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民日报70年散文选(34)

(2023-04-25 23:06:38)
分类: 图文:现代诗文
人民日报70年散文选(34)

        豆汁记|赵大年

        豆汁是北京人喜爱的传统饮料。把豆腐磨成浆,发酵后煮沸,大碗盛,趁热喝,就着吃炸焦圈和辣咸菜丝儿,别有风味。春秋提神,寒冬暖胃,尤其是盛夏喝豆汁,越烫越辣,越辣越烫,出汗凉身,清热祛暑,妙不可言。它不含兴奋剂,却也能上瘾。您若离开北京,喝不着啦,定会时常想念。梁实秋先生就是如此。他去台弯多年,北京情结难以释怀,听说家乡变了,高楼林立,汽车满街,便在散文里问道:“要是没有豆汁和大冰糖葫芦,那还是北京吗?”
        也有外来客人初次喝豆汁吓一跳的笑话。某君初尝这带酸味的绿豆浆,吓得赶紧吐掉,还悄声告诉老板:“你这豆浆馊了,别卖啦。”日笨教授日下恒夫是个“中国通”,曾在复旦大学攻读中文,能用流利的北京话和上海话演讲,有研究老舍作品和生平的专著。他曾问我,怎样才算个“北京通”?我说,那你就先去喝豆汁吧。两年后他高兴地说,第一口差点没吐,后来一次能喝三大碗。只可惜东京没有卖豆汁的。
        京剧《豆汁记》描写一位穷书生饿倒在叫花子门外,被叫花子的女儿金玉奴用豆汁救活一命。后来他与金玉奴结为夫妻,考中进士,当官变了心,将金玉奴推落河里……故事很曲折,不必细说。然而豆汁能入戏,叫花子家里也有豆汁,足以说明它是一种大众化的食品。
        《城南旧事》记叙了童年林海音的生活环境和许多真实的故事,同名影片使它家喻户晓。前几年林海音女士回到北京,故地重游,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请她吃饭,吃什么呢?去喝豆汁!兴奋之余,林女士还给店家提了三点意见:豆汁不烫,碗小,辣咸菜应该是丝儿而不该是丁。舒乙哈哈大笑:您真是行家呀!她沉吟半晌,说:喝豆汁是我童年的梦啊……
        (刊发于2001年5月24日《人民日报》文艺副刊)


人民日报70年散文选(34)

        龙隐洞纪游|蒋子龙

        世人尽知“桂林山水甲天下”。去了才知道,桂林的山水已经被游人覆盖。旅游似乎就是凑热闹,赶大流,人家都去的地方你也去了就不遗憾。因此我深深地为绝大多数游桂林的人感到惋惜,甚至悲哀,于是就提出一个问题:桂林最值得看的景点——也就是不看它等于没有到桂林来的地方是哪儿?并请当地朋友随意向游客征集答案。
        临离开桂林前,反馈回来的结论是一致的:漓江。我想起了游漓江的情景,买票要排队,上船要排队,游船出发要排队,到了江上还要排着队行进……阵势颇为壮观,有点像海军的舰艇编队。这不足为奇,人们从世界各地涌向桂林,就是朝着漓江来的,乘船游漓江就把桂林山水的精华都看了,确实美不胜收。只是,光看漓江和几个大溶洞则有些可惜,叫只知“山水甲天下”,不晓“周南太子书”——被南宋才子陈谠誉为可与《诗经》《史记》比肩的地方,是桂林的龙隐洞。
        那才是桂林的灵魂,或者说是整个广西文化的灵魂。可是,我在龙隐洞里看了半天,只碰到两三拨游客,总共不会超过五十人,对比别的景点上的人山人海,未免显得冷清了。
        龙隐洞坐落于七星山瑶光峰山脚,洞分两部分,上部叫龙隐岩,其实也是洞,状如螺蛳,洞顶呈穹隆形,四季滴乳不绝,若琴声淙淙。宋人谭羴赞曰:“天下洞穴类多幽阴,或远水清韵不足。龙隐岩高而明,虚而有容,复临深溪……”下面的龙隐洞则又是另一番景象,一端吞日吸风,一端插入小东江,舒展通透,碧水悠悠,且洞内永远都是清风徐徐。洞顶有一石槽,槽内岩石呈龙鳞状,层层叠叠,让人想到“雷嗔斧山开,龙怒裂而出”之后留下的痕迹。重要的还不是洞本身的奇特,而是洞里的“内容”——那二百多件石刻,几乎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古代的“贬谪史”,它记录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共八九百年的政治斗争、军事征战、农耕和宗教传说……这是独一无二的,在中国再找不到第二座山、第二个洞具有这样的内涵。
        现在被誉为“山水甲天下”的桂林,过去曾是令人畏惧的“瘴乡”。《桂海碑林》一书引用古文献记载,称广西“天气炎热,地气卑湿,结为瘴苈,瘴气弥盛……其瘴春日青草,夏日黄梅,秋日新禾,冬日黄茅。又有日桂花、菊花者,四时不绝,而春冬尤甚。唐人谚云:青草黄茅瘴,不死成和尚。”因此,广西成了遭贬谪官员的流放地,这些来自京城或中原地区的人,常会碰上“蒸郁为疠”的岚烟氛雾而致病,能侥幸不死的也脱一层皮,毛发掉光。于是广西就被士大夫们指为杀人如麻的“大法场”,谈起来无不色变。越是如此,朝廷就越要把历次政治斗争的失败者贬到这里来,无意中造成了广西的“开放”,反让人们逐渐地见识了桂林的真实面貌。
        与谢灵运齐名于江南的颜延之,性情孤直,恃才傲物,屡犯权要,于南朝宋少帝元年被黜于始安(今桂林)任郡太守,闲暇便常在独秀峰下的岩洞内读书,并留下了最早歌颂桂林的诗句:“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北宋书画大家米芾的朋友李彦弼“被朝廷贬至桂林,并永不起用,心生怨气”。米芾赠诗劝慰:称桂林是“骖鸾碧玉林,琢句白琼瑶”。安徽人朱希颜在任广西经略使兼转运使期间,干脆就直截批驳了“瘴乡”之说:“人言五岭地皆热,谁折一枝寒欲冰”;“浪道湘南是瘴乡,玉壶银阙四时凉……”“湘南”即桂林。就这样,广西,当然也包括桂林,渐渐地摘掉了“瘴乡”的帽子。才使桂林有今日的观光旅游之盛。 这个过程全部记录在龙隐洞里。
        最为惊世骇俗的,当数龙隐洞里的《龙图梅公瘴说》碑。“梅公”即梅挚,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官至右谏议大夫,在任广西昭川(今平乐县)知府期间,有感于当时的官场腐败,写了《五瘴说》一文:“仕有五瘴。急征暴敛,剥下奉上,此租赋之瘴也。深文以逞,良恶不白,此刑狱之瘴也。昏晨醉宴,弛费王事,此饮食之瘴也。侵牟民利,以实私储,此货财之瘴也。盛拣姬妾,以娱声色,此帷薄之瘴也。有一于此,民怨神怒,安者必病,病者必殒。虽在毂下,亦不可免,何但远方而已。仕者或不自知,乃归咎于土瘴,不亦谬乎?”明明是贪官污吏们在制造瘴气,是“人自为瘴”,反诬赖是大自然在“瘴人”!
        梅挚所列举的宋代官员的腐败行径,竟可以和今天社会上的某些现象对上号,原来腐败也可遗传!
        我突发怪想,是不是因为有了这块警世之碑,有些官员不敢或不愿到龙隐洞来,便影响了对它的宣传,致使许多游客不知道有此洞,更不了解它的价值,才造成这里如此冷清?既想到这儿了就按捺不住要请教讲解者:古代的官员,不论遭贬的还是春风得意的,到西来必看龙隐洞,现在的领导干部们到这儿来的多吗?如成克杰?
        讲解者诧异地打量着我,缓缓说道:谈不上多,但确有来的。他们只是默默地听,默默地看,不置一词。像您这样抑制不住地对这块碑大加赞赏,几乎可以断定您不是领导干部,身上也没有沾染五瘴之毒。
        我向她深深一躬,感谢她的恭维。这位讲解者的眼睛真厉害——不是指她看我,而是指她对当今领导干部的观察。我很庆幸没有像许多到桂林来的游客那样漏掉了龙隐洞,和龙隐洞相比,别的地方即便都不去也不虚此行。
        (刊发于2001年2月3日《人民日报》文艺副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