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1899-1935)
160.瞿秋白父世玮,能绘山水。秋白传其家学,又善吹洞箫。
161.瞿秋白之父世玮,擅画山水,潘伯棠藏之,捐献上海市文物保管会。伯棠为镒芬子,镒芬治黄河三十年,尤以花园口之施救工程,厥功尤伟。镒芬与世玮,交谊甚厚。
162.瞿秋白故居常州青果巷八十六号,厅上悬一匾“敬修堂”,乃同邑钱名山所书。
163.瞿秋白、杨之华夫妇合用一四字印“秋之白华”,颇具巧思。
164.蒋光慈衣袋中常置香瓜子或糖炒栗子,边食边创作构思。
165.蒋光慈妻吴似鸿,善绘画。
166.钱杏邨与蒋光慈,同住沪西小沙渡路附近之广业里,保密不使人知。编辑《拓荒者》,即在是屋。后又迁居吕班路之万宜坊,亦与蒋同居,与丁玲、胡也频为近邻。
167.蒋光慈死于一九三一年,用蒋资川名,葬上海江湾庙行公墓,墓穴七七七号。解放后,一九五三年,乃迁葬虹桥公墓,碑文用蒋光慈真名,由陈毅亲笔题写。
168.冯玉祥笑对人说:“‘卧薪尝胆’四字,现在的人,不懂得尝胆,只懂得卧薪。所谓卧薪,那就是困在床上,而领取干薪。”盖旧政权时,挂名领月俸者,成为风气,冯所以讥之也。
169.冯玉祥曾聘阎甘园教授书画。
170.杨杏佛之妻赵志道病,嘱其后人,彼死后,不要换衣服,家人不须佩黑纱,骨灰弃之可也。赵擅作打油诗,均散佚。
171.李大钊被难,京中人士举行公祭与游行,杨杏佛撰一挽联,张诸游行队伍最前列,引人注意。联云:“南陈(指陈仲甫)已囚,空教前贤笑后死;北李犹在,那用吾辈哭先生。”
172.沈尹默以求书者太多,不暇应付,一度蛰居沪上凤阳路之钱须弥家以避之。
173.沈尹默、褚保权夫妇书法相类似。郁达夫、王映霞夫妇亦然。
174.沈尹默与褚保权本为师生,后结为伉俪。褚之年龄,较沈小二十岁。
175.沈尹默自谓生平喜诗,然不轻易作诗,亦不轻易谈诗,更不轻易为人点定诗。
176.于右任于沈尹默书,比之梨园之科班,而自比梨园之客串。
177.沈尹默二十岁时,一度写赵之谦书。张秉三藏有沈书之五言楹帖,署款为沈君默。四十年后,沈别书一联,用尹默名易之归。
178.沈尹默以决明子代茶叶,十余年不辍。
179.沈尹默集宋词书联,甚隽雅,其联云:“拥莲媛三千,画舸频移,花扶人醉;度清商一曲,小楼重上,秋与云平。”
180.“五四”运动前,在国内作新体诗之第一人,乃沈尹默;国外乃胡适之。
181.沈尹默否认为南社社员,谓此乃柳亚子所强拉,本人未曾同意也。
182.沈尹默有一印“家在花桥月湖间”。
183.沈尹默对北碑、二王、苏米等字体,用力颇勤,但家中无真迹及珍希之碑帖。所有者均普通品,较好者亦仅珂罗版本而已,曾谓:“凡罗致名贵碑帖者,无非借以标榜自己,向社会炫耀,或居为奇货,待价而沽,均与实际应用背道而驰。”
184.有花名“二月蓝”者,沈尹默爱其名之隽雅,以之入诗。
185.沈尹默掌教北京大学,邀陈独秀任文科学长,独秀又邀胡适之任教授。
186.沈尹默酷喜杨凝式之《韭花帖》,谓《韭花帖》与《兰亭》最为接近。
187.胜利后,沈尹默由渝来沪,一次在友人家,与冒鹤亭初次见面。冒以沈发言略带秦音,问所由来,沈答以生于关中,并提及其父之名字。冒即说:“令先尊为我早年好友,真是克家有子。”沈闻之唯唯诺诺,不作他语。盖冒以前辈自居,而视沈为世侄也。
188.沈尹默谓书法虽无色,而有画图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的是妙喻。
189.沈尹默知胡问遂哲嗣胡考能书,欲观其作书之运腕,奈目力不济,于是当胡考临池时,以一手轻按其腕,从肌肉之活动,借知其挥洒之法度,为之称善者再,且谓“将来造诣,在乃翁之上”。
190.林散之与沈尹默同以书法驰誉。人称“林散之为南京之沈尹默”,称“沈尹默为上海之林散之”。
191.林散之藏有吕留良虫蛀砚,又铜雀台瓦砚,均作古风以咏之。
192.钱化佛自称:“生平遇到三位仙人,革命遇到孙逸仙,演戏遇到孙菊仙,书画遇到杨草仙。”
193.钱化佛畜一犬,客来狂吠,甚厌恶之,弃之他处。未几,犬复来归,再携犬乘船渡黄浦,弃之彼岸,岂知犬泅水过江,重返钱家。
194.抗战时,上海沦为孤岛,凡敌伪所出告示,钱化佛一一揭取,揭取必于昏夜,防人发觉也。先以水湿润,然后以轻捷之手法为之,尤以雨夜为宜。直至抗战胜利,先后具有系统,共一百数十幅,悉归公家保存。当时其冒险行径,并家人不之知,盖知则必加阻拦,不能达其目的矣。
195.钱化佛喜集藏,家有岑春煊奖给小连生银牌一。小连生者,京剧名角潘月樵之艺名也。是牌为银质,长约三寸,阔寸许,正面为玻璃框,嵌入岑的照片;反面刻有文字:“太子少保、前四川云贵两广总督、邮传部尚书岑,为伶人兴学校、救灾,醒世警俗,特制此牌,以示表彰,俾戏曲改良观感,易于进步,亦助风教,励同胞之一端,有厚望焉。持赠小连生。宣统三年二月吉日。”阅数月,武汉起义,上海响应,潘助陈英士攻克制造局,立首功。彼功成不居,仍在新舞台粉墨登场。
196.钱化佛之长子小佛,侨居海外,为摄影名家。
197.陈蝶仙筑蝶庄于西子湖头,以爱镜故,廊间多置长镜,但楹联入镜,字作反影,颇以为憾,因拟用字之正反相同者为联以张之。其女小翠曾撰若干联,其一云:“北固云山开画本,东山丝竹共文章。”盖繁体字适相称也。
198.陈蝶仙,别署天虚我生,其小传出于朱云光手撰,较为详赡。
199.陈蝶仙晚年病肠胃,却又饕餮成性,每进食,其子女辄加限制。
200.王钝根撰《聂慧娘弹词》,书中人之诗,由陈蝶仙代作。
201.陈蝶仙早年名嵩寿,别号惜红生,知者不多。
202.杭州西湖博览会,于民国十八年夏开幕。陈蝶仙特辟无敌牌化妆品商场于西泠桥北,门前有喷水泉,所喷为无敌牌花露水,香气四溢,游女过此,辄以罗巾承之。
203.樱川三、服部次郎、藤谷古香、富士始一,往往认为扶桑人,实则三郎乃陈蝶仙,次郎乃陈少白,古香乃孙希孟,始一乃夏爽夫之化名。
204.陈蝶仙一度入蜀,其女小翠居沪上,家报辄以古风代之。蝶仙覆书,小翠又演绎为律诗,再寄蝶仙,以博老人一笑。
205.陈蝶仙喜畜芙蓉鸟,以其鸣声似莺簧百啭也。
206.陈蝶仙于清戊戌政变前,曾与何公旦、华痴石创办《大观报》于杭州,鼓吹维新学识,被封禁。
207.陈蝶仙诗词,不自留稿,周拜花为之收存,涂筱巢谋刊行,不意印刷所遭火灾,致丁卯以后所作被毁。筱巢乃著易堂书店主人涂紫巢之子。
208.陈蝶仙刊《栩园丛稿》,共十册,由著易堂印行,以急欲入览,乃先印若干部付装订。不料印刷处失慎,原稿及原版被毁,不得已,乃据先印出者重行排版,始得流传,亦云幸已。
209.陈蝶仙有云:“读死书,殊无益,惟于一事一物能穷其理,则一旦豁然贯通,无不可以尽知。”
210.陈蝶仙自营生圹于杭州西湖桃源岭之麓,颜曰“蝶巢”。并立二碑,一为“天虚我生传”,一为“懒云夫人传”,均西湖伊兰手书。盖蝶仙别署天虚我生,其妻朱恕,号懒云也。蝶仙且列一联:“未必频年两祭扫;何妨胜日一登临。”作达者语,殊妙。
211.陈蝶仙在家中,常独坐作书,不理一切。其夫人懒云谓为“坐关僧”。
212.天虚我生晚年,喜用钢笔为人写扇。
213.陈蝶仙在沪寓病逝,弥留时,坚执其女小翠手,只说“西湖”二字,余则含糊,家人亦不解何所指也。
214.陈蝶仙卒,陆澹安挽之:“天真无敌,天不虚生。”因蝶仙创无敌牌牙粉,又别署天虚我生。
215.杭州才女包者香,为陈蝶仙弟子,工诗,晚年则学佛。
216.陈定山于当代书画,服膺叶誉虎之书、吴湖帆之画。
217.陈定山于西湖诸景喜西溪,其妹小翠却爱理安,因有“何当分作东西宅,各领名山五百年”之句。
218.陈定山藏马湘兰山水小帧,甚精。王百谷、魏冰叔、费秋渔先后题咏,凡二十余家,为高邕之家旧物。
219.陈定山论画,谓“画盛于宋,精于元,大于明,工于清”。
220.陈小蝶买地杭州西湖之白堤,旧为蕉石鸣琴之胜,三面临水,桃花极盛,土名小桃源。其上乃康有为之一天园。
221.陈小蝶诗文,胜于乃翁蝶仙。陈小翠诗文,胜于乃兄小蝶。
222.陈小蝶诗稿,其妹小翠往往戏书其旁:“窃自翠句。”
223.抗战时期,江小鹣避难居昆明引律街,陈小蝶亦来滇,寓居小鹣家,笑称“两小无猜”。
224.陈小蝶云:“凡聪明人,必带三分神经病。”
225.陈小翠,女词人,与李后主同日生。
226.陈小翠适汤寿潜之孙念耆,志趣不同,遂告离异。
227.汤念耆爱猫,其妻陈小翠与之不洽,进膳各自分餐。念耆饭,辄容一猫蹲桌上,分剩余与之食,似相伴然。
228.陈小翠谓诗须兼色香味。
229.陈小翠尝向顾佛影索阅诗稿,顾覆书云:“江湖鸿雁之音,恐不为绮罗人所喜。”小翠以为讽彼,大不怿。
230.陈小翠诗:“樱颗每因私语小,梨涡常现笑痕圆。”足补王次回《疑雨集》所未及。
231.陈小蝶诗文,胜于乃翁蝶仙。陈小翠诗文,胜于乃兄小蝶。
232.顾佛影病,求陈小翠预撰墓志铭云:“请作六朝文,须纪实,骂几句倒不妨。”小翠填《金缕曲》以慰之。
233.陈小翠对清代女画家,认为以吴藻为最杰出。吴字苹香,号玉岑子,钱唐人,生于嘉庆初年,不但高情逸致,见于绘事,又工倚声,著《花帘词》,颇有纳兰容若神味。
234.涂筱巢设著易堂书局于沪市,陈小翠出嫁,筱巢预取小翠诗稿,为刊《翠楼吟草》,以充奁赠。
235.陈小翠在沪,赁屋而居,屋主拟以善价出顶,迫之迁让,奈一时无相当处,屋主扰之不休,引为大苦。既而小翠觅得一舍,得暂安息。余往访之,小翠为绘一花鸟小册为赠,题诗以寓意云:“微禽身世可怜生,风雨危巢夜数惊。借得一枝心愿足,夕阳无语自梳翎。”
236.陈小翠赏花,谓色是花之容,香是花之德。
237.钱名山称陈小翠诗有独到处,曲其弗作旁艺,专力治诗,可以传世。
238.抗战时期,晚间灯火管制,以防敌机投弹。而是岁夏日,又复多雨,陈小翠女诗人有诗咏之:“收灯门巷千家黑,听雨江湖六月寒。”
239.当“四凶”猖狂,对陈小翠女诗人横肆暴力。小翠始终抗拒,曰:“是可忍,孰不可忍?”
240.陈小翠,女诗人,于“四凶”肆暴时被迫死。临死赋绝命诗,被撕毁,未得流传。
241.顾鹤逸子公硕,画传家学,居吴中朱家园。“四凶”迫害,夜赴城外虎丘,投剑池,从屈大夫游。
242.画家顾鹤逸,有古梅盆栽一,甚喜之,奈失诸乱离中。既而被林纫庵在海上购得,知为顾氏物,即以还归鹤逸。鹤逸之子公雄,绘《归梅图》以志纪念。
243.顾鹤逸喜栽盆梅,历四十余年,颇多名品。
244.吴中顾鹤逸藏有宋刻《龙川略志》六卷,《别志》四卷,乃曹楝亭家故物。楝亭,著《红楼梦》之曹雪芹祖父也。
245.顾鹤逸藏巨然《海野图》名迹,秘不示人,吴湖帆索观不得,杨无恙曾一寓目。
246.顾鹤逸藏“绛云楼”三字牙印,匣有桂未谷观款,及鹤逸自题诗,牙质润泽如红玉。
247.吴中画苑祭酒顾鹤逸,名麟士,其过云楼藏画,名著南北。《柳南随笔》,亦涉及顾麟士,谓“为人介特,不苟受施。东阳张公国维抚吴,延先生傅其子,笔砚外绝不干以私”,则为乾嘉时别一人。
248.吴中顾鹤逸,畜鹤于恰园,抗战沦陷,鹤被日寇煮食。杨无恙藏七弦古琴,并遭焚毁,杨因有《煮鹤焚琴》诗。
249.吴中顾鹤逸怡园之老梅桩,被园丁盗至海上,售给闽人林忉盦,杨无恙介鹤逸子公雄赎回。公雄作《归梅图》,忉盦赋《沁园春词》。
250.孙师郑乃孙子潇之后人。子潇之双红豆卷子,师郑宝藏之。
251.孙师郑貌似纪晓岚。
252.孙师郑作《味辛斋笔记》,均述清代朝野轶闻。
253.孙师郑收清人诗集,叶遐庵收清人词集,郑振铎收清人文集。
254.孙师郑选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诗,中多显宦,且有生者。王壬秋来京师见之,讶曰:“四朝诗人,何无我分耶?”
255.孙师郑推崇杨无恙诗,谓可敌李越缦。
256.孙师郑自谓不能画而通画理。
257.孙师郑任北洋客籍学堂监督,时袁寒云就学,年仅十五。
258.孙师郑生于丙寅年,姚茫父生于丙子年,同寓京师莲花寺,订双丙会。当时有诗妓姚华,师郑邀茫父同访,盖茫父名华,为双姚华也。
259.江建霞居京师西砖胡同,孙师郑成居绳匠胡同,过从甚密。
260.孙师郑移居,检捆典籍,凡十余车,装载不尽,乃用李越缦“束装多半累图书”句,作轳辘体,索诸诗友和之。
261.常熟孙师郑晚年耳聋,友来电话,辄由当差者代接,颇多隔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