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入戏,以兔最早,却也最少。
京剧中,将“兔”字嵌入戏名者,仅《白兔记》等几出。《白兔记》演咬脐郎出猎逐兔,在井台认母的故事。昔日,叶盛兰坐科“富连成”期间饰演过咬脐郎。
“行围射猎”,是京剧表演中时常出现的场面,诸如《连环套》《铁笼山》等。舞台上所猎之兽,大抵虎、豹、鹿、兔四种,均以“兽形儿”代之,“兔”排行居末,随小锣的“扎扎台、扎扎台……”上场,蹦而复跳,别有异趣。
京剧神话戏中,将兔“人化”者,堪推《嫦娥奔月》和《天香庆节》。《嫦娥奔月》系梅兰芳编演之第一出古装戏。嫦娥入月宫后,为调剂剧情,民间传说中的兔儿爷、兔儿奶。悉归丑行应工,前者褶蟒扎靠,背大纛,勾金色兔儿脸;后者凤冠霞帔,勾银色兔儿脸。梅兰芳初演此戏,由李敬山扮兔儿爷,曹二庚扮兔儿奶,插科打诨,令人解颐。
《天香庆节》为王瑶卿早年自编自演的剧目。故事情节热闹跌宕,是一出喜剧色彩浓厚的爱情纠葛戏。演的是,玉兔(捣霜仙子)下界,金乌(阳精大圣)羡其貌美,尾随而至。金乌托赤免(福陵丈人)为媒,向玉兔求婚的故事。王瑶卿以刀马旦饰演玉兔,大头上别一小“兔形儿”,舞姿翩跹,歌喉玲珑,令人神醉。架子花脸李寿山饰金乌。丑角前辈张文斌饰演赤兔。簪红色兔耳,穿绿褶子。尔后,徐碧云、侯喜瑞;萧长华,及中华戏校的宋德珠、赵德钰、王德溥,亦演此戏,甚为壮观。后荣春社演《唐王游月宫》等,亦有兔儿出现。
台上常见的是嫦娥身边那只捣药玉兔。不仅“奔月”戏有,只要事涉月宫就不可无此君。上世纪五十年代编演的《红色卫星闹天官》,七十年代上演的京剧《蝶恋花》都如是。四十年代张翼鹏在沪演出连台本戏《西游记》,有一本演悟空降妖,那妖也是这位玉兔下凡变化的。
话剧舞台上也曾有一出“兔戏”:儿艺演出的《小白兔》。它写小白兔偶然拾得猎枪,吓跑恶狼狐狸,从此骄傲起来,脱离集体。险落狐狸陷阱,幸遇猎人搭救。认识了错误。这出苏联儿童剧上世纪五十年代搬上中国舞台,久演不衰。主演史美明、徐小慧的表演给人印象极深。不少而今人人到中年的观众,仍然记得剧中那支《猎人之歌》:“我不打兔子山羊,我专打狐狸和狼。打猎呀,打猎我最爱好……”
(文/戴婷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