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流布全国,几度兴衰
至清末民初,京剧很快传播到了大江南北,在全国各地广泛流行,成为全国流布最广、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剧种,曾被冠为“国剧”。清同治六年(1867年),京剧先传到上海,当时仍叫皮黄戏,上海人称之为“京戏”。“京剧”一词最早见于清光绪二年二月初七日(1876年3月2日)《申报》第二版的《图绘伶伦》一文。
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京剧逐渐在全国普及,人人爱听,人人爱唱,举国追捧。上至宫廷王府,下至平民百姓、贩夫走卒,社会各个阶层都以看戏为乐,形成了一个全民看戏的壮观景象,人们对京戏的痴迷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京城戏楼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遍布京城。故宫宁寿宫的畅音阁、颐和园的德和园大戏台,那是清宫大内帝后们的看戏之所;王府戏台是王公贵族府弟宴乐演戏之处,著名的恭王府戏台即是。当时的北京会馆中建有17个大小不等的戏楼,正乙祠、湖广会馆、安徽会馆、阳平会馆的戏楼被称为“四大戏楼”。听戏曾经是北京人必不可少的消遣娱乐方式,在胡同深处、大杂院中,皮黄之声时时可闻,处处可闻。每逢名角登台,人们争相往观,场面火爆,“贩夫竖子,短衣束发,每入园聆剧,一腔一板,均能判别其是非。善则喝彩以报之,不善则扬声以辱之,满座千人,不约而同”(徐珂《清稗类钞》),对于名角的那种狂热、痴迷超越了今日的歌星影星。
随着京剧的发展,民办的培养京剧艺术人才的教育机构——京剧科班在清代末叶出现。清末民初相继建立了一批规模较大的京剧科班。其中,以牛子厚、叶春善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北京创办的喜连成科班(1912年改名富连成社)影响最大,共办了七科,以“喜、连、富、盛、世、元、韵”字排名,至1948年宣告解散,总共培养了学生七百余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侯喜瑞、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袁世海、谭元寿等均坐科(在科班学戏)富连成。
民国以后,皮黄戏几乎占领了上海舞台。后来,“京戏”的叫法流传至北京。因北京一度改名为北平,所以京剧又叫“平剧”。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京剧”作为剧种名称正式确立。
在京剧发展的过程中,票友的作用不可忽视。相传清初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的“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不取报酬,后来就把不取报酬的业余演员称为“票友”,票友的同人组织称为“票房”,票友转为职业演员称为“下海”。京剧票友对京剧艺术的传播、表演技艺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票友的出身广泛,涉及社会的各个阶层。票友中藏龙卧虎,其中“下海”者不少,成名、成派者也不少,还有许多人成为京剧的研究家,张伯驹、朱家溍、吴小如、刘曾复等均是。
从清末至今,京剧的发展几经盛衰。清末民初是第一个高峰时期。20世纪20至40年代有一次大发展,那是京剧的鼎盛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的十几年京剧再度繁荣,那是京剧的黄金时代。这两个时期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名家迭出,流派纷呈,新戏频出(详见本书第六章)。
回顾百年来的京剧历史长河,潮起潮落,几度辉煌。其间,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中华民族屡遭劫难,厄运不断,直至持续十年的“文阁”浩劫。京剧生逢乱世,历尽沧桑,居然能够存活下来,并不断发展、完善,广为流传,传承百余年;《同光十三绝》画卷中的那些名伶杰作,《群英会》《失空斩》《四郎探母》《红鬃烈马》等,演了一个多世纪,至今盛演不绝,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自1919年京剧走出国门,逐步走向世界,在大洋彼岸唱响。20世纪80年代,美帼夏威夷大学的师生排演了英语京剧《凤还巢》《玉堂春》全剧,原汁原味,演员、乐队都是洋人,这又是一个奇迹。
时至今日,京剧虽然已不像程长庚时代、谭鑫培时代、民国时代那样独显峥嵘,万人争看,但京剧之花依然艳丽,京剧依然是国粹,与中医、国画并称,并在人类文化艺术的殿堂上放射着奇光异彩,熠熠生辉。
京剧之所以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长盛不衰,主要是因为京剧艺术是“站在巨人们的肩上”(牛顿语)的产物。经过历史的积淀和几代京剧人艰苦卓绝的努力奋斗,京剧已经确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演风格,形成独特而完美的艺术体系,达到极高的水平。正是这种“独特”与“完美”,美妙绝伦,让世人称绝。如果您能耐着性子,多看几出戏,就会发现京剧是多么美丽,多么有趣、动人,京剧太神奇了!
早在20世纪30年代,京剧大师余叔岩就说过:“中国国剧,诚属异常奥妙。”但时至今日,其中的许多奥妙还不为人所知。您若感兴趣,我愿陪您探寻一番。
第二章
京剧剧目琳琅满目
《赵氏孤儿》《宇宙锋》,《龙凤呈祥》《闹天宫》。
《四郎探母》《凤还巢》,古今兴衰在戏中。
一、剧目繁富,来源广泛
中国京剧蔚为大观,京剧剧目繁多,人们常用“汉唐三千宋明八百”来形容京剧剧目之丰富,上面这首诗中提到的六出戏,乃沧海之一粟也。看一看民国时期的老戏单可知,那时的演出剧目是相当丰富的,数量十分可观,一场戏要演十多出,如果都是大戏,最少也有七八出;若演堂会戏,下午一点开锣,半夜一两点才散戏。
从程长庚时代到如今,京剧舞台上究竟上演过多少个剧目,恐怕没有人能够说得清。关于京剧剧目的具体数量,至今没有一个精确的统计,仅《京剧剧目初探》(陶君起编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版)就收有京剧剧目1300余个。1983年北京市戏曲研究所编辑的京剧剧目总目,收录的剧目约5000个。收目最多的《京剧剧目辞典》(曾白融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收录了5300多个剧目。
然而这还不是京剧剧目的全部,由于文献记载的缺失,有一部分剧目已无从查考。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一部分传统剧目因为内容平庸或陈旧过时而被淘汰,部分剧目由于多种原因早已失传,有些只留下个剧名,能保留下来的都是那些经过时间考验、观众认可的经典。如今,许多戏久已不演,能看到和听到的戏(包括听唱片、看录像和剧照),不过几百出。
京剧剧目主要来源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从徽调、汉调、昆曲、梆子等剧种继承的剧目。如《贵妃醉酒》源于徽调,《击鼓骂曹》源于汉调,《金山寺》源于昆曲,《打渔杀家》自秦腔《庆顶珠》移植而来,梅兰芳大师晚年的杰作《穆桂英挂帅》则是根据同名豫剧改编的。
第二,根据古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剧目。京剧剧目大多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话本,如《封神演义》《东周列国志》《西汉演义》《东汉演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说唐》《西游记》《杨家将演义》《水浒传》《说岳全传》《包公案》《彭公案》《施公案》《镜花缘》《红楼梦》等,这一部分占的比例最大。其中,三国故事戏90%皆本《三国演义》。
还有一部分剧目源于其他文学名著。如梅兰芳编演的大型古装戏《太真外传》,演的是杨玉环与唐明皇生死不渝的爱情故事(因杨玉环曾为道士,号太真,故名《太真外传》),其故事情节见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洛神》取材于三国著名诗人曹植的《洛神赋》,演的是曹植与甄后的爱情悲剧故事。程(砚秋)派名剧《春闺梦》是根据唐代诗人杜甫诗《新婚别》及陈陶诗《陇西行》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诗意敷衍成剧的。《孔雀东南飞》演的是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悲剧故事,见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有的剧目源于说唱文学,民间传说,宋元明清杂剧、传奇。如程砚秋代表作《窦娥冤》,见元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杂剧、明叶宪祖《金锁记》传奇。《白蛇传》取材于民间流传的白蛇故事,其中的“游湖借伞”“盗仙草”“金山寺”“断桥”“合钵”等折均见于清传奇《雷峰塔》。
第三,京剧艺人和作家编演的新剧目。京剧剧本大多出自不知名的文人和艺人之手,是许多前辈京剧艺人集体进行艺术创作的成果,有些剧目则为文人学者之作。如梅派名剧《霸王别姬》是齐如山等编剧;罗瘿公为程砚秋创作、改编的剧目共12个,其中包括《鸳鸯冢》《青霜剑》《金锁记》三部悲剧。荀派代表剧目全本《玉堂春》是陈墨香改编的;《峨嵋剑》是清逸居士与尚小云合撰的。翁偶虹编写的或参与编写的《锁麟囊》《将相和》《野猪林》《李逵探母》等剧,均已成为长期保留的优秀传统剧目,广为流传。“文革”前夕,翁偶虹与阿甲合作改编现代戏《红灯记》,剧中李铁梅唱的那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的头两句“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是他在1964年春的除夕之夜冥思苦想想出来的。
二、类型多样,内容丰富
京剧演出剧目品类繁富,内容题材极为广泛,涉及古今中外,历朝历代,可以说是几乎无所不演,在舞台上组成了一个有声有色的历史画廊,颇为壮观。若按故事发生的时间,可分为传统戏、古装戏、时装戏和现代戏。其中,传统戏是反映古代生活的。古装戏是辛亥革命后新创编的,演出角色造型有别于传统戏。1915年,梅兰芳首创演出古装新戏《嫦娥奔月》,以后编演的《黛玉葬花》《千金一笑》《天女散花》《洛神》《廉锦枫》等均是古装戏。
时装戏指清末出现的表现现实生活的新编剧,因穿着时装而得名,也就是当时的现代戏,许多剧种都有演出,京剧《新茶花》《潘烈士投海》《黑籍冤魂》等均是。
现代戏是表现现代生活的,如《林海雪原》《白毛女》《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龙江颂》《杜鹃山》《蝶恋花》等。
还有近代阁命史题材戏,如《林则徐》《秋瑾传》《火烧望海楼》等。还有1949年前后运用新的观点,直接从史书、古典戏曲取材,加以编写创作的剧目,或从地方戏移植的新编历史剧,如《逼上梁山》《十五贯》《赵氏孤儿》《将相和》《官渡之战》《响马传》《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海瑞罢官》等。
此外,还有表现外国生活的剧目。最早把外国故事搬上京剧舞台的是与谭鑫培同时代的京剧名伶汪笑侬,他自编自演了《瓜种兰因》。1983年,北京京剧院上演了根据莎士比亚名著改编的京剧《奥赛罗》。1993年在北京上演的京剧《夜莺》是由德国学者贡德曼根据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改编的。
京剧擅长于表现古代社会生活,京剧剧目中绝大部分是历史题材,有厚重的历史感,因此,其内容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剧目内容体现了儒家思想,比如仁与乐相结合,寓教于乐,和为贵,忠孝节义等等。
京剧剧目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歌颂忠臣孝子、节妇烈女的,对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行为进行鞭挞,如《风波亭》《苏武牧羊》《铡美案》《钓金龟》《金玉奴》《华容道》《清风亭》等,不胜枚举。比如荀派名剧《金玉奴》中,落魄行乞的书生莫稽在风雪中被心地善良的金玉奴父女搭救,金招莫为婿,并讨饭助其成名。莫稽薄情无义,中举为官后恩将仇报,嫌玉奴出身微贱,推其落江,又将金父赶走。后来,江西巡按林润将玉奴救起,认为义女,并假意将己女许莫稽。莫以为高攀上司,喜出望外,洞房之中,却遭玉奴的侍女棒打,被玉奴痛斥,最终被革职丢官。
京剧剧目中不乏封建思想,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如表现爱国精神,歌颂民族气节、忠义英武,歌颂中国人民反抗侵略、保家卫国、英勇不屈的战斗精神。《苏武牧羊》中的苏武持节出使匈奴,匈奴王几次劝降,苏武矢志不从,被流放到北海牧羊,食毡饮雪十余年,忠心不改,保持了民族气节。杨家将故事戏表现杨继业一门忠烈,四代人前赴后继。宋辽交战,老令公杨继业被奸臣潘洪陷害,被困两狼山,粮尽援绝,最后碰死在李陵碑前,为国捐身。佘太君百岁挂帅,穆桂英年将半百再度出征,杨门女将不让须眉,连烧火的丫鬟杨排风也雏凤凌空,杀向战场。
取材于《说岳全传》的《潞安州》《岳母刺字》《岳家庄》《牛皋下书》《挑华车》《八大锤》《小商河》《战金山》等剧,都是表现民族英雄英勇抗金的。潞安州守将陆登坚守城池,抗击来犯的金兀术,城破,拔剑自刎。岳氏父子精忠报国;岳母深明大义,为了激励岳飞杀敌报国,毅然在儿子背上刺字;岳飞帐下的将士牛皋、高宠、杨再兴、汤怀等,奋勇杀敌,所向披靡。《挑华车》演宋、金会战于牛头山,岳飞帐下的猛将高宠奉命看守军中纛旗(古代军中大旗)。高宠违令,擅自出战,大败金兵。金兀术用铁华车阻挡宋军,高宠用枪连挑华车多辆,终因力竭战死。
《八大锤》中的王佐,为了说服武艺高强的忠良之后陆文龙(宋将陆登之子)归宋,不惜砍断左臂,诈降金邦。还有《木兰从军》《破洪州》《文天祥》《史可法》等剧,都是讴歌民族英雄的壮丽诗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