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摘】《西游记》猪八戒形象:凡夫俗子与喜剧典型的完美塑造(史国显)

(2022-07-01 09:01:09)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文摘】《西游记》猪八戒形象:凡夫俗子与喜剧典型的完美塑造(史国显)

       
        《西游记》中的猪八戒,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更是作者吴承恩着力刻画的艺术形象。不同于取经小组中的其他三人,在八戒身上,处处都能看到凡夫俗子的影子。钱钟书先生说过:“古时以猪象征色欲,后又以之象征贪欲”。猪八戒形象最显著的性格特征也便是他的贪欲,八戒的贪,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贪吃。古典小说中的人物,食量之洪,莫过于八戒。八戒食肠宽大,常常为吃而洋相百出。他吃起来如风卷残云,不论米饭、馒头、卷子、面条,一股脑地往嘴里“丢”。五庄观偷吃人参果,他“毂辘的囫囵吞咽下肚,却白着眼胡赖”,反问悟空、沙僧“吃的是什么”。第四十八回,在通天河畔陈家庄吃饭时,未等唐僧念完《启斋经》,八戒就等不及,“拿过红漆碗来,把一把米饭,扑的丢下口去,就了了”,被那些端饭的仆人称为“磨砖砌的喉咙,着实又光又溜。”第五十四回,在西梁女国光禄寺东阁就宴,八戒把那些五花八门的菜肴“一骨辣吞了个罄尽”。西梁女国教取御米三升,八戒听说个饭字,便接了捎在包袱之间,也不嫌沉重。在寇员外家,他听说要上路,心中慌了,“拿过添饭来,一口一碗,又毂有五六碗,把那馒头、卷儿、饼儿、烧果,没好没歹的,满满笼了两袖。”
        (二)贪睡。在黑松林化斋的路上,他寻思:“我若就回去了,对老和尚说没处化斋,他也不信,我走了这许多路……也罢也罢,且住这草料里睡睡”,丝毫没有考虑焦虑的师父。悟空派他去巡山,他一头钻进红草坡,“毂辘的睡下”。打不过黄袍怪,他便借口出恭,丢下沙僧,钻进“蒿草薜蔓,荆棘葛藤”里“直睡到半夜时候才醒”。 
        (三)贪色。还在任天逢元帅期间,他就因调戏嫦娥,被贬人间。他先是和卵二姐结婚,又招赘于高太公家。当了和尚,仍然色欲不泯。一见美色就“骨软筋麻,便好似雪狮子向火,不觉化去了也!”四圣试禅心时,他一开始就扭捏作态,出尽洋相,及至见到娇滴滴的三个女儿,更是目不转睛,淫心紊乱,“色胆纵横”。白骨精变成了“花容月貌的女儿”,“呆子就动了凡心,忍不住胡言乱语”。他也曾变成了鲇鱼,和七个妖女一块洗澡,直到天竺国遇到月中嫦娥,他还是忍不住跳在空中,抱住霓裳仙子要“耍子儿去”。难怪他最后成正果时还落了个“一路色情未泯”的鉴定。
        (四)贪财。猪八戒比较贪财爱物,趁着无人就偷纳棉被心,看到富贵就心痒难挠,看到赏赐的黄金和白银就想接。《西游记》第三十八回,孙悟空为了煽动八戒半夜去井里打捞国王尸身,便骗他说井里有宝贝。八戒果然十分卖力地下了井龙王的水晶宫。第七十六回,孙悟空假冒勾司人要拿猪八戒的性命,八戒才招供在耳朵眼里藏了四钱六分银子的私房钱。天竺国王留下唐僧做女婿,送三个徒弟黄金十锭,白银十锭,八戒财色心重,即去接了。
        (五)此外,八戒的贪欲还表现在贪功邀赏,贪图安逸这两个方面。孙悟空与红孩儿作战,眼看孙悟空就要取胜,他想如果真的“一铁棒打倒,就没有了我的功劳”,于是马上抖擞精神前去助战。在朱紫国,孙悟空抓来一个已被打死的妖精,他忘不了跑上去筑妖怪一耙,“此是老猪功”。即使到了最后功成封赏,他还嚷:“你们都成了佛,如何把我做一个净坛使者?”此谓贪功。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讲泄气的话,说什么:“沙和尚,你拿将行李来,我两个分了吧。”“分开了各人散伙,你往流沙河,还去吃人;我往高老庄,看看我浑家。”这自是贪图安逸的写照。
        八戒有着不泯的贪欲,但作者对于他的贪婪的讽刺、嘲笑则是带了几分的善意。八戒贪吃而且吃饭速度快到旁人看不见,但猪八戒绝不是“饭桶”,“饭桶者”,只能吃不能干之谓也,我们不能仅指责八戒的“吃”而忽略他的“干”。猪八戒在西行路上的角色正如他跟孙悟空说的:“就你给师父做徒弟,我做长工。”猪八戒又何尝不是取经队伍中的“长工”。摩肩挑担,捞取尸体,扔塑像进茅坑,水中追怪,捣药接尿一类的琐事、粗事、脏事、卖力不讨好的麻烦事,八戒几乎全部包揽。八戒贪财,却贪而不夺。猪八戒之所以想得到这样一些财富,是因为他作为一名劳动者,认为这是劳动所得,尽管有些贪心,但决不巧取豪夺。
        猪八戒的贪吃、贪懒好睡是应了猪的本性,贪色、好财、自私则是人自然感性的表现。更确切的说八戒的身上的缺点正是对普通人自然本性的放大。《西游记》文本告诉我们,八戒的贪欲与他低层次的人生需求得不到满足有关。在取经路上,食肠宽大的猪八戒不仅要忍受漫漫长路的苦,忍受性饥饿的折磨,更要“长忍半肚饥”。所以在一个人的基本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我们就不必过多地指责他没有高层次的人生追求。出于人之常情,作者把八戒看作是“肉的象征”,是“求生存的典型”,是“取经路上的凡夫俗子”。这种概括总结让读者一下子就准确地抓住这一形象的特点。与此同时,作者对八戒的其他方面的塑造也是准确生动的。
       
        仅着眼于八戒的“贪”,还不能更全面地把握这个形象的全部特征。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八戒的另外一个重要外部特征,那便是“呆”。
        “呆,痴也”(《广雅》);“呆,无知之貌”(《仓颉篇》);“内实呆,不晓政事”,“呆”, 愚也(《汉书·息夫躬传》)。似乎八戒的“呆”和上述“呆”的解释都脱不了干系,事实上,八戒呆的特征和他猪、人、神三位一体的形象特点是分不开的。
        《西游记》中是这样描述猪八戒的:“卷脏莲蓬吊搭嘴,耳如蒲扉显金晴,撩牙锋利如钢锉,长嘴张开似大盆。”相貌奇丑,老百姓见了喊妖精,真正的妖精见了他也退避三舍。和敌方作战,把小怪用胳膊勾住,然后甩着自己的大鼻子、大耳朵把他们吓个半死是八戒惯用的招数。在西凉女国,相貌奇丑的他头戴大红花的镜头更是让其他师徒三人捧腹大笑。在高太公眼中,他“长嘴巴大耳朵”,脑后又有一溜鬃毛,身体粗糙怕人,头脑就像个猪的模样,再加上他的贪吃、贪睡,“呆子”、“夯货”的概括便初见端倪,继而成为大家对他的称呼。
        被贬下界,特别是当了和尚之后,猪八戒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却仍旧保持着自己固有的本色,结果就不免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举手投足都让人忍俊不禁,处处表现出呆来。他脑子的不开窍,更使他洋相百出。在碗子山波月洞,黄袍怪哄他去吃“人肉包子”,这呆子认真就要进去。他编造谎话,还必须事先演习一番,走路时,又怕忘了那谎,低着头,口里温习。《西游记》第三十四回唐僧八戒沙僧为平顶山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所擒,孙悟空变作妖精母亲进洞,准备搭救三人,当悟空说:“听说有个猪八戒的耳朵甚好,可割下来整治整治我下酒。”那八戒听见慌了,道:“遭瘟的,你来为割我耳朵的!我喊出来你不好听啊!”完全忘了当时的形势。
        猪八戒是神仙,在常人心目中,神仙是无所不能的,但他却行动蠢笨,虽然有三十六般变化,却只会变山、变树、变石头、变癞象、变胖大汉,要变小女孩,也只能变过头脸来,“只是肚子胖大,郎伉不像”。
        如果说八戒性格中的“贪”,是世俗男女发自内心的欲望的顽强表现,是人性的真实现,那么八戒的“呆”则是一种浑厚憨直的性格,是八戒可爱的一面。也不难看出,八戒的呆和贪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写猪八戒的呆,正是为了中和他的贪。如果八戒只呆而无欲,那他只能是十足的呆子。十足的呆子虽然在某种情况下也能让人产生恶作剧式的笑,却很难调动人们艺术欣赏的快感。相反,如果八戒只贪不呆,那就只能是完全否定型的艺术典型。这是因为,如果一个人贪得无厌,缺乏高层次的人生追求,又十分精明,他一定懂得如何去实现自己的贪欲,甚至不惜以他人的生命、财产和贞操为牺牲品,比照《金瓶梅》中的西门庆,人们就会明白这一点。
        八戒是西天取经队伍中的一员,作者有意写他的“贪”,写他的“呆”,却无意把他写成恶人。他有时也对悟空有恶作剧,也曾经欺骗师父唐僧,但其行为对他人没有实质性的损害。
        因此,猪八戒不是一个可恶可憎的反面典型,而是一个可笑可爱的老顽童,是我们身边的一个充满情趣的朋友。他是个美学意义上的喜剧形象,是中国老百姓的“喜神”,更是“开心果”,其喜剧性是建立在其自身丰富的艺术辩证法上的。
       
        猪八戒形象的喜剧性首先表现在其性格与行为充满了滑稽趣味。作为有着长嘴大耳朵,挺着个大肚子,并且又有些呆头呆脑、贪吃贪色的猪形人,八戒长得实在不敢恭维,更让人可笑的是,在驾云遇到风的时候,他的两个大耳朵“撑起来”,“更好似风逢一般”。“义激美猴王”一中,孙悟空故意不认识他,猪八戒把嘴往上一伸道:“你不认得我,好道认得嘴耶!”一个莲蓬嘴竟然成了他的身份证。
        当然,如果八戒实实在在只是一只猪,也并不显得如何滑稽,问题是他却有着人的思维和人的行为,这就造成了极端的不协调。他那可笑的吃相,他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倒头便睡,他见到女人时的那种贪婪的表现等等,都让人忍俊不禁。同时,他的呆头呆脑,又让机灵的孙悟空可以对他任意捉弄,于是,鬼机灵的孙悟空和呆头呆脑的猪八戒就像一对天造地设的搭档,形成了如参军戏般的插科打浑、调笑表演,增加了其形象的滑稽性。
        其次,八戒形象具有十足的幽默感。“幽默”即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方法,在善意的调笑中,揭露生活中的乖讹和不通情理之处。
        八戒的这种幽默首先表现在其语言上。在不少时候,八戒说出话来都俏皮而又活泼,如“斋僧不饱,不如活埋”、“和尚是色中饿鬼”、“曾着卖糖君子哄,到今不信口甜人”、“糟鼻子不吃酒,枉担虚名”、“干鱼可好比作枕头”等等,妙语连珠,都既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又有一定的思想意义。猪八戒对自己的相貌有着另一番见解:“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见男儿丑!”流沙河的妖怪嘲笑八戒的钉耙“只好锄田与筑菜”,八戒说道:“且管什么筑菜,只怕荡了一下儿,教你没处贴膏药,九个眼子一齐流血!纵然不死,也是个到老的破伤风!”在荆棘岭,八戒挥着耙开路,见到石碣上有“荆棘蓬攀八百里,古来有路少人行”的诗句,便风趣地添上两句:“自今八戒能开破,直透西天路尽平!”正唱出八戒的乐观精神和可爱性格来。八戒的幽默还表现在对别人的嘲笑上。悟空被黄风怪吹伤了眼睛,只能“闭着眼睛乱摸”,八戒就对悟空说:“先生,你的明杖儿呢?”把悟空当成瞎子来取笑。“义激美猴王”一回中,当悟空质问八戒怎么不对妖怪说“老孙是他大徒弟”时,八戒编谎说道:“那怪闻言,越加愤怒,骂道:‘是个什么孙行者,我可怕他!他若来,我剥了他皮,抽了他筋,啃了他骨,吃了他心!——饶他猴子瘦,我也把他剁鮓着油烹!’” 不仅激怒孙悟空前来降妖,还借妖怪之口,把一向捉弄自己的孙悟空痛骂了一场。他称唐僧是“罢教的和尚”,悟空为“捉掐的弼马温”,沙僧为“面软的沙和尚”,则是在嘲笑他们性格拙劣的一面。
        最后,八戒的对不合理事物的讽刺也是其喜剧性的一大体现。《西游记》第四十四回八戒直斥寿星、福星、禄星为奴才;为了自己享受供果方便,竟把自己原来的祖师爷(猪八戒原属道教)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及灵宝道君塑像扔进“五谷轮回之所”,并有一番绝妙祝词:“三清,三清,我说你听。远方知此,惯灭妖精。欲享供养,无法安宁。借你坐位,略略少停。你等坐久,也且暂下毛坑。你平日家受用无穷,作个清净道士,今日里不免享些污秽物,也做个爱臭气的天尊。”猪八戒的言行是对宗教教条的嘲弄,也是对信奉宗教教条的人的嘲弄;第六十九回朱紫国国王向悟空下跪说:“若救得朕后,将一国江山,尽付神僧,让你为帝。”八戒在一旁忍不住呵呵大笑道:“这皇帝失了体统,怎么为老婆就不要江山跪着和尚?”嘲讽封建帝王们崇尚女色而不顾国计民生的荒唐,一针见血;在布金寺沙僧劝导八戒吃饭时要“斯文”,不要被人笑话。八戒大叫道:“斯文!斯文!肚里空空!”表现了对那些不学无术却假装斯文的人的讽刺。
        猪八戒毫不掩饰地追求自己的自然愿望,又展现给人一种浑厚憨直的性格,一个既贪且呆的形象,却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喜爱。作者也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经过极度夸张但又真实可信的喜剧情节来表现其喜剧性格,而且运用的相当成功。生活中有了“猪八戒”的陪伴,常会使我们感到快乐,感觉坦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