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故事的由来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
这话好像多此一问,很简单,不就是罗贯中嘛,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其实,这种回答,也对,也不对。说它对,是因为《三国演义》确实初步定型于罗贯中之手,说它不对,是为这部艺术杰作,并非纯出于罗贯中一人的想象和虚构,和曹雪芹写《红楼梦》还不一样,是几百年乃至上千年集体智慧的结晶。
关于《三国演义》的创作,胡适在《三国演义序》一文中说了一句很有道理的话:“《三国演义》不是一个人做的,乃是五百年的演义家的共同作品。”说“五百年”,是从唐代开始算的。胡适从李商隐的一句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骄儿》)推想,在晚唐就已经有了说三国的,再经过宋代演说三国故事的“说话”艺术(类似于今天的说评书),元代的三国题材的杂剧,和作为元代说书人说书底本的《全相平话三国志》,再到罗贯中写出《三国演义》,经历了约五百
年的时间,所以胡适说是五百年演义家的共同作品。其实,如果按照胡适的这种逻辑进一步寻根溯源,可以上溯到陈寿的《三国志》,从《三国志》到现在人们看的通行的《三国演义》,这其间的演变,可就不止五百年,得有一千多年。这里不妨把这个演变过程粗略地勾勒一下:
说《三国演义》史料来源,第一个要说的便是陈寿的《三国志》。陈寿,字承祚,生于公元233年,死于297年,活了六十五岁。他在蜀汉政权下生活过一段时间,到他三十一岁时,曹魏灭蜀,两
年后,晋代魏,又过了十几年,晋灭吴。这一年陈寿四十八岁,开始整理材料,撰写《三国志》。作为当时人,写与当时相去不远时代的历史,陈寿有很多苦衷。比如,晋的政权承魏而来,晋是正统,魏自然也是正统,心中先存了这样一个观念,写魏国的历史,便尽有不实之处。如对曹操的残暴多所回护;魏蜀之间交战,魏国打胜仗,便多写,打的败仗,便少写。这种写法使很多后人不满意,甚至有人根据陈寿的父亲被诸葛亮惩治过这一点,推断陈寿写《诸葛亮传》时有意贬低诸葛亮。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对,这在后面篇目里还要细说,这里只先说明一点,了解三国史事不能全信
《三国志》,但《三国志》是最早的资料来源,很重要。
在陈寿写完《三国志》后约一百三十余年,刘宋时的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裴松之这些注(以下简称“裴注”很重要。首先,注的字数多,比《三国志》正文还多两倍;其次,裴注引用了很多书,大概二百多种,百分之九十几今天都见不到了。再有,《三国志》语言过于简洁平实,不注重文学性,而裴注则保留了大量生动有趣的故事,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就大量加以采用,如曹操杀吕伯奢,如空城计等。裴注为《三国演义》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再有晋人和南朝人写的一些笔记、文言小说。如《世说新语》、《小说》、《裴子语林》等,里面也记载了些三国人物趣闻轶事,有些也被《三国演义》化用,如曹操梦中杀人,又如对曹操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等等。
再往下说就是唐。从胡适注意到的那句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来看,当时民间已经流行一些三国故事,有些人物在民间的知名度还很高。还有很多其他唐诗,吟咏三国人物和故事,对《三国演义》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杜牧那两句著名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到《三国演义》里就铺衍成一段智激周瑜的故事。
再有宋。宋代由于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影响到文艺,“说话”艺术便发达起来。据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已出现了专说三国故事吃三国饭的说书艺人。讲说三国在宋代民间成了一时风气。
再看元。先说元杂剧,元杂剧中有很多三国戏,像桃园结义、三战吕布、三让徐州、五关斩将、赤壁鏖兵、东吴招亲、单刀赴会、诸葛亮秋风五丈原这些故事,都被搬上了元代戏曲舞台。而罗贯
中恰是元末明初人,这些杂剧,他不可能一无所见,创作《三国演义》时也不可能不受其影响。元杂剧以外,还有一部《全相三国志平话》。《三国志平话》对《三国演义》的形成,非常重要。它是当时说话人的提纲记录,文字粗糙、浅陋,有些故事只说了个梗概,还有些描写很荒诞,比如说张飞拔剑砍庞统,庞统变狗遁去,等等,可笑之极。这些太荒诞的情节,《三国演义》里没有,但《三国志平话》的主要情节,都被《三国演义》加工和采用,《三国演义》中英雄人物在《三国志平话》中也有了雏形。所以说《三国志平话》是《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演变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接下来就该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大体是元明之际人。他的生平今人知道的不多,有说是太原人,有说是钱塘人,有说他做过张士诚的幕僚,有说做过朱元璋的幕僚。现在相信他是太原人、做过张士诚幕僚的人居多,但也不能完全肯定。不过有一点现在大数人都同意,就是罗贯中生逢元末乱世,很有抱负,想做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最后没做成,便去写小说,用饱蘸激情之笔描画出风云动荡、波澜壮阔的宏伟的历史画卷,这就是《三国演义》。
从陈寿《三国志》说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跨时一千年,似应告一段落,但还没有完,因为我们现在看的通行的《三国演义》,并非罗贯中写的原样。比如“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几句,大家都知道,问出自何书,答:《三国演义》。正确。问何人所说,答:罗贯中。错了!是另一个人,叫毛宗岗。毛宗岗是清初人,和他的父亲毛伦合作,对《三国演义》从回目到行文到引文各方面进行修改,还加了很多精彩的批语。总的来看,毛的修改使《三国演义》改得更好了,所以后来流行的、现在大家看的,一般都是毛宗岗修改、批点过的《三国演义》(以下简称“毛批《三国演义》”)。这本小书后面引《三国演义》的地方,如果不特别加以说明,也以毛批
《三国演义》为准。
《三国演义》成书、定型过程大概就是如此,几个重要环节是:《三国志》,裴注,《三国志平话》,罗本《三国演义》,毛批《三国演义》。了解这些,对下面闲话《三国演义》会有帮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