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民日报70年散文选(23)

(2023-04-14 22:21:42)
分类: 图文:现代诗文
人民日报70年散文选(23)

        昆虫的故事|孙犁

        人的一生,真正的欢乐,在于童年。成年以后的欢乐,则常带有种种限制。例如说:寻欢取乐;强作欢笑;甚至以苦为乐等等。
        而童年的欢乐,又在于黄昏。这是因为:一天劳作之后,晚饭未熟之前,孩子们是可以偷一些空闲,尽情玩一会儿的。
        时间虽短,其欢乐的程度,是大大超过青年人的人约黄昏后的情景的。
        黄昏的欢乐,又多在春天和夏天,又常常和昆虫有关。
        一是捉黑老婆虫。
        这种昆虫,黑色,有硬壳,但下面又有软翅。当村边的柳树初发芽时,它们不知从何处飞来,群集在柳枝上。儿童们用脚一踢树干,它们就纷纷落地装死。儿童们争先恐后地把它们装入瓶子,拿回家去喂鸡。我们的童年,即使是游戏,也常常和衣食紧密相连。
        二是摸爬爬儿。
        爬爬儿是蝉的幼虫,黄昏时从地里钻出来,爬到附近的树上,或是篱笆上。第二天清晨,脱去一层黄色的皮,就变成了蝉。
        摸蝉的幼虫,有两种方式。一是摸洞,每到黄昏,到场边树下去转游,看到有新挖开的小洞,用手指往里一探,幼虫的前爪,就会钩住你的手指,随即带了出来。这种洞是有特点的,口很小,呈不规则圆形,边缘很薄。我幼年时,是察看这种洞的能手,几乎百无一失。另一种方式是摸树。这时天渐渐黑了,幼虫已经爬到树上,但还停留在树的下部,用手从树的周围去摸。这种方式,有点碰运气,弄不好,还会碰到别的虫子,例如蝎子,那就很倒霉了。而且这时母亲也就要喊我们回家吃饭了。
        捉了蝉的幼虫,回家用盐水泡起来,可以煎着吃。
        三是抄老道儿。
        我们那里,沙地很多,都是白沙,一望无垠,洁白如雪,人们就种上柳子。柳子地,是我童年的一大乐园。玩累了,坐在沙地上,就会看见有很多小酒盅似的坑儿。里面光滑整洁,无声无息,偶尔有一个蚂蚁或是小飞虫,滑落到里面,很快就没有踪迹了。我们一边嘴里念念有词:“老道儿,老道儿,我给你送肉吃来了。”一边用手往沙地深处猛一抄,小酒盅就到了手掌,沙土从指缝里流落,最后剩一条灰色软体的,形似书鱼而略大的小爬虫在掌心。这种虫子就叫老道儿。它总是倒着走,把它放在沙地上,它迅速地倒退着,不久就又形成一个窝,它也不见了。
        它的头部,有两只很硬的钳子。别的小昆虫一掉进它的陷阱,被它拉进土里吃掉,这就叫无声的死亡,或者叫莫名其妙的死亡。
        现在想来:道家以清静无为、玄虚冲淡为教旨。导引吐纳、餐风饮露以延年。虫之所为,甚不类矣。何以千古相传,赐此嘉名?岂农民对诡秘之行,有所讽喻乎?
        1984年3月28日上午


人民日报70年散文选(23)

        太阳的香味叶文玲

        没有去过青海,我却早早有了从古诗中获得的认识:“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戍头空有月,黄沙碛里本无春”。
        青海高原,你难道真是这样春非春,秋非秋,荒漠、苍凉,令人听而生畏的吗?
        不是亲聆目睹,我总疑信参半,没有去过的地方,又特别想去闯一闯。
        我终于去青海了。
        沿着青藏线上兵站,我们走了整整一个月,朝行夜宿,四千里路云和月,自以为快走出“界”了呢,细看地图,嘿,只不过沿着柴达木走了多半圈!
        但我还是异常兴奋:那变幻着奇光异彩的青海湖,那有神话般传说的日月山,那有着无穷珍藏的“聚宝盆”,那如白银铺地的察尔汗……哦,高原、高原,你决不像古诗咏叹的那般萧索荒凉,更不像我原先揣想的那样单调刻板。
         7、8、9三个月是青海高原的黄金季节。这时的高原,风和气爽,万物向荣,金色的太阳日日高悬,光照的时间特别长。这时的高原,天是那么湛蓝湛蓝,云朵是那样雪白雪白,峰巅山峦绵延,湖畔草原无边,天与地的相接处,分不清云似羊群,还是羊群如云。这一派景象,这一派风光,在内地,在终日被灰蒙蒙的烟气浓浓笼罩的大城市,你是无论如何也难得想像出这样清朗幽蓝的晴空的。
        我向来只知咏叹故乡江南,如处处可观的花红柳绿,如村村都有的小桥流水,又如四季可尝的鲜韭嫩蔬,可我万万没想到:形貌严峻的高原,也有许多称奇称美的事物和风光叫人惊叹的哩!
        上高原前,我们都作了“艰苦”上路的思想准备:不是吗,人都说高原寒冷、缺氧,沙漠中除了红柳、骆驼刺,便不见一点绿色,要能吃苦耐劳,还要准备过一过十天半月吃不着一点儿新鲜蔬菜的生活呢!人都说,西宁以西都是海拔3300米以上,在那片牧草都稀少的高寒地区,你难道还想尝尝青菜黄瓜西红柿吗?收起贪馋的口水吧!细心的同行者老程揣了几瓶维生素C片,真的,有备无患,到时候说不定就用得着呢!
        谁知道,越往西行越往高处走,我们这小心翼翼的“准备”就越发显得多余和可笑了,在江西沟、诺木洪、格尔木,甚至在人烟稀少的那赤台兵站,我们的饭桌上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了奇迹:芹菜绿,黄瓜脆,红嘟嘟的番茄,两个就如一大盘:快尝一尝呵,唷,好鲜甜!
        我们呆了,要知道,诺木洪四周几百里都是滚滚黄沙,沙漠绿洲格尔木,在1954年还只有几顶牧羊人的破帐篷,而那赤台,即使是现在这“黄金季节”,许多人一到这里,只能张嘴喘气,连呼吸都感到困难呢!
        是的,这都不假,以前,这些地方光见黄沙不见绿,要吃菜只能从几千里外的兰州往这里运,虽然只能运冬瓜、土豆这些大头货,但到了这里,还是烂掉80%,而青芹白菜呢,连想也不要想。
        那么,现在这鲜灵的青菜红番茄,难道是王母娘娘送来的神物吗?
        “自己动手样样有嘛,我们靠的是蔬菜‘大棚’呵!”说话的是一个陕西口音的战士。黧黑的面孔,一排白牙齿扇贝似的闪着光,“开始,我们盖这大棚真叫艰难呵,光那墙基就得掘下几尺深。种菜要有土,这里光有沙,就是没有土,没有,那就动手搬呗!我们挖走一车车沙,运来一筐筐土,那土可全是从几百里外运来的,真是比银豆金蛋蛋还珍贵呵!好不容易铺好了‘地’,立好了‘墙’,盖好了‘棚’,浇了水,撒了种,嘿,还没等大伙儿高兴完呢,一阵大风铺天盖地,一场冰雹子噼里啪啦,好家伙,不到几分钟,我们的‘家当’立时就稀里哗啦了!真叫人哭都来不及……你们不知道,这格尔木的老天常犯神经,动不动就刮这样的大风,一抱粗的铁烟囱说倒就倒,那天,我们的排长在棚外被刮出去十几丈远,眼睁睁就在跟前,可就是趴着一动也不动,后来大家才知道,原来他怀里抱着一瓦罐菜籽!……”
        棚子垮了,不怕,只要大伙儿的决心不垮就从头来,重新干!
        这回有教训了,塑料布不行,干脆换成玻璃的,玻璃怕砸,再加上一层厚毡!有志者,事竟成,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终于有了一畦畦碧绿的蔬菜!
        当他们的饭桌上竟然有香喷喷热气腾腾的青椒炒肉片,豆角烧茄子,当他们干裂的双唇喝上这鲜嫩翠绿的菠菜汤时,又怎不笑逐颜开,饭没进口心自甜哟!
        高原兵站上,一个比一个漂亮的“大棚”星罗棋布,一个比一个有趣的“故事”到处传闻……在西宁兵站部,格尔木指挥所的展室,当一个个重达六斤半的茄子、一根根二斤多重的黄瓜、一根根七厘米长的莴苣等一大批“展品”赫然同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不能不又一次为亲眼所见的高原神话所迷醉!
        “吃嘛,快尝尝嘛!这里的瓜特别好吃呐!”热情劝说的是一个四川籍的战士,粗糙的双手,黧黑的脸,和先前那位一样,他也是兵站蔬菜大棚的辛勤栽培者。
        我们接了过来,“嘣”地咬了一口……
        “喂,你吃出一股特别的味了没有?”同行的老程,忽然眯起双眼,饶有兴味地问。
        特别的味道?我一愣,马上会意了:是的,是有股特别的味道,高原的蔬菜瓜果哟,不但十分脆甜,而且分外芬芳,因为它融和着高原战士的万千汗水,因为它饱含着太阳的香味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