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京剧舞台流光溢彩
色彩斑斓美妆容,脸谱夸张显性情。
桌椅分合换摆法,瞬时窑洞变皇宫。
在笔者的童年时代,看戏是一件最大的乐事,舞台上花花绿绿,五光十色,赏心悦目,色彩缤纷的戏装,亮丽夺目的头饰,五颜六色的脸谱,艳丽秀美的妆容,让人目不暇接,连桌椅都要用绣花的绸缎罩上。最奇怪的是那城墙竟然是用布画的,城门只有一人多高,武将出入必须低身……长大了才知道,那台上的花花绿绿都是有讲究的,人物的穿戴是有规矩的,而那城门只不过是个象征,所以才做成那个样子;才知道京剧舞台上也是大有学问的。
一、色彩缤纷的戏装
京剧的服装即戏装、戏衣,戏曲行话叫“行头”。后台有专人管理戏装,戏班称之为“箱倌儿”。京剧服装种类繁多,分类存放在戏箱里,分为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头箱。
(1)大衣箱。存放文职身份的角色所穿服装,如蟒、官衣、帔、褶子及衣裙等。
蟒是一种礼服,用缎子制成,帝王将相穿男蟒,后妃、贵妇穿女蟒。《甘露寺》中,刘备穿的就是红蟒,《贵妃醉酒》中杨贵妃出场时穿的是女蟒,酒醉后穿的是宫衣。宫衣又称“宫装”,是王妃和公主穿的礼服,样式基本与女蟒相同,色泽鲜艳、华丽,腰际以下缀有数十条五彩飘带。
官衣是一般官员穿的礼服,用素缎子制成,颜色有紫、红、蓝、黑等色,《群英会》中的鲁肃穿的就是紫官衣。官衣的主要特点是前胸、后背各缀方形补子一块,上绣仙鹤等飞禽。帔是帝王将相、官员和士绅穿的便服,用缎子制成,对襟,长领子,宽袖,带水袖。《群英会》“对火字”一场,周瑜穿的是男帔,《游园惊梦》中的杜丽娘穿的是女帔。
褶子的样式像和尚、道士穿的长袍,男女老少、文臣武将、贫富贵贱都可以穿。褶子有花有素,《游园惊梦》中的柳梦梅穿的是花褶子,《击鼓骂曹》中的祢衡穿的是素褶子(青色)。富贵衣是褶子的变种,为穷困潦倒的书生所穿,因其日后必定富贵,故名“富贵衣”。
还有一种武将、山大王、侠客、武士、土豪恶霸等穿的便服,叫“开氅”。《除三害》中的周处、《盗御马》“坐寨”一场窦尔墩手下的四个头目穿的都是开氅。
武旦穿缎制绣花袄裤(立领,对襟,束袖)。花旦穿的绣花袄裤为大襟,小袖(不带水袖),小户人家女子及丫鬟使女穿用时,腰系四喜带或绣花汗巾,丫鬟外加坎肩。
裙子也有好几种。一般旦角穿白色衬裙,外面穿蟒或帔、褶子。《断桥》中的白素贞穿的是腰包裙,素白色,裙片展开形似蝴蝶,将白色腰包裙系在衣服外面,称为“打腰包”,用以表现病人、行路人或犯人。一般劳动人民穿老斗衣、茶衣时,也系腰包,《打渔杀家》中的萧恩、《钓金龟》中的康氏都穿老斗衣,外系腰包裙。《钓金龟》中的张义属茶衣丑,也系“腰包”。还有一种老旦裙,多为深绿色,不绣花,与老斗衣配用。花旦穿的裙子是与袄搭配的,样式很多。另有与袄裤结合使用的战裙,类似靠的下甲。
(2)二衣箱。存放武职身份的角色所穿服装,如靠、箭衣、抱衣、快衣等。
武将穿靠。插靠旗的靠叫“硬靠”,不插靠旗的靠叫“软靠”。赵云、高宠等穿的是硬靠,《群英会》中的黄盖、《碰碑》中的杨继业等年老力衰的老将穿软靠,关羽也穿软靠。靠有男女之分,女将(如穆桂英)穿的是女靠。
箭衣是清代服装经过加工美化而成的。
侠客、义士、绿林英雄穿的紧身衣裳叫“打衣”,又称“抱衣抱裤”,《三岔口》中的任堂惠穿的就是打衣。
由武生、武丑扮演的民间英雄(如武松)穿的叫“快衣快裤”。
(3)三衣箱。存放水衣、护颈、胖袄、彩裤、靴鞋等。水衣是为保护戏衣免受汗水浸湿而衬在戏装里的粗布衬衣。护颈起保护衣领和丰富肩部的作用。胖袄是白布做的棉坎肩,圆领,宽肩,穿在戏衣里面,可使人物形象饱满。彩裤是各行角色都要穿用的,为绸制,样式如中式灯笼裤,肥大,有各种颜色,红、黑两色居多,多为素地。
京剧人物穿的鞋子也有多种。男性穿蟒、扎靠者多穿厚底靴(又称“官靴”);丑扮官员、文人、太监和行动比较轻巧的人物穿薄底靴;穿打衣、快衣的角色穿快靴;老年人穿夫子履;一般的兵士、差役穿洒鞋;妇女穿绣花鞋;着旗装的角色穿花盆底鞋(普通彩鞋加上一层倒置花盆形鞋底)。
(4)盔头箱。存放盔、冠、巾、帽。
京剧人物头上戴的帽子称为“盔头”,也有好多种,不同行当、身份、地位、年龄的角色,帽子的样式、色彩、纹饰、名称也不尽相同,大体分为盔、冠、巾、帽四类。
武将戴盔。关羽、赵云戴的叫“夫子盔”,《霸王别姬》中的项羽戴霸王盔(又名“八面威”),《挑华车》中的岳飞戴荷叶盔,周仓戴倒缨盔。
冠多为帝王、贵族的礼帽。皇帝戴平天冠、九龙冠,皇后戴凤冠,皇太子戴紫金冠,《群英会》“打盖”一场,周瑜也戴紫金冠。
巾是一种便帽,种类很杂,有员外、乡绅戴的员外巾,宰相居家戴的相巾,书生戴的文生巾,武人戴的武生巾,儒生戴的方巾,浪荡公子戴的棒槌巾,穿箭衣或开氅的武人戴的扎巾,商人和店主人戴的鸭尾巾,等等。帅盔、扎巾的前半部分还加有半圆形的额子,饰有珠子、绒球,正中有面牌,两侧有龙纹耳子,显得珠光宝气。
帽有皇帽、罗帽、纱帽、驸马套、太监帽、皂隶帽、龙套帽、毡帽、草帽圈等。皇帽是皇帝专用的礼帽,徐延昭戴的是侯帽,武松戴的是罗帽,鲁肃戴的是纱帽,《四郎探母》“坐宫”一场的杨延辉戴的是驸马套。太监帽是太监戴的,皂隶帽为皂隶专用。龙套戴的帽子叫作“龙套帽”,又叫“小板巾”。一般劳动人民戴毡帽,渔夫、樵夫用草帽圈。
这么多服装怎么穿用?它和生活中,影视、话剧的服装有什么不同?这是认识京剧艺术的重要方面,这里面有很多学问,下面略说一二。
1.“宁穿破,不穿错”
梨园界有“宁穿破,不穿错”的说法,意思是什么人物什么扮相,都有一定之规,必须严格遵循服装穿戴规则,不能为追求服装华丽而随意乱穿衣,以致损害人物形象。
京剧服装是高度程式化的。聪明的前辈艺人把古代日常生活的服装加以提炼、概括、美化、夸张,形成了一整套类型化服装。不同的人物,因其身份、地位、年龄、性格、品质以及对剧中人审美评价等的不同,服装的式样、色彩、图案等均有严格的区分,这是一项非凡的创造。
比如蟒的颜色有红、黄、绿、白、黑、蓝、湖蓝、粉、秋香(像秋天落叶的颜色)、紫等十色,王侯、宰相、元帅、钦差大臣、驸马等穿红蟒,武人穿绿蟒,英俊的青年将帅穿白蟒,性格刚猛的角色穿黑蟒,俊雅的小生穿粉红蟒,老年人穿秋香色蟒,不能乱穿。
又如官衣、褶子、箭衣等的颜色同角色的身份、地位也有关。状元、进士等穿红官衣,知县穿蓝官衣,门官、驿丞官穿黑官衣。文人、书生穿蓝褶子,贫穷不得意的人物、下层社会出身的一些英雄好汉、家院、苍头都穿青褶子。皇帝、大将、驸马穿的箭衣全身绣龙,叫“龙箭衣”。中层人物穿绣有团花的花箭衣;一般的公差、衙役、兵士和身份较低的人穿黑、紫色的素箭衣。
盔帽的使用也有严格的规定。正面人物(如《群英会》中的鲁肃)戴方翅纱帽,表示品行端正。《铡美案》中的包拯戴的帽子叫“相纱”,相纱两边的翅子很长、很平,象征人物办事公平。许多曹操戏(如《击鼓骂曹》《长坂坡》等)中的曹操也戴相纱,因为他是汉丞相。一些奸险、狡诈、凶残的人物戴尖翅纱帽,一些昏官、贪官和吹牛拍马、谄上欺下的势利小人戴圆翅纱帽。翅子的花纹有的呈铜钱状,象征戴纱帽的人贪财。
这种程式化服装使舞台上的人物形象鲜明,观众很容易识别,角色一登场,从他们的穿戴就能知道他们的身份、地位、善恶等。例如戴皇帽、穿浅黄色蟒的人物是皇帝;戴相貂、穿蟒袍的人物是大臣;穿蟒袍、插翎子、挂狐尾的人物是番邦中地位较高者或山寨首领。《四郎探母》“坐宫”一场的杨延辉挂狐尾,表明他是辽国臣子。狐尾是用兔毛做成的,成对挂于冠后,多用于番王、番将或草莽英雄人物,窦尔墩即挂狐尾。
又如头戴文生巾、身穿素褶子的人物是文弱、儒雅、家境贫寒的书生。流氓恶少戴的棒槌巾前低后高,上小下大,绣有散花,背部有一对桃形上翘的小翅,一走一晃,显得人很轻浮;《望江亭》里的杨衙内就戴棒槌巾。宰相上朝时戴相貂,居家则戴相巾,象征人物所处环境的变化。
在京剧里还有一种约定俗成的穿戴规则:台上只要有一个人穿清装,就表示这出戏的故事发生在清代,或非汉民族地区。《四郎探母》中铁镜公主和萧太后都穿旗装,就表示她们是汉族以外的民族妇女。我们要想看懂戏,就必须了解京剧服装的这些穿戴规则。
京剧服装上的花纹、图案也有象征性,象征人物的身份和性格。例如帝王、后妃的服饰使用龙、凤图案;文臣穿的袍服只能绣四爪的蟒;武将及绿林英雄的服装常绣狮、虎;运筹帷幄的人物穿绣有阴阳八卦的八卦衣;老年退隐高官和员外、乡绅的服饰常绣松、鹤;官宦之家的夫人、小姐的服饰常绣牡丹、玉兰;书生的服饰绣梅、兰;机警的武丑人物则穿绣有燕子图案的服装,表示其举止轻捷如燕。
2.蔺相如因何穿明装
《将相和》演的是战国故事,剧中深明大义的蔺相如没有穿孔子那样的服装,他穿的袍子基本是明代的样式,这显然与史实不符,可在京剧里,这种穿戴不算错,观众能够接受,看得懂,这是京剧服装的又一特征——通用性。
京剧服装与写实性戏剧不同,不分朝代、地域、季节,有很强的概括性。京剧服装的样式主要是根据明代服装设计的,并参酌唐、宋、元、清的服制加以创造,同一套服装,不管剧中人属于哪个朝代,无论春夏秋冬,都可以穿。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艺术处理手法,以少代多,以有限的服装,演绎几千年的历史故事与人物,物尽其用。这种“以少胜多”的做法风格简约,如同中国象形文字各个单字可以连缀成词一样,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箭衣、马褂、旗装本来都是清装,经过加工美化,成为一种通用的服装。箭衣用途较广,上至皇帝、高级将领,下至一般武士、绿林英雄,以及衙役等均可穿用。马褂作为将士、校尉出行时的罩衣,穿在箭衣外边,《武家坡》中的薛平贵穿的就是马褂。旗袍原是满族妇女的服装,京剧舞台上的旗袍上下一体,线条流畅,显得人物亭亭玉立。
3.戏服可舞
京剧服装具有可舞性,能适应表演的需要,是表演的辅助工具。京剧服装为适应歌舞化表演的需要,多为宽袍大袖,衣袖长达尺许,装饰物特别多。
古代将士穿的铠甲,在京剧舞台上被改造成了舞蹈服装。《贵妃醉酒》中的杨玉环刚出场穿的女蟒,上绣丹凤朝阳和日、月、海浪、水纹图案,显示了贵妃的威严、庄重;醉酒以后改换的宫装更是华丽无比,与全剧载歌载舞的风格十分协调。《小上坟》中的刘禄景是县官,却穿比一般男官衣短的丑官衣,因为刘是丑扮的喜剧人物,穿这样的官衣显得滑稽可笑,又便于表演。
侠客等穿的打衣、快衣都是紧袖的,为的是武打方便。开氅是大领、大襟、大袖,可以随时用双手拉开大襟,露出里边的战斗服装,显示人物威武的神态,也可以随时脱掉,投入战斗。开氅的颜色很多,色彩鲜艳,很好地烘托了人物的豪壮气势和战斗场面。有些群戏,满台英雄武士同时拉开开氅大襟,昂首挺胸地站在台上,场面雄伟壮观。
水袖、翎子、帽翅、玉带、靠旗等物品在生活中都是没有的,或者是可有可无的,而在京剧舞台上都成为重要的舞蹈工具,成为演员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手段,必不可少。
古代官员的玉带是紧紧地箍在身上的,京剧舞台上的玉带只是松松地挂在袍子上,舞动起来能够摇曳生姿,展示人物的喜怒哀乐。另外,玉带还具有装饰作用,它围于腰间,将肥大的袍服适度分割,使人物整体形象具有美感。靠旗原为军中的令旗,插于腰间或肩头,在京剧舞台上,为了加强舞姿,改为四面,插于背后,武将开打或做“起霸”等身段时,靠旗随之抖动,更显威严。
京剧演员穿的厚底靴,靴底约二至四寸厚,其目的之一是为了增加演员的身高;武生、花脸演员穿胖袄也是为了弥补一些演员体型的不足,使人物形象饱满、魁伟。
4.京剧服装——精美的工艺品
京剧服装具有装饰性。京剧服装质料考究,多为绸缎,经过精心设计、美化,制作精美,刺绣文饰,色彩斑斓,富丽华贵,又风格统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民族特色,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京剧服装设计符合中国传统美学原则,注重形式美,能给人以美感,充分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例如古代将士穿的铠甲是用皮革或金属制成的,而在京剧舞台上成了精美的工艺品;靠旗要加以装饰,旗上有用各种彩线绣的龙纹,看上去光彩夺目。皇后、公主头戴凤冠,满头珠翠,凤冠上还有一排排的丝穗,身穿女蟒,肩膀上加罩缀有排穗的云肩,腰围玉带,脚穿绣花彩鞋,光彩照人。贫苦人穿的破衣烂衫也加以美化,用罗缎制成,上面均匀地缀上各色绸布块,表示“补丁”,而衣服的外形完好无损,破衣不破,造型鲜明淡素,在群芳中独树一帜。犯人穿的罪衣、罪裙也是用红缎子制成的,为的是冲淡凶杀的气氛。京剧各行角色穿的彩裤,与各色的服装相匹配,能产生很好的装饰效果。
京剧人物穿的厚底靴,靴筒用青缎子制成,靴底刷成白色。一般人穿的便鞋也略加装饰,如老年人穿的福字履,前端饰以云头,鞋面上饰以“福”字;《打渔杀家》中的萧恩穿的洒鞋,鞋面饰有鱼鳞纹;妇女穿的彩鞋是缎面绣花的,鞋面上缀有穗子。
京剧的服装虽然种类繁多,却不杂乱,经过前辈艺术家的不断革新创造,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其表现力极强,各种色彩、纹样、质料不同的服装经过巧妙的搭配,与演员的表演、化妆、道具相匹配,形成一个个为剧情所需要的人物造型,使京剧舞台鲜丽华美,满台生辉。
如《战马超》中的张飞勾黑花脸,扎黑靠,使黑穗丈八蛇矛枪;马超俊扮,扎白靠,手执亮银枪,一黑一白,十分醒目。《断桥》中的白素贞全身缟素,纯洁淡雅,头顶红色绒球,使白娘子的形象既有光彩,又富于性格特色,显得典雅恬静。
又如《玉堂春》“会审”一场,红色大帐、红色桌围椅帔,苏三穿红色的罪衣、罪裙,三个问官均穿红官衣(自谭鑫培始,问官刘秉义改穿蓝官衣),谓之“满堂红”,场面十分红火。
我们从京剧服装也可以看出前辈艺术家的智慧,那一件件精美无比的戏衣固然令人惊叹,如此绝妙的服装设计思路更令人折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