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梨园识小录(7)|陈义敏著

(2023-01-26 22:18:43)
分类: 图文:大千梨园
梨园识小录(7)|陈义敏著

        程砚秋与罗瘿公、金仲荪

        程砚秋是蜚声中外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与其他卓越的表演艺术家一样,他的成名离不开他极其艰辛的奋斗历程。程砚秋酷爱京剧艺术,他有着过人的毅力、清醒的头脑、敢于创新的勇气,这使他在天赋条件并不完美的情况下,独辟蹊径,闯出一条成功之路,这是很值得后学者借鉴和效法的。同时,我们又看到,程砚秋的成长是与许多老艺术家的培养帮助分不开的。其中,二三十年代为程砚秋编写剧本的罗瘿公、金仲荪曾起到重要作用。
        程砚秋,满族正黄旗人,原名承麟,1904年1月1日生于北京。他自幼丧父,起初家底较厚,常随母往城南戏园听谭鑫培、路三宝、汪笑侬的戏,受到熏陶。后来家道衰落,六岁时,家已赤贫,为减轻家中负担,写给荣蝶仙(当时著名的刀马旦,精于武工)为徒,签订合同八年。初随陈桐云习花旦,每天绑着跷练功,并给荣家干活,备尝艰苦。后随陈啸云习青衣。十一岁开始边学边登台演唱。他十三四岁时,正赶上樊棣生、李经畲等在三里河东大市浙慈会馆创办春阳友会,程砚秋便以借台学艺的身份参加演唱,艺名艳秋就是这时起的(在这之前艺名程菊侬)。春阳友会所用班底如方洪顺、汪金林、律佩芳、诸茹香、曹二庚等大半是原同庆班陪谭鑫培演出的老人,他们经验丰富,戏路宽,程砚秋和他们在一起演唱,耳濡目染,学到不少东西。程砚秋十四五岁时嗓子清劲高亮,可唱乙字调。1917年9月15日他在北京中华舞台曾为以唱满宫满调驰名的刘鸿声配演《辕门斩子》中的穆桂英,深受欢迎。1918年8月30日程砚秋与嗓音洪亮、皓首白发的孙菊仙在北京中华舞台配演《硃砂痣》,被传为梨园中老将奖掖后进的一段佳话。当时程砚秋多演唱《贺后骂殿》《二进宫》《祭塔》《彩楼配》《三娘教子》《武家坡》等正宗青衣戏,行腔使调循规蹈距,不枝不蔓,很受老观众的欢迎。
        这阶段,程砚秋每天上午练功,中午去浙慈会馆演出,晚上到丹桂园演出,还要给荣家干活。这种超越年龄负荷的劳累,使程砚秋过早地出现倒仓。倒仓后,他有幸受到广东名士罗瘿公的关怀和培养。罗瘿公帮助他提前于1918年4月30日出师,并荐给王瑶卿为徒,后又引荐他拜梅兰芳为师,梅曾亲授《贵妃醉酒》。与此同时程砚秋向阎岚秋(九阵风)学武把子,练基本工,并向著名武生教师丁永利学演《挑滑车》。他还向乔蕙兰学昆曲身段,向江南名笛师谢昆泉、张云卿学唱昆曲。这些都给程砚秋以后的表演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罗瘿公还经常带他看电影,丰富知识。经过有规律、有节制的调理,程砚秋的嗓子很快得到了恢复。
        1919年9月,欧阳予倩在南通办的伶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请梅兰芳去祝贺,梅因事不能去,便请程代替他去。程去后演出了《贵妃醉酒》,这是程砚秋倒嗓后第一次演出。不久程搭入由姚佩兰、王毓楼组织的以梅兰芳、余叔岩为台柱的喜群社(于1919年元月组成),其间程砚秋与余叔岩合作演出过《打渔杀家》《御碑亭》,为梅兰芳配演过《天河配》中的织女(1919年8月1日)和《上元夫人》中的许飞琼(1920年3月5日)。1921年程砚秋又加入由高庆奎和朱素云合组的庆兴社。1923年,由罗瘿公作主,程砚秋与王又宸、郭仲衡、王蕙芳、王又荃、郝寿臣、侯喜瑞、荣蝶仙、刘景然慈瑞泉金仲仁等在京组成和声社。该社于1923年1月26日在北京华乐园,由程砚秋、王又宸合演《汾河湾》打炮。自此程砚秋有了自己的班底。不久老旦文亮臣、丑角曹二庚均加入该社。和声社于1924年改组为鸣盛社,王瑶卿、尚和玉、张春彦等加入。1925年12月又改组为鸣和社,贯大元、周瑞安也加入演出。1930年班内又增加了小生程继仙、俞振飞,须生王少楼。鸣和社于1937年更名秋声社。程砚秋的班底前后有这么多的著名演员参加,这对他艺术上的发展是起了极好的扶持作用的。
        程砚秋倒嗓后,嗓音出现一种高音即“脑后音”。老一辈艺人认为这种嗓音唱青衣没有前途。当时摆在程砚秋面前的形势是,京剧自谭鑫培去世以后,由重老生转向重旦角,梅兰芳、尚小云的演唱几倾国人。特别是梅兰芳,在上海京剧艺人创演新戏的影响下,根据本身的条件,编演了时装戏、古装戏、新编历史剧并演出昆曲传统戏,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赢得了很高的声誉。程砚秋如果将就自己的嗓音,并照老腔调、老内容那样唱下去,必无饭吃。程砚秋是一个热爱京剧艺术而又极有毅力肯下苦功夫的人,在王瑶卿、罗瘿公的鼓舞、激励和帮助之下,他决心学习梅兰芳的革新精神,根据自己的条件,扬长避短,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要闯出一条新路,仅仅依赖对原有京剧旦角剧目从内容到表演做些改动,是远远不够的,要与已经蜚声梨园,有了自己的特色剧目和表演特点的梅兰芳、尚小云竞争,更需要有自己独有的拿手剧目。罗瘿公为了帮助程砚秋成名,从1922年到1924年,竭尽心力为程砚秋编写了十一个剧本,有时竟达到每月排演一出新戏的频次。罗瘿公重病将逝时,又把为程砚秋编写剧本的任务委托给了金仲荪。这样在1922年到1931年近十年的时间里,程砚秋共演出了罗、金编写的新戏二十出。他的艺术风格,正是在演出这些剧目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罗瘿公(1880—1924),名惇曧(一作惇融),字掞东,号瘿庵,晚号瘿公。广东顺德人,生于北京。他文化修养较高,早年就读于广雅书院,是康有为的弟子。光绪二十九年(1903)考取副贡。1911年与林纾等结诗社。辛亥革命后,在北洋政府中历任总统府秘书、国务院秘书、参议、顾问等职,1915年袁世凯称帝,罗瘿公虽与袁有旧,也拒不受禄。自此益纵情诗酒,留连剧场,与王瑶卿、梅兰芳熟识。他除了为程砚秋编写剧本外,还为梅兰芳编写了《西施》一剧。著述尚有《瘿庵诗集》《鞠部丛谭》《太平天国战记》《庚子国变记》等。
        罗瘿公是一个有爱国思想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对民国以来国势之混乱极为不满,乃寄情戏曲以泄心中的郁闷。罗瘿公很爱才,当他发现程砚秋的艺能,便不惜一切予以帮助,并从生活上严格要求。他亲自为程砚秋安排学习、练功的日程表,并苦口婆心地规劝程砚秋戒赌自爱。程砚秋拜王瑶卿学艺时,罗瘿公嘱咐他不要从当时北京妓院集聚之地八大胡同一带走,而要从煤市口街进大马神庙东口,每天来回多走两三里路。程砚秋之所以在艺术上取得成就,与罗瘿公的栽培是分不开的。程砚秋每与人谈及罗瘿公,总是怀着崇敬的感情:“罗先生人格伟大,使人感泣!”1924年秋罗瘿公卧病于北京德国医院,程砚秋无日不至。时罗已清贫,医药各费均由程砚秋负担。罗逝世后,丧葬所需,也概由程砚秋支付。程在献给罗的挽联上写道:“当年孤子飘零,畴实生成,岂惟末艺微名,胥公所赐;从此长城失恃,自伤孺弱,每念篝灯制曲,无泪可挥。”程砚秋遵嘱葬罗瘿公于北京西山四平台幻住园,每遇远行或离京数日,必先往墓前凭吊,二十多年来未稍疏怠,可见其执礼之诚。
        罗瘿公自己没有舞台经验,他所写的剧本有的不合场上体例,但他无愎谏之病,能够听取意见加以修改,所以他所写的剧本多是与王瑶卿、程砚秋多次商讨才定稿的。罗瘿公编写的剧本,有据道光二十年(1840)署名观剧道人的早期皮黄剧本《极乐世界》中的部分情节改编的《龙马姻缘》,有《梨花记》,还有据唐人小说《虬髯客传》及明代张凤翼的《红拂记》传奇改编的《红拂传》、据明代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改编的《花舫缘》、据明代范文若的《花筵赚》传奇改编的《玉镜台》、据清代王梦楼的《蝶归楼》传奇改编的悲剧《鸳鸯冢》、据清初万树《风流棒》传奇改编的《风流棒》、据清李玉的《眉山秀》传奇及《文娟传》改编的《赚文娟》、据明代《金锁记》传奇改编的《金锁记》、据清张坚《玉燕堂四种曲》中《玉狮坠》传奇改编的《玉狮坠》、据《石点头》中《侯官县烈女殉仇》改编的《青霜剑》等。
        1931年12月11日,程砚秋在《北平新报》上发表了《检阅我自己》的文章,对自己演出的这些剧目做了详细的剖析。他说:“《梨花记》写骆小姐对张幼谦的爱情极其真挚,不因物质环境而屈服,是其优点,但结局不脱‘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老套。《红拂传》写张凌华(红拂)离叛贵族(杨素)而趋就平民(李靖),有阁命的倾向,是优点,但是流露着英雄思想,有类于法帼大阁命后拿破仑时代的政治剧。《花舫缘》和《玉镜台》是批判士大夫阶级欺骗妇女的可恶,《风流棒》则是对主张多妻的士人加以惩罚。”他认为这些剧目“都跳不出才子佳人的窠臼”,原因是在“积重难返”的社会里,因生活所迫“不得不迁就一点”。《鸳鸯冢》程砚秋称它为“伟大的情爱的悲剧”。“违心之作”《赚文娟》和《玉狮坠》,程砚秋称它们是“迎合士人的心理”的败笔。因为《鸳鸯冢》演出时卖座不如《红拂传》等剧,罗瘿公私下对程砚秋说:“为了你的生活危机,只有牺牲我。”(曾言:《砚秋之孝之义》,载《程砚秋图文集》)便另行构思,为程写了《赚文娟》和《玉狮坠》。然而“性情刚直,好说大实话”(陈墨香《观剧生活素描》第八部)的罗瘿公在生命的最后,终于冲破了旧的欣赏趣味的束缚,为程砚秋编写了以“人定胜天”的人生哲学来打破宿命论的《金锁记》和以“鱼死网破”的精神反抗土豪劣绅的《青霜剑》,表现出罗瘿公对黑暗社会的抗争。他塑造的申雪贞,具有“鱼死网破”的斗争精神,对土豪劣绅和欺压百姓的官府的反抗是相当猛烈的。同时也表现出罗瘿公对程砚秋艺术生命的极大关怀和爱护。
        《青霜剑》演出后,影响很大,受到持有进步观点人士的热烈欢迎。1925年11月23日的《京报》副刊《戏剧周刊》上发表了署名舜九的《〈青霜剑〉之观察》。文中谈到:“程砚秋之新戏,如《花舫缘》《孔雀屏》《风流棒》《赚文娟》等,情节大都不出‘情’字范围,唱做以动人美感而已,殊无特别之价值可言。独《青霜剑》一剧,警策沉痛,真令人为之触目伤心,诚为唯一可贵之悲剧,为罗瘿公先生之绝作。……此剧之所以异于《花舫缘》《风流棒》诸剧者,为能一洗历来‘有女怀春,吉士诱之’与及第团圆之俗套。”
        金仲荪(1880—1945),浙江金华人。字悔庐,又字兆掞。曾任南京戏曲音乐院北平分院研究所所长、《剧学月刊》编辑主任,1935年7月出任中国高级戏曲学校(原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校长。他为程砚秋编写的剧本有从川剧《白玉簪》改编的《碧玉簪》、据唐人《剑侠传》及清尤侗之《黑白卫》传奇改编的《聂隐娘》、据蔡文姬故事改编的《文姬归汉》、据清毛奇龄所撰《沈云英本传》及杨恩寿所著《麻滩驿》传奇改编的《沈云英》、据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中《陈多寿生死夫妻》改编之《斟情记》、据京剧原有之《牧羊圈》扩充内容改写成的《朱痕记》、据《上阳宫》增添首尾改编成的《梅妃》、据明代某说部故事改编之《荒山泪》、据唐代诗人陈陶的诗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及杜甫诗《新婚别》诗意改编成的《春闺梦》等。金仲荪还为程砚秋编写了一出《小周后》,演南唐亡国史,自李后主亲迎小周后起至后主亡国被鸩、周后身殉止,遗憾的是写成后未能正式演出。
        关于金仲荪,今觉庵主人为《霜杰集》所作序中,这样写着:“金子悔庐,振奇之士,哀乐过人,殷勤好丽,时当天宝之年,身抱新亭之感,陶情丝竹,寄傲情尊,与瘿公敦交。”程砚秋说他是“失意政客”,“是政潮退出来的闲散人”(《我所走过的道路》),是“从政潮中惊醒而退出来的人,是已看清楚武力搏击之有百弊无一利”(《检阅我自己》)的。1946年11月11日出版的《程砚秋图文集》里,登载了翁偶虹写的《玉砚秋霜》,内有《金仲翁诗》一节,说金仲荪能编剧,会写诗,鉴于对时局的不满,写的诗慷慨多感,忧国伤时,悲痛而近于颓唐。从以上叙述,可知金仲荪是一个有爱国之心的知识分子,但又是一个因政治上找不到出路,思想极为消沉的人,他写剧本总以“不与环境冲突又能抒发高尚思想”(《检阅我自己》)为原则。然而在黑暗的社会里,要抒发高尚的思想,必定会对邪恶、黑暗有所批判,怎么能不与环境冲突呢?他所写的《文姬归汉》是抨击软弱外交与和亲政策的;《聂隐娘》是惩治邪恶,劝人为善的;《碧玉簪》《朱痕记》是鞭挞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小人的;《斟情记》是歌颂自我牺牲精神的。这些都表明他的剧本是与环境有冲突的。他后期编写的《荒山泪》《春闺梦》,达到了他作品思想性的最高峰。这两出戏是反战的,都是通过对战乱强加给广大人民的深重灾难的揭发和控诉,诅咒战争,祈祷和平。(此处略去若干字)
        金仲荪除了为程砚秋编写以上这些剧本,还承继亡友罗瘿公的遗志,为程编辑了一部《霜杰集》,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代印,1926年冬出版问世。这本集子搜集1924年至1926年间一些戏曲观众赞赏程砚秋的诗文。全集共分四类:《咏玉篇》收集的是题咏玉霜簃的诗文词。《锵凤篇》收集的是贺玉霜簃花烛之词。《拾锦篇》收集赠玉霜簃的各种杂体文章,其中包括报纸上发表的诸多评论。《贯珠篇》是玉霜簃新编剧目的说明及事略。这本集子的编辑对我们研究程砚秋这段时期的戏曲活动情况很有参考价值。
        罗瘿公、金仲荪这两位剧作家,在促成程派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每当我们赞叹程派艺术的时候,绝不能忘记二三十年代为浇灌这朵鲜花付出辛勤劳动的罗瘿公、金仲荪这两位值得一书的剧作家。
        (此文原载《戏曲研究》第16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