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栅栏的由来
来北京购物、游玩,一个不得不去的地方就是前门的大栅栏,这个景点在国内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即使在国际上也很有名气,可谓是闻名遐迩。
回顾历史,尽管大栅栏这条古老的商业街经历了五六百年的风风雨雨,但依然光耀如昨,不得不让人称奇。都说大栅栏繁华、热闹,那么她到底繁华在哪儿呢?也许可以从老百姓流传的顺口溜窥探一二:
“看玩意上天桥,买东西到大栅栏。”
“头顶马聚元,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
以上顺口溜说的就是早年间大栅栏的地位和繁华景象。
其实不仅在早年间,即便在近代,大栅栏也是很多老北京人、外地游客最爱去的“购物天堂”。现如今在“老北京”中还流传着这样一个购物口诀:买鞋内联升,买帽马聚源,买布瑞蚨祥,买表亨得利,买茶张一元,买咸菜要去六必居,买点心还得正明斋,立体电影只有大观楼,针头线脑最好长和厚。这些老字号,无一例外地都汇集在大栅栏这块“风水宝地”。
大栅栏,北京话读做“大石烂儿”,兴起于元代,建立于明朝,从清代开始繁盛至今。1900年义和团曾一把火将整条街付之一炬,重建后依旧繁华。
说起大栅栏的名称由来,存有不少记载,因为当年前门外的大栅栏地区是北京城最繁华的商业区。其中最权威的说法是应追溯到明代孝宗弘治元年。当时的大栅栏地区还叫作廊坊四条,因为附近还有廊坊头条、二条、三条,直到清代才改名为“大栅栏”。
据明朝历史记载,明代孝宗弘治元年,京城廊坊四条地区入户偷盗现象非常多,搞得民心不稳。城里负责治安管理的百户(军官)王敏就上奏孝宗,说:“如今的京城,大街小巷众多,尤其是廊坊四条地区人口众多,而巡逻的官兵却非常少,这难免会防范不周,影响京城的稳定。因此,为了保障老百姓的安全,请皇上下令在大街小巷的各个路口设置栅栏,并于每日的夜间关闭。”皇帝接受了王敏的建议,遂在廊坊地区大街小巷的各个路口设置了一些栅栏。
后来该地区又经历了两次栅栏建造期。第一个时期是在雍正七年(1729年),皇帝批准建了400余座外城栅栏。第二个时期是在乾隆十八年(1753年),皇帝批准建了1919座内城栅栏,196座皇城内栏。因这些栅栏比周围其他胡同的建筑都高大牢固,久而久之,廊房四条这个名字就被“大栅栏”给取代了。清朝末年的时候,德国人拍的关于大栅栏的照片,街口一个铁门上面写的三个字就是“大栅栏”。由此可知,在清朝的时候,大栅栏的名字已然形成。
说起大栅栏,还有一个令人不解的事儿,那就是它的读音。许多外地游客来北京乘坐公交车时,都对售票员报前门“大栅栏”站名时,把认为该念为dàzhàlán的地名,报作dàshílàner而感到好奇。其实这个问题曾经不知困扰过多少初到京城的人们,甚至还引发了许多笑话和尴尬。那么“大栅栏”三个字究竟应该怎么读呢?现如今老北京人都将大栅栏说成大厦(音shà)栏或大市(音shi)栏,而根本不念原词本音大栅(音zha)栏,民间流行的这个京味儿的叫法特殊音词始终无从查考到其渊源,成了一个未解之谜。相关学者认为大栅栏的读音属于地名的特殊读音,这种读法属于保留古音。而部分播音教材专门谈到“大栅栏”作为北京的一个地名应读为“dàshílànr”。

颐和园万寿山(瓮山)佛香阁
瓮山的由来
提起瓮山,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但提起万寿山,估计大家都猛点头了。万寿山地处京城著名景点颐和园内,为燕山余脉,高58.59米,海拔108.94米。前临昆明湖,其山前曾建有一座圆静寺,该圆静寺由明孝宗的乳母助圣夫人罗氏于明弘治七年(1494年)建立。在清朝初期,该山曾被当作宫廷养马的草料场。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皇帝命人于圆静寺旧址修建大报恩延寿寺,并于次年将山改名为万寿山。
那么在乾隆十五年以前,这座万寿山叫作什么名字呢?叫作瓮山,说到瓮山,不得不提起一个古老而有趣的传说。
相传在很多年以前,瓮山这一带还不都是陆地,而是一片沼泽水洼,当地的老百姓除了几家大财主之外都靠打捞鱼虾、做点小买卖为生,生活十分困苦。在瓮山的半山腰里,建有一座财神庙,里面供奉的是财神爷赵公元帅。当地的老人们常说:“别看这个财神庙又小又破,里面可供着一位大善人呢!这位赵公元帅心地善良,在每年的四月十五这天都会显灵,向一户穷人家施舍钱财。”
其实老人们说的事儿还真不假。因为连着几年,每年都会有一户穷人家在四月十五日这天意外获得一笔钱财,先是卖烧饼的李瞎子捡了一瓮珍珠,后是做扛活的赵老黑挖出了一瓮元宝,再接着是卖醋的老王头捡了一瓮银子……周围的老乡们见了这些稀罕事儿又惊讶又欣羡,都期盼着自家也会成为那被施恩的下一个。
可是那些大财主们知道这些事后可不仅仅是羡慕了,他们可都急红了眼!待到再一年的四月十五那天,他们也都假装穷人,穿得破破烂烂,去财神庙里转悠,妄想赵公元帅也能施给他们一笔钱财。
王有财就是这几个大财主中的一个。王有财家有良田数十亩,在京城还有几家铺子,雇着十来个伙计,可谓家财万贯。可是他依然不满足,妄想得到更多的钱财。于是在四月十五这天,王有财向一个穷邻居借了一套破破烂烂的衣服,从柴火堆里随便捡了根木棒当拐杖,就去财神庙那赶庙会去了。王有财在那庙会上,嘴里不停地嘟囔,说自己上有八十老母,下有几岁幼儿,穷得丁当响,望财神爷能施舍些钱财……就这样嘟囔了一上午,累得腰酸腿痛,口干舌燥,没精打采地回家了。
由于累了一上午,王有财到家后就睡了,还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从财神庙里蹦蹦跳跳地走出来两个一高一矮的小娃娃,只听高娃娃说:“今儿晚上,元帅让我俩拿那一瓮金豆施舍给本村一个最穷苦的人家,咱们赶紧去挖金豆吧!”
矮娃娃问:“元帅让咱们施舍给哪一户人家啊?”
高娃娃说:“这个人就是住在山西边的大老李,他有个小孩,眉尖上长着一颗痦子。元帅寻访了他一年才确定了这个人选。今晚元帅让咱们把金豆埋在他家西屋旮旯儿里。”
只见这两个娃娃走到山后一棵松树底下,忙活了一阵,挖出来一个小瓮来,里面盛满了闪闪发光的金豆子。高娃娃抱起小瓮就走,可一不小心让树根给绊倒了,跌在了地上,把小瓮的一个瓦片给磕掉了。高娃娃也没有捡那瓦片,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土,和矮娃娃一起走了。见两个娃娃抱着盛满金豆子的小瓮走了,把王有财给急得啊,他一阵狂奔,结果碰在了路边的石头上,给一下子疼醒了。醒了才发现,原来是自己做了一个梦。
醒后,王有财赶紧往那棵松树那跑,还真的在树底下高娃娃摔倒的地方看到了那个瓦片,王有财忙把瓦片捡起来放在兜里,一路盘算着怎样才能把给找到那大老李把那瓮金豆子给弄过来。
第二天,王有财一大早就起来前往山西一带转悠,见人就问人家认不认识大老李或者一位眉尖有痦的孩子。可是问了大半天也没有问到,就唉声叹气地往家走。刚出山西一带,他就听到一个声音喊道:“哎大老李,给我切一块糕点!”听见这声音,王有财的心里猛一咯噔,别提多高兴了。他循着那喊声望去,只见一个卖切糕的中年人把车停在路边在那招呼买东西的人呢。王有财赶紧过去搭话,问大老李有没有小孩。谁知大老李一听就垂头丧气,说:“哎,我打了半辈子光棍,四十才刚娶上亲,如今都快六十了,还没尝过当爹的味儿呢!”
王有财听了细琢磨:“这是不是那俩娃娃提及的那个大老李呀?那个大老李明明有个眉尖有痦的孩子啊!”正琢磨间,忽见远处跑来一个年轻人,朝着大老李喊:“李大爷您赶紧回家吧,我大娘刚刚给您生了个大胖儿子!”大老李一听,拔腿就往家跑,连切糕车和王有财都忘掉了。
等他再赶回来找切糕车,天都已经快黑了。见那王有财还在那帮他看车呢!大老李非常感激,一个劲儿夸赞王有财是个大好人。王有财忙恭喜他,说:“恭喜贺喜老大哥呀,孩子一切都好吧?”大老李笑不拢嘴了都:“是个又胖又壮实的大小子啊,甭提多有福相啦,喜眉笑眼,眉尖上还长了一颗痦子。”王有财一听乐了,心想:我这一下午没白帮他看车,果然他就是财神爷要找的那个大老李!遂赶紧奉承说:“这就是喜鹊(雀)登梅(眉)嘛!”
此后几天,王有财总来山西一带晃悠,有事没事地找大老李聊聊天,很快就和大老李混熟了。
一天,天下起了大雨,大老李家的房子又破又老,到处漏雨。王有财赶紧借机说:“老大哥,咱俩关系这么好,理应互帮互助,你家的房子漏雨漏得实在住不下去了,你就搬到我家祖坟附近的几间平房,你的房子就归我了,你看这样好不好?”大老李听了,感激不尽,第二天就搬走了。
这大老李前脚搬走,王有财后脚就迈进家门,到西屋墙旮旯去挖金豆。挖来挖去,果然挖出来一个缺沿的小瓮。他从兜里掏出那块瓦片一对,正好对上了。这下他可高兴坏了,赶紧把小瓮打开,谁知没有看到满满的金豆子,反而从瓮里钻出几条毒蛇来,把他紧紧地缠住,活活给缠死了。
不久后,大老李重新搬回了山西一带。他在重建新房时,也挖出来一个缺沿的小瓮,打开一看只见瓮里盛满了闪闪发光的金豆子。
因为这一瓮金豆,是从山坡上松树底下挖出来的,所以后世人就管这座山叫作“瓮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