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山》本为昆曲剧目,经昆曲大家华传浩先生的革新,这个剧目从人物到表演都焕然一新。这个人物的身段、念白、唱腔可谓彼此兼顾、相互协调、面面俱到。表演上虽然繁重。但标准、规范。因此京剧的教学中常以此戏为锻炼演员各方面技巧配合和基本功训练的剧目,长此以往便成为了京剧文丑的必学剧目。
《下山》这出戏讲述的是小僧本无自幼身入空门,每天在清规戒律下晨钟暮鼓,不知不觉中成长为一个情窦初开的青年,随着对外面世界的了解便产生了这个年纪应有的向往和追求。于是趁一天寺中无人之际,便偷偷的溜出了山门逃往山下,巧遇同样逃下山的尼姑,后结为鸾凤。从剧情来看,这是一个追求自由和理想生活的青年人,虽有佛门清规的束缚但仍然鼓起勇气去争取自己向往的生活。从个人的角度来讲,他想追求男耕女织般平凡的生活,他不愿将生命中最重要的青春年华伴随着青灯黄卷度过。这是人的本性,是有温度有人性的,因此在表演中就不能只是将程式没有温度、生硬地表演出来,这其中要有人物,要把小和尚的天真浪漫、勇敢执着、俏皮可爱表演出来。
《下山》这出戏很吃功,其程式表现优劣之关键在于腰腿,腰腿不顺则动作不美。本无在出场时以左手大袖遮脸,踏着小步圆场,略微存腿而出至九龙口亮相,亮相时仍以大袖遮脸,左脚在前点地立住。这一动作表现了本无腼腆、青涩的人物形象,但也有抓住观众好奇的心理和吸引注意力之用。虽然只是一个出场,但在圆场衔接亮相的动作时,身段的协调和规范,腰腿的配合以及劲道的把握要求非常之高,如果动作不到位,出现过高或过低的现象,则会使此角色的第一印象大打折扣。亮住后转身背朝观众,伴随节奏,左右手持素珠在前,身体探平,先左腿抬起,然后随即收缩,右腿单腿着地亮住,同样身段左腿之后在换右腿。这个动作以青蛙像示人,因为这个角色取五毒之中的蟾蜍形象,所以有此动作。这个动作要求干净利落,不可拖泥带水,要在节奏的每一板上完成变化,干脆的动作便可显示出小和尚的轻快和活力。但这个动作在实际表演中也要根据自身情况作出调整,此调整则以身体比例协调为要,形体比例协调才会让观众看着舒服,才会符合丑中见美、俗中有雅的美学观感。
正在他双手持珠一步一步微微低头幻想的时候却看到了手中的素珠,顿时把他拉回到了清规戒律森严的现实中,于是他的心情便又陷入了沉闷。随后念完四句诗便进入了自述的念白段落,这一段念白仍然念做并行,在词句上更加清楚地对自己的身世进行了介绍,这里的念白尤其标准规范,每一个字需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把握准确,既清楚响亮又不失婉转细腻。最后念到“看今日,师父师兄都不在山,就是那伙头也下山砍柴去了,我不免往山门外闲步一回有何不可”时特意压低声音,但神气却越发饱满。此时本无的心理是非常激动的,此处压低声音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反衬,这种激动来自压抑下的渴望,在四下无人时便悄悄地跳了出来。这时虽没有下定逃山的决心,但确是从幻想到现实的一次进步。他鼓足了勇气来到了寺院之外,可见封建礼教对人欲的压迫,就连山门外的青山绿水亦成为了四下无人时才能看到的梦想。在来到山门外,看见了外面的花鸟山石,看到了成双成对的紫燕黄鹂,不禁喜上心头,念到“对对黄鹂弄巧,双双紫燕衔泥,穿花蝴蝶去还归,每日里蜂抱花心酿蜜”。这段念白尤其经典,通过眼神、动作、手势的配合将一幅悠然的花鸟画巻跃然眼前,可谓一段表演既是一首诗一幅画,优雅中不失风趣,谨中不失灵动、俏皮。要想达到如此意境,非娴熟运用程式且功力深厚不可。在这段念白的表演中,表情之关键在眼神,眼中要有物,眼中有了物便有了情景的大致轮廓,有了轮廓后便要靠身段来进一步将观众带入意境,而这样意境的身段,非流畅悠扬、舒缓伸展之动作不可,切忌出现动作不连贯、不顺畅、生硬刻板、见棱见角的现象。
本无想着想着便从抱怨和痛苦的回忆中想到了有一天在山下的经历,想到这里突然搓步后退,在作少女扭捏状走至前台,这个动作做起来要把握分寸,使其看起来可爱,动作、表演不可过火,否则就会使其看起来猥亵,甚至是追求的目的性不纯的淫僧。“见一个年少娇娥,哎呦,生的来是十分标致。”怎么标致呢?“看她脸似桃腮,鬓若堆鸦,十指尖尖,袅娜聘婷”。当想到这位少女的长相时,兴奋地发出“喂呦”的赞叹,并快速拍手后撤,唱到“莫说是个凡间的女子”往前走,做女子扭捏状至台前,原则同上。于是赞叹道“就是那月里嫦娥也赛不过了她,因此上心中牵挂,暮暮朝朝,我就瞥她不下”,这一段唱腔,是他心中所想最为牵挂之事,这是对美好的向往,对自由的憧憬也是对青春的追求。表演时要突显出小和尚的羞涩,但同样也磊落洒脱,不能常常戚戚,否则还是会演成淫僧的不良目的。当这段唱完后,随即反应过来,念到“想我是个和尚,怎么动起这个念头来了,我还是念佛,我还是念佛。”想起了寺院的清规戒律、多年的束缚,使其居然不禁为自己的想法感到羞愧。这时跑一个八字原唱至小边台口,面向下场门,唱:“我只得念弥陀,木鱼敲得声声响,意马奔驰怎奈何,意马奔驰怎奈何。”这时他虽然仍被森严的律法所约束,但强烈的追求理想与自由的勇气使其挣脱了最后的枷锁,最后终于逃下山去。随着“我就拜辞了菩萨,下山去寻一个鸾凤交”,脱去僧衣左右观看,确定了没人后便犹如久困牢笼的鸟儿一般轻快地跑下山去。
在最后一段唱腔中,一句“叹人生易老,需要及时行乐”,道出了本无珍惜当下的洒脱情怀,他要以“效当年刘郎采药桃园去,未审仙姬得会我”的浪漫主义精神为生活追求。“舍利本是高人做,有几个清心不恋花”更是人性中一种入世的、真实的且最为本真的价值观念。
纵观全剧,在华传浩先生的革新下,通过程式动作的改变,使一出淫僧淫尼不甘寂寞、追求私欲的不堪入目之作,变成了一出为了青春和自由勇敢挣脱封建礼教枷锁束缚,极富反抗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的戏曲剧目,舞台视觉得到净化,人物形象偏向美而优雅但不失风趣风格的变化,最主要就是来自演员表演和人物风格的改变,而这出戏的主要角色本无就是通过人物把握、程式设计的改革,使其焕然一新,变成了一个幽默可爱、俏皮活泼的角色,使这个剧目产生了新时代的价值。
(摘自《实践中的京剧文丑表演美学——以京剧文丑剧目《下山》为例》,作者殷继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