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孙悟空的出身
首先讲讲《西游记》这本书的由来。
《西游记》的作者一般人认为是吴承恩,为什么是一般人认为?因为有不同的说法。吴承恩所出生的时代是明朝中后期,经历过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这五个皇帝,这个时期的明朝,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首先,政治上,一般朝代的初期,都是政治清明,矛盾不深,但是到了中后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都在不断地激化,并且日益尖锐;其次,经济上,吴承恩所生活的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了起来,有钱有闲的人多了,干买卖、做生意的就多了,卖个东西就赚钱,赚很多,那么钱花在哪儿了?听个书,听个戏,就带来了文化上的繁荣,市民文学也因此就兴起了,昆曲、小说,这也就都有了。《西游记》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描写了唐僧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
《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在我看来,简直是一个比《西游记》这部小说还要传奇的存在。
本来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的唐朝大和尚三藏法师的西行过程就够传奇的了:
隋大业八年(公元612年),时年13岁的陈祎在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并被取法名玄奘就完全属于破格。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上书朝廷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的玄奘,仍于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冒越宪章”,只身一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私往天竺”。这一路上花了19年的时间,经过了110个国家,中国的地方就不说了,外国的地方比如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尔、不丹都去过了,最终到达了印度的那烂陀,这个地名的意思是不知疲倦地施舍。这就更属于传奇。
在天竺的十几年时间里,玄奘能够做到在全天竺18个王国、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的佛学辩论大会上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全天竺,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则纯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壮举。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44岁的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玄奘到达长安。此时,正在驻跸洛阳的唐太宗立即诏令在洛阳接见玄奘法师。
在唐太宗的支持下,玄奘在长安设立了译经院,玄奘及其弟子共翻译出佛典75部、1335卷,这其中玄奘法师亲自翻译了《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尤其是他翻译的短短260余字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更成为全部佛教经典的精髓。可以说,玄奘只身一人的西行之路,是中国古代史上最为传奇的一个篇章。
但更为传奇的是,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翻译佛经之余,玄奘还居然把他的西行见闻口述给了各位弟子,并由弟子辩机辑录成了十二卷共十余万字的《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记》一书,记述了玄奘法师所亲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城邦、地区、国家之概况,有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等。《大唐西域记》也成为研究中古时期中亚、南亚诸国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和中西交通的珍贵资料,更是研究佛教史学、佛教遗迹的重要文献。
可以说,玄奘口述、弟子辩机辑录的《大唐西域记》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本《西游记》,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本以玄奘西游取经的事迹为蓝本的《西游记》。当然,与后世的任何一本《西游记》都完全不同的是,《大唐西域记》是一本纯粹的历史地理专著,完全没有任何魔幻、浪漫的色彩。
由纯粹的历史地理专著向着魔幻、浪漫的方面的变化起始于玄奘法师去世后,他的另外两个弟子慧立、彦琮为了表彰玄奘法师的功业而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一书,为玄奘法师的西行取经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可以说,《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一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本以玄奘西游取经的事迹为蓝本的《西游记》,而且,这本《西游记》已经有了一些神话色彩。
最大的变化来自于南宋时期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一书。《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又名《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共分三卷十七段。与前面所述的《大唐西域记》和《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两书相比,《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最大的不同则是此前两书均以玄奘法师为主角,而《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主要人物则换成了虚构的猴行者了。可以说,孙悟空的形象,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已经勾画出了一个基本完整的轮廓。另外,沙僧的轮廓也比较完整,只是名字叫作深沙神而已。当然,与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相比,猪八戒的形象尚未出现,与后世猪八戒类似的形象则是一个驴行者。
此后的金代有《唐三藏》《蟠桃会》等曲目,元杂剧则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曲目,这些都为吴承恩创作《西游记》奠定了基础。吴承恩也正是在上述中国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西游记》这部伟大的文学巨著。
这本书是中国古代第一本浪漫主义的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大多读者以为吴承恩写的是唐朝的故事,其实他只是借唐朝的故事来述说、映射当时的社会现实,通过这五人取经的磨难来反映当时的世态炎凉,人间的冷暖。
《西游记》这本书自从吴承恩一写成就迅速流行开来,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迅速成了网红,吴承恩也成了名人。明朝的时候就有六种版本,清朝有七种版本,还有十三种版本我们看不见,更重要的是被翻译成了好几十国文字。正因为如此,杨洁拍的电视剧才会那么火,实在是这本书的内容太精彩,太经典。
《西游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他们的作者,或者是江苏人,或者在江苏生活过,这背后很有意思,因为那个地区商品经济发达,相应带来了文化上的繁荣。
回过头继续说《西游记》这本书,这本书为什么好?就两个字,一是幻,一是趣。幻是奇幻,趣是奇趣。
先说这奇幻,小说作者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各种各样的妖怪,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各种矛盾冲突,创造出了一个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用今天的话说吴承恩是“脑洞大开”。要是没这本书,相信人们也想不出那么多种妖怪来,活人没见过妖怪,这妖怪到底是什么样的?小说里有男妖精、女妖精、有背景的妖精、没背景的妖精、草根妖精、明星妖精、团伙作战的妖精、独来独往的妖精、难看的妖精、美丽的妖精,真是无奇不有,无妖不成难。
但是通过这些各种各样的妖怪折射出的是明朝的世态人情,这些妖怪,那些情节,那些场面,他们用的法宝、武器极尽变换之能事。所以通过这些故事其实反映的是明朝中后期的世态,这样就特别容易理解,特别容易接受。
再说奇趣。虽然这一路之上险山恶水,妖精魔怪层出不穷,但是你会发现在刀光剑影的背后,孙悟空虽然说他的胜利很不容易,但是从头到尾无论是看小说也好,看电视剧也罢,都没有那种紧张感和沉重感,这就是它有意思的地方。面对着任何困难,你会发现孙悟空都是豪爽的,乐观的;面对着任何情况,你会发现猪八戒都是滑稽的,好玩的。他们这两位活宝一唱一和,很是有意思。而且你会发现他们的对话过程,很多时候好像说的不是孙悟空和猪八戒,是我们的邻居,邻居也有这么说话的吧?也有这么办事的吧?所以《西游记》虽然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动物世界,但是又融进了人类世界的内容,所以非常有意思。这是作者的再创作。这就是《西游记》这本书的由来。
接下来,再讲讲《西游记》取经的五人组里面,人见人爱的主人公,齐天大圣孙悟空。
先讲讲孙悟空的出身。孙悟空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聪明,机智,本领高强,疾恶如仇,忠心耿耿,这都是真的。这一路之上,他保护着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除怪,积德行善,为民除害,但是经常受师父冤枉,动辄念紧箍咒一遍两遍三四遍,虽然这中间有两次出走,但都是被唐僧赶走的。这忠心耿耿的徒弟,在人世间是不是特别地难找?而且你会发现他在任何情况下不服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办法。顽强执着,不屈不挠,是不是这样的人物?我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孙悟空这样的,至少得有这样的品质。
实际上孙悟空遇到的困难少吗?不少,但是孙悟空正是凭着不服输的这种精神,一次次绝处逢生,赢得了最终的胜利。这可能是我们对孙悟空的第一印象。看过小说版《西游记》的朋友,都会觉得孙悟空是一位高高在上的神一般的存在。可是看过电视剧版《西游记》,你会发现不是这样,他谁都打不过,这问题出在了哪儿呢?接下来我们就好好研究研究这孙悟空。看《西游记》,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你有没有想过孙悟空的师父菩提老祖,神龙见首不见尾,究竟是何许人?玉皇大帝对他都没办法。妖精们逮着了唐僧,为什么不赶紧吃了跑路,非得等到孙悟空来跟他斗,跟他血战到底呢?孙悟空的身世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看看小说,书中暗表: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这个石猴就是孙悟空了。在小说中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里面,如来佛祖曾经说:
趁早皈依,切莫胡说!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顷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
原来,这如来佛是知道孙悟空的本来面目的。在真假美猴王那集,也就是小说中的第五十八回“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如来佛说:
第一是灵明石猴,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第二是赤尻马猴,晓阴阳,会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缩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第四是六耳猕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此四猴者,不入十类之种,不达两间之名。我观假悟空乃六耳猕猴也。
通过如来这么一说,这孙悟空最像第一种灵明石猴。因为第一,他不在十类之中,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里就写了:
原来这猴似人相,不入人名;似裸虫,不居国界;似走兽,不伏麒麟管;似飞禽,不受凤凰辖,另有个簿子。悟空亲自检阅,直到那魂字一千三百五十号上,方注着孙悟空名字,乃天产石猴,该寿三百四十二岁……
第二,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七十二变,筋斗云,孙悟空什么都会,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断定孙悟空就是这灵明石猴变的。换句话说,如来佛祖是知道他的底细的,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知道这东胜神洲的花果山,这块石头变成了孙悟空。石猴出世玉帝知道不知道?也应该是知道的,但是玉帝没有太注意。当时这石猴出生的时候,玉帝已经感觉到了动静,谁知过了300年这石猴炼成了功夫。讲到这里,新问题来了,这孙悟空长得到底什么模样?到底是像六小龄童?还是真像个猴?
好了,这孙悟空的出身就先讲到这儿,下一篇我们再说这石猴的相貌和他出生地的那些事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