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景阳冈武松打虎,潘金莲嫌夫卖风月
许多事情是很难清晰界划的。“一双玉腕绾复绾,两只金莲颠倒颠”,究竟写的是情还是欲?是兽性还是人性?对于兽来讲,兽性当然是无罪的;对于人而言,人性与兽性常又相互转换包容。世情如斯,民风如斯,夫复何言!这就是《金瓶梅》的价值所在。作者肯定是痛绝西门庆、潘金莲之类的,摹画时却非全用冷色。通读该书,我们仍能从一派淫靡中发见人性之善:老西对官哥儿的慈父情怀,他对李瓶儿之死的由衷痛殇,读来令人动容;而潘六儿以小米酱瓜赠磨镜叟,她在母亲死后的伤心流泪,当也出于人之常情。
作为一部世情书,兰陵笑笑生写了大量的恶官、恶民、恶念和恶行,也写了恶人偶然或曰自然的善举,以及普通人大量的麻木与作恶,而丧尽天良之人,书中却一个未写,不是吗?
四、市井中的爱欲与风情
兰陵笑笑生显然是一个精擅戏曲的,尤能见出他喜欢《西厢记》,在书中大量引用剧中曲文和意境,用以渲染西门庆以及陈经济的密约私会,以至于令人产生疑问:作为古典爱情典范的《西厢记》,究竟是一个爱情故事?还是一个风情故事?
《金瓶梅词话》开篇即声称要“引出一个风情故事来”,说的是老西与潘金莲的那档子事。若仅仅如此,又怎么能成就一部大书?主人公还有一连串大大小小的风情故事,与李瓶儿的隔墙密约,与宋惠莲的雪洞私语,与王六儿初试胡僧药,与林太太的两番鏖战……其他还有春梅、迎春、如意儿、贲四家的、来爵媳妇等,或长或短,皆有过春风一度或数度,亦皆有一段情事或性事;老西死后,西门大院一度成了金莲与女婿及婢女的丽春院,画楼中,星月下,风朝月夕,胡天胡地,直至事情败露被逐离;春梅在守备府渐成气候,其与陈经济经过一段曲折,也终于重新聚合,赫赫帅府很快便演为风月场,经济与春梅、春梅与周义,还有那些个年轻养娘,又怎能不出些幺蛾子呢?
书中也有人不解风情,如吴月娘是也,否则碧霞宫与殷太岁一番遇合,清风寨当几天压寨夫人,则入于风情之中;有人不擅风情,孟玉楼是也,三次嫁人岂能说不解风情,却不称擅也,否则也不会有严州府与前女婿一段公案,搞得灰头土脸,有口难辩。
书中有一些男女情事亦不宜称风情,如老西狎妓多多,故事亦多,在他是花钱买欢,桂姐和爱月儿等则是谋生手段,去风情亦隔一尘;而孙雪娥先与旧仆来旺儿携财私奔,后为虞候张胜情妇,又蠢又倔,殊少意趣,应也当不起“风情”二字。
风情是市井的亮色,是一道生命的异彩。风情多属于承平时日,然在走向末世的路上常愈演愈烈。“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李隆基与杨玉环的帝妃之恋,正是因为离乱和悲情传扬千古。《金瓶梅》中,几乎所有的风情故事都通向死亡:李瓶儿、宋惠莲、西门庆、潘金莲、陈经济、春梅、周义……一个个正值青春,一个个死于非命。哦,红尘无边,风情万种,其底色却是宿命与悲凉。
陷溺于爱欲之中的人多是无所畏忌的,死亡常又意味着一个新的风情故事正式登场。武大其死也,灵牌后西门庆与潘金莲“如颠狂鹞子相似”;子虚其死也,李瓶儿一身轻松,“送奸赴会”;老西其死也,金莲与小女婿嘲戏,“或在灵前溜眼,帐子后调笑”;金莲其死也,陈经济一百两银子买了冯金宝,“载得武陵春,陪作鸾凤友”;经济其死也,春梅勾搭上了家生子周义;春梅其死也,周义盗财而逃,被捉回乱棍打死。此时“大势番兵已杀到山东地界,民间夫逃妻散”,梅者“没”也,春梅,也就成了全书最后一回的风情绝唱。
风情常是缠绵和华丽的,也是飘忽无定、转瞬即逝的。我们读《金瓶梅》,真该手执一柄“风月宝鉴”,一面是男欢女爱的恣纵,另一面则望见死神扑棱着黑翅膀降临。永远的喧嚣,必然的寂寥,显性的欢快,底里的悲怆。世情涵括着风情,风情也映照传衍着世情;世情是风情的大地土壤,风情则常常呈现为这土地上的花朵,尽管有时是恶之花。正因为此,所有的风情故事都有过一种美艳,又都通向一个悲惨的大结局。
加载中,请稍候......