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地山(1893-1941),文学家
262.许地山爱啖花生,屋后隙地,亲自种植,获得丰收,引为至乐,且用“落花生”为笔名。
263.许地山擅弹琵琶。
264.同时以“地山”为名,而负声誉者,有钱塘夏地山,为夏穂卿(曾佑)之族侄;有方地山,与泽山为昆仲,称“扬州二方”;较后者有许地山,名赞堃,著有《空山灵雨》《危巢坠简》诸书。
265.胡寄尘不佞佛,却素食十八年。彼喜啖糖炒栗子,谓糖炒栗子,宋时行于汴京,随南渡而传至江左。此则尚未有人考证过。
266.胡寄尘寓沪南西门,小楼一角,不逾方丈,而瓶花炉篆,布置精妍。
267.胡寄尘中午往往不进饭,以一面包充饥。
268.胡寄尘在上海,居福履理路,有《福履理路诗钞》;又居萨坡赛路,有《萨坡赛路诗话》《萨坡赛路杂记》。
269.胡寄尘居上海西门大吉路之大吉里,未几,又迁东安里,继迁永兴里,均在大吉路也。徐卓呆赠彼联半副,曰:“数月三迁,依然大吉。”倩寄尘自撰下联,寄尘对之曰:“一橡重借,还是永兴。”盖彼初住永兴里四十二号,以邻家太喧扰,乃迁四十七号。
270.胡寄尘与人论文,谓:“天下文章,上焉者在名山大川之间,其次在蔓草荒烟之里,乐者在园林歌舞之中,哀者在琐尾流离之际。”
271.古董称“骨董”,胡寄尘认为乃阿剌伯语。
272.杭州飞来峰,相传自天外飞来,成为神话。胡寄尘云:“此殒石而已,无神秘可言。”
273.胡寄尘拙于口才,虽友朋酬酢,终席极少发言。
274.胡寄尘喻唐诗如中国水墨山水,善写意;宋诗如西洋油画,善刻画。
275.胡寄尘著书,往往有自撰自编自发排自推销,以比卓别林之电影,自编自导自演出。
276.胡寄尘之处女作《香兰小传》,刊登《中外日报》。
277.天竹蜡梅,为岁暮清供。蜡梅亦有写作腊梅者。胡寄尘有诗云:“黄瘦真如蜡,兼以腊月开。两名皆可取,何必费疑猜。”
278.胡寄尘精治斋舍,而服御却殊朴素,尝谓:“服御给旁人看,何必讲究。斋舍陈设,乃自己享受,不可不有瓶花炉香、文几雅座也。”
279.一九一七年,有《小说阁命军》一书出版,短篇小说凡七篇,总发行所为上海西门外安澜路大吉里二十三号波罗奢馆,则胡寄尘之所居也。小说不具名,可知乃寄尘手笔。首篇《我儿之小史》,述其子胡道静童年事甚详,予即以是书赠道静。
280.傅沅叔喜校书,每日以校三十页为度,生平共校八千卷。
281.傅沅叔得北宋本《广韵》,大喜,以示沈寐叟,沈题诗四首。
282.傅沅叔得宋元《通鉴》二部,因号“双鉴楼”。
283.藏书家傅沅叔少年时,曾以吴挚甫之介,入直隶清苑县旁玉初幕,循例月致薪水十两。玉初以沅叔有文名,且得挚甫之介,特年增二十两,盖殊遇也。
284.辛酉岁,傅沅叔(增湘)获得宋版书多种,甚为喜悦,乃于小除夕为祭书之会。与会者董绶经、王叔鲁、徐星署、朱翼庵、沈无梦、张孟嘉、彦明允、张冷僧、邵幼石,主客凡十人。徐星署以宋本《陆宣公奏议》,朱翼庵以宋本《汉官仪》来会,展玩竟夕,沅叔诗以记之。
285.或问傅沅叔当日琼林宴情形,傅云:“琼林宴,由光禄寺及礼部承办,新科进士齐集后,拜揖入座,二人一席,席各陈干果十几事。坐定后,旋即起揖辞去,干果则由伺役攫之而空。视此颇似戏台上之饮宴,只少吹牌子耳。”
286.丁福保先后所辑书,分四大部:一、《医学丛书》;二、《文学丛书》;三、《进德丛书》;四、《佛学丛书》,凡二十年竣事。
287.丁福保富藏书,一时名流,如缪荃孙、袁寒云、王雪澄,常以佳椠质之。
288.丁福保常劝人多啖香蕉,谓可使小溲不臭。
289.丁福保告人,油类以奶油为最佳,多进油类,可免伤风症。
290.丁福保蓄书,尝谓得铅石印十,不如得木版一;得新刻十,不如得旧刻一。
291.丁福保曾从华若溪学数学。
292.丁福保二十八岁始学医。
293.丁福保学医,师事赵静涵。
294.丁福保设有诊所,人有就医者,往往劝人弗服药,但须戒除荤腥,呼吸空气,以及种种卫生之道。
295.瞿止庵相国,民国初年侨寓沪上,丁福保常至其家诊病。
296.丁福保著医学书,得力于日文。当清光绪二十七年,盛宣怀于沪东虹口谦吉里办东文学堂,罗叔蕴任校长,日笨人藤田丰八为教习,丁氏日文,始基于此。当时所读者,为《中等日笨文典》。
297.丁福保主张丧礼宜素肴,并不得饮酒。
298.丁福保自谓:“早年孜孜为名,中年孜孜为利,晚年孜孜为善。”
299.《道藏精华录》,编辑者守一。守一,丁福保之化名。
300.简体字“乾”省为“干”,丁福保谓:“干为乾之本字。”《独行传》:“明堂之奠,干饭寒水。”又《晋帖》:“淡闷干呕。”
301.洪宪帝制,有人荐引丁福保参加筹安会,丁以诗谢之:“家住江南旧板桥,长安残梦付渔樵。无心沮溺安知孔,避世巢由不识尧。烈士暮年还射虎,英雄失路惯吹箫。牛医贱技吾藏拙,五斗元来未折腰。”
302.丁福保自述:“幼时阅《三国演义》,文理之进步极速。”我执教语文,亦常嘱学生阅读《三国演义》,谓“从语体文至文言文,起桥梁作用”。
303.丁福保六十岁左右,须发已全白,然神采奕奕,大有伏波当年之概。沪上某人参号,乃向之借一照片而放大之,置橱窗中借以号召,实则福保不服人参也。
304.丁福保处境裕如,亲朋向之告贷者不乏其人。晚年,整理旧笥,借据单契累累,乃按户寄还,作为馈赠之资,人咸德之。
305.丁福保治岐黄、说文、释道、词章之学。其初拜华若溪为师,从事数学,曾应聘京师大学,任算学教习,撰《算学书目提要》《代数学》《算学详草》等书。
306.丁福保不擅书法,作书多倩人代之,绝少亲笔。
307.丁福保晚年,记忆力大减,甚至与客晤谈,忽欲小溲,溲毕,已忘客人在室,彼独自散步庭除。
308.丁福保子惠康,藏瓷器,辑印《藏瓷图录》一巨册。
309.张丹斧,名延礼,知之者少;最初名扆,知之者更少。
310.张丹斧藏有红豆数枚,乃印度泰戈尔诗人所贻。
311.邓散木极称张丹斧之书法,谓丹斧书笔笔如杨柳,随风飘拂,实则笔笔略实,自然坚劲。古人所谓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也,因此信手涂抹,歪斜颠倒,却始终不离法度。
312.张丹斧伪造“班固”二字玉印,龚怀希认为真品,以巨值购之。
313.姚民哀体瘦弱,辛亥g命曾充敢死队,张丹斧戏之曰:“这种g命党,一块钱可买一打。”
314.张丹斧,扬州、苏州、上海,均有其家,人以“狡兔三窟”称之。
315.张丹斧与吴观蠡,一居沪,一居锡,笔墨均甚锋利。因此,张丹斧有“上海吴观蠡”之称,吴观蠡有“无锡张丹斧”之号。
316.张丹斧与人书札,什九潦草出之。曾见彼与黄宾虹书,却作工小楷,讨论学术,累累数纸,现藏裘柱常处。
317.张丹斧有口头禅“奇谈”,黄季刚却以“奇谈”为别署。
318.张丹斧一度居沪市大世界游艺场对面之首安里,余有事致书,而忘其号数,姑写首安里某号以试之,不意竟递到。丹斧作覆云:“首安里,是某号,大书居然寄得到,郑司农,呱呱叫。”书法飞舞,余宝藏之。
319.张丹斧喜作打油诗,每作常于句末自加双圈或三四圈,成为习例。
320.张丹斧写字颇自负,陈蝶野称彼书法神似瘦金,丹斧乃精心作一字幅,寄赠蝶野,并附一札云:“此书真离纸三分,入木一寸,不知登善能胜过几许?遑论瘦金!”蝶野作《无厄道人字歌》答谢之。刑厄道人,为丹斧之别署。
321.狄平子评张丹斧诗“雅近温飞卿”,我却认为“瓣香韦应物”。
322.张丹斧以“传简、惊梦”,广征分咏诗钟。有盐官程抟九者,以十字应之:“忽逢青鸟使,打起黄莺儿。”为压卷。
323.张丹斧藏《敬敬斋玺印集》四册。
324.张丹斧晚寓吴中,颇爱其地水土清嘉,多园林之胜,因有句云:“安得蜀地锦,裹此苏州城。”人称其隽妙。实则丹斧句脱胎于苏东坡诗:“五百年间异人出,尽将锦绣裹山川。”
325.张丹斧生前,曾自抄较得意之诗,装订成册,甚精雅。丹斧于抗战时受惊悸死,遗诗不知散落何处。
326.潘伯鹰有“狂人”之号,有以所刊之诗集贻彼者,往往鄙薄之,或垫砚,或揩笔。
327.潘伯鹰有狂人之目,于客室中,榜曰:“不读五千卷书,不得入此室。”
328.潘伯鹰致书叶遐庵,辄称“番禺夫子大人”。
329.潘伯鹰为人写扇,上款与下款相并,以示不甘居人之下。
330.潘伯鹰倩谢稚柳绘《苏州河诗意图》。
331.潘伯鹰笔名,凫公、博婴外,尚有东门雨。
332.潘伯鹰著《蹇安五纪》,仿唐人传奇文,极古茂,周知堂甚称赏之。
333.潘伯鹰喜磨墨,谓磨墨饶有趣味,甚至可说是一种享受。
334.潘伯鹰谓明代程君房、方于鲁墨,其黑偏淡,原因由于取烟细、用胶轻之故。
335.潘伯鹰与沈剑知均卞急成性,叩门或与人通电话,应之稍迟,便怫然而怒。
336.潘伯鹰录存其诗,凡六册,拟倩章孤桐作序,未果。
337.高二适致姚鹓雏书有云:“承示大作,敬佩无,都下致力于五七言,窃尝语柳劬堂、尹硕公,当推公斐然于著作之林。其如伯鹰、履川诸子,则望公尘而莫及,下则东涂西抹,等自郐矣。”当民国卅八年春,平秋翁辑印《名家书简》,是书搜罗在内,潘伯鹰、曾履川二人见之,大不以为然,认为鹓雏扬己以抑人,有乖友道。实则秋翁向鹓雏索借诸名人手札,鹓雏疏懒成性,随意与之,内容如何,并未审阅也。鹓雏不得已,乃向二人致歉。再版时,将“伯鹰、履川”四字挖去之。
338.潘伯鹰少时,风流倜傥,能写小说,著有《人海微澜》《隐刑》,流行一时,后乃弃去,一意学书。
339.潘伯鹰之《人海微澜》,为其早年所作之小说,刊载天津《大公报》。其中若干资料,乃吴宓所供给。书中主人海伦,乃彼临撰时,阅到北京高师同学录中有海伦之名,觉甚新颖,遂随意袭用之。吴宓因识海伦者,遂介绍与伯鹰相见。此后,上海影戏公司改编为电影剧,名《春水情波》。
340.潘伯鹰以书法名,其叔父学固,为上海文史馆馆员,诗文书法,亦凌铄于时,一九八二年逝世,年九十。
341.潘伯鹰认为:“书法之最高境地,当于字外求之。”彼主张正书与草书不妨同时为之,正书是草书之收缩,而草书为正书之延扩,相辅相成作用。
342.潘伯鹰多才艺,人评之:“书法第一,诗第二,文第三,小说第四,鉴赏第五。”
343.潘伯鹰以手书《论印绝句》诗十八首赠吴铁声,写作俱佳。伯鹰逝世,铁声装裱成卷,由潘夫人张荷君书签,谢稚柳作引首,范样雍、邹梦禅为跋识。
344.一九四九年,民主人士飞往延安,进行和谈。代表凡六人,有章士钊、邵力子、江翊云、颜骏人、黄绍雄、张治中。潘伯鹰任和谈秘书长。
345.沪上豫园,为明代潘允端筑,有《豫园记》一篇。潘伯鹰为之重书,书法褚河南,足为学书之范本。伯鹰一九六六年逝世,年六十三岁。
346.潘伯鹰寓沪,一再移徙,最后卜居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对门。未几,伯鹰逝世,遗体即送对门成殓,甚为便捷。
347.怀宁潘伯鹰,以书法名海内,作书所钤印章,均出当代篆刻名家之手。伯鹰于一九六六年,在沪逝世,年六十有三。其夫人张荷君,检集其所用印章凡一百七十五方,由钱君匋倩符骥良拓印成集。刻印者,有沙孟海、王福庵、陈师曾、杨千里、乔大壮、吴朴、陈巨来、叶露渊、方去疾、高式熊、钱君匋等三十余家,极一时之选,君匋且为作序。一九八二年五月,其海外侨友周颖南,在新加坡精印出版,国内传本甚稀,弥足珍贵。
348.潘伯鹰遗诗,杨廷福为之抄存,得四册。
349.潘伯鹰子抗战前受诬,被禁百余日,成诗一卷,曰《南冠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