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纪连海叹说四大美人(摘录3)

(2023-03-13 21:56:21)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纪连海叹说四大美人(摘录3)

        二、才女昭君

        前一章我们说的是西施,这个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中的绝对女一号。就是说,无论从她的美丽还是从时间的早晚来说都是绝对第一位的。
        不过,这里我们要注意:西施真的有那么美吗?她真的一点缺点都没有吗?肯定不是那样的。要是仔细考究起来啊,西施还是有点缺点的——她最大的缺点就是脚有点大。因为她的脚有点大,所以她就要遮掩不是?于是,西施就总穿一个比一般人高一点的木屐,身上再带点铃铛挂饰,这样走起路来,不但看不出她的脚大,还因为走路时必须要左右摇摆,加之长裙飘飘,反而格外地突出了西施娉婷的身材和翩翩的风姿,这样,人们就不会注意她脚有点大这个问题,您想啊,谁会没完没了的老是盯住人家的脚丫子去看呢?
        其实,西施的美,并不仅仅是她的相貌,而是她的心灵。她能够在国家民族需要她的时候,勇敢地冲上前去,挺身而出,为国家,她把自己付出了,但是换来的是国家的安全!所以我们说,西施姑娘的付出,值了!正是:英雄壮烈赢得的光环,也遮挡不住美女的娇艳。人世间没有你少了几许姿色,吴越的故事没有你就不再传奇。
        西施的故事就讲到这里了。下面要给大家讲到的,按时间来说应该是第二美女了。但是你想,四大美女凭什么有第一、第二呀?所以我们要为我们下面讲的这位美女贴一个标签,这个标签是第一才女。你说中国古代史上,这四大美女当中,最有才的应该是谁呢?王昭君。
        要说起这王昭君的故事啊,曾经有人赋诗一首:
        小小宫女本无辈,一点成名誉天下。
        西出阳关为远嫁,明眸一眨大雁落。
        天下谁人不思亲?关山阻隔在天涯。
        魂牵梦萦故乡路,汉匈和亲传佳话。

        公元前52年,王昭君出生在南郡秭归的宝坪村,现在已经叫昭君村了。直到现在,昭君村里仍然有一个垒石为基的屋台,相传是王昭君望月楼遗址。据说,王昭君出生在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从小喜爱月亮,经常登楼望月,村民于是称此楼为望月楼。楼前有一口如菱花镜似的水井,叫楠木井,因井中有一古楠木而得名。相传这是王昭君少年时代与女伴们挑水、洗濯的地方。穿过16级台阶,就到了梳妆台,表示昭君在这里生长了16个年头。
        我们今天湖北也有一个秭归县,但是王昭君不是这个秭归县的人,是秭归县北边的那个兴山县的人,为什么? 公元260年的时候,孙吴政权把秭归县一分为二,以香溪为界,香溪北边叫兴山,香溪南边仍然叫秭归。王昭君恰巧就是那香溪北边的。
        这个出塞的美女,她真的叫王昭君吗?真的叫王嫱吗?我们还真不敢说。有专家说,是有这么一个人,姓王,但她叫什么?不知道。
        根据西汉的规矩,宫女从入宫之日起,即不呼其娘家名字,因而不详其本来名氏字号,王昭君也不例外。《汉书·元帝纪》第一次提到“王樯”时,这“樯”字与载运她离开家乡所用的舟楫是有关系的,即她是位用船只载运而来的王姓姑娘。后来《匈奴传》又称“王蜣”,都不是昭君本名,只不过是一个记音符号。《后汉书·南匈奴传》改为“王嫱”,才使其名统一起来。“昭君” 两字应该是她的封号而非她的字。因为出塞前必须提高她的政治地位,才能达到和亲的目的,于是赐封为“昭君”。此后,昭君、王嫱这些标志她政治身份或出身特征的称呼,被当成她的名字。

        从王昭君的出生地来说,她应该是秭归人,也就是今天兴山县人。不过,要是说到王昭君的祖籍,那可就不是秭归了。因为,王昭君的祖上本来是齐国人——就是今天的山东人,后来为了避难而辗转流落到了秭归。王昭君的父亲叫做王穰,在王昭君上面还有一个男孩儿,也就是王昭君的哥哥,已经结了婚。也就是说,王昭君不但有父亲,有母亲,还有哥哥,有嫂子。换句话说啊,在王家,王昭君是最小的一个孩子。
        根据史书记载,天生丽质的王昭君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无所不精。真可谓是“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啊。昭君的绝世才貌,很快就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到了京城。

        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昭君最美,于是成了南郡首选。但昭君的父亲王穰马上就拒绝了宫廷使者:这不行,我家女儿才16,您征的应该都是18岁以上的,我闺女岁数不够,太小,不去。可是不去不行,官府来抓人了。你敢抓我就敢跑。王穰让老婆带着孩子赶紧到巫山舅舅家去。于是,母女二人当晚赶到长江边,雇了一叶小舟,到了巫山。岂知走漏了风声,县官当即派人赶到巫山,逼着王昭君上船东下,返回姊归。在这种情况下,王昭君只能离开她的家乡。
        昭君深知,就此一别,天各一方,要见亲人难上难了。她舍不得离开亲人,哭啊,哭啊!直哭得巫峡云遮雨暗,直哭得宁河水倒流……
        昭君姑娘要走啦,她走了一程又转来,对妈妈说:“你再生个赛昭君吧,她会一生好好照顾您。”妈妈摇摇头,泪水像断线的珠子往下掉。
        昭君又对舅舅说:“舅舅呀,我走了,您要常去我家,看看我的爸爸和妈妈。”舅舅不做声,低着头,泪水满面流……
        传说当昭君姑娘要走的时候,就连小鸟也伤心了,它们衔来片片红叶仙花草,送来三秀花,让昭君永远不忘巫山峡。昭君一步一回头,步步泪水流,滴滴泪珠,洒在路边荒草上,变成了丛丛翠竹,萋萋香水草。
        不管怎么说吧,王昭君坐上了官船,顺长江,逆汉水,走秦岭,然后辗转反侧,终于来到了长安。她是公元前36年春天走的,到了公元前36年夏天,终于来到了长安。

        昭君一行到了长安,被搁在一个小屋子里面,这屋子叫做掖庭,于是这些新来的宫女,就叫做“掖庭待诏”,意思就是在掖庭等待皇帝诏见。
        昭君这一待诏就待诏了三年多。一个长江边上的弱女子,从来没有离开过家,来到长安,关在一个屋子里,1100多天没人陪你说话,据说有一个丈夫,汉元帝,但你不知道他长什么样。话说到这里,我们已经清楚她的命运将会是什么样的。
        可是话说回来了,汉元帝为什么没有召见你?他把你弄到宫里来,本意是让你陪着他的呀!这时诸位要注意了,汉元帝那宫里头,女人多了去了,他哪看得过来?没工夫看,就得有点名册,这点名册就像现在的连环画,一篇一篇的,每篇都是漂亮姑娘,皇上喜欢了,就画个圈,意思是今儿这个人陪着我。凭什么今儿抽出这张呢?因为这张好看。谁画的?毛延寿画的。为什么真好看呢?给钱就好看呗。可是你想想昭君,那么点一个小姑娘,她有钱吗?没钱。她知道干吗来了?她愿意进宫来吗?她不愿意,她可能心想:把我弄到宫里来了,我还得给你钱,凭什么呀?我就不给你钱!您看看,这小丫头,还挺拧。
        不给画师钱,这画能画好吗?本来画的挺好的,这画师偏给添了颗痣。这颗痣不偏不斜长在了眼角下边,那可不是美人痣,那叫“丧夫落泪痣”——也就是克夫的痣。汉元帝每次看都说不行。
        但昭君毕竟是个聪明女子,在待诏的这漫长的1100多天中,学会了弹琵琶, 并写了一首曲子,叫《五更哀怨曲》,来表达她的愁苦心境。

        我们的问题在于,这段记载是否可信呢?我个人认为,这段记载应该是可信的,符合元帝的慵懒性格。但出于为尊者讳的原因,《汉书》里当然不会留下这段历史。
        三年多的时间不算短。王昭君除了担负一些宫中的轻便工作之外,有太多的余暇来读书写字,唱歌跳舞,研习音律与绘画,不断充实自己,磨练自己。然而这样也不是个事啊,这种凄清与孤寂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眼看着自己的花样年华一点点地消逝,王昭君在想:我又如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呢?
        又是落叶迷径、秋虫哀鸣的深秋季节,冷雨敲窗,孤灯寒衾最是惹人遐思的时节。一想起一家五口欢乐团聚的时光,昭君就愁思如麻。于是,昭君信手拿过琵琶,边弹边唱:
        一更天,最心伤,爹娘爱我如珍宝,在家和乐世难寻;如今样样有,珍珠绮罗新,羊羔美酒享不尽,忆起家园泪满襟。
        二更里,细思量,忍抛亲恩三千里,爹娘年迈靠何人?宫中无音讯,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进京见朝廷。
        三更里,夜半天。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
        四更里,苦难当,凄凄惨惨泪汪汪,妾身命苦人断肠;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作凤凰,冷落宫中受凄凉。
        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
        这就是满腔幽怨、无限感伤的《五更哀怨曲》。昭君姑娘无声无息地打发着漫漫的长夜和日复一日的白昼。然而,事实上命运总是在“有定”中包含着“无定”。公元前33年,匈奴单于呼韩邪前来长安,王昭君的命运无意间起了突破性的变化。

        这个时候呼韩邪单于已经60多岁了,汉元帝还很年轻,刚刚人到中年。呼韩邪单于当即表示:我要臣服于您——,这破折号后边的话没说,臣服于您,您以后就不用打我了,我这部落就能活下来了。这是第一个要求。
        下面就该说到呼韩邪单于的第二个要求了。呼韩邪单于当时还表示:我希望咱们还能结成亲家,我想从您这儿讨一个宫室女子作为我的阏氏,以确认咱们的这种感情。您不管岁数大小,我也不管岁数大小,咱们将来永远都是岳父和女婿之间的关系。
        这个时候的汉元帝正担心边疆生出是非,希图暂时羁縻匈奴,省得劳民伤财,多动干戈。于是,汉元帝一边依旧按照第一次的礼仪招待他:当然赏赐的衣服、锦缎等比第一次还多上一倍,一边对于呼韩邪单于要当汉朝女婿的想法慨然允诺:瞧我有这么大一女婿,行!不就要个宫室女子嘛!您先回去等着,过几天这事就给您办好,给您挑一个好的,放心吧!
        您瞧,这么容易,汉元帝就把呼韩邪单于打发走了。汉元帝之所以会如此轻易地答应呼韩邪单于的要求,是因为这对于元帝来说易如反掌——西汉政府不过是再加送一个假公主而已。
        在封建王朝,皇帝的女儿虽然远不及儿子重要,但也是皇帝手中价值极高的筹码,要用于和朝中重臣及关键人物的联姻,不能轻易出手。再说,把儿女嫁到生活艰苦、习俗迥异的番邦,当爹妈的也有些舍不得。所以,一般和亲时选的都是皇室宗亲家的女子,但是选的次数一多,也有难度了。汉文帝时为跟匈奴套近乎,曾经送过一名王室女子去和亲,单于要与其成婚时,居然遭到了女子的谢绝。皇帝的使者做了很多思想工作,才逼其就范。
        汉元帝答应的虽然容易,解决起来却还是有难度的。
        汉元帝在同文武百官商议此事时,先简单介绍了一下情况:人家要讨一个宫室女子,继续咱们的和亲佳话。就一句话了,想给我当女婿。可我也没有闺女,你们瞧瞧怎么办?
        宫室那些有女孩儿的家长立马就急了:凭什么呀?他是一个归顺者,现在不是一百多年前了,不是高祖那个时代,咱被别人打得屁滚尿流的。他还要宫室女子?高祖那个时代,冒顿单于那么厉害,他跟咱要宫室女子,咱都拿假的混的吧?这次您答应的倒痛快!反正我们家姑娘不嫁啊!吵吵嚷嚷都不嫁。但是皇上已经应下了这件事,怎么办?修改一下条件吧!怎么改?依照前朝惯例行不行?那回鄯善国不听咱的,咱把老鄯善王给宰了,立新鄯善王以后,咱派一个您用过的宫女给他送过去了,让她当皇后了吧?这一回咱们要是给呼韩邪单于一个女子,也得给您手下的宫女,绝对不能给宫室女子。当然了,呼韩邪单于和鄯善王毕竟还有区别。匈奴毕竟比鄯善大多了,所以您这次给他的这个宫女一定是您没用过的,就是还在掖庭待诏的,您挑一个给他送去。
        这通争论咱先别管,问题是这样比照是否妥帖,呼韩邪单于究竟能否和鄯善王划等号,汉元帝和众大臣吃不准,于是和亲之事迟迟不决。

        呼韩邪单于边等消息,边探亲访友,日子过的很是从容。但是汉朝这边怎么样了呢?
        汉朝这边,争论一个月了,终于争论出来一个结果:第一,汉朝这边不能用宫室子女嫁给呼韩邪单于,因为呼韩邪单于是臣属,不是高于汉朝的。第二,也不能让一个宫女嫁给他,因为他跟鄯善王的身份、地位都不一样,从各个方面来说,他呼韩邪单于都还是要高于鄯善王的。第三,结论是:送五个、而不是一个在掖庭待诏的姑娘,给呼韩邪单于,以示汉朝这边的诚意。
        本来双方说得好好的,是要送五个在掖庭待诏的姑娘给呼韩邪单于,但是最终送去了几个呢?一个。这中间有什么变故呢?
        原来是要送五个的,本来也比较简单。汉元帝把那连环画册拿来,瞧瞧哪个还过得去,随便圈了五个给送去吧。可这事就传到掖庭去了。那些待诏好多年还没见过皇上的宫女们就乱作一团了,都表示不愿去。在大家都吵吵嚷嚷的时候,就听一个声音说:我去!有我吗?没我跟皇上说说去,我主动要求去。这事就传到汉元帝那儿。汉元帝说:那好吧,连主动要求去的人,凑足五个人,让呼韩邪单于自己瞧。
        第二天上完朝请他吃个饭。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撑得晕晕乎乎的,把五个姑娘一叫来,正好他晕乎,瞧着哪个也不清楚,他一高兴,就带走了。这不就蒙过他了嘛!

        前边我们说了,再美的姑娘也得有缺陷,西施是脚大!那昭君姑娘呢?其实她的毛病比西施还显眼。西施姑娘的毛病在脚上,但谁天天盯人脚看啊?昭君可不一样,她的毛病在肩上,肩窄,俗称溜肩膀,穿衣服挑不起来。这可真是什么人什么命啊,她后来不是嫁到了匈奴地区吗?匈奴那儿必须得穿貂皮、狐皮做的衣服,那衣服一架起来特显肥,所以这样就不显得她肩膀窄了。
        话说到这儿,我们就能明白,昭君和西施一样,也不是特别的漂亮。说昭君姑娘美,不是指她的相貌,而是说她的心灵。正因为她的付出,才出现了《汉书》《后汉书》等一系列著作中写到的那些话:“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汉匈之间60年没有战争,这在以前可是没有的。从这个角度说,一个昭君姑娘就可以维护和平60年。正因如此,我们再翻过头来想一想,从汉高祖刘邦一直到汉景帝,60多年里数不清的姑娘嫁到了匈奴,没有谁在历史书上留下片言只语、蛛丝马迹,不知道把谁嫁过去,也不知道嫁给了谁,唯一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就是一个宫女王昭君。
        正因为如此,有人赞美王昭君说:弹一声琵琶,迎着萧瑟西风远去。抖一抖黄沙,拂去世俗的伦理。你的明眸,惊落飞天的大雁。小小女子,以身许国只为江山社稷。阳关路漫漫你走了六十余载,和亲的佳话因你出塞而传遍天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