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剧漫话(十三)|石呈祥

(2022-10-16 22:21:58)
分类: 图文:京艺论丛
       第六章京剧流派姹紫嫣红

        京剧诞生百余年,名家大师竞菊坛。
        流派纷呈放异彩,德艺双馨代代传。
        逢年过节,中央电视台的戏曲晚会都少不了京剧名段,马、谭、杨、奚,梅、程、荀、尚,流派纷呈。京剧流派是京剧发展史的灿烂篇章。自京剧诞生以来的百余年间,各个行当都曾涌现出一大批成就卓著、声名显赫的艺术巨匠和表演大师,他们在继承前人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勇于探索,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于是就产生了流派。各个流派习惯上多以创始人的姓来命名,每个流派都有一批数量可观的剧目,使京剧舞台繁花似锦,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并有弟子传人,薪火相传。
        下面介绍几个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的京剧流派。追寻各个流派创始人成功的足迹,从中可以窥见京剧衍变发展之一斑,领略各派名家的绝代风华,领略京剧艺术的精妙,并从中得到诸多有益的启示。
        一、谭派艺术延绵百年
        谭派艺术的创始人谭鑫培是湖北江夏(今武昌)人,其父谭志道,工老旦,嗓音尖而丽,如啼声哀、鸣声高的“叫天鸟”(云雀),人称“谭叫天”,故谭鑫培艺名“小叫天”。
        谭鑫培是京剧的第二个里程碑。吴小如先生说:“一部京剧史,谭鑫培至少要占到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他出色地继承了前辈程长庚、余三胜等徽、汉派的艺术精华,广泛吸收各剧种的养分,兼收并蓄,择善而从,“集众家之特长,成一人之绝艺”(陈彦衡《旧剧丛谈》),创立了老生谭派艺术。谭鑫培全方位地发展了京剧的唱、念、做、打,使京剧艺术规范化、体系化,日趋精美。谭派艺术的形成标志着京剧的成熟。
        谭派艺术的主要特色是技艺全面、精当,唱做并重,文武兼擅,注重刻画人物性格,在唱做、打各方面都有独特的创造。
        在程长庚时代,京剧唱腔气势磅礴,黄钟大吕,“时尚黄腔喊似雷”。谭鑫培开“韵味派”之先河,他广泛吸收青衣、花旦、花脸各行,以及昆曲、梆子、大鼓的旋律,精心创制了大量优雅的新唱腔。谭派唱腔旋律多变,悠扬婉转,注重韵味,声情并茂,余味无穷。从谭鑫培生前灌制的七张半唱片中可以领略谭腔之妙。
        清光绪年间,谭鑫培奉旨会见一英帼艺术访问团时,为客人清唱了一段《乌盆记》的[反二黄]“未曾开言泪满腮”。这段唱是刘世昌向张别古哭诉自己被害经过时唱的,唱腔凄楚、哀怨。谭鑫培唱完后,英帼客人说,“这段唱腔,听着好像是一个幽灵的哭泣和哀叹的声音”,足见谭鑫培演唱水平之高。当时,谭腔风靡全国,在北京大街小巷常能听到有人哼唱“店主东带过了黄骠马”(《卖马》唱词),“杨延辉坐宫院自思自叹”(《四郎探母》唱词),好像如今的流行歌曲一样。
        谭鑫培确立了“湖广音”“中州韵”的唱念方法,扭转了“重唱轻做”的倾向。他很注重做工,善于运用身段、表情动作,成功塑造人物,表演细致入微,形象逼真,一人千面,各尽其妙。在《碰碑》一剧中,他扮演兵败荒郊,身陷绝境,饥寒交迫的老将杨继业,出场时使用了“抖髯”、打战、摸刀、缩手等一系列动作,即使在炎热的夏天,观众看了也能打一个冷战。接下来杨继业的大段反二黄唱腔“叹杨家秉忠心大宋扶保”苍凉感伤,凄楚惨烈,前人评论说,“谭叫天唱《碰碑》,一唱令人如见塞外黄沙”。
        文武并重是谭派的一个大特色。谭鑫培早年学武生,武功扎实,他把武戏的身段技巧化用于文戏之中,文戏武唱,在很多拿手戏里都有绝活,《打棍出箱》中,范仲禹被葛登云乱棍打死(实未死),装入木箱,弃之荒郊。范苏醒出箱,出箱时的“铁板桥”(面朝上,背靠箱口一头,双腿在箱口另一头,当中悬空,人笔直地从箱里翻出来),便是一例。
        谭鑫培演《连营寨》(饰刘备),当刘备被火烧的时候,有几番扑火的身段,他运用了“吊毛”“硬抢背”“单腿蹉步”等扑跌动作,把烈焰腾空、浓烟滚滚,刘备走投无路的狼狈相表现得十分逼真。
        谭鑫培演武戏也有绝活。在《战太平》中,谭饰演视死如归的大将花云,剧中有花云被擒时被绊马索绊倒的情节,谭身扎硬靠,足蹬厚底靴,手持长枪翻“虎跳”(身体向前,双手按地,两腿抡起,侧身翻一个360°的跟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