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戏《
目连救母》
那么,由印渡传到西域的佛教剧有没有对中原地区的戏剧形成发生过影响呢?现在尚无直接的证据能够证明,但有证据能证明中原之人看过西域的戏剧,《宋史·高昌传》云:太平兴国六年五月,宋“太宗遣供奉官王延德、殿前承旨白勋使高昌(笔者注,今在新疆吐鲁番)……(高昌王)遂张乐饮宴为优戏至暮。明日,泛舟于池中,池四面作鼓乐,又明日游佛寺。”
关于中国的戏曲是受到梵剧的影响而形成,还是完全自发地萌生、发展、成熟,学术界争论甚为激烈,莫衷一是,我们这里不去评判这一争论,也不倾向哪一种观点。不过,要提出这样一个看法:戏曲的成熟与佛教故事剧《目连救母》有着密切的关系。
目连救母的故事源起于晋竺法护译的《佛说盂兰盆经》,讲述目连僧到地狱中救母的故事。因人人都疑惧先祖灵魂坠入地狱,于是仿照目连救母之法,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盆灌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着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举行盂兰盆会,后演变为一种僧俗共同举行的风俗。并制订出了一套固定的有动作、有说白、有歌唱的程式,如:
行晨朝开启法事。一切壮严及斋供行香具如水陆坛。法师领施主入道场,次第上香。法众动铙钹。(表白唱言)至心归命,礼十方法界诸佛法僧,(众和)我僧如来有净三业真言,谨当宣诵。(咒文略)(三遍,动钹举赞):杨枝一滴,遍洒法筵,性空真水自天然,润泽广无边,内外中间垢秽一时捐。……
到了唐代,僧人为了宣传佛教,创造了一种以说唱故事来演述佛理的“变文”形式。因目连救母故事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僧人便将目连故事作为俗讲的素材,编为变文。现存的目连变文有《目连缘起》、《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目连变文》等十一种。
变文离戏曲的距离相当近,因为变文形式的目连救母故事曼长而曲折,比起初始的经文增加了数十倍的内容,而且,一些目连变文有代言体的说白歌唱,如:
目连母:忆得这身待尔来,教人不省傍妆台。洗面河头因担水,梳头坡下拾柴回。……
目连父:娘子今日何置言,贫富多生恶业牵。……
像这样既有丰富曲折的故事,又会有代言体的说唱文学,很容易变成戏曲脚本。故事能使戏剧具有一定的长度,而代言体可以让脚色说唱他所扮演的人物曲白。再就音乐来讲,变文有许多成熟且定型的乐曲,如佛曲〔驱摧老〕、〔千年约〕、〔无常到〕、〔无常取〕、〔愚痴意〕、〔为大患〕、 〔亲只备〕和俗乐〔伊州〕、〔乐调〕、〔长恨曲〕、〔想夫怜〕等等,还有平调、侧调、断金调等,这些曲调也可以转化为戏曲音乐。
由于变文,尤其是目连变文为转化戏曲较为容易,因此,在中国早期戏曲的宋杂剧中,就出现了《目连救母》的剧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中元节”条云:
七月十五中元节,……耍闹处亦卖果食种花生果之类,及印卖《尊胜目连经》。又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救母》杂剧,观者增倍。
关于《目连救母》的演出时间,学术界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连演七八天,有的说是七八天内每天重复演出相同的内容。即便只能演一天,其剧目也是相当成熟的,由遗存于今的文献来看,在当时所有的宋杂剧剧目中,《目连救母》当为翘楚,一定对戏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这一切,与目连戏为佛教剧有直接的关系。初始的目连戏安排在中元节期间演出,成为盂兰盆会的一部分,它的显性功能主要是娱神乐佛,供养众僧,以求他们超度先祖的亡灵,可见,我国第一个大型的较为成熟的戏曲剧目是在佛教的温床上孕育出来的。
佛教对戏曲题材的影响
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按题材将戏曲分为十二类,其中一类为“神佛剧”,这种分法是否合理,另当别论,但自宋代起,戏曲以佛教人物或佛教故事为题材而编排剧目,则是不争的事实。为弄清楚佛教对戏曲题材影响的程度,本文将由宋到清的与佛教有关系的剧目作一粗疏的勾勒。
《简帖薄媚》。宋杂剧。周密《武林旧事》卷十“宋官本杂剧段数着录”。金院本拴搐艳段中的《错寄书》、宋元戏文《洪和尚错下书》。写一奸僧设计破坏一家庭,而谋娶他人之妻的故事。
《月明法曲》。金院本。当叙月明和尚度柳翠的故事。该故事有同名话本(即《古今小说》卷二十九),另有据此故事改编的元杂剧《月明和尚度柳翠》、明徐渭杂剧《四声猿》之一《玉禅师翠乡一梦》。
《佛印烧猪》。金院本。写苏东坡与僧人佛印交往事。元杨景言亦以此故事作杂剧《佛印烧猪待子瞻》,吴昌龄则作有《花间四友东坡梦》。
《打青提》。金院本。此乃目连戏之片断。青提是目连母,在世时打僧骂佛,死后经过恶狗庄、奈何桥、滑油山等等,入地狱后,受碓臼磨研、斧砍刀刺等等极刑。元有佚名氏作《行孝道目连救母》、明代郑之珍作传奇剧《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清大臣张照作宫廷大戏《劝善金科》。其中影响最大、舞台上演得最多的为郑本。
《唐三藏》。金院本。属“打略拴搐”。当演西天取经之事,因剧本已佚,不知与宋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有何异同。用唐三藏事为题材的剧本有元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杨景言的《西游记》、明陈龙光《唐僧西游记》等。
《浴佛》。金院本。属“杂扮”类。浴佛本是佛教的一个节日,我国在四月八日为“浴佛节”。该杂剧所叙的当是浴佛本事。
《刘泉进瓜》。北杂剧。元杨显之作。本事源于唐太宗游地府。魏征诛斩泾河老龙后,老龙入地府告状,白太宗言而无信。太宗应召入阴,幸亏崔判官帮助,作无罪之判,然被太宗杀死的魂灵拦住回阳之路,太宗便许下三大愿,一是派人西天取来真经,念真经而超度冤魂屈鬼,二是派人送来阴府没有的南瓜,三是请天地八方诸神做水陆大会。太宗回阳后,刘全被招募入地府送瓜。同类题材的剧本还有明王昆玉传奇《进瓜记》。
《布袋和尚忍字记》。北杂剧。元郑廷玉作。布袋和尚事见《传灯录》,云明州奉化县布袋和尚,未详氏族,形裁腰,蹙额皤腹,出语无定,寝卧随地,常以杖荷一布囊,入市见物辄乞。剧写布袋和尚为弥勒佛所化,到民间点化吝啬者之心事。
《鬼子母揭钵记》。北杂剧。元吴昌龄作。为西游记故事中之一段。《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第九章有《入鬼子母国处》。元杨景言所作杂剧《西游记》第三本中有《鬼母皈依》折。
《船子和尚秋莲梦》。北杂剧。元李寿卿作。本事不详。
《地藏王证东窗事犯》。北杂剧。元孔学诗作。写秦桧夫妇谋害岳飞事。
《四鬼魂大闹森罗殿》。北杂剧。明陶国英作。《录鬼簿续编》着录,简名《森罗殿》。本事无考。
《文殊菩萨降狮子》。北杂剧,明朱有炖作。演文殊菩萨灵鹫峰降狮事。
《惠禅师三度小桃红》。北杂剧。明朱有炖作。该剧题目作“天魔女音乐奏东风,佛如来慈愍救迷踪”,正名作“刘员外一心贪酒色,惠禅师三度小桃红”。剧写飞天会二圣闻天魔音乐,坠落下界,一为名妓小桃红,一为稔官刘景安。惠禅师奉佛旨,三度两人。
《僧尼共犯》。北杂剧。明冯惟敏作。剧写僧明进与尼惠朗苟合,被邻人捉奸,到官审问,钤辖司吴守断令还俗,结为夫妇。之后昆剧与地方戏的剧目《双下山》与此有关系。
《地狱生天》。北杂剧。明僧人湛然作。剧本已佚,《远山堂剧品》谓南北(曲)五折,并云:“老僧说法,不作禅语,而作趣语,正是其醒世苦心。”
《金渔翁证果鱼儿佛》。北杂剧。明僧人湛然作。剧写金婴夫妇证善果事。
《参禅成佛》。北杂剧。明樵风作。《远山堂剧品》着录,剧本已佚,内容当与佛教有关。
《化胡成佛》。北杂剧。明佚名氏作。《太和正音谱》等书着录。言老子化胡成佛事。
《释迦佛双林坐化》。北杂剧。明佚名氏作。剧演释迦牟尼双林说法,魔王波旬,劝其涅盘,遂传法于阿难迦舍而示寂,华光领诸天神擒捉邪魔。
《大葱岭双履西归》。北杂剧。清杨潮观作。为《吟风阁杂剧》中之一种。叙达摩传道东土,一苇渡江,九年面壁,遗一履而回。至葱岭龙潭卓锡。魏使宋云西域取经回,于葱岭忽见达摩,惊其未圆寂,相与问答,各自东西。
《琴操参禅》。北杂剧。清石韫玉作,为《花间九奏》中之一种。写苏东坡守杭日,有伎琴操,颇通佛书、解言辞,一日游西湖,戏语琴操曰:“我作长老,汝试参禅。”
《盂兰梦》。北杂剧。清严保庸作。剧演地藏王发放张佩珊女鬼魂,与庄守中梦中相会事。
《观音鱼篮记》。元明南戏。佚名氏作。32出,始末开场云:“鲤鱼精混混凡世,金牡丹多受灾迍,开封府包拯断问,显神通鱼篮观音。”
《龙华会》。传奇。明王翔千作。龙华会出《弥勒下生经》。《曲海总目提要》云:“此剧以龙瑞与华贞香,同皈依三宝,救母出幽冥,见佛解脱,故名《龙华会》。”
《禅真记》。传奇。明徐胤佳作。《远山堂曲品》:“俗有《禅真逸史》,为僧林澹然传也。此以澹然三弟子为主,而终以禅悟证入,中亦有侠概。”
《宝昙月》。传奇。明朱佐朝作。剧中有西方狮子光王菩萨,以宝昙月镜,点化张女,免难超升事。
《竹心舟》。传奇。明毕魏作。剧写晋代石崇在佛寺见僧,语以心慕富贵。僧取竹叶为舟,令其上舟,披蓑鼓棹,纵其所如,网鲤谒龙,遂获聚宝盆。其后功名富贵阅数十年,被戮市曹。其梦初醒,叶舟如故。
《醉禅师》。传奇。清刘百章作。此戏未见着录,疑演济公之事。
《醉菩提》。传奇。清张大复作。演济颠僧事,以济颠嗜酒,故日《醉菩提》。
《弥勒记》。传奇。清孙埏作。其题目作“笑弥勒化作布袋僧,痴摩诃未识六环人;鹤林寺透出幻时形,锦屏山色相隐全身”。演布袋僧出家鹤林寺,历经观音、如来显化,赐名弥勒。复历磨难,收徒摩诃,募其祖地锦屏山,建造塔院,幻化而灭。摩诃送遗蜕入塔,题额曰“六环飞锡。”
《雷锋塔》。传奇。清黄图珌作。写白娘子与许仙爱情婚姻一波三折事。然中有金山寺僧法海阻碍许仙与白娘子相结合的情节,佛教人物是该剧情节发展之枢钮。
《西来记》。传奇。清张中和作。演禅宗六祖自达摩至慧能的事迹,中间插入志公、寒山、拾得等人,随意点缀。
《回春梦》。传奇。清顾森作。题目作“滞他乡的老儒冠空悲沦落,度有缘的大法师明指沉迷;替奇勋的俏佳人双谐连理,拗造化的回春梦独证菩提。”
《三世修》。传奇。清佚名氏作。演王桂香三世修行前因后果事,《三世修》亦有宝卷。
《天中天》。传奇。清佚名氏作。《曲海总目提要》云演释迦牟尼佛出世,以至雪山修道,忉利宫说法,一家眷属,俱得证果。
《阿修罗》。传奇。清佚名氏作。该剧共12出,演须弥山罗睺阿修罗王与帝释斗兵事。事出《法苑珠林》,“阿修罗”
亦梵语。佛经所说八部众之一。
《香山记》。传奇。清佚名氏作。演述观音修道因缘事。
《盘陀山》。传奇。清佚名氏作。演澹台勉进香弥陀山事,而剧中盘陀窟为弥勒道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