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梦笔山人
梦笔山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28,639
  • 关注人气:1,06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民日报70年散文选(7)

(2023-03-30 21:26:56)
分类: 图文:现代诗文
人民日报70年散文选(7)

        “废名论”存疑夏衍

        星期六到颐和园去,在附近看到一所中学,校名是“第一〇一中学”。一位同游者脱口而出:“学校办在这样一个好地方,叫颐和中学多好。”
        这使我想起了另一件事情。在一个科学家的集会上,我听到过以下的对话:
        “您以前在……”
        “清华。1932年毕业的。”
        “啊,那是老学友了。我也是清华,比你晚五年。”
        “这次会上,咱们清华的人可不少阿。”“咱们清华”这四个字充满了感情。
        这样,他们就谈到校园,谈到校风,谈到当时的学生风气,谈到老教授们的癖好……两个人都沉浸在欢乐的回忆中了。
        让学校有一个固定的名称,让他保存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校风和传统,让这个名字成为先后校友的精神上的联系,我想,这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会有什么害处吧。可是这几年来,“废名排号”却已经成了风气。
        不仅教育界如此,其他各界也未能免俗。在知识分子心中有相当深厚印象的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这些名称,不是早已不见了么?甚至许许多多老百姓熟悉的老铺老店,不是也纷纷改为第七门市部、第八供应站了么?
        这种风气也流行到了应该是“丰富多采”的文艺界。我们的文艺杂志、文艺团体似乎有了一套正名规律,不是“人民”,就是“中国”,如“人民文学”“人民音乐”“中国评剧院”等等。最彻底、也最有讽刺性的是漫画杂志。在外国,这一类杂志有的叫“鳄鱼”,有的叫“箭”,有的叫“牧鹅少年马季”,而我们中国,就直接了当地叫作“漫画”。正像一个人的名片上只印着一个字:“人”。
        这种废名论的理论根据,据说第一是为了整齐,为了“统一”;第二是因为旧时代的名称都有封建性。那么,像河北、安徽这一类省名,宛平、长治这一类县名,也都应该废名排号了吧。我设想若干年后,人们的履历表将如下式:
        姓名:王十七
        籍贯:第五省、第三十八县、第二二六乡。
        学历:第十一省第九十八中学毕业。
        职业:第十五省第九市第三副食品商店第七门市部经理。
        (刊发于1956年8月10日《人民日报》文艺副刊,署名:任晦)


人民日报70年散文选(7)

        “言论老生”唐弢

        民国初年,上海曾经流行过一种话剧,大家叫它做“文明戏”。“文明戏”里有种专演正派人物的角色,他的擅长是发议论,上得台来,满口“官话”,总是长长的一大篇。有时候是“声色俱厉”,有时候是“声泪俱下”,虽然内容空泛,却的确搬出许多大道理,做到了慷慨陈词的地步。这种角色,也像京戏里的“长靠”“短打”“闺门旦”“刀马旦”一样,有一个因此而获得的专称,叫作:“言论老生”。
        他的拿手戏就是空口说白话:贩卖教条。
        现在,“文明戏”早已绝迹,“言论老生”却还留在我们的生活里。自然,这指的并不是报馆主笔,讲坛教授,以“言论”为职业本来没有什么可以非难,问题还在于他的“言论”的内容,这是是否成为“老生”的关键。所谓“言论老生”也者,他的肚里至少有两部书:一部《道德经》,一部《汉文典》,并非老子或者什么人的专著,而是综合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但又的确通过了他先生主观的自己的大作。在“言论老生”看来,这两部书是“放诸四海而皆准”,任何时候,任何地点的衡人论文的标准,因此,没有机会开口则已,一开口,他总在引“经”据“典”。
        碰到要对人事说几句话了,他就带着他的《道德经》。青年们有自己的爱好和理想,在业余专心研究,他翻一下《道德经》说道:“这是成名思想,个人主义!”教员们要求克服忙乱现象,照顾照顾家里的孩子,他翻一下《道德经》,说道:“这是家庭观念,反集体精神!”看见有人在钻业务,谈爱情,他的《道德经》里便有这样的一条:“脱离政治,缺乏社会主义热情!”
        碰到要对文章发表意见了,他就带着他的《汉文典》。看到一篇描写战士思想生活的小说,他翻一下《汉文典》,说道:“难道我们的解放军是这样的吗?”看到一篇刻画工业生产的短篇,他翻一下《汉文典》,说道:“没有写党的领导,难道我们的党不在领导工业生产吗?”有时候看到的是一段速写,一首小诗,他的《汉文典》里则又堂皇地写着:“没有反映出一定社会力量的本质!”
        生活是复杂的,如果在他的《道德经》和《汉文典》里找不到答案呢?这里也有一条:凡无“经”“典”可以援引的,一律要不得!这叫作:没有“理论”根据。
        作为“言论老生”的特征,他所发表的总是无法反驳、永远正确的大道理,就只是一点:不联系实际。但不联系实际又有什么关系呀!他谈的本来就不是实际而是“言论”,对“言论”要求实际,不也就是脱离实际——他的“言论”的实际了吗?说来说去,我们的“言论老生”最后还是一个“胜利者”!
        这就是“文明戏”为什么要重金礼聘“言论老生”的缘故。
        不幸的是:人们心里明白自己是在看戏,一回到生活,却早把他的“言论”忘得一干二净了,因为生活总是具体而实际的。在高超的“言论”上立于不败之地,一到实际生活里就碰得粉碎,这是对一切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的教训,也不能不是“言论老生”的悲哀。
        (刊发于1956年9月13日《人民日报》文艺副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