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1】赵群:从模仿继承到独立创作——一个京剧演员的演艺之路

(2022-07-24 22:34:47)
分类: 图文:粉墨人生
【转载1】赵群:从模仿继承到独立创作——一个京剧演员的演艺之路
《状元媒》赵群饰柴郡主

        在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遵从父母之命考进了天津艺术学校。当时我一句京剧也不会唱,是唱着1980年代的流行歌曲《小草》踏进了京剧之门的。7年的中专学习,无论是定行当、归流派还是选择剧目,基本都是有经验的主课老师及班主任根据班级总体需要合理调配的,这种“安逸”的学习习惯一直保持到毕业。1999年是我人生的重大转折,离开天津来到上海,上海的一切对于我是那么的陌生,学习、工作、生活等诸多方面,使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彷徨。特别是接触新创剧目,对于我这个习惯“口传心授”的年轻演员更是巨大的挑战。经过数年的强化训练后,我逐渐明白了任何角色都需要用“心”去理解的,以前做学生演的戏都是经过前辈们千锤百炼探索创造出来的,只要稍微“像点儿样儿”,观众就能原谅你,但今后不行了。无论排演新编剧目还是骨子老戏,演员首先要用“心”去创作,要了解自己艺术上的长短处,要了解角色,把自己掌握的艺术手段,融会贯通,才能创作出有个性、有生命力的舞台形象。
        一、从源头上全面继承
        我1988年考入天津艺术学校,开蒙剧目是《彩楼配》,自1990年开始专攻张派,先后向李近秋、薛亚萍、蔡英莲、王婉华、李炳淑等张君秋先生的弟子学习。可以说在我从艺的20年中,有18年在学习张派、表演张派,但真正开始研究张派、了解张派(一知半解),特别是思考到底是要学习习惯思维中“固定化”的张派,还是要根据自身条件表演“概念化”的张派的问题,也就是近些年的事情。
        安志强先生在总结张派艺术风格的时候,曾这样评述说:“张君秋的演唱充分发挥了嗓音‘娇、媚、脆、水’的优异天赋,同时悉心揣摩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等各派旦角演唱艺术的风采而加以融化。——张派艺术为世人瞩目的艺术宝库中添加了新的财富,而其中最为光辉夺目的则是张君秋的演唱艺术。他的演唱音色绚丽,感情丰富,舒展自如,形成了华丽柔美、刚健清新的独特风格。”但在学张派的前期,我只是片面地理解了上述含义,简单地认为只要我“死学”、唱得像张君秋先生那样就行了。所以我每天拼命地练嗓子,找共鸣,甚至“憋宽音”,做梦都想让人说一句“你唱得真像张先生”。可是,数年下来,我的收获寥寥!曾一度我也很苦恼:为什么我没有董翠娜姐姐那么高挑的个头儿?为什么我没有王蓉蓉姐姐那么嘹亮的嗓音?更不敢奢望能像恩师薛亚萍一般拥有淳厚的韵味。我的继承张派之路在哪里?是加盟了上海京剧院,特别是考入了青研班后,我才慢慢地找到了适合我发展的“追求神似”的继承之路。
        我开始从源头探索张派艺术的形成过程,着重发挥我清脆甜亮有余,而宽厚略显不足的嗓音特点,着力去刻画表演一些人物年龄适中、情绪起伏跌宕、适合发挥我表演特长的舞台形象,例如《状元媒》、《望江亭》、《西厢记》、《玉堂春》、《诗文会》、《四郎探母》及《游龙戏凤》等等剧目。
        通过查阅资料,我发现张君秋先生的艺术特点还有很多没有被真正继承下来,像老前辈翁偶虹先生说的:“君秋艺术,谈者多矣;首扬其唱,次誉其型,念、做、表情、舞、武、身段,多未及之。实则张派之卓然树撼,故因张腔之先声夺人,而唱不以念辅,念不以做表衬,做表不以身段显,身段不以舞、武出,孑然一唱,亦不足以全其张派。特其唱确实突出,正如程派程砚秋以程腔盛传至今,反掩其他耳。当君秋学艺之始,何曾不文武并进。”张君秋先生青春年少的时候,嗓子那么好,扮相超级棒,还经常上演以表演见长的身段戏呢,何况我们作为年纪尚轻、身体尚健、但实践机会少、天赋条件不如前辈的青年继承者,更应当从多方面学习流派、继承流派、发挥个人优长,以“多”补“缺”了。
        比如我向王婉华、方小亚两位老师学习的张派名剧《金山寺》、《断桥》、《雷峰塔》;张先生的《断桥》、《祭塔》两折戏我听过录音,可是《金山寺》的资料我没见过,但张派传人的演出我悉心研究过,《断桥》、《祭塔》非常好,就是开头“水漫金山”缺少“凤头”的光芒。首先是白素贞在和法海争辩时唱的好几套曲子,虽然身段还算优美,但终是显得节奏拖沓。而后是武打不够精彩,掀不起剧场高潮。时代不同了,现代观众、特别是上海观众希望在短时间内欣赏到超大信息含量的表演艺术,不然你再演就不来看了。所以,在著名武旦表演艺术家方小亚老师的鼎力帮助下,我不但运用“踢枪打出手”丰富了主要人物白素贞的“舞”、“武”表演,大大地提高了此剧的观赏性,而且还把几段成套的曲子根据昆曲表演艺术家王芝泉老师《金山寺》的套路,改变成了一段节奏欢快流畅、观众耳熟能详的[水仙子]曲牌,短短的两三分钟就把该说的都说清楚了,节省下宝贵的时间留给更能发挥演唱水平的《断桥》、《祭塔》两折去唱了。
        再如张派经典剧目《秦香莲》,在当年“马、谭、张、裘”等前辈当家的时候,可是北京京剧团的看家戏之一,而且还“强强联合、众星云集”地拍摄成了戏曲电影片,流传至今。那么光辉的榜样在前面,我们又该如何?嗓子好、卖力气,观众还来剧场看看,不然人家在家里开空调、看碟片岂不更好?我们必须有所突破!除了在唱、念、做、表等方面苦下功夫外,我还私下练就了弹琵琶,从2002年开始每演《秦香莲》必自弹自唱剧中“琵琶词”一场,优美的旋律、哀怨的表情、伴着张先生设计的那段经典唱腔,每每引起观众的热烈掌声。此时,我真的感到很幸福,完全忘记了初学琵琶时,由于双手笨拙配合不好、恨不得用嘴咬下五个手指头的愤恨心情!
        二、“功夫在诗外”
        早在1944年上海发行的《半月戏剧·四小名旦专号》上,就有人拥护年仅24的张君秋先生自立成派了;而且就在那本杂志上还刊登了一篇张先生撰写的文章,题目是《也算自白》。文章中说道:“我自学戏以来,虽经十年努力,然而一点薄技,本不足邀识家的欣赏,更谈不到继四大名旦之后而列入小名旦之林!我所会的是老前辈们的一鳞半爪,剩下的一点残余。我的发明可算毫无成就。虽然我也有理想,将来会有一天实现我的计划,但,在未实现前,还不是等于零!”我看完张先生的真心告白,真是特受感动、大受启发!十七、八岁就在上海红得“山崩地裂”、已然名列四小名旦的张先生,在对各界的“自白”中是那么的谦逊,对自己的远大理想,只做了小小伏笔。虽然当时没说清“将来会实现、现在等于零的计划”是什么?但从这几十年张派风行、甚至一度“十旦九张”的情形看,张先生的“计划”早就不言而喻了。作为张门的再传弟子,我们不单要学前辈的艺术,更要学习前辈博采众长、敢于突破、谦虚谨慎的创新精神。张君秋先生曾经对青年朋友们说:我们学习一个流派艺术,不能仅仅看到它的结果,而应该看到它的形成过程——青年演员应该把戏路子搞得宽一点,表演手段具备的多一些。有的青年演员,只抱定一个流派去学,而且只学这个流派的几个代表剧目,这样学下去,路子越走越窄,怎么能行呢?要知道,任何一个名家高手,他没有上百出戏的底子是不可能有突出成就的。张先生情真意切的谆谆教诲,如大海中的导航灯,为迷茫的青年们指明了方向。以现在的条件我不可能会百十出戏,但可借鉴的各类艺术却比上世纪多很多。
        上海这座东西文化相互交汇的国际大都市为我提供了很多观摩学习便利条件。首先是戏曲类,上海是全国唯一一座同时拥有京剧、昆剧、越剧、沪剧、淮剧、评弹、滑稽七大艺术团体的城市。光是每年看这七个艺术门类的新老剧目就能从中学习到很多宝贵的艺术经验。其次是观看国外引进的各类世界经典艺术杰作——交响乐、音乐剧、歌剧、舞剧、大型魔幻杂技及多媒体梦幻艺术等等,真是令人豁然开朗,耳目一新!虽然一开始我并不热衷看“外来剧”,甚至有些排斥,总认为它和我们京剧老祖宗留下的传统艺术毫无关联。但随着自身艺术修养的不断提升,我逐渐把这种狭隘的思维方式完全否定掉了。
        我还先后跟随昆曲名家王芝泉张洵澎梁谷音三位老师学习了《昭君出塞》《百花赠剑》《思凡》、《牡丹亭·寻梦》等昆曲折子戏及单曲小片断;大胆借鉴越剧服装突出曲线美的风格,适度修改了京剧《西厢记》崔莺莺的服装,使人物从外形上更加优美曼妙、婀娜多姿!
        除了从各种艺术门类中汲取养料之外,我还从音乐剧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哪怕是现在用不上的,我也积极笔录下来以备不时之需。比如观摩世界名剧《悲惨世界》,那晚我第一次体验到音乐剧的魔幻魅力,它能让听不懂歌词的人也可以感动得泪流满面。据我主观估计,现场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中国观众是通过看字幕了解歌词大意的,但主人公冉阿让大段抒情的“咏叹调”真是把全场观众都征服了!由此我联想到了京剧中的[反二黄],这种稳重、深沉,唱腔起伏跌宕大,特别擅长表现悲壮、慷慨、苍凉、凄楚的情绪的唱腔板式,恰与西方的“咏叹调”有异曲同工之妙!以前我演唱各类[慢板]时,总是担心现场的年轻观众嫌京剧节奏慢、唱词听不懂。现在我明白了,只要你用心、用情去演唱符合剧情需要的唱段,用平时积累的演唱功底去表现人物心情,肯定会打动观众的!连只知“歌词大意”的音乐剧都能打动观众,何况我们追求“字正腔圆”的国粹京剧!从那以后我再演新编的京昆合演的大戏《桃花扇》,特别是全剧结束前那段[反二黄]时,再也不担心观众“坐不住”了,自信心加强后,演唱也更加挥洒自如,人物的表演也更成熟了。
        另外,我还在不断的观摩过程中,学到了一些表演以外的小知识,比如追光。我过去看各类外国戏剧总是被里面精准恰当的追光所折服——漆黑的舞台,随着一声清脆的鼓声,一道直径约为3厘米银色光柱,准准得打到了黑幕前隐身演员的大拇指上,1秒、2秒,瞬间的停顿之后,上海观众那雷鸣般的掌声骤然响起。天晓得是上海观众“孤陋寡闻”还是世界各地的观众都会为这个追光而兴奋不已,反正我们京剧舞台上的追光总是不尽人意!后来在排演表演艺术家李维康、耿其昌版的全本《宝莲灯》时,我的小知识就派用场了。导演处理三圣母的第一次亮相,是站在舞台后方高台上的,配合流动的干冰,很有仙女下凡、飘飘欲仙的感觉。可惜追光补光不当,整体画面很漂亮,演员脸蛋儿却“黑黑”的!由于走台时间仓促,导演来不及多要求,万般无奈我只好斗胆“亲自指导”了。我请追光师傅把两个追光一个调成聚光、一个调成散光,聚光追脸部,突出眼睛的神采,散光追全身,美化肢体的轮廓。拿着晚上演出的录像和上午走台的一比较,效果真的很不错!这点小成绩是对自己多年来风雨无阻观摩演出的最好回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