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音妙韵注丝弦,
谑语虚实化笑谈。
号鼓笙箫堪寂寞,
风流弹指一挥间。
戏曲妙舞歌弦,英雄豪杰、才子佳人,似乎与嬉笑怒骂的相声全不相干。然而相声却与戏曲情有独钟,作为常见传统题材演绎至今,经久不衰。
谈起相声戏曲,其实颇有渊源,如若追溯,便都可以尊参军戏为祖(题外一句,此事本无确切依据,不过是一种怀古情绪,若是真如此考据,不单戏曲、曲艺,所有歌舞等文艺表演形式,便都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宗教祭祀及后来宫廷小丑之时,非要认祖归宗亦无意义可言,说笑而已)。相声演员常把戏曲演员称为“半个同行”,本不全是笑谈,据说早年间很多相声前辈其实都是自小学戏,或遭遇坎坷变故、更有甚者因变声期倒仓,于是改行说了相声。也许正因有这些学戏懂戏的艺人们,才逐渐创作出许多关于戏曲的相声作品,收纳京评梆越等诸多曲种,或批或学,内容丰富。又因相声本身谐噱特征,所以与戏曲相关的相声,往往加入演员失误或外行唱戏等内容,造出各种令人捧腹的包袱。
相声演员的视角,一向与众不同,虽说“理儿不歪笑不来”,可是笑中自有乾坤,只看诸君如何体会。
腿子活:
这类相声的模式通常都是逗哏演员原本不懂戏曲,却要装作某剧种专业演员,与捧哏同唱一出戏(实际只是表演一折戏中的某高潮片段),各自扮演主要角色。捧哏比较懂行,却时常被逗哏外行表现弄得哭笑不得,逗哏演员频频出错,歪说歪唱,捧哏无可奈何或气恼后悔,以此制造矛盾笑料。以下几段是本类比较有代表性的传统作品,因此类作品在相声术语中称作“腿子活”,所以以下八段传统作品又并称为“八条腿”。
《黄鹤楼》:取材自京剧《黄鹤楼》中“刘备过江至张飞闯帐”的一段表演。这是一段传统腿子活,甚至有说法称此为腿子活的鼻祖,即使不是鼻祖,这一段显然也是同类中的经典,被相声艺人代代演绎,各有创新,很多版本都值一听。
《捉放曹》:取材自京剧《捉放曹》陈宫审问曹操的一段情节。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外行装内行,逗哏的并非单一采取“假行家”的跋扈姿态,唱戏时还用一种“受气包”的态度来制造更多包袱——每次锣鼓点打错、唱错、说错,捧哏都无情讽刺甚至扇子打人,逗哏的每次歪演都喜气洋洋,遭了打骂又一脸委屈冤枉,对捧哏有一种“你真难伺候”的怨怼,这种情绪的转换使简单的情节变得更有乐趣。
《乌龙院》:取材自京剧《乌龙院》中宋江在大街上闻得风言风语后回阎婆惜的住处叫门的一段情节。这段情节很短,矛盾都集中在叫门前后,阎姑娘应门闹出许多笑话后就到底了,正因为情节简单,逗哏的任务其实更重,一定要把气氛调动起来,否则包袱效果就会降低。
《珍珠衫》:取材自评戏《珍珠衫》,模仿白派(白玉霜)。讲述老爷退堂回府,夫人欲为前夫讲情的一段情节。主要的包袱在逗哏扮演的夫人扭捏作态和乱说台词上,其中还要赶丫鬟的角色,逗哏必须来回奔走自己跟自己对话,活很辛苦,但笑料频频。以夫人跪地央求老爷的一段唱为底。这个活里唱的分量在同类腿子活中比较重,虽有歪唱,对演员的戏曲功底要求也高了。
《全德报》:取材自弋调高腔《全德报》,又名《千金全德》、《窦公训女》。是窦员外发现小姐放走了姑爷之后一段情节,实际上小姐一直并未出场,在夫妻对话、院子回报、员外发怒、院子害怕便结束了。《窦公训女》正活开始,由捧哏介绍八本全德的剧情,这里有一大段贯口非常考验捧哏功力。有情节故事的贯口跟单纯罗列名词的贯口使法是有区别的,我虽然说不上个子午卯酉,但是耳朵却十分挑剔。其实即使是名词排队版贯口也不能一味求快,何况是有情节的,必须要做到让首次听的观众也能真听明白故事,语速流畅之中还要根据情节起伏抑扬顿挫,虽然要快,也依然给人以“娓娓道来”的感觉,绝对不能象背书,当然崩瓜掉字吃栗子那更是低级错误了——之所以说这么多,是因为我个人对这一段很在意,而年轻一代中很少有人能表演得好。当然这一段也另有处理方法,就是按评书口吻叙述,但口风、范儿就一定得有味道,抑扬顿挫都有讲究,得让人把长长一段听下来而不嫌烦累。训女也属于情节极其简单的一幕,包袱主要出在逗哏乱说台词以及赶角的混乱上。
《洪洋洞》:取材自京剧《洪洋洞》中孟良、焦赞北国盗骨一段情节,其表演形式与以上略有不同,是借用原剧的框架填新词的歪唱。通常是逗哏声称有演出机会,但必须演唱新词,捧哏为利益所惑,主动要求搭戏,结果被逗哏乘机占尽便宜。这是一段典型的伦理哏相声,以焦赞过继给孟良当儿子的荒诞情节为高潮。
《玉堂春》:取材自京剧《玉堂春》,这段也是一段腿子活,京津演员多演绎为返场小段,主要是表演“苏三起解”一折,捧哏表演苏三,最终以捧哏不会学苏三,将苏三学为猴子,逗哏演员唱戏变耍猴结束。马志明先生的《学跳舞》是依据这段创作而成。
《汾河湾》:取材于河北梆子《汾河湾》薛仁贵回寒窑夫妻相会这一段情节。逗哏扮演旦角,相会之际微有暧昧。《汾河湾》其实就门前相见一点情节,居然能自成一段也是难得。青年演员为增强效果而改编这一段的倒也不在少数,歪唱正唱都很值得一听。
滑稽二黄类:
滑稽二黄原为天桥艺人所表演,演绎戏曲故事,却不按正确版本,插科打诨,闹出笑话。演员直接以戏曲中人物身份出场,歪唱原戏,虽然荒诞,但始终没有跳出人物。这种段子很象是现在相声剧的原始形态。
《卖马》:所演绎的是《隋唐》中秦琼为了还住店钱卖黄骠马的故事,三个人物角色。
《法门寺》:这段作品为相声演员演出,更加接近了相声剧的风貌。
事故类:
不少段子是以旁观者口吻,讲述戏曲舞台上一些趣事,主要有两种形式:1.外行唱戏出笑话;2.演员走神、生病或其他意外造成可笑的舞台失误。
这里的主角逗哏有时以第一人称讲述,即“我”出的笑话;有时以第三人称讲述,即亲戚、邻居等人物闹的笑话。这些笑话五花八门,忘词错词、胡子兵器等配件错误都有。逗哏不单要讲故事,也会在捧哏辅助下进行诙谐的评论。
这种节目不一定只有与名字呼应的戏曲有关,往往还需要用其他舞台事故铺垫充实,甚至互相之间可以交换使用一些包袱,有些也比较适合做返场小段。
《滑油山》:《滑油山》讲述京剧目莲救母的故事。相声里因为是由“跑海”(向同行求助)而起的故事,所以这段又叫《跑海》。故事虚拟了一位京剧名旦的傻儿子,去找同行求助,却误上舞台,赶上一出《滑油山》,傻孩子不会唱戏,闹出了许多笑话。台弯魏吴版略有区别,听起来也很有意思。虽然两人在国内时还只是票友,但考虑到他们的年代,应该更能保存部分传统相声的“原生态”内容,所以也作为参考。这两段的底都是“下油锅”,根据刘宝瑞先生传下的文本,还可以用“跑海”为底。
《空城计》:描述一位票友(第一人称“我”)到后台蹭戏听,临时缺少龙套被拉上台,因为紧张而闹出乱子的事。这个故事比较完整,从“我”听蹭戏的习惯讲起,步步铺垫,使得一个荒诞的故事显得更合情理,直到舞台失误都十分自然顺畅。
《大登殿》:与上述《空城记》非常相似。描述一位洗澡堂子的跑堂先生,有严重的方言口音却热爱京戏,自称票友,终于求得一位名角带擎,在《大登殿》跑龙套时闹场的故事。刘文亨流传的版本称为《王宝钏洗澡》。
《渭水河》:这个是以舞台忘词为主要讨论内容的段子。首先以相声忘词可以互相弥补来反衬出戏曲舞台忘词的严重性,列举了一些如《甘露寺》孙权报错名,《挑滑车》岳飞忘词唱小买卖,《问樵闹府》范禹举忘记仇人葛登云的名字……以上的举例都是京剧。底却是山西梆子《渭水河》。
《群英会》:主包袱是群英会鲁肃忘记带胡子的事,刘文亨演出版本名字叫做《忘词》。类似没戴胡子的笑话在相声里发生的频率还是满高的,可以“赖”在任何一位需要戴胡子出场的人物身上,是否有趣就要看逗哏的演绎方式了,如丁玉鹏演绎《黄鹤楼》
中“张飞闯帐”。
《失街亭》:票友演戏出问题,主要包袱是演员台下吵架,台上报复,造成的滑稽场面。其中心包袱可以单独成为一小段《献地图》,把台上和好的情节改成了台上报仇,效果似乎更好。
《文昭关》:这应该是知名度最高的一段,通过电台播放,那段“卖了宝剑我买了一把刀”的唱被侯宝林带到千家万户。
《武家坡》:类似的一段改唱,是由于演员走神错了第一句,不得不将下面整段都改辙唱,变成一段幽默的歪唱。流传版本为刘洪沂所演绎。
《遇皇后》:《中国传统相声大全》中有刘洪沂、杨少华演绎版本,主要讲京剧《遇皇后》黑旗跑场把包公胡子弄掉及以后的一系列笑话,也是属于舞台事故类。
《黄河阵》:郭德纲演出本,描述豫剧草台班子演唱连台本戏《封神榜》中演员不注意唱错词所闹出的笑话。
《阳平关》:侯宝林先生将这段发扬光大了,主要讲演员(曹操)上山不小心摔倒后的尴尬及化解尴尬的办法:编了几句唱,把好要下来了……
《武松打虎》:讲“老虎”喝醉三打不死的笑话,这段相声是根据吴妍人《滑稽谈》里的一段加工而成,原文如下:
剧场上掮旗枪扮兵卒者,俗谓之跑龙套。某甲业此,而赌博无赖,屡向小生某乙乞贷。乙久厌之,会甲博负,又向乙贷二百文,乙不应。是日剧场演景阳岗故事,乙扮武松、甲扮虎。
往来扑跌,虎终不死。乙初莫名奇妙,既而顿悟借贷事,因执虎耳而言曰:“畜牲,借给你罢!”拳起语出,语毕拳落,虎乃死。
这段相声当时在京、津两地经常被侯宝林、郭全宝拿来演出。
《四郎过关》:讲述京剧《四郎探母》中,扮演杨四郎的演员过关忘记带令箭的故事。为刘洪沂表演为佳。
穿越类:
《关公战秦琼》、《罗成戏貂蝉》、《张飞打严嵩》(一为《焦赞打严嵩》)这三段其实是一模一样的套路,只是换换角色,都是张杰尧创作的,讽刺富贵人家有钱没见识,因无知乱点戏,造成时空穿越的戏曲场面。其中的《关公战秦琼》通过侯宝林先生的演绎,知名度最高。
刘文亨、王文玉创作《王金龙与祝英台》,是京剧、越剧人物唱腔的穿越。
丁玉鹏、回婉华创作《刘巧儿与窦尔墩》,是讲演员冒场造成了不相干的角色对手戏。
学唱类:
《天仙配》、《大西厢》、《白蛇传》这一类,也是戏曲相关内容,但是批讲的成分比较多,对戏曲情节、人物都有正品歪评,大多是以捉弄捧哏扮戏为底。这类节目的特点是,可以根据时代不同,在评论中加入很多潮流新词、新观点,灵活掌握可以吸引不同时代、不同层次的观众。至于单纯的模仿学唱就更多了,例如《学京剧》、《学评戏》、《学豫剧》、《学大鼓》、《学梆子》、《杂学唱》等,并没有固定的剧情,可以灵活地加入卖嗓子的学唱,这个就无法整理归纳了。但是目前来看,这类表演的“底”大体可分为以下情况:
1、表演一段戏曲,正唱歪唱(正演歪演)对比出现效果。如《山东二黄》等。
2、表演一段戏曲,捉弄捧哏扮相出现效果。如《大西厢》,《天仙配》等。
3、表演一段悲曲,捧哏打赌不哭,最终把捧哏唱哭为底。
4、讲述一个故事,故事中人物生活演唱戏文,诙谐幽默,出现效果。
其余杂类
《卖挂票》则只是因戏而起的一系列包袱,严格来说跟戏曲本身关系不大,并不模仿表演。但是说起来也是跟戏曲颇有渊源的,因为其中的站票、蹲票等细节,其实是根据一些梨园记录中的逸事趣闻改编的,甚至有其真实的依据来源。据说这段原本是个小垫话,通过发展润色,才形成了今天这样一个完整精彩的节目。
《戏迷传》描述的是一个听戏着迷的人生活处处要用戏曲语言、唱腔表达交流,而闹出的许多笑话。另有《戏迷闹学》《戏迷游街》等属于此列。
赵佩茹、李寿增的《大戏魔》也是类似与生活相关的段子,但特色是把生活中的人物、事物全部用戏曲的名字或人物名来替代,完全用戏曲名词来讲述一段故事。另有《戏迷药方》属于此列。
《铡美案》:京剧《铡美案》,包公审问陈世美,秦香莲对质,皇姑求情的一段情节。逗哏介绍京剧入活,学《铡美案》模仿裘盛戎,有大段正唱可以卖逗哏的京剧功底,而介绍情节发展时则加入很多包袱。
后期名家们也继续在创作戏曲相关的相声,如《赴宴斗鸠山》,各种版本的《戏剧杂谈》,《戏剧与方言》,《
包公传奇》,《红灯记》等等,更多的新相声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