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咬文嚼字话戏词|吴佳翼

(2022-11-20 04:24:09)
分类: 图文:京艺论丛
咬文嚼字话戏词|吴佳翼
《探皇陵》居然是
《叹皇灵》的传讹

        在振兴京剧的工作中,常可见到这种议论,即在编演新剧之前,应先打好戏曲的文学基础,首先把剧本编好,认为“剧本、剧本,一剧之本”。这无疑是正确的。笔者还认为,应当把传统剧目老剧本的文字认真清理一番,首先纠正那些明显的讹误。这可算得是一种基本建设,需要戏曲工作者同语文工作者通力合作。可目前还是代代相传,安之若素。我愿借贵刊一角大声疾呼,希望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而且,这项工作带有一定的紧迫性,因为现在京剧已经开始走向世界,许多国际友人都成了热心京剧的戏迷。我们怎能容忍京剧戏文中的讹误给这个东方艺术瑰宝留下不应有的瑕疵?我们面对这些戏迷“老外”的诘问将何颜以对?不是危言耸听,这类语文方面的瑕疵还真不少。信手拈来,我就可以举出几例。
        《审头刺汤》
        在“诛奸”一场戏里,雪艳有一大段二黄导板、回龙、慢板唱腔,其中有一句“我老爷往湖北埋名隐姓”。此句中“老爷”二字,张君秋先生改为“夫君”二字,改得好。这且不言。单说“湖北”二字实乃“古北”之误,可能是早期京剧艺人的误传所致。经查清人李玉著《一捧雪》(上海古籍版)第十四出“出塞”,时坐镇蓟州的戚继光对莫怀古说:“……仁兄作速打点出关,竟到潮河川魏参将处安身……”注云:潮河川,在河北滦平县。经查地图,滦平恰在古北口之北。莫怀古从蓟州化名经古北口逃往滦平,路途近捷。若说是逃往湖北,则是毫无道理的。
        《穆桂英大战洪州》
        众所周知,宋时杨家将的抗敌故事应该发生在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按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宋时的洪州有二:一为今江西省南昌市,另一在今陕西省靖边县西南。二者均与杨家将的战场不合。另外,该书所载地名还有“弘州”,位于今河北省阳原县,在晋冀二省交界。可见,该戏名中的“洪州”可能为“弘州”之误。
        《太真外传》
        在“七夕盟誓”的一场戏里,杨玉环有一句唱词是“挽翠袖近前来金盆扶定”。其中近”字应为“进”字之误。“进前”与“退后”表示相反的动作。此句中的三个分句应各有一个主要动词:第一分句是“挽”,第三分句是“扶”,而第二分句的三字全是副词,故应以改为“进前来”为是。
        《西厢记》
        在“哭宴”一场戏里,崔莺莺有一句唱词“北雁飞南翔”,句中“飞”与“翔”二字字面不同,但含义相同。在同一句中异字同义反复,不能不说是一种修辞上的缺点。剧作家田汉先生为《西厢记》所写的剧本原作是: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翔。
        可见,“飞”字是在按词创曲时适应旋律的要求不得不加上的。记得有一位张派传人曾改动过五字中的后两字,但仍似不妥帖。笔者考虑到古人有湘南“回雁峰”的说法,建议将原词改为“北雁飞南湘”。是否可行,仅供参考。
        《二进宫》
        脍炙人口的《二进宫》已经家喻户晓,甚至用来戏指违法者第二次被公安局拘留。一般认为,所谓“二进”是指徐延昭和杨波第二次进宫(昭阳院)。但戏中并没有第一次进宫的情节;《大保国》一折的场景是“女王登基”的“金銮宝殿”,并非宫禁以内,所以算不得第一次进宫。历来戏曲的专业书介绍此剧情节,都声称是“徐、杨二人二次进宫”,令人费解。
        笔者在听谭富英、裘盛戎、张君秋三位大师合演的实况录音时,听到张先生一句清亮的念白,忽然豁然省悟。原来“二进宫”是这么一回事:
        徐小姐:启禀国太,徐、杨二家宫门候旨求见。
        李艳妃:宣他二人进宫!
        说破了就是一层窗户纸,原来就是“两个人一起进宫”。我想在明、清二代,早期的戏曲艺人没有统一审定的教材,只靠着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也许会有此类以讹传讹的事情发生。另一种说法是,在早期的剧本里,李艳妃是在“龙凤阁”中进行“女王登基”,《大保国》一折的现场不是金銮宝殿,而龙凤阁又是属于宫禁以内的屋宇。这样,第一次进宫就有了根据。但这种说法比较荒唐,难以理喻。由于全剧故事都是虚构的,所以,编造这种违背常规的情节就不足为训了。
        《西厢记》
        《哭宴》一场戏里,有一段动人的反二黄原板唱腔。其中“七香车快与我把马儿赶上”一句,田汉先生的原词是“七星车”,张君秋先生演唱时改为“七香车”,应当说是改得好的。“香”比“星”发声响亮;而且,《辞源》中只有“七香车”条,释文是:“用多种香料涂饰的车”。此车在古籍中有据可查,适合古时妇女乘坐。辛弃疾的词《青玉案·元夕》有一句“宝马雕车香满路”,说的就是这种车子。但是,近来见到某些张派传人不知何故,把“七香车”改为“驱香车”。这一改实在不敢恭维。首先,香车二字没有出处。其次,“驱”字可以说在此大煞了风景,与崔莺莺的身份不合。再次,“驱”字与后面的“快与我”不搭配。由此例可见,对于传统剧目戏文,如要修改,必须慎重和有组织地地进行,否则反而添乱。
        《女起解》
        此剧中的西皮慢板有一句:“想当初在院中艰苦受尽”。这句是解放后改的。原来的老词儿是“缠头似锦”。这老词儿是不好,因为它渲染了旧社会嫖客花天酒地的生活,而不是突出描写妓女的悲惨处境。而且“缠头似锦”也不符合故事中苏三的具体情况。按《三堂会审》的戏词:“十六岁开怀是那王公子”。当时的苏三并不是像白居易诗中所说“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所以说,“缠头似锦”对苏三来说,是不确切的。话又说回来,那新改的“艰苦受尽”似乎同样不太确切。请看,“公子二次进院门,携带来三万六千银”,“先打金杯和玉盏……,”。鸨儿把她当成摇钱树,必然小心呵护,怎能让她“艰苦受尽”?每次听到这里,总使听众觉得这是概念化的,而缺少形象化的、具体的感受,从而大大地削弱了艺术感染力,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探皇陵》
        此戏是《大·探·二》中的一折,戏名也使人迷惑不解。想明、清两代的皇帝陵墓,都在距离帝都甚远的风水宝地。徐延昭下得朝来,很快就能参拜皇陵,似乎这个所谓“皇陵”是非常近便的。徐延昭还有两句唱词:“耳边厢猛听得人声马吼,想必是李良贼来夺龙楼”,原来这个皇陵竟是皇宫的一部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二进宫》里也还有一句:“探罢皇陵到昭阳”,的确应当很近。直到最近,笔者偶然翻阅《戏考大全》,才发现真相。原来,在清末民初时期,这出戏的戏名叫《叹皇灵》。这里的“皇灵”就是在“太庙”中供奉的先帝的牌位。太庙本来就是皇城的一部分嘛!可见,通过戏曲艺人的逐代传授,京剧的文字资料会发生多么大的变异。在这当中,以讹传讹的结果会把京剧的文献弄得面目全非。笔者不过是一名业余的爱好者,所知非常有限,以上罗列的八个例子,可能如通常所说,是冰山一角。期待有专门的人力来进行这项除瑕祛疵的工作,可能是不现实的。因此,我建议《中国京剧》是否可以设立一个小栏目,叫做“戏文求疵”欢迎梨园界内外的同好都来供稿?想必会得到响应,并会有大收获。我以为,为振兴京剧做一点实事,总比泛泛地发一些空论要好得多。
        最后我在此呼吁,希望电视屏幕上的戏词字幕能够先有专人负责校正,考订无误后再播出。这个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对我们的负面影响太大了,我真担心电视屏幕成为新的以讹传讹的起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