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须生泰斗马连良,开嗓便成经典——纪念马连良诞辰120周年

(2022-10-17 07:29:55)
分类: 图文:粉墨人生
须生泰斗马连良,开嗓便成经典——纪念马连良诞辰120周年
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1901-1966)

        他,8岁开始入科学戏,15岁因扮演《借东风》中诸葛亮一举成名;二次入科后,他广泛汲取各种流派的艺术营养,充实自己的表演技艺;
        他,创造性地改编京剧《甘露寺》,23岁跻身名家行列,并根据自身特点,形成唱、念、做并重的须生表演风格;
        他,29岁创立“扶风社”,本着台上台下“一棵菜”的宗旨,广纳人才,排演了一批马派名剧,实现了自己对京剧全方位改革的理想;
        他,在新中国成立后,领衔拥有“马谭张裘”四大头牌的北京京剧团,为中国京剧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是中国京剧史上拥有最广泛观众、最多经典剧目的一位承前启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演员;
        他就是京剧表演艺术家、须生泰斗——马连良。

        01
        京剧巨星与他的马派名剧

须生泰斗马连良,开嗓便成经典——纪念马连良诞辰120周年
京剧《借东风》剧照
        
        《群英会·借东风》——见证他一炮而红,陪伴他五十个春秋
        《群英会·借东风》是描写三国时期“赤壁之战”吴国和蜀国联军破曹的中心剧目,马连良先生在剧中扮演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这一演便是五十年。
        《借东风》首演于1916年,当时的马连良年仅十五岁,是富连成科班的学员。北京富连成戏剧学社,是一所专门培养京剧演员的学校,按规定学生入科要学习八年。当年,七年级的马连良已主演了不少正工老生戏,如《空城记》、《武家坡》、《法门寺》、《雍凉关》等,在科班里小有名气。科班总教习萧长华看好马连良的才华,有意把马连良推上富连成领衔老生的位置。于是在复排经典连台本戏《三国志》时,萧长华将其中至关重要的诸葛亮一角交给马连良来扮演。
        在此之前,《借东风》的“祭风坛”一折里,诸葛亮只有几句念白便一带而过。这次复排,萧长华认为赤壁之战几近结束,全剧到这里应该有一个总结性的唱段,他想到马连良以前在《雍凉关》的一段原板演绎得不错,可以借鉴。于是重新填词,加工整理,一段专门为马连良量身定做的唱段——“先天书玄妙法犹如反掌”,就这样诞生了。
        此时的马连良在台底下已经有了人缘,经此剧一烘托,把这段《借东风》唱得落落大方,潇洒飘逸,加之马连良对诸葛亮这个人物把握得当、运筹帷幄,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马连良不负众望,一炮而红。《借东风》也从此成了他的代表作,跟随他在舞台上红了半个世纪。
        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马连良曾经对《借东风》做了多次局部的修改,比如把“我算就了”改为“我料定了”,把“我诸葛上坛台祝告上苍”改为“我诸葛假意儿祝告上苍”,虽然只是更改了几个字,但是纠正了过去人们把诸葛亮神化,宣扬迷信的偏见。
        马连良的嫡孙马龙说道:“祖父成名以后,这出戏常常被编排为打炮戏,就是被安排在一期演出的第一场,他常常在前部演鲁肃,后部演诸葛亮。演这两个人物,他表演的侧重点不一样。表现鲁肃热忱、憨厚、爽朗的性格时,祖父(马连良)以念白和做工为主。表现诸葛亮沉着、镇静、稳重的风度时,他念白音调稍低、速度放慢。同样是笑,他演绎的鲁肃是呆笑、大笑,演绎的诸葛亮则是冷笑、含蓄地笑。每每唱到《借东风》这一段时,都会受到观众的欢迎。”

须生泰斗马连良,开嗓便成经典——纪念马连良诞辰120周年
《甘露寺》剧照

        《甘露寺》——巧思打造精品,配角“翻身”成主角
        京剧《甘露寺》讲述了三国时期孙权假称要将胞妹孙尚香许配刘备,诓其过江招亲,以为人质,借此索还荆州。《甘露寺》里的乔玄本来是个配角,只有很少几句戏词,马连良在科班时演过这个角色。
        一次偶然的机会,马连良听到师傅们聊天,说起多年以前京剧演员贾洪林演过一出与众不同的《甘露寺》,前面仿佛有段词为“劝千岁”的唱段,后面的念白也比较丰富。但由于年代过久,没人能把贾洪林当年的表演说清楚,更不可能有什么剧本、唱词流传下来了。
        根据前辈们的讲述,马连良认准了这是一出推陈出新的好戏。以往刘备是主角,如果按照贾洪林的戏路,把乔玄进一步加工创造,能把这个二路活的乔玄唱成头路活。
        于是马连良按照自己对贾洪林艺术风格的理解,在老前辈的帮助下,设计了一段唱段“劝千岁杀字休出口”,又将相亲部分的念白、表演加以丰富。全新版本的《甘露寺》别开生面,马连良在表演的过程中,运用夸张的语气,结合演唱与动作表情,创造出了特别的喜剧效果,与当时舞台上普遍存在的中规中矩、平淡无奇的老生表演大相径庭。所以这个戏一上演就受到观众的喜爱,1924年该戏在上海首演,创造了一个月内连演十场的记录。

须生泰斗马连良,开嗓便成经典——纪念马连良诞辰120周年
《十老安刘》剧照

        《十老安刘》——用心打磨爆款,一举震动剧坛
        京剧《十老安刘》由《淮河营》、《监酒令》和《盗宗卷》组成,马连良在剧中扮演老臣蒯彻。《十老安刘》于1942年5月在天津中国大戏院公演,这部戏是马派艺术中期作品的最高峰。
        在此之前,京剧舞台上没有《十老安刘》这出戏,常演的只是《监酒令》和《盗宗卷》。马连良小时候就听说过《盗宗卷》前面有一出叫《淮河营》的戏,后来就失传了。马连良找这个剧本找了十几年,后来在戏曲作家翁偶虹的帮助下,找到了汉剧原本的《淮河营》。马连良请人用三年的时间反复地编写,《十老安刘》的初稿就算形成了。后来马连良又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对这部戏进行润色,常常琢磨到天亮,吃饭也不知其味。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十老安刘》首演一炮而红,震动了整个剧坛,而且几十年来历演不衰。

须生泰斗马连良,开嗓便成经典——纪念马连良诞辰120周年
《赵氏孤儿》剧照

        《赵氏孤儿》——集一生积累,造就里程碑式作品
        1959年,时任北京京剧团团长的马连良,与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合作,排演了京剧《赵氏孤儿》。在这部新编的历史剧目中,马连良集一生的积累,成功地塑造了义士程婴,《赵氏孤儿》也成为京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代表剧目。
        与以往不同的是,马派戏多多少少都有喜剧的成份,但《赵氏孤儿》完全是正剧,体现了主人公程婴的义气。马连良把程婴出现的八场戏,归纳为八种不同的情感变化,并根据人物的情绪、剧情的需要,设计了八个不同的上下场。在各场次中大到唱腔锣鼓,小到身段台步都做了精心的编排设计,把程婴这个人物,由内到外演绎得鲜活生动、感人至深。

        02
        精益求精,匠心成就须生泰斗的辉煌一生

        马连良于1901年出生在北京,他从小对京剧痴迷,8岁入富连成科班学戏,少年成名,红透大江南北。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京剧空前繁荣,争排新戏之风盛行,马连良以传统老戏为基础,挖掘、加工、翻新、创排了一批新剧目,开启了他对京剧的改革之路。

须生泰斗马连良,开嗓便成经典——纪念马连良诞辰120周年
扶风社——“扶风五虎”

        在自身实力不断提高,及外界舆论的大力推动下,马连良终于决定自组班社。1930年9月26日扶风社正式成立,“扶风”的意思是扶持正气之风,名字表明了剧社从演出内容到管理的追求。由于性格仁厚,做事认真,马连良的扶风社名家荟萃,好剧叠出,人丁兴旺,开启了近20年的辉煌。
        马连良对演员的要求很高,除了主要演员,二、三路演员、一般的演员、龙套、宫女丫环等演员他都十分重视。有时马连良要亲自选择龙套、宫女丫环,无论个头、扮相都要求一样漂亮。
        扶风社里常年养着两个人,一个负责剃头刮脸,一个负责刷靴底。每个演员上台前都要剃头刮脸,舞台的服装要做到“三白”,即护领白、水袖白、靴底白。为了舞台的整洁,马连良还要求乐队统一着装。
        五十年流光岁月,匠心成就经典。回顾辉煌的京剧生涯,马连良以“为满足观众需要,但求无愧我心”之真诚为信念,尽自己之努力,不断地把尽可能完美的艺术贡献给观众。须生泰斗,无悔国粹!
        (来源:CCTV4《中国文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