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梦笔山人
梦笔山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51,814
  • 关注人气:1,06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古谚语大观(6)|宿春礼

(2023-03-17 22:02:12)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攒钱好比针挑土,败家犹如水推沙】
        谓积攒钱财不易,败毁家业却很容易。克非《春潮急》六:“‘攒钱好比针挑土,败家犹如水推沙’,顿顿吃干饭,不是我们这号人!”亦作“兴家好比针挑土,败家就像水推沙”。郭先红《征途》第五章二十:“‘兴家好比针挑土,败家就像水推沙’,攒点家底真不易呀。”
        【置之死地而后生】
        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后退、只有死战的境地,兵士就会拼死杀敌,取得胜利。后比喻做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语本《孙子·九地》:“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十二楼·鹤归楼》:“古人云:‘置之死地而后生。’我顿挫他的去处,正为要全活他。
        【中原逐鹿,捷足先得】
        中原:古指我国中部地区。鹿:猎取的对象,比喻政权。比喻群雄竞起,动作迅速的先取得天下。语本《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桃花扇》第十五出:“自古道:‘中原逐鹿,捷足先得’,我们不可落他人之后。”
        【作舍道边,三年不成】
        在路旁造房子,与过路人商量,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结果三年也盖不成。比喻自己无主见而听别人的,必然一事无成。《新五代史》:后月余,文遇独直,帝夜召之,语罢敬瑭事,文遇曰:“臣闻‘作舍道边,三年不成’”。国家之事,断在陛下。
        【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谓人死后应该留一个好名声,就象豹死后留下一张珍贵的皮一样。李敖《北京法源寺》:“豹死留皮人死留名,我关心的不是留名,而是留什么样的名。”亦作“人死留名,豹死留皮”。《新编五代史话》:“人死留名,豹死留皮。大丈夫怎肯负人恩德!”
        【吃水不忘掘井人】
        比喻不能忘本。于敏《第一个回合》第十章:“吃水不忘掘井人,你要感谢就感谢……吧。”
        【聪明不可用尽】
        意谓不可仗恃天资高、智力强而目空一切,傲慢待人,或耍弄小聪明。《警世通言》第三卷:“俗谚又有四句不可尽的话:……‘聪明不可用尽’。……读不尽者,天下之书。参不尽者,天下之理。宁可懵懂而聪明,不可聪明而懵懂。”
        【君子不夺人所好】
        谓正派人不抢夺别人所喜欢的东西。明·瞿汝稷《指月录》:“秀才问赵州……曰:‘某甲欲觅和尚手中柱杖得否?’曰:‘君子不夺人所好。’”亦作“君子不夺人之好”。《生绡剪》第十九回:“这个灌池佳物,弟实醉心,然闻君子不夺人之好,况且出自恩人,断不敢领,恩人仍收藏了自用。”
        【君子动口,小人动手】
        谓正派人只动口讲道理,小人才动手打人。《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四回:“有什么话,我们当面讲讲开。俗话说得好,叫做是‘君子动口,小人动手’,怎么你二位连这两话都不晓得吗?”  
        【看我不重,看人不轻】
        谓不看重自己,不轻视别人。《生绡剪》第四回:“总之,看我不重,看人不轻,一副水到渠成的肚肠,天理人心也肯多帮衬他几分。”
        【情不可极,乐不可纵】
        谓欢情不可过分,娱乐不可放纵。《女开科传》第九回:“余丽卿总是个没搭撒的文人,做出这般戏耍的怪事,得脱逃幸耳。况情不可极,乐不可纵,何可不顾前后,恣其所为。”
        【人必自侮,而后人侮】
        一个人必先自己作弄自己,然后别人才作弄他。意谓由于自己的不自重,才招致别人的侮辱。乔轩《抢亲王爷》:卑贱的郡主?!塔拉海这辈子还没有被人这么侮辱过!她气得差点吐血。“你敢藐视我这个郡主!”“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
        【人不可忘本】
        谓人在境遇变好后不能忘掉自己原来的情况。《初刻拍案惊奇》第二十一卷:“人不可忘本,我当时虽被王家赶了出来,却是主人原待得我好的。”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人经过一处或离开人世要留下个好名声,就像大雁经过天空会留下宏亮的叫声一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二回:“将来我撒手一走之后,叫我们姑爷在我坟头里,给我立起一个小小的石头碣子……‘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算是这么件事。”亦作“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周立波《山乡巨变》下十七:“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要是声名丑,活着又有么子味?”
        【人无刚强,安身不牢】
        谓人没有刚强性格,难以在社会上立身。《金瓶梅》第一回:“常言:人无刚强,安身不牢。奴家平生快性,看不上这样三打不回头,四打连身转的人。”亦作“人无刚骨,安身不牢”。
        【人无信不立】
        人不讲信用就不能立身。李少霆等《京都风云》第五回:“为兄的为人你也知道,人无信不立,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为兄许过的诺言,是至死也不会改口的。”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玩弄别人是丧失道德的,玩赏喜爱之物会消磨志向的。《尚书·旅獒》:“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志以道宁,言以道接,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贵异物贱用物,民乃足。”
        【为人容易做人难】
        意谓一个人孕育生长成人容易,但做一个正派而有作为的人就难了。清·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二:“‘为人容易做人难’。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人与禽兽皆天为之。惟天好生,岂不容易,但禽兽一为便了,不待再做。若人而不加一做,与禽兽何异?”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比喻责无旁贷,甘愿去干冒险或作出牺牲的事。周骥良《吉鸿昌》十三:“他现在又来孤家寡人坐天下,谁容得了他!我们正好躲到他身背后去,待机而动。有道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亦作“佛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孽海花》第三十五回:“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佛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本师只求救国,绝不计较这些。”
        【养正邪自除】
        谓修养正气,邪气就会消除、退避。养正邪自除《景岳全书》卷十三~十四:“若病久者,须大补元气为主,盖养正邪自除也。”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
        意谓一旦犯了严重错误,将终身遗恨;即使改正,也已经晚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九回:“这件事本来是我错在前头,此刻悔也来不及了。古人说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我也明知道对不住人,但是叫我也无法补救。”亦作“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卧龙生《金笔点龙记》:金玉蓉道:“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我……我已经别无选择了。”五毒夫人冷冷说道:“你怕嫁不出去?”
        【饮水思源,缘木思本】
        缘:攀援。木:树。本:根部。比喻不能忘记原来的境况和幸福的根源。饮水思源,缘木思本《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这几个门生,现在的立身植品,以至仰事俯蓄,穿衣吃饭,那不是出自师门?谁也该‘饮水思源,缘木思本’的”。
        【知足心常乐,能忍身自安】
        旧谓知道满足,心中就经常感到欢乐,能够忍耐,自身就安然无事。王厚选《古城青史》第十五回:“有句俗话:‘知足心常乐,能忍身自安。’这年头风风雨雨的,少不了就得睁一眼闭一眼,谁去惹那个不利索。”亦作“知足身常乐,能忍心自安”。奚青《朱蕾》三十一:“我跟别人不一样。人家是有了苹果想鸭梨,有了儿子盼闺女。我呢,知足身常乐,能忍心目安。”亦作“知足长乐”。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知足长乐,不愿乎其外。”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意谓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风俗。班固《汉书》:“是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户异政,人殊服,诈伪萌生,刑罚亡极,质朴日销,恩爱浸薄。”
        【饱暖生闲事,饥寒发盗心】
        旧谓人生活富足了就会干出坏事,贫穷了就会生出偷盗的念头。《金瓶梅》第二十五回:“你依我,不要教他在家里,在家里和他合气,与他几两银子本钱,教他信信脱脱,远离他乡做买卖去……自古道:‘饱暖生闲事,饥寒发盗心。’他怎么不胡生事儿!”亦作“饱暖生淫欲”。《二刻拍案惊奇》第二十八卷:“这个程朝奉拥着巨万家私,所谓饱暖生淫欲,心里只喜欢的是女色,见人家妇女生得有些姿容的,就千方百计,必要弄他到手才住。”
        【别人求我三春雨,我去求人六月霜】
        意谓别人向自己求助,自己热情帮助;自己向别人求助,别人却冷若冰霜。《警世通言》第二十五卷:“桂迁送至门外,举手而退。正是:别人求我三春雨,我去求人六月霜。”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旧谓人的生活中不如意事很多,能对人说的很少。荻岸散人《玉娇梨》:白小姐叹一口气道:“古人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正你我今日之谓也。”
        【柴米夫妻,酒肉朋友,盒儿亲戚】
        意谓夫妻生活离不开油盐柴米,朋友交际离不开饮酒吃肉,亲戚往来离不开点心礼品。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一:“南部闾巷中常谚往往有粗俚而可味者,漫则记数则……曰:‘柴米夫妻,酒肉朋友,盒儿亲戚。’”
        【当官的动动嘴,当兵的跑折腿】
        意谓上司随便吩咐一声,其下属就忙个不停。冯志《敌后武工队》十三:“这是上头的命令。常说:‘当官的动动嘴,当兵的跑折腿。’我和侯队长都是听城里吆喝的人。”
        【当行厌当行】
        当行:即同行。谓同行之间互相厌恶,互相排斥。《金瓶梅》第三回:“他们说亲时又没我,做成的熟饭儿,怎肯搭了老身一份?常言道:‘当行厌当行。’”又作“当行妒忌”。《太上感应篇》:“嗜酒悖乱,骨肉忿争;男不忠良,女不柔顺;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夸,当行妒忌。”
        【寡妇门前是非多】
        谓寡妇与男子接触,容易招致别人的猜疑而生出流言蜚语。《广仁堂》:“常言道,寡妇门前是非多,特别是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年代,孤儿寡母的日子更是难过至极。” 
        【官不打送礼的,狗不咬拉屎的】
        旧谓当官的不会把送礼的人打出门外,拒绝礼物。狗吃屎,就不会咬拉屎的人。侯树槐《高山春水》第三十章:“俗话说:官不打送礼的,狗不咬拉屎的。在这个节骨眼上,是朋友,是冤家,选票上见。”亦作“官府不打送礼的”。《歧路灯》第八十七回:“俗话说,官府不打送礼的。我把我的钱,替咱家置上一份贺礼。”
        【官情如纸薄】
        旧谓官场中人情淡薄如纸。官情如纸薄《合锦回文传》:“怎知官情如纸薄,那些门生故吏见桑公已死,况又是杨复恭所怪之人,便都不肯来照顾他身后之事。”
        【管山吃山,管水吃水】
        旧喻管什么事就会从中捞得好处。《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沈琼枝道:‘我昨日听得明白,你们办公事不用船钱的。’差人道:‘沈姑娘,你也太拿老了!叫我们管山吃山,管水吃水,都像你这一毛不拔,我们喝西北风!’”
        【火烧到身,各自去扫;蜂虿入怀,随即解衣】
        虿(chài):蝎类毒虫。比喻灾祸临头,各顾自己。《水浒传》第十七回:“古人有言:‘火烧到身,各自去扫;‘蜂虿入怀,随即解衣。’若杨提辖在这里,我们都说不过;如今他自去的不知去向,我们回去见梁中书相公,何不都推在他身上?”亦作“火到身边,顾不得亲眷”。《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正是‘火到身边,顾不得亲眷’。自可去拨。明日事露,实难分说。不管你偷的借的,宁可苦他,不要累我。”亦作“蜂虿入怀,解衣去赶”。《儒林外史》第十三回:“自古道:蜂虿入怀,解衣去赶。他即弄出这样事来,先生们庇护他不得了。”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旧谓师傅教会徒弟后,往往竞争不过徒弟而失业挨饿。霍达《穆斯林的葬礼》:手艺行里有句老话: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可我梁亦清傻呀,没把你当外人,没跟你留这个心眼儿!
        【井深槐树粗,街阔人义疏】
        街阔:街道宽阔,形容城市大。旧谓深水井旁边的槐树粗大,大城市的人与人之间情义疏远、淡薄。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卷一:“宋真宗问云:‘卿乡里谚云:井深槐树粗,街阔人义疏。何也?’沂公对曰:‘井深槐树粗,土厚水深也。街阔人义疏,家给人足也。’真宗善其对。”
        【千年房舍换百主】
        旧谓产业经常更换主人。《金瓶梅》第七十一回:“自古使的憨钱,治的庄田;千年房舍换百主,一番拆洗一番新。”亦作“千年田地八百主”。《醉醒石》第十五回:“你愁儿子小,怕此产生人眼,起人图。古云千年田地八百主,也无终据之理。”
        【钱是人之胆,财是富之苗】
        旧谓占有钱财也就有了胆量,也是富贵的开始。《来生债》第一折:“居士,这钱是人之胆,财是富之苗。君子结交,以德为情;小人结交,以财为友。”
        【枪打出头鸟】
        比喻先出头的人易遭受打击。罗旋《南国烽烟》第一部七:“陈正康却因中毒过重,在夜半去世,村里立即传开一股谣言:‘枪打出头鸟。’以后谁也不敢当雷坪干部了。”
        【人爱富的,狗咬贫的】
        旧谓人富受人敬爱,人穷受人欺侮。林汉达《东周列国故事新编》一百二十四回:“俗语说:‘人爱富的,狗咬贫的’,他们见张仪这么穷,就说:‘偷玉璧的不是他就没有别人了。’”
        【人离乡贱】
        旧谓人离开家乡会被异乡人轻视。《金瓶梅》第五十五回:“哥,我们随着员外,指望一蒂儿到底,谁想酒席中间,一言两句,竟把我们送与别人。人离乡贱,未知去后若何。”亦作“出乡人贱”。《高文举珍珠记》第十六出:“自古道:出乡人贱。况他又是相门小姐,我让他居长就是。”
        【人熟礼不熟】
        谓人虽相熟,办事也得送礼。坑余生《续济公传》二百一十回:那堂倌晓得他们的,那敢怠慢,候着他们脱尽,取衣在手。便查点道:“请问诸位衣袋里可有物件?文明出来,人熟礼不熟,不要糊里糊涂的,反转情而不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