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英培(1928—2002)
10.意思相反包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的包袱。如《东京客人》里面就有这样的手法:
甲:我往屋里一看,×××的中国妈、日笨妈,他爱人孩子都坐满了,桌子上摆满了中国菜、日笨菜,嘿!真好。
乙:好!
甲:好!什么好?
乙:怎么啦?
甲:×××你太不够意思了,为了你们母子见面我跑前跑后的容易吗?怎么着,你们都进屋吃去啦,不管我啦?我告诉你,你们不是不叫我吗,没关系!当时,我一狠心,一跺脚,干脆!
乙:回去了。
甲:我进去了。
按着事物的发展规律,既然一狠心,一跺脚,那就是回去了,可恰恰与此相反,却自个儿进去了。出乎意料,合乎情理,从而产生笑料。
11.打岔包袱:打岔是相声里使用较老的一个手法。传统相声《学四相》就是采用打岔的手法。使用这种艺术手法喜剧效果强烈,请看《小段》:
乙:大爷!
甲:啊!
乙:您吃饭了吗?
甲:我出汗了吗?没有,药吃的少。
乙:您听不见哪?
甲:你要买线哪?
乙:不对。
甲:上税?上什么税呀?
这就是靠打岔这个手法产生的包袱。
12.对照包袱:对照就是把两种不同思想的人或两种不同性格、不同相貌的人,加以对照而产生的效果。如《垫话》:
甲:您看刚才那位女演员往台上一站,观众就给四个字的评语。
乙:哪四个字?
甲:上人儿见喜。
乙:好看。
甲:我往台上一站哪,观众也给四个字的评语。
乙:上人儿见喜?
甲:伤财惹气。
乙:我要往台上一站哪?
甲:也给四个字的评语。
乙:伤财惹气。
甲:执行枪毙。
这就是通过人与人的对照、比较出的包袱。
13.曲解包袱:曲解包袱是相声里常用的手法。曲解大部分是对名词、名称的歪曲理解,从而产生与原意不同的解释,产生了喜剧效果。如《改行》中的:
甲:皇上戴的帽子叫“王冠”。
乙:噢!
甲:皇上穿的外衣叫“龙袍”。
乙:是。
甲:皇上写封信叫“御书”。
乙:对!甲:皇上死了都有名。
乙:叫什么?
甲:叫驾崩。
乙:怎么叫驾崩哪?
甲:就是弄俩人驾出去给崩了。
乙:没听说过。
这都是曲解的手法出的包袱。
14.跳出包袱:如《春回大地》中的:
甲:……三年见成效啊!捷报传四方,看,那是去年刚建的机床厂——
乙:出机床的。
甲:那是去年刚建的钢铁厂——
乙:出钢铁的。
甲:那是去年刚建的服装厂——
乙:出服装的。
甲:那是去年刚建的新广场——
乙:在——广场出什么啊!广场什么也不出。
那是去年刚建的新广场,是属于跳出的手法,前边说的是机床厂、钢铁厂、服装厂,到第四翻儿突然说了新广场,跳出了规律之外,从而产生了笑料。
15.颠倒包袱:事物的颠倒,语言的颠倒,都可以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如《特殊生活》中的:
甲:你不要怕,要敢说话,要有大无畏的精神,要敢上五天揽月……
乙:那叫九天揽月。
甲:要敢于下九洋捉鳖……
乙:五洋捉鳖。
甲:我这差四个洋呢——
这就是颠倒出的包袱。还有什么“我提了火车上皮包”哇,“我拿出钢本日记笔”呀,“自行车骑上了我”呀等等都是颠倒手法。像《喜事》里的“我长得像我闺女,不,我们闺女长得像我”,都是由于语言的颠倒产生的笑料。
16.矛盾包袱:关于矛盾出包袱,有不少的相声使用了这样的手法,就是语言自相矛盾、漏洞百出而不能自圆其说,从而产生语言与思维的冲击力,收到喜剧效果。如《戏剧杂谈》中的:
甲:直到现在,我研究戏剧五十多年了……
乙:您等会儿吧,您今年多大岁数?
甲:四十三岁。
乙:研究戏曲五十多年啦?
甲:啊,所以呀。
乙:今年您四十二,怎么研究戏剧五十多年呢?
甲:啊,是啊,它这个,差点是吧?
乙:差点呀,差多啦!
甲:是啊,你听着奇怪呀。
乙:啊。
甲:是嘛,连我听着都奇怪!
在这里甲先说研究戏剧工作五十多年了,而年龄却才四十二岁;当乙再问他研究多少年时,甲语言支唔搪塞,不能自圆其说,因而引人发笑。由矛盾而构成的包袱,明快、具体,讽刺力强,效果也强烈。
17.跟着跑、顺杆爬包袱:所谓跟着跑、顺杆爬,就是你说什么他跟着说什么,你说东就是东,你说西就是西,这样的手法出的包袱就是跟着跑的包袱。如《社会主义好》中的:
甲:电影一开片,一个女的在水牢里关着,旁边站着一个人,一边打一边问,你还跑不跑,你还跑不跑……
乙:你说那是红色娘子军。
甲:对,是红色娘子军。
乙:挨打那女的叫琼花。
甲:对,琼花后来跑了,她在前边跑。后边有人追,追到河边上,看到一只鞋,打锣那小子还喊哪。
乙:喊什么?
甲:少东家,在这儿哪!
乙:你说的那是白毛女。
甲:对,白毛女跑到深山沟里,头发都白了,弄得人不人、鬼不鬼的,后来八路军来了,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乐坏了,高兴地挎了个线笸箩,从山上往下跑,跑到小河边还唱哪!
乙:还唱!唱什么?
甲:河边的青蛙呱呱地叫哇!
乙:你说的不是白毛女,这是刘巧儿。
甲:对,刘巧儿,我唱的就是刘巧儿。
乙:又刘巧儿啦!
甲:刘巧儿这人大公无私,敢向不良倾向作斗争,有人出去干私活,她上去就拦住了:“站住,你们干什么去,这是走资……义道路”。后来她跟她爱人干起来了,一把就给喜旺推个大仰面叉。
乙:唉,你说的这是李双双。
合:对,我说的就是李双双。
乙:我就知道是这句嘛,人家说什么,他就说什么呀。
这就是跟着跑、顺杆爬出的包袱。
18.赏踹包袱:就是先把事物或人物捧得高高的,而后又突然地给予贬低,从而产生喜剧效果。如《垫话》:
甲:哟,×××同志,久闻大名,如雷贯耳,浩月当空,名驰宇宙,往日终不得暇,今日相见真乃——
乙:三生有幸。
甲:也不怎么样!
这几句就是先捧后蹬,先赏后踹出的笑料。
19.误会包袱:使用误会这种手法的相声太多了。请看《小段》中的:
甲:这位扮演孙权的上台得报名呀,可是由于他上台太忙,把自己扮演谁这碴儿给忘了。
乙:是呀。
甲:上场之后,一抱拳,“俺孙……”孙什么,他想不起来了。
乙:那怎么办哪?
甲:在舞台的边幕上有位管事的,一看哟,忘词了,怎么名字都报不上来啦?你不是扮演孙权吗!他小声告诉他:“孙权哪,孙权。”可是台上这位哪,一忘词什么也听不见了。
乙:脑袋都大了么!
甲:这位管事的一看,听不见哪!干脆我比划吧,就把拳头伸出来了。
乙:这干吗?
甲:这意思是孙——拳哪!
乙:那就赶快说吧!
甲:台上这位一看,噢,这是告诉我词哪!可是他体会错了。
乙:他怎么报的?
甲:这么报的,俺孙——一看台边,孙——锤——。
这就是由于误会而产生的包袱。误会的手法在相声中是常用的手法。
20.双关语包袱:所谓双关语,就是说东指西、一语双关的手法,揭露实质,产生包袱。如传统相声《黄半仙》中的:
黄蛤蟆、黄蛤蟆,你就死到这盒里啦。皇上说:“哎,又叫你猜对了。”
因为皇上这盒里放的就是一个黄蛤蟆,而这黄半仙呢,名字也叫黄蛤蟆,自己叫着自己的蛤蟆名字,可皇上以为是说的盒里的蛤蟆呢,一语双关,又叫了自己的名字又巧说了盒里的东西。
还有《南北话》中的:
甲:我叫你买猪肝,你怎么买竹竿回来啦!你那耳朵呢?
乙:耳朵呀?在兜里哪,顺手把买的猪耳朵拿出来了。
这也是双关语的包袱。
21.“吃了吐”包袱:吃了吐的包袱,是捧哏常用的一种手法,逗哏的用的较少。吃了吐就是先吃了,再吐出来,就像一个人拿一块蜡当糖,猛然放到嘴里去吃,立刻发现不是味,马上就吐出来,从而产生了笑料。如《我爱中国》中的:
乙:哪国的外国人我都见过。
甲:英帼人?
乙:见过。
甲:法帼人?
乙:见过。
甲:美帼人?
乙:见过。
甲:山东美帼人?
乙:见……没见过。
先说见是吃,“没见过”是又吐出来了。又如传统相声《卖估衣》中的:
甲:爷俩赶集哟。
乙:一大一小哟。
甲:我是你干佬哟。
乙:就那么办喽,——去你的吧!
“就那么办喽”是吃,“去你的吧”就是吐。
在安排组织吃了吐的包袱时,一般都是捧哏的用,很少是逗哏的使用,要注意这一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