃喝篇(3)|孟繁强

        冰激凌
        老北京的夏天,人们的解暑冷食一般都是些西瓜、凉粉、杏仁豆腐还有刨冰或者酸梅汤;穷人家的孩子也只能跟在为大户人家送冰的马车后面,捡些碎冰含在嘴里,谓之“冰核儿”。后来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北京渐渐也有了冰激凌这一西洋的冷食品种,北京热闹的大街也竞相开办了几家纯西洋味道的冷饮店,夏天卖各种冷食,冬天经营牛奶、咖啡、小点心。
        虽然有了这一冷食品种,但是制作方法却没有普及开来,一些小本经营的商贩看准这一赚钱的新鲜行业,就用土办法学做冰激凌,他们用奶油、淀粉、白糖、香精等各种原料和在一起,没想到做出的冰激凌和冷饮店里的味道一模一样!而且由于设备简陋,冰激凌的价钱便宜,也就被广大群众所认可。
        土办法制作冰激凌很简单,一个带提梁的大木盆四周放进冰块儿,中间放一个铜制小桶,用一根上穿木桶提梁、下有轴头的通轴卧在木桶底部的坑洼里,铜制小桶里放进加了水的冰激凌原料,再由一条皮带绕过中间轴,两只手一左一右地拉转中间轴,带动铜制小桶在冰块儿中间飞速地来回旋转,由于离心作用,冰激凌原料被离心到铜制小桶壁上,快速凝结成冰霜,待冰霜越积越厚,就用木铲子刮出来装进小碗供顾客食用。由于土制冰激凌味道纯美,这种生意红火一时。
        土法冰激凌制作需要力气拉动皮带转轴,后来有了聪明的小贩开动脑筋,利用废旧自行车的大轮盘、链条和飞轮结合起来,制成了半机械化手摇冰激凌机,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
        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这种土法冰激凌在北京各大庙会还可见到,随着商业公私合营,土法冰激凌不见了,人们想吃只能到冷饮店里品尝。

老北京儿时趣事·吃喝篇(3)|孟繁强
        
        糖炒栗子
        老北京每年一到入冬,街上的“干果店”门前都要现炒现卖“糖炒栗子”。还没等走到卖栗子的摊位跟前,顾客就已经听到炒栗子的铁铲“嚓嚓”的翻锅声音,炒栗子的甜味儿和着炉灶的煤烟味儿也直冲鼻孔。
        所谓的“糖炒栗子”,是在炒锅的粗砂里加入少量的麦芽糖,这样炒熟的栗子有一股香甜的味道,而且增加了栗子外皮的红亮卖相,还可以使炒熟的栗子搁置一段时间后不皮不软,保持外皮的脆酥,容易剥开食用。
        过去的炒栗子没有自动化的机械设备,所有的“糖炒栗子”都是人工炒制,用一只“美孚”牌汽油桶做成的大炉子,炉子上一只大号铁锅内装粗粒“豆石”,经年的使用使这些豆石已经黑黑亮亮,就像一粒粒黑色宝石闪闪发光,再配上锅里的栗子黑黑红红,煞是好看。炉子下面烧着旺旺的火,烟筒里冒着白白的烟。
        炒栗子的工人都是由干果店里的徒工担任,徒工一般都是二十多岁的壮小伙,一看就是干练壮实,力气充足。小伙身系围裙,手拿一把铁锨一样的大铲,“嚓嚓”一下又一下有节奏地翻动大锅里的砂粒和栗子,街上已经北风呼号寒冷异常,可是小伙头上的汗珠却随着双臂的飞舞而滴滴落下。
        我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去干果店买一斤“糖炒栗子”大约三毛四分钱,这在当时也还是属于“贵物”。所谓的“干果店”,就是专门经营四季干果的店铺,经营的内容多种多样:各式瓜子、葵花籽、干炒花生、五香花生仁、甜咸酥豆、大扁杏仁、杏干果干、生熟核桃、水果奶糖、蜜饯果脯、温脯海棠、山楂金糕、挂拉脆枣、柿饼黑枣、糖藕瓜条、金丝蜜枣、玫瑰蜜枣、糖粘核桃、花生粘果、芝麻南糖、杂拌时果、时令炒货等。
        如今,传统的“糖炒栗子”已经被机械代替,省工省时,但是现在的口感,远远不如以前人工炒制!

老北京儿时趣事·吃喝篇(3)|孟繁强
        
        冰块儿
        过去北京人消夏很简单,除了极少数人家有“中国式冰箱”存放冰块儿冰镇水果以外,一般人家天气热了就摇摇蒲扇,静下心来喝点热茶,也能心静气爽。有的人家实在热得不行,就在大街上等着送冰的大车,买一整块冰,用来冰镇西瓜,或放在屋中,起到降温的目的。
        这种冰块儿都是纯粹的天然冰,数九隆冬河湖结冰,专门有“凿冰”这一行业人员,在什刹海、北海、金鱼池及护城河的冰面上,用一种铁质“冰镩子”(右边插图里在车把子边靠着的就是“冰镩子”)按照一定的尺寸,把冰凿成一块块(每块冰约二尺长一尺宽),盖上稻草帘子装车,运到指定的“冰窖”存放。过去在这些水域附近,都建有历史悠久的古老“冰窖”,冰块儿在低温的环境中可以存到夏天。
        待到盛夏时节,“冰窖”就把冰块儿装车出售,有的专门送往大户人家,有的沿街售卖。
        有了买主,随车的“冰把式”用冰蹿子钩过一块大冰,再用随带的“挠钩子”在冰块儿两边一钩,就夹住了冰块儿,二人担起送到买家处。
        这种天然冰块儿买到家来由于天气太热,不到半天也就融化成水,一切皆空了。
        过去穷人家的孩子没有钱买冷饮,看见车上的冰块儿就喜出望外,单等“冰把式”干活的空隙,捡拾凿下的碎冰含在嘴里,就像吃到了珍馐美味一般欢喜异常!  
        有的穷人孩子为了养家糊口,用荆筐去冰窖趸来便宜的碎冰,沿街叫卖求得一钱半文,俗称卖“冰核儿”的。
        由于这种天然冰都是河湖脏水结成的冰块儿,包含的杂质很多,非常不卫生。后来政府为了群众的健康,就取缔了这种夏天“卖冰”的行业。直到今天,在北京也就留下了多处诸如“冰窖口”“冰窖胡同”这样的地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