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旧时风雅--新校风貌学生装|黄强

(2023-05-13 21:43:17)
分类: 图文:现代诗文
旧时风雅--新校风貌学生装|黄强
林徽因1916年北平培华女子校服

        校服不仅有统一风格之作用,更有提高精神风貌的效果。整齐划一的校服,体现的是学校的风格,学生的风貌。民国时期也有校服,在一些有西方教学背景的学校尤其这样。
        林徽因的文明新装
        1916年的北平,国民教育尚不普及,出现了一些教会学校,包括专门接纳女生的女子学堂,由英国教会创办的培华女中就是其中著名的一所。
        一天,四个十二三岁,身着统一的高领长袖黑色绒缎袄、半裙,脚蹬黑色皮鞋的女子,走出培华女中校门。她们一路欣赏着街景,有说有笑,非常开心。见到四个女生,路人纷纷投来惊诧的眼光,她们并不理会,她们就是走出藩篱、自由飞翔快乐的小鸟。当她们路过繁华市区的一家照相馆,被橱窗里陈列的照片吸引。这舶来的摄影术,在当时社会上还是新玩意。为什么自己会“跑”进照片中去?会将人的魂魄摄进去吗?神奇的相片,让人们充满好奇。听过传教士的讲解,四位女学生知道这是光影产生的影像,可以留住美丽的人生。尽管家庭富裕,可是几个年轻的女子尚未体验过拍照。不知是谁说了一句:“我们也去照个相吧。”大家心里都有这样的想法,一拍即合。镁光灯闪过,一张影像在胶片上定格,锁定了她们青春的倩影。
        我们眼前的这张泛黄的老照片(见上图),是培华女中四位女学生当时的合影。初看时,大家对这四个女孩都感到陌生,她们是谁?家住何处?或许她们的名字已经湮没在时间的长河中,无人知晓。我们凝视照片,通过她们的眼眸,似乎看到了什么,尘封的记忆也在轻抚中有了回响。
        这帧照片非常经典,被很多杂志、书籍引用,我们对于四位女孩中,最右边的那个中等身材,脸形略圆的女孩并不陌生,她就是民国的才女,集美丽、智慧、优雅、才华于一身的林徽因。因为林徽因的存在,我们熟悉了这张照片,知道了民国时期北平有个培华女子学校,这个学校的女学生穿着统一的校服,有着优雅的气质。
        此时,社会上竞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思想、个性解放的社会大气候涤荡着女子服饰上的陈规陋习。社会对女性的种种礼节限制有所松弛,女性服饰一扫清朝矫饰之风,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
        当时日笨的服装审美和流行趋势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我国。妇女(尤其是女学生、女教师)多穿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下穿黑色长裙,裙上不施绣纹,呈现朴素、清纯、淡雅的风情,昔日繁多的簪钗、手镯、耳环、戒指等首饰一概不用。在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小说中,有关于学生装的描写。张恨水在《春明外史》第24回就有这样的记述:“她身上穿了一件瓦布灰皮袄,下穿黑布裙子,肩上披了一条绿色镶白边的围脖,分明是个女学生。”
        林徽因穿的培华女中校服,款式源于文明新装。民国初年至20世纪20年代,糅合了西洋服饰元素和中国传统服饰特点的文明新装在女学生中应运而生。文明新装有别于传统的女性服饰,上衣多为腰身窄小的大襟袄,摆长不过臀,袖短露肘或露腕,呈现喇叭状,袖口一般为七寸,称之为倒大袖,衣服的下摆多为圆弧形,并在领、袖、襟等处缀有花边。裙子也略为缩短,但不曾缩短到膝上(在这以前的裙子下垂及足),裙褶完全取消而任其下垂。留洋女学生和本土教会学校女学生,率先穿着这种由祅子演进、变化而来的服装,被称为“文明新装”。文明新装在女学生中流行起来,虽然还不是校服,但是可以看成学生装的先导。在文明新装的基础上,以袄衫为基本形制,革除倒大袖,去除装饰的花边,衣料、颜色以素雅为主,就形成了民国初年至20世纪20年代的女校校服的基本格调。
        张爱玲的校服“时装秀”
        清末民初,上海的学堂如火如荼,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圣约翰大学,都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名校。此外,小学、中学教育也颇为发达,其中著名的女校有圣玛利亚女校、清心女中、中西女中、民立女中等。
        圣玛利亚女校也是女作家张爱玲的母校。校园文化有着浓厚的西方色彩。不过圣玛利亚的校服并没有完全西化,不同时期的校服是有所变化的。1920年前后,女生们穿着高领大袖袄,中式的风格;1930年前后则穿着中西式紧身旗袍,风格中西合璧;1940年前后,又变成了西装、西式衬衫与绒线编织服装的组合。

旧时风雅--新校风貌学生装|黄强
圣玛利亚女校20世纪30年代校服

        受母亲的影响,张爱玲从小就对服饰有特别的兴趣,她喜欢花花绿绿的服装,步入青春期时,继母孙用蕃(民国政府前总理孙宝琦之女)带来两箱子旧衣裳,料子尽管很好,但是毕竟是旧衣裳,有的领子也破了。张爱玲穿着一件暗红色的薄棉袍,走进了圣玛利亚女校。圣玛利亚女校是一所贵族学校,学生都来自富裕或殷实的家庭。忽然间看到一个穿着仿佛碎牛肉颜色棉袍的女生,同学们投来诧异的目光,让敏感而自尊心很强的张爱玲不免有些难堪。“碎牛肉的颜色,穿不完地穿着,就像浑身都生了冻疮;冬天已经过去了,还留着冻疮的疤——是那样的憎恶与羞耻。”若干年后,张爱玲以这样的文字记下了她刚到圣玛利亚女中的感受。好在圣玛利亚女校对女生服饰有专门的要求,她们的校服并不是像其他学校校服统一制作,而是规定款式、面料符合要求即可。张爱玲1931年入校,这时期的校服是旗袍,土布、阴丹士林布料都可以,素面花色、碎花、条纹都可以,总体上要求简朴。旗袍是张爱玲喜欢穿的一种服饰,不用再穿继母给的衣领破旧的袍子,换上新的阴丹士林旗袍,着实让张爱玲兴奋了一阵。
        在学校穿校服,这是通常的规定,但是遇到迎新聚会、节日庆典等活动,很多学校是鼓励学生展示自己风采的,允许穿其他服饰,于是各种潮流服饰、时装,争奇斗艳,校园里就会上演一场场“时装秀”。
        南高师女生校服开风气
        清朝末年,男女学生仍然不能同校,女性上学只能进女子学堂。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男女不能同校规定才有所松动。
        1919年12月7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陶行知提出建议——允准女子与男子同在南高接受教育。校务会议决定自1920年暑假正式招收女生。
        ……       

旧时风雅--新校风貌学生装|黄强

旧时风雅--新校风貌学生装|黄强
20世纪30年代学生裙装

        清纯的女学生装成为当时的时尚。        
        民国初年女学生的打扮一般是齐耳短发,浓密的长刘海,短袄长裙,脚蹬一双黑皮鞋。素色上衣四周镶着鲜艳的绲边,斜襟上插着一支自来水笔。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还有许多女孩子模仿十几年前的女学生打扮。20世纪20年代开始走红、梨园世家出生的京剧名伶孟小冬留存一张玉照,活脱脱是一个女学生的样子。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演出过明月歌舞,做了影星的王人美,仍然照常穿学生服、短裙。

旧时风雅--新校风貌学生装|黄强
20世纪30年代女学生在南京白鹭洲春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