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潭的由来
黑龙潭是北京市密云县比较有名的风景名胜之一,它坐落在密云县石城乡鹿皮关北面的一条全长4公里、水位落差达220米的峡谷里,距离北京市城区约100里。
去过的黑龙潭的人都知道黑龙潭有三个特点,即新、奇、险。每到旅游时节,黑龙潭就成了游客们观花赏景的地方。看看景色,住进密云农家院尝尝当地的农家菜,这些都成了游客们的习惯。
关于黑龙潭的名称来历,还有一段美妙的传说呢!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黑龙潭所在的地方是一座山,山上荆棘丛生,有一座山洞,有一位老奶奶和她的儿子全成在洞里面住着。
一天,全成正在山上打柴的时候,听到不远处有人呼救的声音。他抬头一看,见前面不远处有一位姑娘在往自己的方向跑,她身后有两位骑马的猎人正持枪追赶。
全成是个乐于助人的热心肠,他没有多想,便顺手往山洞的方向一指,那位姑娘便匆忙躲进了山洞。两位猎人来到了全成的面前,问他有没有看见一只狐狸从这里跑过。全成心里非常疑惑,狐狸?他很快明白了过来,但并没有将实情告诉两位猎人,只是信手往东一指,两位猎人便匆忙向东方追去。
姑娘见猎人走远后,便走出洞来,拜谢了全成,准备离去,但又不知去哪里才好。全成见她无处可去,便和母亲商议好,留姑娘在山洞住了下来。
全成和姑娘日久生情,后来结为夫妻。
一年后,全成全家商议,将家搬到了山南平地(今天的凤泉区何屯村)。从此,他们一家和和美美,生儿育女,日子过得非常快乐。几年的时光很快过去了。
一天,妻子突然告诉全成说,自己并非人类,而是一只得道的狐狸精,为了报答全成的救命之恩而嫁与他。如今时日已到,很快她的父亲便来接她回宫。
全成听后,伤心大哭,其母和儿女也大哭不止,但又无计可施。
离别的时刻很快就到了。一天早上,一个白发老头前来敲他家的门,并大喊:“小女你快出来吧,天命难违,你赶紧跟父亲回天宫去吧!”说时,天空电闪雷鸣,狂风不止。
妻子怕殃及全成及全家,便打开了家门。只见滚滚乌云落地,随乌云降下了一条黑龙。白发老头便携女儿跨上了黑龙背,黑龙立即驮父女俩腾空而去。
这条黑龙腾飞的地方,留下了一条龙样的深沟,后世的人称之为“全成黑龙潭”,又称“黑龙潭”。这深沟便是如今黑龙潭的所在。
六郎庄的由来
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中部,东至芙蓉里小区,西接颐和园东墙,北至二龙闸和操场,南至巴沟村,有一个小村子,名叫六郎庄。
在古时候,六郎庄是个绿柳婆娑、河渠纵横、泉水奔涌、风景如画的自然村落,几百年来享誉京城的京西稻就产自这里。因为地理位置特殊,六郎庄受到了皇帝们的多次特殊礼遇,自乾隆皇帝的三山五园建成以后,清代历代皇帝在炎热的夏天都要来这里消夏避暑,军机处就建在了海淀区的老虎洞内。当年的那些军机大臣和王公贵族为了攀龙附凤,接近皇帝、讨皇帝的喜欢,也纷纷在这一带建造自己的私人住宅,至今六郎庄村内还留有清末都察院遗址及湖广总督张之洞和军机首辅荣禄的私宅遗迹。
可以说,历史上的六郎庄非常风光,储藏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可是这些美好的回忆中,有哪些是和它的名字有关呢?为什么取了六郎庄这个名字呢?
其实,六郎庄原本不叫这个名字。明朝时期,这里南有八条沟渠,西有十里西湖,地势平坦,水草丰盈,是天然的放牧之地。明代形成村落叫“牛栏庄”。《明实灵》、《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宛署杂记》等书中对此均有记载。后来,这里种上了许多柳树,风光更加秀丽,借用杭州西湖柳浪闻莺的雅致,又被改名为柳浪庄。
到了清朝,民间附会杨家将故事,改称今名。原来,相传在北宋年间,杨六郎与辽兵交战受伤,曾在此村养伤,还除掉了村里的一个恶霸,为了纪念他,便改村名为“六郎庄”。关于六郎庄的记载,最早见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内务府总管的奏折:“六郎庄真武庙配殿六间,和尚住房八间,用银一千四百三十五两二钱,在六郎庄修造园户住房三十间,用银一千两。”
关于六郎庄这个名字,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插曲呢!清代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以后,颐和园便成了夏季的寝宫,每年她住在颐和园的时间多于城里的大内皇宫。因经常来颐和园,时间久了,慈禧便听说园外的村庄叫六郎庄,非常不满。慈禧这人非常迷信,她属相是羊,而狼是羊的天敌,郎与狼同音,她认为六郎庄谐音“六狼庄”,对自己不吉利,因此她下旨改六郎庄为吉祥庄。但当地的老百姓不买她的账,依然偷着叫六郎庄,一直叫到了现在。

中关村的由来
提起中关村,那些对高科技产品感兴趣尤其是从事IT相关工作的人别提有多熟悉了,那可是著名的科学城、中国的“硅谷”啊!中关村是我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被誉为“中国的硅谷”,在国际上都享有定的声誉。
如今的它,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聚集了以联想、百度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近两万家,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环保、新材料、先进制造、航空航天为代表,以研发和服务为主要形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成为首都跨行政区的高端产业功能区。
今天的中关村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成为繁华热闹、尖端产品云集的高科技产业区,谁能想到在从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的坟场哪!
彼时的中关村并不叫这个名字,而叫作中官坟、中官村,荒凉、阴森,是一片坟场,埋葬的多是皇宫里的太监。
明清时期,那些太监们就开始在如今的中关村一带购买“义地”,形成了太监自己的墓葬地。平时,这个墓葬地主要靠年老出宫的孤苦太监管理,他们出宫后,大都老无所依、无家可归,就聚集在此地,靠在宫里积攒的体已钱和富裕太监的接济过生活。平时他们没什么事情可做,就给埋葬在这里的太监们扫墓上坟、烧香祈福。因明清时期的太监又被称为“中官”,所以此地也被称为“中官坟”,后形成村落,被叫作“中官村”。
至于“中官村”是如何演化为“中关村”的,有很多种说法。有一种说法是,清朝末年编制地图时,有人认为“中官”寓意太监不太好听,所以就建议将其中的“官”改为同音字“关”,“中官村”也就成了“中关村”。
其实,真正的讲,“中关村”这一名称的确定是在解放后。但是具体是怎样由“中官村”改称为“中关村”的,也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新搬进“中官村”的某杂志社在印发其第一批信封和信笺时,工作人员在口头的语言传递中误把“中官村”听作了“中关村”。而当时正值“三反五反”时期,为免于担“浪费”这个罪名,只好将错就错,久而久之,就有了“中关村”这一名称。
第二种说法是:当时国家决定在此地建立中国科学院,认为“中官”这两个字不太好,就在当时的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陈垣先生的提议下,将名称改成了“中关村”。
孰是孰非,众说纷纭,但都阻挡不了中关村的发展和壮大。曾经的太监坟场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科技新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